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日本把袁世凯看成它控制中国的一个障碍,因为袁世凯和日本打交道几十年,对日本非常了解,而且也有一套手段,硬的、软的,你想把他摆平了很难的。所以日本视他为控制中国最大障碍。1916 年3 月7 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承认中国南北两军为交战团体,并且默许日本国民援助南军,公开与袁世凯为敌,准备趁中国内乱之际,确立对华霸权推翻袁世凯。 凤凰卫视3月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15年的12月13日,一场盛大的登基典礼,在中南海居仁堂举行,虽然准备的有些仓促,也没有计划当中那样的宏大,大是洪宪皇帝袁世凯最终还是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袁世凯并没有想到,他稳固的江山,却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变得四分五裂、分崩离析,本集当中,我们将会和您一起,来探究一下袁世凯败亡的根本原因。 解说:1915年冬,民国已经建立四年,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却悍然恢复帝制,登基做了洪宪皇帝,如此举动、震惊全国,袁世凯为官以来,一向处事谨慎为人圆滑,为什么如今能有如此的把握以身犯险,推倒共和重建帝制,开历史的倒车呢?其实为了称帝他已经做了多年周密的部署,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三年前的那场战争。 1912年宋教仁遇刺,国民党几位都督誓师讨袁,史称“二次革命”,但是因为实力相差悬殊,袁世凯迅速赢得了战争,但同时他也意识到,潜藏在地方都督手下巨大的实力,于是他开始着手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 1913年10月一个年轻的军官,走进了位于中南海的袁世凯总统府,他就是蔡锷。蔡锷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年轻时在日本学习军事,回国之后在广西、云南等地的军旅中执教带兵颇有威名,李宗仁是他的学生,曾经这样描写他眼中的蔡锷,“蔡总办的骑马,可不是翻鞍上马,他是从马后起跑,以跳木马的方式,纵身飞跃,骑上马背的,蔡锷就是这样一个飞将军”。 刘敬忠(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蔡锷当时辛亥革命的时候任云南都督,袁世凯当国之后环视海内,就对云南不放心,为什么?因为云南在西南边陲,远离北京,而且当时云南的都督蔡锷,是日本的高材生,在军界很有威望,他有两个协,就是两个旅。那两个旅训练有素,武器全是德国武器,最棒。袁世凯认为全国的军事力量,除了他北洋军就蔡锷这两个旅,放在他心里是心病,他就采取明升暗降,把蔡锷弄到北京去,到将军府养起来了。 解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削弱地方军阀的办法就是采用各种借口,将地方军阀请到北京,成立将军府,以高官厚禄养起来以绝后患,曾经的副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甚至被袁世凯骗进北京,囚禁在颐和园的瀛台。 处理完外部的威胁,袁世凯开始将目光投向自己身边的北洋军,经过多年的整编与扩充,北洋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而这庞大的军力分属在几十个将军名下,让袁世凯感觉到深深的不安。 刘敬忠: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生怕自己的部将尾大摆脱不掉成为个人势力,这个成为个人势力主要是冯国璋和段祺瑞,段祺瑞一直在北洋军中抓军事教育,北洋军的军官全是段祺瑞的学生,段祺瑞,袁世凯对他有猜心,冯国璋呢,因为冯国璋这个人和原来清朝权贵好,人缘好,所以袁世凯对他也有猜疑心。 解说:曾经的北洋三杰,除了王士珍因为身体不适退隐以外,段祺瑞和冯国璋都早已经羽翼丰满,势力庞大,其中最让袁世凯担心的就是段祺瑞,早在辛亥革命期间,段祺瑞坐镇武汉,兵锋直指江南,从而稳妥的把袁世凯推上了总统的宝座,因此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投桃报李,提拔段祺瑞成为了陆军总长,从而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北洋各镇实际的领导者,权倾朝野。但是在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渐渐的意识到,段祺瑞有些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了。在段祺瑞的身上袁世凯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于是他开始设法削弱段祺瑞的权力。 刘忆江(《袁世凯评传》作者):原来内阁责任制时候,因为段祺瑞是陆军部长,整个陆军大权都在陆军部长这,总统基本没权过问这些事,所以段祺瑞的权力很大,那么总统把军权收回以后,陆军部长的权力就相对削弱了,可是当时段祺瑞提出来,那也好,不过就是团长以下的人事命令,是不是我陆军部长直接就发布了,然后团长以上像旅长、师长这些高级军官,由总统来任命,他说咱们分一下权,袁世凯不听,说整个这个军官的任免,全部归总司令管,这样的话实际上,等于把他人事权给剥夺了,那段祺瑞当然就不太满意了。 解说:在这个时候,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出了一条计策,邀请袁世凯当年的老部下王士珍出山削弱段祺瑞的权力,段祺瑞得知之后,非常生气,从此与袁克定势如水火,与袁世凯离心离德。 除了限制以段祺瑞为首的几位北洋大佬的军权外,袁世凯还迅速组建了一支完全独立于北洋军的军官模范团,甄选了北洋各部的精锐军事并且装备精良,同时这支部队,建立后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忠事元首、不入党会。袁世凯希望能在北洋军之外,重新打造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 刘忆江:当时有一个叫蒋方震的,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他首先提出来,说北洋军现在有点暮气沉沉了,说应该培养一批新的军事人才,将来充实到军队里,把这个军队给强大起来,将来对抗国外的侵略,像日本,他这个建议也是正中袁世凯下怀。 刘敬忠:自己当团长,副团长就让陈光远当,这样袁世凯就把军权抓过来了。 解说:在组建这支部队的时候,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的班底也深深地嵌入进来。 刘忆江: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让袁克定到军队里去历练历练,培植一些人脉,将来就是让他接班的话,他军队里有人支持他,所以他就是把袁克定也给弄进去了,第一任团长袁世凯兼的,那么第二任团长就是袁克定。 解说:军官模范团这支只忠于袁氏父子的军事集团的建立,让老北洋将领们感到寒心和绝望,他们已经不再被袁世凯信任了,北洋集团的离心离德从此正式开始,然而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却天真的以为自己已经处理完国内所有矛盾,军权、政权也已经牢牢掌控,独裁局面的形成让袁世凯的野心空前膨胀,而成为皇帝的梦想,在此时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可能。
陈晓楠:传说袁世凯十九岁的时候,曾经路过河南陈州府城隍庙,当时有一个打着瞿然惊神算招牌的卦摊,人们围着里三层外三层,据说特别灵验,当袁世凯围拢上去的时候,里边的算命老先生拨开了众人,一把拉住了他,口里称说这位公子不同凡人,您少年英发,出人头地中年公卿,五十岁微有挫折,但正是以退为进,祸为福依,此后七年大运贵不可言。袁世凯50大寿刚过,就被摄政王载沣贬官,的确呢是小有挫折,但是不久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他又再度出山,而且成功上位,成了一国总统。而当他57岁这年,他就更加相信算命先生给他的这个暗示了,这一年必将会是他人生旅程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就是1915年。 解说:1915年秋天开始,不断有袁世凯的亲支近派上表恭请袁世凯面南称帝,袁世凯的称帝进程全面加速,但是这个时候反对之声却不合时宜的响起,这是袁世凯万万没有想到的。立宪派元老梁启超,写出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 刘敬忠:梁启超是大宣传家,是一个好宣传部长的材料,他那笔值千军万马,袁世凯收买他让他给写支持他当皇帝的文章,梁启超不写,就写了一个“异哉所谓国体问题”,成为一时全国反袁反帝制的领袖。 解说:袁世凯暗中愿意花费20万银元,阻止文章发表,但是梁启超不为所动,他离开北京到天津居住,并且将文章公之于众。在这一阶段,天津梁启超住处就不时有一个消瘦的年轻人到来,他就是蔡锷。 刘忆江:梁启超是他老师嘛,而且他也非常敬佩梁启超,去找梁启超商量商量对策,最后梁启超说袁世凯称帝这个事,肯定是谁也现在是扭不过来,他是铁板钉钉他要称帝,现在要想扭转这个趋势,那就要用军队说话了,用武装说话了,他说我先在舆论上我先写文章反对这个事,你先行韬晦之计,让袁世凯不怀疑你,然后找机会你回云南,回你自个儿的底盘上,想办法看能不能把云南拉出来反对帝制。 解说:蔡锷十三岁就已经考中秀才,随后在湖南跟随梁启超学习,成为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在此之后在梁启超的安排下,蔡锷投笔从戎,到日本学习军事,可以说梁启超是蔡锷的精神导师。1915年11月,就在袁世凯筹备帝制如火如荼的时候,蔡锷悄悄的登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然后取道日本、香港辗转回到云南,就在蔡锷辗转奔赴云南的同时,北洋内部以段祺瑞、冯国璋为首的私下抵制已经开始了,本来这些袁世凯的老部下们都盼望继袁世凯之后出任大总统,因此对于袁家建立世袭王朝从一开始就非常的消极。 刘敬忠:袁世凯要当皇帝,段祺瑞首先不干了,段祺瑞就首先说有病了,上北京西山养病去,他说我才不支持老袁当皇帝呢,我这辈子伺候老袁,将来他当皇帝,他儿子要继位了,我还得伺候他儿子,本心呢,就是如果袁世凯当总统的话,袁世凯不当总统,段祺瑞还有当总统那天,要成为袁家天下,他根本就没这一天了,段祺瑞所以说采取明确的反对态度。 解说:随后段祺瑞辞去了陆军总长的职务,冯国璋也躲在南京观望风色,蔡锷尚未在云南举起义旗,北洋上层倒袁的力量却已经形成,而地方上的北洋将领其实早在二次革命之后,就开始和袁世凯离心离德。 刘忆江:当时每个省有一个都督,都督实际上是当年起义军的头,军头,那么他起义后这个省就归他管了,军队、民政、财务基本都他一把抓,自个儿还有军队,有很大的自主权,那么对于中央的政令,我觉得合适的我听,不合适的我不听,动不动来个通电反对中央威胁中央,所以在这种体制下,袁世凯提出搞军民分治,再一个把都督变成督军,变成督军以后你只能管军队。 解说:袁世凯在地方上的军民分治,是以文人管理武将,防止这些军阀造反,这样一来原本拥兵自重的军阀们,失去了地方的财政行政大权,势力大大的削弱了,袁世凯这样做有利于中央集权,但是却严重地损害了军阀们的既得利益,潜在的不满在各省军阀中暗暗地滋长。 对于反对声音,袁世凯略有耳闻,但是被袁克定等劝进派裹挟的袁世凯,已经完全迷失了方向。他天真的以为自己早已经威服海内,称帝也是民心所向。1915年冬,袁世凯在北京的亲支近派簇拥之下,正式登基,成为洪宪皇帝。这一天的北京迎来了和煦的冬日暖阳,但是在这种温度和静谧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席卷全国的暴风雪。
陈晓楠:1916年的元宵节,在合家吃团员饭的时候,袁世凯的几个小姨太太,为了妃和嫔的名分和袁世凯当面争了起来,面对着嘟囔不休的姨太太们,袁世凯索性把筷子一搁,长叹一口气说,你们别闹啦,你们都要回彰德,等着送我的灵柩一块回去,说完就回办公室了,也许这就是预感,总之此后袁氏就吃不下东西,食量渐减,精神不振,慢慢的就生病了。袁世凯称帝两个月之后,埋藏在这个国家中的矛盾,如火山般喷涌爆发。 解说:就在袁世凯称帝两周之后,蔡锷在云南通电讨袁,史称护国战争,蔡锷在缺少装备军饷的情况下,独自率领三千滇军子弟兵踏上征途,向北方强大的北洋势力宣战。 刘敬忠:当时带了几千人,而且唐继尧还不给发什么军饷,这点大家注意,当时蔡锷是有病之躯,癌症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说蔡锷伟大呢,为了救国他不顾个人生命舍身忘我。朱德同志原来在蔡锷手底下当团长,在回忆录里头,在这个时候见到蔡锷他吓了一跳,蔡锷变成一个幽灵,就和一个鬼一样了,就剩两个眼睛有光了。 解说:蔡锷以近乎决死之心态,率兵讨袁,护国军上下官兵也受到鼓舞,士气旺盛,与此相反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们,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袁世凯迅速集结了三路大军,共计十万余人,但是前线各路将军,却以一种默许的姿态消极抵抗,以至于只有三千人的护国军,在蔡锷的率领下,轻而易举的从云南打到了四川。 刘忆江:觉得我呀名正言顺,我讨伐你帝制反对你帝制,我在这个公理上站得住,我能得到全国人民,最起码是舆论上的支持。那么我首义了,很快他相信你袁世凯,这个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我能得到全国的响应,他有这个自信。 解说:但是蔡锷的护国军毕竟兵力不足,当部队千里跃进,攻入四川之后,补给供应也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数支北洋劲旅,已经将护国军团团围住但是大部分的北洋将领消极应战,双方陷入到不战不和的僵持状态,战场上迎来了短暂的宁静。但是在战场之外,反对帝制的呼声却风起云涌。 刘忆江:袁世凯如果说当机立断,用不了一个月镇压下去这啥事没有了,可是时间一拖长,两三个月,其他观望的省就起来了,就形成清朝末年那时候,各省都宣布独立宣布起义,这就不好控制了,面一大就不好控制了。 解说:在国内一片反袁呼声之中,俄、英、法等国也随着形势变化,调整了外交政策,公使们纷纷指出变更国体,将惹起意外之扰乱。 袁腾飞(民间学者):他去给各国使馆送那个,实际上就相当于咱们那个挂历,那种东西,它那个上面写的是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人家拒绝接受了,我们只接受中华民国五年的日历,不接受中华帝国洪宪元年的,人家给退回来了,所以他也明白国外风头变了,他不支持我称帝,是这么一个道理。 解说:而云南起义之后,日本更是见风使舵,宣布不接待袁世凯派往东京的特使,并且指责袁世凯断然推行帝制,拒绝承认洪宪皇帝,这种明确的反对态度,让袁世凯感觉到形势在迅速恶化。 刘忆江:日本把袁世凯看成它控制中国的一个障碍,因为袁世凯和日本打交道几十年,对日本非常了解,而且也有一套手段,硬的、软的,你想把他摆平了很难的。所以日本视他为控制中国最大障碍。 解说:1916年3月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承认中国南北两军为交战团体,并且默许日本国民援助南军,公开与袁世凯为敌,准备趁中国内乱之际,确立对华霸权推翻袁世凯。 刘忆江:日本呢,凡是中国的反对派,它都要插一手,你好比说宗社党,晚清那些遗老,肃亲王他们那些人,内蒙独立那帮人就是蒙古那帮人,再加上孙、黄革命党这拨人,它都插手,它都支持,都给你必要的一定的财政支持,必要的时候提供你武器。 解说:就在日本内阁会议后的第二天,孙中山就从日本财团处得到了一笔二十万元的借款,用来招兵买马,同时前清的肃亲王等宗社党也在日本的煽动下搞起了满蒙独立,一时间,中国国内的形势被彻底搅动。袁世凯悲哀的发现,仅仅是几个月后,中国已经完全不在他的掌握。而与此同时,二次革命的时候借给袁世凯大量经费的外国银行此时都纷纷攥紧了钱袋,没有国外资金支持,北洋军阀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袁世凯的老部下冯国璋,联合江西、浙江、山东、湖南等省将军共同致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在洪宪帝制的残破框架上,踏上了重重一脚。 刘忆江:因为他那个地位很重要,长江五个都督长江中下游流域,控制着大致十万多军队,五个省,他要支持袁世凯,那西南一点戏都没有,立刻就给镇压下去。那么他要是支持西南,那就等于北洋分裂了,就打内战了,他要是保持中立,那就是不战不和了,实际上就是这样。 李扬帆(北京大学副教授):袁世凯的失败不是由于革命党发动的护国战争导致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袁世凯手下的背叛,尤其是冯国璋和段祺瑞,这是左膀右臂的背叛,不能叫背叛,就是对他的反对,那么这些东西起决定性作用。从军队的角度来讲袁世凯只要能控制住军队,那么南方的革命党根本打不过他,但是如果内部有人反对,那他一点办法没有,这是他称帝失败的必然因素。 解说:面对着内忧外患,袁世凯只能废除洪宪年号,恢复中华民国,最终这个独裁者主动恢复了民主政体,但这时全国各省,都拒绝他再做总统。从进入六月开始,袁世凯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偶尔会在恐慌中惊醒,不知道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会想些什么?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的唾骂声中死去,袁世凯死在六月,天气炎热,很快尸体就腐烂膨胀起来,以致没有合适的丧服可穿,正好为洪宪皇帝预制的龙袍,宽松肥大,于是便把龙套给他穿上了做了装里。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梦想也随之进了坟墓,一起埋葬。 袁世凯死后民国政府拨款五十万治丧,袁世凯最终被体面地葬在他曾经的归隐地河南彰德,如今这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袁坟,按传统习惯,本该写逝者生平的背背面却是一块巨大的空白,袁世凯的是非功过,直到今天仍然备受争议,无法言说。 袁世凯称帝让自己身败名裂,但这不仅仅是袁世凯个人的悲剧,中国也陷入了混乱之中,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上烽烟再起。袁世凯近二十年来一直秉承的改良主义彻底终结,近代化运动从此陷入停滞。 陈晓楠:袁世凯的葬礼上,杨度的挽联十分引人注目,“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随后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杨度这样回答他说,有句老话说勿以成败论英雄,我之所以摒弃共和,主张君宪,是考虑到在目前中国的条件之下,实行欧美的民主共和办法会导致政令不一,地方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今日民主共和制似已取得胜利,切请诸位拭目以待,看日后会不会出现我所预言的局面。君主立宪制随着袁世凯之死而死,死的其实不是一个,随后共和亦死。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当中,新登台的政治势力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国家秩序的共同构想,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强权集团和动乱与内战的舞台,中国进入了军阀时代,而中国人又一次在分崩离析当中,迎来了另一个黑暗的战乱时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