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大清王朝从此分崩离析,一蹶不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日本这个曾被称作“蕞尔小邦”的岛国,何以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就将诺大一 个帝国攻击得体无完肤。中日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又同样饱受过西方列强欺凌的邻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各自面临着怎样的选择呢?
凤凰卫视2月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一座总督府衙,半部清史写照,说起赫赫有名的直隶总督署,今天的保定人言语之中,总是透着几分自豪,这座气势不凡的清代省府衙门,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依然庄重威严地矗立在世人面前。 这是直隶总督署展厅里的蜡像,它再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1876年初,53岁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这里会见了31岁的日本外交使臣森有礼。几个月前,日舰“云扬”号驶进汉城附近的江华岛,遭到朝鲜守军炮击,日方遂以“江华岛事件”为由,企图强迫朝鲜订约通商,森氏此次来华,正是受命试探清廷态度,洽谈朝鲜问题。会晤中,一向热衷于洋务事业的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推崇备至,赞赏有加,但令他吃惊和不解的是,近年来,日本就连民族服装也日趋欧化,似与东方文化传统有诀别之举。
方堃(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森有礼当时回答,我们改易服制,对日本民族来讲是极有益处的。李鸿章当时质疑道,服制是祖宗立下的一种遗风,你轻易变掉它,恐怕不大合适。
刘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森有礼说,其实呀,我们的祖先假如地下有灵,知道我们今天进行了这个改革,他们会非常高兴,而且他们活到今天,也会像我们一样进行改革,我们国家就有不断学习人家长处的传统。
方堃:这个时候李鸿章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是不会这样的,我们最多是学习西方的军器、电报、铁路等等,但是对其他的我们是不会改的。
解说:18年后,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大清王朝从此分崩离析,一蹶不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日本这个曾被称作“蕞尔小邦”的岛国,何以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就将诺大一个帝国攻击得体无完肤。中日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又同样饱受过西方列强欺凌的邻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各自面临着怎样的选择呢?
窦文涛(主持人):欢迎再看《凤凰大视野》,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准将率领四艘军舰,强行开进日本江户湾的浦贺港,美国大炮威慑之下,日本武士也没辙啊,所以半年后啊,这日本幕府就被迫签了《日美和好条约》,打破了延续两百多年的锁国状况,国门洞开,您看这一点上跟中国很相似,可是同样的经历,不意味着同样的结果。
1868年,明治天皇人家励精图治,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就是明治维新嘛,明治维新让日本很快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呢,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一些有识之士也发出呐喊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这个呼声微弱啊,不足以唤醒全体国民,更不足以唤醒封建君臣。比如讲魏源那个《海国图志》,当年在中国出版以后,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引起特别大的社会反响,但是相反,同样这本书在日本不断翻译出版,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人家有评价说呢,对于清朝廷的大员们来说,他们宁愿闭目塞听,昏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解说:19世纪60年代以来,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在清廷中枢人物奕?等人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场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陈绛(复旦大学教授):那么中国的洋务运动,它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就是要坚持封建的体制,所谓“西学为用”,就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个“体”和“用”之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因为你坚持了封建体制,很多东西都按照官办的体制,就不可能按照资本主义一套经营方针来经营。
袁伟时(中山大学教授):明治维新,它(日本)选择什么制度呢?从政治制度上,它选择了吸收西方的政治制度,它在1889年通过了宪法,后来还成立了议院。
解说:在洋务运动的大旗下,中国史无前例地组建起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了一系列的新式学堂,用西方坚船利炮装备起来的淮军和北洋海军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成为皇朝防卫的中坚,统治者们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在故步自封,浅尝辄止的同时,落后的封建体制无时无刻地不再侵蚀着这些看似“近代化”的军队,使之散发出腐败、陈旧的气息。
“吃空饷”是清王朝军官们谋取钱财的一大绝招,一营名义上500人,实际兵员往往不及半数,可军饷仍按足额发放,多出的部分统统被长官们装进了腰包。驻守威海北帮炮台的淮系“绥”军统领戴宗骞,“为人贪婪阴险”,他的部队就到了“十额五兵缺”的程度,于是一遇战事,清政府只能临时抓瞎,滥竽充数。
刘庆:所以在今天的旅顺和大连地区,他很多淮军的部队只有番号,没有实际兵员,他这些部队就只好采取临时扩招的行为,摆上一条桌子,谁愿意当兵都招进来,而这种方式招进来的士兵,他的素质,一方面就它的来源比较差,好多是市井之徒,油滑之辈,是不肯跟你上阵打仗卖命的。第二个,没有经过这种严格的近代武器装备使用方面的训练。
解说:再看晚清的所谓新式企业,无一例外地打着“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幌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营原则和管理制度根本无法实行,在中世纪式的官僚体制下,控制者多以损公肥私为能事。成立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企业。
用李鸿章的话说,此举旨在无事可运官粮客货,有事装载援兵军火。官督商办自然享有诸多特权。1882年上海商人叶应忠禀请制造轮船,设立航运局时,李鸿章就以“不许另树一帜”为由,加以扼杀。也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竟没有一家华商轮船公司出现,而轮船招商局自身,每年却需要政府补贴白银80万两左右,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袁伟时:官办企业,全世界都是一样,效率很低,不计成本,结果是亏本,要靠财政去补那个大窟窿,这个财政任何国家都很难补这个无底洞的。
解说:反观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甩掉包袱,颁布了廉价处理国营资产的相关条例,并通过发放巨额补贴,进口优先,减免企业税和出口关税等办法,对私营企业进行有效扶植。这场轰轰烈烈的“殖产兴业”运动,使三井、三菱、川崎等一大批私营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一跃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财阀集团。
解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陆续派出一些高层人物,如伊藤博文等前往欧美各国考察、学习,这些人回国后相继受到重用,担任政府要职。在晚清中国,因循守旧之风盛行不衰,执迷不悟的士大夫们认为,向西方学习无异于“用夷变夏”,精通洋务的淮系要员丁日昌,就被讥讽为“丁鬼奴”。其实丁的命运算是好的,满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的遭遇,才叫人不堪回首。
窦文涛:在今天湖南的汨罗市沙溪镇,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墓,土坟,孤零零立在飘峰山脚下,已经一个多世纪之久了,当地人说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郭嵩焘之墓。郭嵩焘什么人?有人把它称为一个孤独的先行者,也就是说,他在当时走得太远,他的这个想法在当时很难得到呼应的。1876年,郭嵩焘受命出使英国,后来又兼任驻法的公使,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可是在当时,这不算是个美差。
这消息一传出来,郭嵩焘众矢之的呀,这湖南的大街上都有人贴这种对联,这对联怎么说?说出乎其类,拔乎其民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就是说那时候叫洋鬼子是鬼,你离开父母之邦,去侍鬼去了。把郭嵩焘骂成罪该万死的坏蛋,正在长沙准备乡试的考生,扬言要捣毁他的住宅,还要开除他的湖南省籍,就连他的老朋友,湘军的大佬刘坤一都质问他,怎么质问,说你何面目以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
解说:为使国人打开眼界,取法西方,郭嵩焘将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及感想结成《使西纪程》一书,寄回总理衙门,不料引火烧身,再次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朝野上下,“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大清无此臣子”等骂名不绝于耳,于是《使西纪程》旋遭毁版。
戴鞍钢(复旦大学教授):所以他(郭嵩焘)的晚年是很凄惨的,他从首任驻英,驻法公使回到上海以后,回到祖国以后,就没有进京,他就返回自己的湖南家乡,而湖南家乡也是不太容他。
解说:当郭嵩焘乘坐的小货轮驶至长沙,准备停泊时,长沙一带的士绅闻之色变,纷纷写信劝阻,对其进行“道德谴责”。一代英才因此郁郁而终,想当年,郭嵩焘壮志满怀,慷慨就道,期望自己的出行能引进西方治国之术,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无奈铩羽而归,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难怪李鸿章因此大发感喟,如此品学识议,不容于今之世,人才国运真无可挽救矣。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郭嵩焘去世九年后的“庚子之变”时,还有京官上奏要求开棺戮尸“以谢天下”。明治维新是日本这个原本封建幕藩体制的岛国,一下子脱胎换骨“脱亚入欧”,相比之下,洋务运动虽然带来了表面上的“同光中兴”,但清王朝恪守的依然是陈腐的宗法专制制度,中日两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已不言而喻。 琉球国,位于太平洋和东海之间,是西太平洋导联中连接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的重要环节。1871年12月,琉球国的船民由于大风,漂流到了台湾,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50多名琉球船民被杀,但幸存者很快就被清政府接到福州,并进行了妥善的抚恤和处理,事情到此本来已经划上了句号,但就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日本使者从清政府的邸报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开始纠缠不休。
方堃:“琉球事件”本来和日本是毫无关系的,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是在长时间的历史阶段内,琉球都是中国的藩属国。
姜鸣(近代史学家):那么日本却抓住这样一个机会,来和中国进行交涉,他们宣称琉球也是日本的“内藩”,并且提出既然生番杀人,而贵国捨而不治,我邦就要来查办岛人。
解说:1874年5月7日,一支3000多人的日本军队,在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的指挥下,兵泊台湾南部廊桥,开始了近代史上第一次,针对中国的军事冒险。在今天的台湾台南市安平区,这个名为“亿载金城”的景区,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翁飞(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亿载金城”是台湾第一座近代化的炮台,它是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沈葆桢处理台湾事务,沈葆桢在安平看到这一带地势开阔,正对着安平港的港口,所以修了这样一座炮台,并亲笔提名“亿载金城”。
解说:针对日军的军事行动,李鸿章也紧急调动驻扎在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13营6500人,分批航海驰援,这批淮军赴台后,当时就驻防在“亿载金城”一带,羽翼未丰的日本很快发现,仅靠武力难以实现其夺取台湾的野心,便采取了外交讹诈的手段,气得李鸿章大骂日本,“口说和好之话,不做和好之事”。
可是这一年正值太后40岁万寿庆典,朝廷无意大动干戈,搅了老佛爷的雅兴,而同治皇帝又已经病入膏肓,“安内”乃当务之急,谁敢节外生枝。于是,清廷与日本匆忙签订《北京专条》,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并赔偿白银50万两,以示“抚恤”。大清国才不在乎这点儿银子,而坏了自己的“大事”呢,还是李中堂最会自欺欺人,他称此举叫做“忍小忿而图远谋”。
解说:1879年,日本趁沙俄侵占新疆伊犁,清政府忙于备战西征,无暇东顾之机,宣布废除琉球国,并将其改称冲绳县。对此,清廷除口头上的谴责外,没有采取任何实质行动,“琉球事件”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并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富饶的清朝帝国愿意任人宰割,而不愿意用武力抵抗”,此后几年,日本得寸进尺,有恃无恐,将侵略的魔爪又伸向了地处中国东北部的朝鲜半岛。
窦文涛:1882年7月,朝鲜当局因为克扣军粮,军队哗变,这士兵啊,怒不可遏,冲进王城,软禁国王,而且赶走了掌权的闵妃,推举谁呢?就已经规政的国王之父,国王他爸,大院君重新主政。
骚乱当中,日本的使馆也收了波及,八个日本人被杀,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壬午兵变,那这个壬午兵变怎么就跟日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1876年日本借这个江华岛事件逼着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得了很多不平等的权利。 朝鲜人也很恨呐,所以呀,士兵们骚乱的时候,就把这么一种情绪发泄出来,壬午兵变以后,日本马上派兵驶往朝鲜,兴师问罪,其实他们打什么算盘,也想以此扩大对朝鲜的干预和介入,这个闵妃大权旁落,怎么着呢?急忙向清政府求援,那清朝廷一边派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率舰前往,一面调拨广东水师提督也是淮军的老将吴长庆所部的六个营东渡朝鲜,吴长庆的手下袁世凯开始崭露头角。
解说:1882年8月20日,吴长庆率淮军抵达朝鲜仁川,袁世凯奉命出任先锋,先期赶往汉城,为了震慑部队,袁一上来就以违纪为由,杀了七个不服调遣的士兵,众人不寒而栗,全营令行禁止,部队瞬间部署完毕,袁世凯从此一举成名,被清朝廷委任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使他成了大清国在朝鲜的代言人,8月25日,吴长庆携大军逶迤而至。次日,设计诱執大院君,朝鲜内乱遂告平息,由于淮军及时调度,果断出击,壬午之役,兵不血刃,几日之内危机便得以化解,而日军苦于实力有限,最终无力回天。 朝鲜事变平定的消息传至京城,朝野为之振奋,但在接下来的朝日谈判中,清廷再次失策,居然默认日本在朝鲜的驻兵权,为中日进一步冲突埋下了祸根。1884年,日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指示和策划下,朝鲜亲日派大臣突然发动政变。
姜鸣:在1884年12月4号晚上,亲日派大臣,在庆祝当时邮政局成立的宴会上,刺杀了多名亲华派的官员,然后,伪称是清兵作乱,劫持了国王,招日军入卫,组织了新政府。宣布废除对中国的朝贡宗藩关系,这个事件呢,我们称为“甲申事变”。
解说:眼看事态迅速恶化,袁世凯随即率军开进王宫,逐走日军,救回被劫持的国王,日军和“开化党”人一看大势已去,被迫退出王宫。“甲申事变”遂以清军取胜而告终,但这一事件再一次强烈刺激了日本,国内的反华情绪顿时空前高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东学党起义,官军不堪一击,起义军很快攻克全州,直接威胁王京安全,焦头烂额的朝鲜当局,不得不咬牙决定向清政府借兵弹压。这时一直暗中静观事态发展的日本,一反常态,极力怂恿中国出兵“平乱”,日本驻朝临时代理公使杉村,向袁世凯明确表示,日本同意中国“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日本的“热心”简直过了头,他们三番五次地鼓动中国出兵,其用意何在呢?
张炜(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这是日本的一个阴谋,它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拖入战争。1890年以来,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国内政治动荡,众议院中反对党要求内阁总理辞职,政府为了摆脱困境,决定利用朝鲜内乱发动战争,从而转嫁危机。
解说:在朝鲜政府的正式乞援下,6月6日,李鸿章饬令北洋海军“济远”、“扬威”两舰开赴牙山、仁川,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分批前往朝鲜。清政府果然出兵了,日本暗中窃喜,就在朝鲜政府正式向中国发出乞援书的第三天,即6月5日,日本就成立了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明治天皇也于当天批准向朝鲜派出一个混成旅团,10日,日本先头部队便开进了汉城,16日,日军7000人在仁川全部登陆。朝鲜局势骤然紧张,一触即发。
1894年7月23日,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尽管朝鲜上空战云密布,但背景仍是一片海内晏和的生平景象,再过五天,就是光绪皇帝的万寿圣节了,紫禁城内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却是另外一番忙忙碌碌的情形,庞大的联合舰队突然之间几乎顷巢而动,神秘地消失在夏日的暮色之中。
方堃:日本国内的大本营针对对华战争,它有三种设想,第一,海上作战它打胜了,夺取了制海权,它的陆军登陆与清军寻求在中国本土决战。
苏小东(海军航空工程学员教授):如果海战不分胜负,中日双方谁也没有能够掌握黄海的制海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日军才是集中它的陆军兵力占领整个朝鲜。
方堃:第三,如果它在海上作战失败了,它要求它的陆军迅速撤回本土,要求它的海军也向本土收缩,防备清军来袭。
解说:显而易见,在日本人看来,海战的胜负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所在,大清王朝的海军给他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那么中国的海上力量究竟如何呢?它真的值得日本人如此忌惮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