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观点: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名言概括了外交的本质——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本文以是否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为主要标准,将袁世凯的对日外交活动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详细考察,从袁世凯与日本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和评价袁世凯。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将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划分为四个时期来研究。
一、甲午战争前:1882年8月,袁世凯在平定朝鲜“壬午兵变”中崭露头角。两年后,他在平定朝鲜亲日派与日本人合谋发动的“甲申政变”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袁世凯在1885年10月被委任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后的近十年中,在与日本争夺对朝鲜经济控制权的斗争中取得了极大成功。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为阻止日军侵朝、维护中国在朝鲜的地位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的活动,抵制了日本侵略势力对朝鲜的渗透,巩固了我国东北的安全。
二、庚子事变后到辛亥革命前:在东三省问题上,1905年12月以前,袁世凯主张利用日本抵制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采取了暗中支持日本的“合作”政策,中国在日俄战争后收回了东三省的大部分主权;1905年12月以后,袁世凯联络英、美、德来牵制日本对东三省的侵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失败。在“清末新政”中,袁世凯通过聘用日本顾问和教习、派遣留日学生、派员赴日考察等方式求知识于日本,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利用英国抵制日本对南北和谈与国体问题的干涉,实现了南北停战,促成了清帝退位,建立了共和政府,在使国家恢复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建立后,日本以拖延对它的承认来掌握对华外交的主动权,袁世凯出于换取日本对其政府的承认和驱逐在日革命党人的需要,给予了日本一定的经济权益。二次革命中,日本政府采取了倾向于支持袁世凯政府的政策,但这并未改变袁世凯对日本的不信任态度;兖州、汉口、南京三事件发生后,日本对华政策转趋强硬,袁世凯被迫接受了日本就三事件提出的条件。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山东问题上,袁世凯政府先在胶澳战争爆发前采取多种外交措施以阻止日军对山东的入侵,既而在胶澳战中极力阻止日军侵占胶济铁路,最后在胶澳战后自行宣布废除战区,袁政府对维护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还是尽了力的。在二十一条交涉中,袁世凯指导中方谈判代表对日本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要求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同时还利用日籍顾问疏通日本元老,并借助美、英的力量来迫使日本作出让步,他为减少国家利权的损失尽了最大努力,交涉的失败源于国力的虚弱和缺乏有力的外交援助。从二十一条交涉的过程和嗣后袁世凯对日本侵略的坚决抵制来看,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帝制运动发起后,日本以帝制将引起动乱为由劝告延缓帝制,袁世凯政府以帝制出于“民意”而不会发生动乱为由予以反驳;护国战争导致了一度对袁世凯帝制运动有利的形势出现逆转,日本政府最终转向了倒袁政策,袁世凯以他的病死而结束了他与日本数十年的关系。
袁世凯的以上行动表明,他愿意维护国家的利益,并不是一个甘于出卖国家利益的人。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