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66阅读
  • 0回复

(八届年会)课题广东片区负责人胡兴桥:再走江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11
再走江津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大赛暨课题年会论坛感想


   一直很欣赏谭衡君先生身体力行的这一草根的文化课题,富有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从2007年以来,当时还是国家关工委的课题,当时谭先生发给我一份课题的申报指南,并盛邀我加入,在此之间,由谭先生主编的的重庆出版社的教学辅导读物,我没少参与。我们很早就相识了,是老朋友。


   2007年,是我调到湛江一中的第三个年头,湛江隶属广东,而广东是一个文化相对贫弱的所在。当时我也已经是第7个年头教高三了,我在高三的这些年,包括今年就第13个年头了,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厌倦——主要是高考指导的越深入,学生的作文就越经不起推敲,那些假的、伪的、空的、劣的、套的作文看得太多了,我当时拿到谭先生的课题指南之后,也在深入思考,我们的作文教学出路何在?我们怎么才能帮助学生走出作文应试的误区?我们怎样才能在业已成熟的备考指挥棒下胜利实现作文备考的理性突围?


2007年,我看了很多专业的文章,一头扎入了关于现代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审读中,作为当时省骨干教师培训的优秀学员,我到江浙、到北方、到港澳都有学习,反馈过来的结论是,我必须去改造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寻找真正的突破口,我希望让我们的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中,有感而发地写文章,同时我也和粤教版主编陈佳民先生联系,在他亲自指导下进行粤教版写作教学的录像光盘的录制,作为国家督学的陈佳民先生,手把手地给我传授他编辑新版作文教学单元的理念与初衷,我深受启发。然后结合广州市教研员谭健文先生的建议,进行了颇有成效的“以写促读”训练,这些将写作与活动紧密结合、写作与阅读紧密结合,是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但是,我在想,什么才是学生认知生活真正的内驱力?怎样才能让学生感知生活的热度与深度呢?


我接触到了文化。狭隘地说我想到了与学生有着一衣带水关系的“衣食住行”的文化,或者说养育、培育了学生生命的本土文化,这些文化因子构成了学生成长的母体环境,是学生以及学生父辈祖辈共同建构的具有强烈体认感的精神血脉,为什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记得2008年我有意识地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记一个熟悉的人”,要求,文中必须出现一、两种本土文化。当时收上来的作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的文字亲近感,他们不再是无病呻吟、不再为赋新诗强说愁了。我突然感觉到,这是否就是我要寻找的触角呢?


2010年,我代表湛江地区参加了全省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了大赛一等奖,该课也是我的一次大胆的文化教学的尝试,选择的课文是贾平凹的《秦腔》,是一篇地域文化色彩相当浓厚的文章,我以细读为前提,以湛江、广州的本土文化为拓展,进行了以读促写的课堂教学,当时获得赞誉很多。2011年,我参加第七届文化课题年会,上了一节鲁迅的《五猖会》,也是一篇极富地域色彩的文章。这些尝试,加强了我对文化教学尤其是作文的文化教学的体悟,2011年我又参加广东省写作教学的比赛,我结合粤教版教材第五模块的“走进经济”的活动单元教学,以“走进经济与本土文化”为题,展开了“经济与文化”的思辨,最终获得一等奖。应该说,对文化作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连续三年到重庆参与文化课题的年会,收获是很多的,这三年来,一年比一年办得好,以前江津的几江中学,现在也变成了重庆市重点中学,江津教委、大足教委、几江中学的朱全校长,都是文化教学的热心人士,也是情有独钟的。我到重庆,听说大足的几所学校结合文化课题,来回听课评课,真实感佩。江津几江中学的同学们前后的变化,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今年我再走江津,来做评委,其实是怀着一颗热心,来真诚地学习的。


今年的课精彩纷呈,授课内容多级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授课老师,好多都是著作等身,在省内外都有名气的,我对他们的课,不能姑妄言之。只能说,我们的文化课堂教学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彩了。正如北大刘教授所说的,我们正在以何种姿态面对我们的职业,以何种姿态来面对我们的教学,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应试?文化是教育的最好注解,文化的多元注定了文化教学经久不衰的魅力,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文化教学成为一种有序的常态?如何让我们的教师因为文化教学而终身获益?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文化教学而对学科知识、本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充分认同?如何让我们的文化教学充分地应对不可回避的应试?


再来江津,我还充分地认识到,我们与同行在文化的道路上走了多久多远。我在佛山三中,一直在坚持文化教学,从《梁启超与校园文化》到《考场作文的文化视点》,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倡议到校园文化的关注,其实都是在用心地发掘业已形成传统、形成共同认知的教育底蕴,只有教育有了底蕴,人才有了底蕴与气质,课堂有了底蕴有了文化,那才能真正称得上高雅之堂。在课题组,很多热衷课题的专家领导,比如大足教科所袁伦国主任,比如山东的、陕西的、江苏的、重庆的、四川的领导老师们,在酒席上畅谈、在宿舍里畅叙,在会议期间畅聊,莫道相见晚,文化总关情。


根植文化,以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抓手,是当代教育明智的选择,所以我们不担心这个文化课题的萎缩,只会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我们是草根一族,也是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一族,是最能代表一线教师的一族,我们会和湛江的朋友、佛山的朋友、广州的朋友,与全国各地的朋友一道,深入到文化的每个角落,在课题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力争做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来,让后来者评价我们说,他们是一群有思考、有见地、有眼光的老师!如此,此生足矣!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