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40阅读
  • 11回复

特别说明:今后论坛上对我的称呼,请一律使用“谭蘅君老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4
— 本帖被 admin 设置为精华(2010-06-04) —
特别说明:今后论坛上对我的称呼,请一律使用“谭蘅君老师”。

  其一:专家一说,是一种浮躁。某些人需要这种光环来达成某种目的,但我没有私下的目的,只有一个公开的责任:追求文化与育人的结合。借助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来培育学生的文化人格,用文化人格的力量,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其二:教授一说,是一种虚假。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草根教师,虽然很俗气地挂了一些研究中心的虚职,但它既不是民间的职称,更不是官方的认可。朋友们给我冠以这样的称呼,是出于好心,希望这样能够让课题研究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与认同。但我认为这样的善意却违背了学术研究与我们追求的伟大目标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的要求。我提倡素教、素写、素读,是希望用真实与本色来践行教学的力量,避免花样与伪饰对教学内力的伤害。在做人行事上,更应该讲究真实与朴素。

  再说了,我们伟大的追求,不需要用已经变质的所谓教授的光环去打动他人,甚至欺骗他人,一切有文化良知和责任的教师及各界精英人群,都会自动自主地加入到我们这个研究与推广的洪流中来。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每个参与实验的教师,身上都有一种荣光,超过了多数教授和所有为自己生存而争夺的营营众生,因为我们在灵魂和精神上承接着祖宗的遗产,我们是真正中国文化的孝子肖孙!我们,只有我们,才拥有合格的文化身份证与文化继承权。我们应该自豪,我们的底气来自于我们的远大理想以及为理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其三:历史真正的推动者是草根民众。所谓大人物只是光鲜一时,历史会很快忘记他们。大人物感叹最多的一个词是人走茶凉。茶凉,是因为别人为他热茶。他们本身是一种社会分工中的剥削者。我们不一样,我们不是坐着喝茶的享受者,而是推动历史的一股股力量。即便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世界没有离开我们。我们的脚印和文字活在他们的视野中,我们是他们继续延长历史长绳的一个环节,我们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理解了这样的道理,我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学校,我的背后,是五千年的厚重与辉煌;我的身边,是上万年的祖宗的叮嘱与责任;我扛着的,是民族一百多年失落与衰微后的期望。一个的称呼,于我,真的很微小。

  当所有实验学校的称呼已经自动变成最长久、最亲切、最真实的谭蘅君老师的时候,我知道,这称呼不仅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自信与成长。

  谢谢所有老师和朋友们,我期待着。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6-05
我伟大的、普通的、亲切的、高贵的、真实的、谦逊的谭蘅君老师、君哥哥老师、君老师,对你的敬佩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不错,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或几十所学校在战斗,我们的身后,有千万年来一直创造着的祖宗和他们的期冀,有未来莘莘学子的渴望,我们在教育的平台,传承和改变着中国文化的基因,纠正着现当代或近百年来历史罪人们对文化和教育的伤害,这个群体的力量会越来越大,最后一定会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

祖宗们在天上地下看着我们呢。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离线曾良策

发帖
9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05
向最长久、最亲切、最真实的谭蘅君老师问好!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6-05
谢谢!感谢曾兄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6-05
谭老师的话,使我想起了夏衍的一篇文章:
 
一木一石的精神
夏衍

  我不想写所谓“纪念文章”。鲁迅先生生前,不仅反对那些“谬托知己”式的应景文字,而且痛恶一切将他叫做领袖导师之类的称谓。但,在今天,我却从他的这种一贯的生活态度,想起了同时也就是他平生最殷切地期待于今日之青年的所谓一木一石的精神。
  在我手边所有的鲁迅先生文集里,就有两处讲到这种精神。在《忆韦素园君》里,他写着:素园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它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在《写在〈坟〉后面》,他说得更加沉痛: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我自己还不明白应该怎么走。中国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辈”和“导师”吧,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我)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
  因为从来不把自己看作“导师”“前辈”,从来不行自己当作“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在整个社会改革中,也从来不要求一个特别优待的特等席,并没有造一座宝塔,来把自己高高的供在里面,所以才能心甘情愿地做一个“革命的马前卒”,才能毫无怨尤地“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年青的一代--引用者)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是鲁迅先生的一贯的生活态度,这也正是一个真正民主战士所应有的将别人当作一个人而同时也将自己当作一个人的精神。
  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都背着一些“摆脱不开”的“古老的鬼魂”,所以不把自己当作一个有特殊权益的“人上人”,而能够将别人和自己都看成一律平等的人。实在已经是看似平凡,而实际上非常艰难的苦业。什么也抓不到的时候俯首贴耳,听命于人,这是自认为“人下人”的奴隶,“抓到了一面旗子,就自以为出人头地”,行所欲行,这是自认为“人上人”的暴君,而第三种,早期士大夫的逆子贰臣,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流辈,可以首先卷入革命怒潮,也可以首先落荒、颓废、叛变,这种人常常有非常革命的外形,但是解剖开来一看,他们的“革命”何尝不就是“可取而代也”思想的另一种表现?
  要把“因为历朝的压抑,而已经萎缩了下去”的诚实认真地将人当作人看,——首先将自己当作一个人看,当作一个平常的人看的这种精神恢复过来,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于是,凄苦地在旷野中独行的鲁迅,就不能不“打了一个寒噤”,而首先把自己当作“一块石材,一撮泥土”,决心用自己的骸骨来给青年的一代铺路了。
  把自己看作天才豪杰也许非常的壮快,善于找理由来正当化自己不该有的特权,善于寻理论根据来宽恕自己也许是一种“幸福”,但,单单屋尖可不能造成一个世界。
  一九四三年十月

离线胡艳红
发帖
6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7-17
谭老师很真实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7-25
是我敬佩的那一类成功者。向谭老师敬礼!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金陵茶栟
发帖
4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8-15
代表江苏文化作文支持者与实践者,向真实亲切的谭蘅君老师致以崇高的敬礼!
雁过留影,已经飞过
离线三槐客

发帖
66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9-25
的确,谭老师有一颗素心,一张素口,一支素笔,写一手素文。
离线宋亚军
发帖
1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11-25
博大深邃一定是沉默的,中医是沉默的,文化是沉默的,谭蘅君老师是沉默的。
离线钱丹
发帖
17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12-20
谢谢谭老师!
离线邵高竹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12-21
       叫惯了谭教授,一直觉得这样的称呼最能表达对您的尊敬。看了这篇帖子,我试着称呼一次:
    谭蘅君老师,您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