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41阅读
  • 0回复

(11届初赛联播)重庆片区江津塘河中学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08

书写文化生活   叙写文化情思
——塘河中学举行“第11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简报

    2015年4月15日下午,江津区塘河中学举行了 “第11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全校100余学生参加了比赛。
    本次比赛,学校统一使用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提供的写作题目和写作素材,由学校统一提供作文稿纸,学生在规定的两个小时内完成写作。比赛中,同学们或描述某一文化遗产的场面与情趣;或阐述某一文化遗产日渐消逝的忧思,呼吁对文化的保护;或想象某一文化遗产消逝后的场景,或得到延续的盛况;或从娱乐文化节目的目的和导向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比较中进行评说,在反思中进行呼吁,在期待中进行憧憬,在现实中进行描写…… 
    本次作文竞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在消逝的中国灵魂
三年级一班  何兰

    灵魂就像擎天巨柱,能够支撑起人生的蓝天。可见灵魂对我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而中国的灵魂就是那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那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那民间小巷的古老的手艺。。。。。。但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中国的灵魂正在慢慢的消逝。
    比如小时候在大街小巷叫卖的糖葫芦,小糖人等。记得小时候总爱缠着爸爸要上一两块钱,去买那些小玩意吃,可现在虽有糖葫芦可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我想那少的正是一种气氛吧!那种气氛是一大群小孩子围着一个卖东西的老爷爷,嚷嚷闹闹的,买到一串总要高兴好一阵,再跑到那些没有买的小朋友身边去炫耀炫耀。
再比如那些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甚至在校大学所写一句话时,都会写出错别字,这证明了我们的中国汉字正在被人错误化或遗忘。
还有那中国传统的佳节——过年。
    以前,人们心中的新年总是充满快乐: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无法吃到的可口佳肴。。。。。。那时的人们总希望过年,那时的新年,才过的有意义。可现在呢?人们生活富裕了,政府对于贫困户也帮助了,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过年得到的东西,平常也可以得到了。这虽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谁又想过,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凡”了。
    现在的过年,想来想去,只有爆竹声才能让年过的与众不同了,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严酷禁令,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了。我知道,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人很多,有些人残废甚至死亡。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即让年气长存,又不会伤到人的好办法啊!
    科技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留住一些传统,留住历史,留住回忆,留住那些正在消逝的中国灵魂。
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
三年级一班  杜小丽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正在急剧退化。中老年人已经习惯了纸笔,却还在挣扎着试图挽回书写的臂膀;然而,年轻的一代人们,已经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法家手中留连。现在的社会,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了,想要收到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怅惘、无奈。
    我算幸运的,因学习和个人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熟悉朋友或同学的信。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过亲戚的信,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书写七歪八扭,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米粒小字纠缠在一起,就像捆绑的蚂蚁。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毛笔,宣纸曾经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先秦散文,楚词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的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神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正在消逝的文化精神
                                                    2.2 杨均丽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龙的子孙……”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时,我总是心潮澎湃。我们中华名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名族,我们炎黄子孙以爱国著称。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每当国歌声在天空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捍卫自己不屈的民族 。李小龙在美国展现中华武术的浩然正气,最后凭借真功夫,成功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更改变了外国人心中对“东亚病夫”的印象;李小龙有胆有谋,大智大勇,敢打敢拼,以逢敌必亮剑的刚烈,在战火硝烟中不畏强敌,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叶问能够在腥风血雨的年代,抱着一颗抱效中华的雄心壮志发扬中华武术,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了沉睡于国人心底的自豪……
     2008年的中国无疑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更多的眼光,一个个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祸害降临中国,而中国的表现走在受灾第一线;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助威呐喊;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民兵和预备役15万官兵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灾区一线;唐山十三农民工兄弟举债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献血者排起了长队;捐款的队伍里有企业家、明星、老人、学生、工人、农民、乃至乞丐……一个个动人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段段深情的文字,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大爱的火焰温暖着每一颗心,大爱的信心激发着每一个人,大爱的音符奏响了中华凯歌!而大爱的力量源自一种精神——临危不惧、万众一心、团结友爱、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
     所有心系国家,同济共舟的人们,一个个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从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底蕴和博大的情怀。他们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扶危济贫的慈悲心,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决不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决不是迫于生计的劳动,决不是嫌贫爱富的举动,决不是利益交换的行为,铸就了人间最伟大的精神——中国精神。
     今天,当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峰峦,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我又看见了一群又一群的解放军叔叔,那军帽上熠熠闪动的五角星。我又听见了牧民们嘹亮的歌声,在广袤的原野上回荡。他们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在悠悠岁月中,写着一首爱的诗篇。是的,岁月悠悠,人生漫漫,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那是一座壮志凌云的丰碑。
      深思如今,这种美好的精神是否还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现在更多的却是怀疑和无奈。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种传统的美好精神发扬下去。不能让它在我们心中消退。
      一种奉献,一种友爱;一种互助,一种无私,描绘出一幅幅最美的画卷。    
                                              古镇,  老宅
                                                2.2  蔡美凤
    我的家乡塘河是一座古镇,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塘河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塘河水泛着碧波悠悠地从小镇中间穿过,听别人说,小镇以前是一个军事要地和交通要塞,市井一场繁华。
    如今,小镇在光阴的削蚀中消退了以往的景象,年轻人离家远去,留家的老人们往往住在连成片的宅子里,小镇的容貌似乎像老人一样倦怠。只见横竖交错的小巷延伸到倾倒的矮墙旁,被雨水冲刷了千百次的木门在砖石铺地的大院里尽显沧桑。
    如同南方的其他地方一样,小镇多雨,雨水顺着房檐在瓦缝间挂下,积水洼里交错着一圈圈涟漪。屋内的天花板上,昏暗中隐约渗出一片霉晕,而雨落水地的丁丁声,却在耳旁清晰回荡 。老人们在宅子瓦檐下沉默着,茫然的眼神在雨水腾起的雨雾中暗淡无光。青灰的天色溶在屋内浑浊的昏暗中,露出了老人们半张古铜色的脸,灰白相间的几缕发丝散在额前,想要掩饰岁月刻画过的痕迹。四周浸着沥沥的雨,巷子却显得更加寂静。偶见一位老人蹒跚的背影默默地挪进长长的巷子里,在雨水中怕打着横躺的青石板,清脆声音弥漫着淡淡的伤感。
    外婆的家,是座普通的老宅,听父辈们说是从外祖父的祖父那辈就传下来了。到了外祖父这代,家道没落,老宅也在岁月的蹂躏中变得不堪。木栏油漆已经脱落,露出了松木的年轮。高大的木门在开合中“吱吱呀呀”的呻吟,仿佛老宅已经在时间的暗流中静默搁浅了。
    记得年幼时,我总爱爬在老宅高大的门槛上,静静地看外祖父做完农活后抽土烟的侧面。他习惯坐在门柱旁的石阶上,驮着背,一手托着烟壶,一手用火柴点燃烟草,把土烟抽得叭叭直响。一会儿,空气里便弥漫着浓浓的烟草味,偶尔传来几声咳嗽,浑浊又沙哑。
    搬家后,好几次会老家,短短停留又匆匆离去,老宅在一次风雨中意外地坍塌,只留下堆废墟和断残的砖瓦,地上铺着层厚厚的苔藓。废墟被大院的木门紧掩,似乎刻意地掩饰小镇曾经的繁盛后的衰败,门上挂着一把布满铜色的大锁,悬在锈蚀的铁拳上。风蚀了 的砖墙已退去了棱角,老宅在风雨的肆虐中无奈地画上了句号。外婆时常从那儿经过,偶尔会打开门进去看看,一个人呆愣许久,然后拎起回忆,背着手,叹息着朝巷子尽头蹒跚走去。
    老宅没了。因为外祖父已去世,静静地沉睡在镇旁深山的矮坟里,去倾听老宅覆没时的那声震响。
    时光不动声色地流逝,开始让人淡忘小镇,淡忘老宅。时间带走了小镇过去的一切,让她回忆里定格。老宅遗留的废墟也只能用时间来掩藏。那些杂草,随着春来秋去,成了废墟的主人。
                                                      在消逝的孝文化
                                                 塘河中学2017级2班  邓春兵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孔子首创私学,强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只识偶像不敬父母,孝心出现“荒漠化”。不少中学生感叹“情感失落”——“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网上聊天好惬意,身旁难得一知己”。
    自2008年开始,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就开展了针对青少年“成长与孝道”的专题调研。其结果显示,“在对100个家庭的调查中,98%的家庭认为,孩子的孝心与其学习和成长关系十分密切;对各个学龄段100名学生的孝与学习之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对100名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孝道调查的结果显示,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
    另有调查发现: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72%左右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的姓名。
     “子路背米孝双亲”、“江革背母逃难”、“郭巨埋儿”、“ 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可有人却说:不是不想孝敬父母,只是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孝敬父母。
    记得《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居然靠一个倡导性的法律条款,是一件多么幼稚和可笑的事情!
    或许有人认为,前面所说的古人的孝举是愚孝,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出入,像“负米养亲”“卧冰求鲤”,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没必要那么去做。
    当下网上流传者新版“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其实,只要你有那份要好好报答父母,照顾父母,关心父母的心便是孝.但光在心里有孝还是不够的,你得在行动上将它表达出来。
    你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让父母十分高兴,这便是孝。
    你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将拖鞋递到父母跟前,这便是孝。
    你在父母忙碌了一天后,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这便是孝。
    你在家里时,多帮父母分担些家务活,这便是孝。
    哪怕你在父母生日时没有礼物,只有声祝福语,这也是孝。
    即使再小的事情,只要你有那份心意,那么孝就会变得十分大。
    孝心就像一颗种子,种子要发芽,土壤非常重要,整个社会如果有尊老、爱老的氛围,孩子耳濡目染,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就会成为有孝心的人。
                                          孝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塘河中学2017级2班   王雨
    不用说!看到题目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没错,我要讲的就是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是世界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高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学习中国文化,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为什么?不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吗?
    外国人都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肆无忌惮的践踏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不得不说是悲哀。
    端午节,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除了吃粽子外,人们似乎淡忘了端午节的一些传统纪念活动,更别说文化内涵了。
    在很多上班族眼里,端午小长假只是个加长版的周末而已,没什么“节味”。在他们看来,这个节日和其他很多节日一样,是一个休闲娱乐、外出旅游的好时机。
  其实,不仅端午节如此,其他一些节日也面临这样的尴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已越来越淡。
现在的年轻人过于重视洋节:人们疯似地过圣诞节日,重阳节却无人问津,2月14日情人节过得浪漫无比,七夕却空旷寂寥。
  虽然我们每年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有人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多发掘民俗文化特色,搞些生动形象的活动,在宣传传统节日的同时又可以让大众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
  还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过于重视洋节,为了引导他们参与并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应该与时俱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因素,比如,像今年一些镇街和村居都举办了包粽子比赛,既应景,又丰富群众的生活,挺好的。”
    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尤其是在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的现实之下,拯救传统文化,凸显文化形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请行动起来吧!
    希望,以后的每一个端午节都不再只是吃粽子这么简单。

让世界更美好    
   1.1班  林朝波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人类便在同一个宇宙生存,共享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者同样的空气!
    那为什么,为什么呢?会有互相的残杀!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曾经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只有惋惜!惋惜自己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兄弟姐妹,如此残暴的对我们正在进行身体以及精神上的迫害。
    难道只是因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还是一时的享乐!还是我们是不同的种族,还是肤色不同,国界不同!难道这些就是可以强取豪夺别人的私有物的理由吗?
    如今的人们开始依赖起了高科技,早已将最原始的东西遗忘了,因为如今的人们没有了“经纱水泊云崖,大度桥横铁索寒”,的勇气与恒心,“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英勇善战,没有屈原投江的爱国之心,系国之情。
    并不是人们忘了国耻,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从英法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到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惨不忍睹的历史!何曾遗忘!这些历史将永远深深的记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一丝不可磨灭的硝烟,是每一个中国同胞索应铭记于心的国耻!每当学到这些历史课程时,心中总有一股怒火,冲击在心头!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不停的呼吁!勿忘国耻!勿忘国耻!
    最近在电视上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日本的一位首席代表对曾经掠杀中国人们的事情进行记者发布会,但是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反而对此事满不在乎,对此中国有关人员极力反对,有关日本的领导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身为中国人,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怨恨!愤怒的是清朝政府的腐败,怨的是中国人何时才能在别人面前抬头挺胸的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为什么现在我们每个国家的代理人可以心平气和的坐着一起,共同讨论国家之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是因为中国愿意给别人道歉的机会,愿和谐相处,愿不计前嫌,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其实中国人并不在意多少物质上的缺失,而是心寒这宇宙万物的和谐相处,竟然到了互相残杀的地步!多少人也是否曾后悔过当初自己的暴力行为而感到遗憾!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惋惜!若是不能力护曾经就用心的守护好如今!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守护好历史的遗迹!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去对异国他人存有一颗怀恨之心,那不是我们的错!学会宽容!让世界更美好!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学校:重庆市江津区塘河初级中学校   联系人:刘广祥
姓名
作文题目
名次
指导教师
李解
正在消逝的传统村落
一等奖
孙化戈
翟洪友
风景这里独好
一等奖
孙化戈
邓春兵
正在消逝的孝文化
二等奖
白光胜
杨均丽
正在消逝的文化精神
二等奖
周尚琼
蔡美凤
古镇,老宅
二等奖
周尚琼
王雨

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三等奖
白光胜
何兰

正在消逝的中国灵魂
三等奖
张廷华
林朝波
让世界更美好
三等奖
熊福银
杜小丽
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
三等奖
张廷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