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文化生活 叙写文化情思
——塘河中学举行“第11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简报
2015年4月15日下午,江津区塘河中学举行了 “第11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全校100余学生参加了比赛。
本次比赛,学校统一使用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提供的写作题目和写作素材,由学校统一提供作文稿纸,学生在规定的两个小时内完成写作。比赛中,同学们或描述某一文化遗产的场面与情趣;或阐述某一文化遗产日渐消逝的忧思,呼吁对文化的保护;或想象某一文化遗产消逝后的场景,或得到延续的盛况;或从娱乐文化节目的目的和导向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比较中进行评说,在反思中进行呼吁,在期待中进行憧憬,在现实中进行描写……
本次作文竞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在消逝的中国灵魂
三年级一班 何兰
灵魂就像擎天巨柱,能够支撑起人生的蓝天。可见灵魂对我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而中国的灵魂就是那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那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那民间小巷的古老的手艺。。。。。。但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中国的灵魂正在慢慢的消逝。
比如小时候在大街小巷叫卖的糖葫芦,小糖人等。记得小时候总爱缠着爸爸要上一两块钱,去买那些小玩意吃,可现在虽有糖葫芦可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我想那少的正是一种气氛吧!那种气氛是一大群小孩子围着一个卖东西的老爷爷,嚷嚷闹闹的,买到一串总要高兴好一阵,再跑到那些没有买的小朋友身边去炫耀炫耀。
再比如那些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甚至在校大学所写一句话时,都会写出错别字,这证明了我们的中国汉字正在被人错误化或遗忘。
还有那中国传统的佳节——过年。
以前,人们心中的新年总是充满快乐: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无法吃到的可口佳肴。。。。。。那时的人们总希望过年,那时的新年,才过的有意义。可现在呢?人们生活富裕了,政府对于贫困户也帮助了,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过年得到的东西,平常也可以得到了。这虽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谁又想过,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凡”了。
现在的过年,想来想去,只有爆竹声才能让年过的与众不同了,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严酷禁令,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了。我知道,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人很多,有些人残废甚至死亡。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即让年气长存,又不会伤到人的好办法啊!
科技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留住一些传统,留住历史,留住回忆,留住那些正在消逝的中国灵魂。
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
三年级一班 杜小丽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正在急剧退化。中老年人已经习惯了纸笔,却还在挣扎着试图挽回书写的臂膀;然而,年轻的一代人们,已经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法家手中留连。现在的社会,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了,想要收到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怅惘、无奈。
我算幸运的,因学习和个人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熟悉朋友或同学的信。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过亲戚的信,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书写七歪八扭,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米粒小字纠缠在一起,就像捆绑的蚂蚁。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毛笔,宣纸曾经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先秦散文,楚词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的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神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正在消逝的文化精神
2.2 杨均丽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龙的子孙……”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时,我总是心潮澎湃。我们中华名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名族,我们炎黄子孙以爱国著称。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每当国歌声在天空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捍卫自己不屈的民族 。李小龙在美国展现中华武术的浩然正气,最后凭借真功夫,成功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更改变了外国人心中对“东亚病夫”的印象;李小龙有胆有谋,大智大勇,敢打敢拼,以逢敌必亮剑的刚烈,在战火硝烟中不畏强敌,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叶问能够在腥风血雨的年代,抱着一颗抱效中华的雄心壮志发扬中华武术,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了沉睡于国人心底的自豪……
2008年的中国无疑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更多的眼光,一个个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祸害降临中国,而中国的表现走在受灾第一线;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助威呐喊;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民兵和预备役15万官兵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灾区一线;唐山十三农民工兄弟举债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献血者排起了长队;捐款的队伍里有企业家、明星、老人、学生、工人、农民、乃至乞丐……一个个动人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段段深情的文字,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大爱的火焰温暖着每一颗心,大爱的信心激发着每一个人,大爱的音符奏响了中华凯歌!而大爱的力量源自一种精神——临危不惧、万众一心、团结友爱、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
所有心系国家,同济共舟的人们,一个个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从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底蕴和博大的情怀。他们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扶危济贫的慈悲心,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决不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决不是迫于生计的劳动,决不是嫌贫爱富的举动,决不是利益交换的行为,铸就了人间最伟大的精神——中国精神。
今天,当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峰峦,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我又看见了一群又一群的解放军叔叔,那军帽上熠熠闪动的五角星。我又听见了牧民们嘹亮的歌声,在广袤的原野上回荡。他们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在悠悠岁月中,写着一首爱的诗篇。是的,岁月悠悠,人生漫漫,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那是一座壮志凌云的丰碑。
深思如今,这种美好的精神是否还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现在更多的却是怀疑和无奈。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种传统的美好精神发扬下去。不能让它在我们心中消退。
一种奉献,一种友爱;一种互助,一种无私,描绘出一幅幅最美的画卷。
古镇, 老宅
2.2 蔡美凤
我的家乡塘河是一座古镇,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塘河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塘河水泛着碧波悠悠地从小镇中间穿过,听别人说,小镇以前是一个军事要地和交通要塞,市井一场繁华。
如今,小镇在光阴的削蚀中消退了以往的景象,年轻人离家远去,留家的老人们往往住在连成片的宅子里,小镇的容貌似乎像老人一样倦怠。只见横竖交错的小巷延伸到倾倒的矮墙旁,被雨水冲刷了千百次的木门在砖石铺地的大院里尽显沧桑。
如同南方的其他地方一样,小镇多雨,雨水顺着房檐在瓦缝间挂下,积水洼里交错着一圈圈涟漪。屋内的天花板上,昏暗中隐约渗出一片霉晕,而雨落水地的丁丁声,却在耳旁清晰回荡 。老人们在宅子瓦檐下沉默着,茫然的眼神在雨水腾起的雨雾中暗淡无光。青灰的天色溶在屋内浑浊的昏暗中,露出了老人们半张古铜色的脸,灰白相间的几缕发丝散在额前,想要掩饰岁月刻画过的痕迹。四周浸着沥沥的雨,巷子却显得更加寂静。偶见一位老人蹒跚的背影默默地挪进长长的巷子里,在雨水中怕打着横躺的青石板,清脆声音弥漫着淡淡的伤感。
外婆的家,是座普通的老宅,听父辈们说是从外祖父的祖父那辈就传下来了。到了外祖父这代,家道没落,老宅也在岁月的蹂躏中变得不堪。木栏油漆已经脱落,露出了松木的年轮。高大的木门在开合中“吱吱呀呀”的呻吟,仿佛老宅已经在时间的暗流中静默搁浅了。
记得年幼时,我总爱爬在老宅高大的门槛上,静静地看外祖父做完农活后抽土烟的侧面。他习惯坐在门柱旁的石阶上,驮着背,一手托着烟壶,一手用火柴点燃烟草,把土烟抽得叭叭直响。一会儿,空气里便弥漫着浓浓的烟草味,偶尔传来几声咳嗽,浑浊又沙哑。
搬家后,好几次会老家,短短停留又匆匆离去,老宅在一次风雨中意外地坍塌,只留下堆废墟和断残的砖瓦,地上铺着层厚厚的苔藓。废墟被大院的木门紧掩,似乎刻意地掩饰小镇曾经的繁盛后的衰败,门上挂着一把布满铜色的大锁,悬在锈蚀的铁拳上。风蚀了 的砖墙已退去了棱角,老宅在风雨的肆虐中无奈地画上了句号。外婆时常从那儿经过,偶尔会打开门进去看看,一个人呆愣许久,然后拎起回忆,背着手,叹息着朝巷子尽头蹒跚走去。
老宅没了。因为外祖父已去世,静静地沉睡在镇旁深山的矮坟里,去倾听老宅覆没时的那声震响。
时光不动声色地流逝,开始让人淡忘小镇,淡忘老宅。时间带走了小镇过去的一切,让她回忆里定格。老宅遗留的废墟也只能用时间来掩藏。那些杂草,随着春来秋去,成了废墟的主人。
在消逝的孝文化
塘河中学2017级2班 邓春兵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孔子首创私学,强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只识偶像不敬父母,孝心出现“荒漠化”。不少中学生感叹“情感失落”——“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网上聊天好惬意,身旁难得一知己”。
自2008年开始,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就开展了针对青少年“成长与孝道”的专题调研。其结果显示,“在对100个家庭的调查中,98%的家庭认为,孩子的孝心与其学习和成长关系十分密切;对各个学龄段100名学生的孝与学习之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对100名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孝道调查的结果显示,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
另有调查发现: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72%左右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的姓名。
“子路背米孝双亲”、“江革背母逃难”、“郭巨埋儿”、“ 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可有人却说:不是不想孝敬父母,只是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孝敬父母。
记得《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居然靠一个倡导性的法律条款,是一件多么幼稚和可笑的事情!
或许有人认为,前面所说的古人的孝举是愚孝,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出入,像“负米养亲”“卧冰求鲤”,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没必要那么去做。
当下网上流传者新版“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其实,只要你有那份要好好报答父母,照顾父母,关心父母的心便是孝.但光在心里有孝还是不够的,你得在行动上将它表达出来。
你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让父母十分高兴,这便是孝。
你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将拖鞋递到父母跟前,这便是孝。
你在父母忙碌了一天后,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这便是孝。
你在家里时,多帮父母分担些家务活,这便是孝。
哪怕你在父母生日时没有礼物,只有声祝福语,这也是孝。
即使再小的事情,只要你有那份心意,那么孝就会变得十分大。
孝心就像一颗种子,种子要发芽,土壤非常重要,整个社会如果有尊老、爱老的氛围,孩子耳濡目染,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就会成为有孝心的人。
孝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塘河中学2017级2班 王雨
不用说!看到题目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没错,我要讲的就是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是世界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高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学习中国文化,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为什么?不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吗?
外国人都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肆无忌惮的践踏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不得不说是悲哀。
端午节,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除了吃粽子外,人们似乎淡忘了端午节的一些传统纪念活动,更别说文化内涵了。
在很多上班族眼里,端午小长假只是个加长版的周末而已,没什么“节味”。在他们看来,这个节日和其他很多节日一样,是一个休闲娱乐、外出旅游的好时机。
其实,不仅端午节如此,其他一些节日也面临这样的尴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已越来越淡。
现在的年轻人过于重视洋节:人们疯似地过圣诞节日,重阳节却无人问津,2月14日情人节过得浪漫无比,七夕却空旷寂寥。
虽然我们每年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有人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多发掘民俗文化特色,搞些生动形象的活动,在宣传传统节日的同时又可以让大众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
还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过于重视洋节,为了引导他们参与并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应该与时俱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因素,比如,像今年一些镇街和村居都举办了包粽子比赛,既应景,又丰富群众的生活,挺好的。”
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尤其是在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的现实之下,拯救传统文化,凸显文化形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请行动起来吧!
希望,以后的每一个端午节都不再只是吃粽子这么简单。
让世界更美好
1.1班 林朝波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人类便在同一个宇宙生存,共享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者同样的空气!
那为什么,为什么呢?会有互相的残杀!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曾经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只有惋惜!惋惜自己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兄弟姐妹,如此残暴的对我们正在进行身体以及精神上的迫害。
难道只是因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还是一时的享乐!还是我们是不同的种族,还是肤色不同,国界不同!难道这些就是可以强取豪夺别人的私有物的理由吗?
如今的人们开始依赖起了高科技,早已将最原始的东西遗忘了,因为如今的人们没有了“经纱水泊云崖,大度桥横铁索寒”,的勇气与恒心,“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英勇善战,没有屈原投江的爱国之心,系国之情。
并不是人们忘了国耻,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从英法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到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惨不忍睹的历史!何曾遗忘!这些历史将永远深深的记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一丝不可磨灭的硝烟,是每一个中国同胞索应铭记于心的国耻!每当学到这些历史课程时,心中总有一股怒火,冲击在心头!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不停的呼吁!勿忘国耻!勿忘国耻!
最近在电视上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日本的一位首席代表对曾经掠杀中国人们的事情进行记者发布会,但是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反而对此事满不在乎,对此中国有关人员极力反对,有关日本的领导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身为中国人,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怨恨!愤怒的是清朝政府的腐败,怨的是中国人何时才能在别人面前抬头挺胸的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为什么现在我们每个国家的代理人可以心平气和的坐着一起,共同讨论国家之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是因为中国愿意给别人道歉的机会,愿和谐相处,愿不计前嫌,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其实中国人并不在意多少物质上的缺失,而是心寒这宇宙万物的和谐相处,竟然到了互相残杀的地步!多少人也是否曾后悔过当初自己的暴力行为而感到遗憾!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惋惜!若是不能力护曾经就用心的守护好如今!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守护好历史的遗迹!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去对异国他人存有一颗怀恨之心,那不是我们的错!学会宽容!让世界更美好!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学校:重庆市江津区塘河初级中学校 联系人:刘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