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真要说那八国联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不过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罢了。这支杂牌军,主要以日、俄、英、法、德五国军队为主,总数并不会超过两万人。其中,日军七千人,法军四千人,英军和俄军各约两千人,至于其他几个国家如意大利,只是象征性的派些人来,以示参战。
鹿传霖见了老佛爷后,报告了一个十分恐怖的消息,说八国联军正进军保定,恐怕要派追兵杀来。慈禧太后听后慌了神,一行人又继续西行,前往西安。一直到了西安,慈禧太后听说八国联军没有追来的意思,心里的一颗石头总算落了地。
随后,慈禧太后便改陕西巡抚衙门为自己的行宫,摆出了帝王的派头了。据时人记载,慈禧太后在西安御膳一天的费用,就要花去二百两银子。老佛爷还对岑春煊说,想当年在北京的时候,御膳的费用比这个要多几倍呢,现在已经省了很多了!言语之间,毫无亡国之忧。
西安虽然安全,但由于陕西连续三年大旱,造成了大批的灾民。就在那年冬天,几十万饥寒交迫的灾民涌到了省城,向巡抚大人讨条生路。但当时因为慈禧太后逃难到了西安,巡抚害怕这些人进城后会制造动乱,便下令城门紧闭,不准这些饥民进城。
饥民们进不了城,只能在城郊挖洞栖息,靠吃草根树皮苟延残喘。冬至那天,陕西突降暴雪,在随后冰天雪地的几天里,每天都有上千人因饥寒交迫而死去。随着天气的变冷,冻死饿死的人也越来越多,多到最后很多尸体都没人掩埋。
陕西人民不好过,那八国联军进城后,北京的百姓更要遭殃了。慈禧太后跑了,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就只能自行解散,各谋生路了。那些太监和宫女们长年生活在宫中,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老佛爷这一走,这宫中还不乱成一团?可怜那些人走投无路,上吊的上吊,投井的投井,服毒的服毒,自杀的数以百计。就连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由于慈禧太后一直非常讨厌她,逃跑的时候并没有带上她,最后珍妃只得投井而死(也有说是慈禧太后临走前逼其投井自杀的)。
真要说那八国联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不过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罢了。这支杂牌军,主要以日、俄、英、法、德五国军队为主,总数并不会超过两万人。其中,日军七千人,法军四千人,英军和俄军各约两千人,至于其他几个国家如意大利,只是象征性的派些人来,以示参战。
德国的大部队是在北京被攻陷后才到达的。德皇听说公使克林德被杀后,怒不可遏,立刻派出瓦德西大帅点兵七千杀奔中国,但终究路途遥远,北京城破若干天才到。后来其他联军见其气势汹汹,又因为其公使克林德遇害,于是举瓦德西为联军统帅。
不过,令人感到脸上无光的是,就这样一支杂牌军,却把十多万清军和数量众多的义和团打得落花流水,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耻辱。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清军的武器和战法过于落后,更别提那些靠迷信又没有组织的义和团了。
就在八国联军进城的那天凌晨,慈禧太后一行人已经从西华门逃走了。城中的清军得知慈禧太后已逃走后,也都纷纷散去。随后,八国联军便进入紫禁城,在混乱中,宫中的很多珍玩宝物便自己长脚,不翼而飞了!
八国联军在对北京进行分区占领后,便开始疯狂搜杀义和团。和当时义和团任意指认他人为教民一样,联军也任意指认他人为义和团,同样的野蛮,同样的残忍。北京城顿时一片血雨腥风,遇害的尸体堆积如山,恍如地狱!
由于各国司令官默许自己士兵抢劫,于是洋兵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身跨洋枪,手持利刃,三五成群的在各街巷进行抢劫,所到之处,无一幸免。在紫禁城里,除了几个大殿外,宫中的珍玩宝贝、金银财宝基本都被洋鬼子们一抢而空,那些不便藏匿带走的,就贱价卖掉或者干脆砸烂取乐。
连传教士们也加入了抢劫的队伍。据一个外国记者报道,有几个著名的传教士说,“收集那些被丢弃的东西不是抢劫,而只有从所有者手中获得财物才叫抢劫”――所以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皮货。
城里的很多妇女(特别是满族女人),由于害怕被洋鬼子欺辱,很多都跳井或者上吊自尽(后来的摄政王载沣的首位未婚妻也在其中)。洋鬼子到老百姓家抢劫的时候,就经常遇到井里已经填满了死人。城破之后,自杀的官员也不在少数,比如尚书崇绮、祭酒王懿荣等,都自杀身亡。
事情还没这么快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逼迫清廷签订赔款和约。万般无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得急令李鸿章前去议和。当时已是七十七岁的老翁李鸿章,只得抱病再次接受这个极为尴尬的任务。李鸿章在准备北上之际,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何良策,老李叹道:“不能预料!唯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老和尚,撞破钟,焉有好结果?
经过数月的艰苦谈判,最后达成《辛丑条约》十二款,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树石碑,建牌坊;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亲自前往德国大皇帝面前谢罪。因日本书记官被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本谢罪。
二、惩办那些主张仇洋的罪魁祸首,如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等人。
结果,庄亲王载勋于辛丑年正月初三自尽;英年、赵舒翘初六自尽。毓贤初四被正法,启秀、徐承煜初八日被正法。刚毅不及和议便已病死,而徐桐则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自尽。真正的罪魁祸首,端王载漪被加恩发配新疆,永远监禁,好歹保住一条老命。
另外,在庚子年间因主和被杀的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和太常寺卿袁昶五大臣,开复原官,以示昭雪。
三、赔偿四点五亿两白银,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本息还清。赔款由上海办理,以关税盐政作保。乖乖,四点五亿,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款一两。
四、各国派兵驻守使馆,中国人不得居住在使馆区内(即后来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大沽炮台和天津到北京一切炮台防卫设施,一律削平,以绝后患。天津到北京的关隘要地,包括杨村、唐山、滦州、秦皇岛、山海关等,允许外国兵驻守。
五、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此时的清廷,恐怕再没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
议和过程中,李鸿章因年老力衰,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各国听说李鸿章行将就木,也颇有感伤,最终议定和约。如今世人都说李鸿章所签之约为卖国条约,但换其他人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国家衰败至此,即使第一能臣,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让四亿五千万国民代打板子,每人罚款一两了事。
再说那惹祸的老太后,她做梦也没想到,洋人竟然没有提她最担心的归政要求。老太后惹下这么大麻烦,最后居然寸土未失(不过让全国人民各赔一两银子了事),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外交“奇迹”。《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才陆续撤军。既然江山不改,归政免谈,老太后便决定返回京师。据说慈禧太后在宫中藏了三千万两银子,八国联军没有拿走,老太后回来后看见银子安然无恙,顿时喜笑颜开,逃难之事,也已忘到了九霄云外。
不过话说回来,庚子年杀害外国公使确实过分,而后来修建的克林德碑也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各国记者来后总要前来瞻仰一番,合影留念。可惜好景不长,一战后德国战败,克林德碑被砸碎,人们另树一碑,大书“公理战胜”四字(只可惜当时的国际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理战胜”,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惨败,岂不是很说明问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庚子年的往事虽然早已是昨日云烟,但非理性的影子依旧飘忽于这片大地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重提旧事,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文明和理性,才是民族进步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实质和希望所在。
从变法到庚子乱政,世事难料真荒唐。由此,慈禧太后重新接过了前几年被她打倒的“新政”大旗,开始了晚清的最后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