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61阅读
  • 4回复

鲍鹏山谈教育文化和质疑重庆教改(精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13

以下内容均来自鲍老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69229445_0_1.html


一\没有文化,如何教育


什么是文化?
名词:指一个民族发生、发展、延伸的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信仰、人生观念和承载着这些的有形的文学、艺术著作、宗教仪轨、建筑等等,无形的(或者用联合国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等。由此而来的结论就是: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举个例子:计算机一开始只叫计算机技术,几十年发展下来,就可能形成计算机文化。没有历史,就形成不了民族。一群临时聚集的人,叫人群;人群一起生活了足够长的年代,经历了共同的发展历史并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有了共同的传统和文化遗产,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就成了民族。举个例子:当初乘五月花号来美洲大陆的,是一个人群;这个人群祖祖辈辈在美洲共同生活了200多年,就成了美利坚民族。因此,消灭一个民族,除了种族灭绝,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割断一个民族的历史,消灭他们的文化认同,使他们由“民族”再次变成“人群”。
动词:文化一旦形成,就不再仅仅是“被创造物”,它自己也反过来创造自己的认同者,使他们“被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民族内部最核心也最能动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体现为民族凝聚力,一方面体现为民族提升力:只有拥有文化信仰,才能使人知道何为尊严和体面,才能让人的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让一个民族的生活成为真正的“人类的生活”,才能真正让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的“人禽之辨”,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尊严,起点在于对禽兽的超越,终点则是对人中“小人”的超越,从而“优入圣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的过程。简言之,人类,无论群体,还是个人,其提升之路,由文化铺就。套用歌德的话:“永恒之文化,引领我们上升”。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传承并创新人类文明,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学历史文化。
传授并发展人类技术,我们称之为技术教育,学专业技术。
传授并发展人类技术,对一般受教育者而言,是通过教育及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技术,服务社会,支持社会,也养活自己,发展自己。而其中的佼佼者,则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精深的研究,推动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产力迈入新的台阶。
这样的教育,其本质是让人学会使用工具直至自身成为工具。这对学习者本人和社会而言,都非常必要和重要。但是,它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部分是: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把教育者教育“成人”的教育,简言之,是人的教育,不是工具的教育。

而漠视这些,丢弃这些,必使我们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出现人本身的倒退——即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而我们自身却越来越退化,退化为自然人,野蛮人。
所以,文化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就是让人有文化信仰,有价值观以及基于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力。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培养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从而获得彼此的认同并凝聚成民族。
所以,教育,不仅要让人成为“人”,还要使他成为有族群认同的人。这对他和对他的族群,都非常重要。个体以此获得归属感,族群因此获得个体的忠诚。比如说,在中国,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有信仰的人,还要他(她)成为有中国文化信仰的中国人。这样,他或她就有了归属感,而中国,则因此拥有了一个有信仰的人的忠诚,多了一份可信赖的正面的力量。
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在西方传承了好几代,完全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血统的张约翰王玛丽们,他们一定在西方的教育中获得价值观,从而成为有信仰的人。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还能拥有对中国——或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忠诚。

什么是教材?
出于这样的理念,我一直认为,现行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应该符合以下三个个基本条件:

1、体现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培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
2、必须是最经典的语文;——以此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培养语言艺术的鉴别力和创作力。
3、总量适中;——以此保证在较短的时间、用较少的成本就可以学到,并且可以让接受基本教育的人就能得到相应的教育,从而获得相应的素质。
从这个条件看,《三字经》等蒙学教材是不够格的,它们至多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但是,它们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价值观,更不是我们民族价值观的原始和经典的表达。它们更不是经典的语言,比如《三字经》,不过是儿歌顺口溜而已,用它来学古文都完全是笑话,古代就不是入塾教材,而是“启蒙”用的,相当于幼儿园用用。今天更是根本不该进入中小学教材,难道我们今天孩子到中小学了还在“启蒙”阶段吗?
符合我上面提出的三个条件的,就是古人早就挑选出来并且在几千年的教育中一直行之有效的“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的内容,至少从汉代开始,学子们就以此为教材,它们还字数总量适中,比如《大学》,也就1751多字,几乎和《三字经》差不多,《论语》也就16000来字,《孟子》也就34000多字,《中庸》3500多字,加起来,“四书”总字数五万六千字不到。
所以,教育主管部门与其对《三字经》等蒙学教材进行“洁化删书”,不如学学古人,体会古人的用心,把“四书”等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古典,选入中小学教材,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功德。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7-13
质疑重庆教改:文化返祖现象
在媒体上看到,明年秋季,重庆将正式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宣称:“这是一次跟以往各次课改都完全不同的大变革,它将给中学教育、高考制度带来深远的影响。”他说:“人类的知识原本是没有分科的,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许多问题,不仅要用到物
理、化学知识、甚至是历史和地理的知识。”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在普高引入一门全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生基本生存技巧。从已实施课改省市的经验来看,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设计、建筑及设计、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都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生活常用技术,并且是会考科目,任何学生都不得免考。

老实说,我对中小学反复折腾的“课改”已经十分厌烦。在没有明白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之前,或者说,在太多的“专家”根本不明白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之前,一切所谓的“改”,都是“折腾”。但是厌烦归厌烦,我一直沉默,因为他们都是在其位谋乱政,我不在其位,只好“庶民不议”。但是,没想到,这次折腾得这么雷人,已近乎“无道”。按孔子的说法,天下无道的时候,小民还是可以说几句的。
但又觉得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和这样的“专家”说。要知道,他们是专家,是中央,是教育科学,是研究所,还有各种头衔。他们自信得很。跟他们说,无异于鸡对鸭讲。好了,我知道不可理喻的人和事就不要和他讲理。我只问以下问题:

首先,修马桶,什么样的马桶?农村很多地方没有马桶,农村的孩子是否也“任何学生不得免考?”其次,马桶有多种,有一般的马桶,还有很先进的电子马桶,能直接冲刷肛门的马桶,请问,考哪一种马桶的维修?随着市场上马桶的更新换代,考试修马桶是否也要与时俱进?

做凳子,做什么样的凳子?要不要做椅子?做桌子?做书架?做电脑桌?做电视柜?做门做窗封阳台?如多不要,为什么是坐凳子而不是做其它?

修马桶换灯泡要考,而且,任何学生都不得免考,那么,擦皮鞋要不要考?熨衣服要不要考?打领带要不要考?穿衣服要不要考?喷发胶要不要考?

修水管要不要考?修门锁要不要考?换保险丝要不要考?修空调要不要考?修豆浆机、榨果汁机要不要考?擦玻璃洗浴缸要不要考?浴缸下水的修理要不要考?挂窗帘洗拖布要不要考?铺床叠被要不要考?洗碗拖地抹桌子要不要考?

用手机洗衣机电熨斗要不要考?用吸尘器电烤炉微波炉要不要考?擦洗抽油烟机要不要考?

我们从起床开始:

如何正确醒来,如何起身,如何穿衣,然后如何蹲马桶,如何刷牙,如何洗脸,如何梳理头发,如何扎头发,如何搽脸,如何点胭脂,如何弄睫毛,如何涂口红,如何打领结……

然后,出门……(对不起,我列不下去了,网友们如果有兴趣,我们来帮专家们想想还有哪些中学生“必修”的“通用技术”吧!)
如果以上都要,那么,生活中,这样的有用的琐碎的知识太多了,我们学得完吗?不用说我们学不完,专家先生们,你们列举得完吗?
如果以上种种这些都不要,为什么就一定要做凳子修马桶换灯泡?
田先生,你会这些吗?比如做凳子?你是因为会做凳子,会修马桶换灯泡,你才坐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的位置上的吗?

如果你不会,是否说明你不合格?

如果你合格,为什么未来的中学生就一定要“必修”这些?

而且,是在那么宝贵的人生时间段,用那么宝贵的国家教育资源去学?

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在无限的琐碎知识里,抽出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形成相应的学科,形成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不仅捡到篮子的未必是菜,篮子也装不下所有的菜,时间也不允许我们去捡所有的菜。
田专家说:“人类的知识原本是没有分科的,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许多问题,不仅要用到物理、化学知识、甚至是历史和地理的知识。”

这话首先不能为重庆教改的方向作辩护,因为二者不构成逻辑关联,我不知道他要以此说明什么问题。

其次,从学理上讲,更是莫名其妙。“专家”看来根本不了解分科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必然途径。把相应的知识归纳入相应的学科,并以此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是总结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需要。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学会了从整体上、系统性地去把握世界,而不是零敲碎打式的琐碎知识的传授和追寻。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与此相应的,中国的教育祖宗孔子,他的私学里,就有了分科的概念,不仅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还有“小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

重庆教改的这种趋向,简直是人类文化的返祖现象。

看他们恶狠狠地要中学生学习的那么多零碎的知识,我不知道可怜的高中生要被他们折磨成什么样子。看他们为高中生“三年”开设的“必修课”且“任何人不得免考”的内容,有一点同情心和基本常识的人看看,这哪是培养人啊,这是培养全知全能的上帝啊!
“专家”先生们,你们都已经是专家了,算是成功人士了吧?你们开设的上述必修课,你们懂得多少?你们会多少?哪个专家站出来,告诉我,他能做——“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设计、建筑及设计、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
他们到底知道不知道,这每一门相应的技术背后,恰恰对应着一个庞大的学科?比如其中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至少包括土壤学、植物遗传学、水利、种子学、化肥、农药、畜牧业、水产业、塑料大棚、病虫害防治、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用三年的时间,让中学生去学会这些?!中学生是人还是神?
庄子曾经这样疑惑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世界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危险的事我们还要去干,是尤其危险的!
我加一句:是愚蠢的。
这样的专家,要命啊!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7-13
再谈重庆教改:学校是有限的
我的《质疑重庆教改》博文发表后,没想到会引来那么多的不同声音,会有那么多人误解我的意思。也许是我没有说明白,也许是有些人就不是明白人,还有人就是根本不愿意明白别人——他只要表达自己。
  
  好了,我说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正如很多网友所说,有些知识有用,也要学,比如修马桶,换灯泡。这我没有反对。我只是反对把这样的琐碎的知识拿到时间非常宝贵的中学学校里去学,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很多琐碎的生活上的技能和知识,是在生活中随机学会的,这就叫“处处留心皆学问”,而不能“事事搬到课堂上”,因为不具备可行性。我相信有很多网友都会修马桶换灯泡之类的,请问:这是网友们在中学课堂里学的么?如果在中学没有学过这些,而很多人都不知不觉就会了,我们何必要专门挤占中学那几年如此宝贵的时间,还要考试等等的,兴师动众呢?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更基础的、对学生将来一生发展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学呢?

有些东西——我们第一次碰到,试着去处理,一下就会了。无须专门拿出时间去学。
    今天一般的马桶,一般的问题,比如不抽水了,我相信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就可以无师自通,现场取下看看,琢磨一下,就会。如果问题太大——比如涉及到有些网友忽悠的什么“系统控制”等等,那只好请专业人员——我们不可能成为任一方面的专家,在人的一生中,生活中要碰到很多问题,而且不可预测,所以,无法事先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以应对将来之需。

  很多网友在帖子里嘲笑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差,比如有位网友说“分配到我下面来做维修的大学生,就有拆不开日光灯盖子的,现代工业设计,对盖子的螺丝或卡扣,本来是通用的,拆过马桶盖,也会知道点怎么拆日光灯盖吧?”言语之间,很瞧不起现在的大学生。你可以批评现在大学生很多不足,但是你觉得拆不开日光灯盖子这么严重,我不服。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根本不是问题。他第一次拆不开,第二次就拆开了;第一时间拆不开,第二时间就拆开了,今天拆不开,明天就拆得开了,一小会的事,也就一小会的差别。会拆的人,无须自豪——别人马上就和你一样了;不会的人,无须自卑——马上就和会的人一样了。
  
这样的一小会的事,值得为此开设课程还要考试吗?记得文革期间,丑化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思路。啊呀,连韭菜和麦子都分不清,这些臭老九。问题是,他第一次见分不清,第二次见,就分清了。你就比他强这一点,领先这一小会。他会的东西,你可能多少年,甚至一辈子都弄不明白。他能从事的工作,你可能要学习多少年才能胜任。这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去研究的学问和技术,才是中学课堂上就要打好基础的。

  第二,我们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原因在于课业太重,考试(尤其是小考、中考、高考)压力太大,所以,除了学校基本上没有手工课以外,在校外,在家庭里,学生除了学习、做作业,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做家务,接触大自然以及做一些其他的能增长见识、提高动手能力的活动,家长也不可能要求孩子做家务等等。要知道,修马桶、换灯泡等等,本来都是随机碰到,随手做掉,自然就会的。家里的马桶坏了,孩子去修一下,就会啦!所以,家才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最主要场所。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凭空又增加这么多的必修课,学生不堪重负,学校不堪重负,只怕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动手能力差。要知道,动手能力差,是学生除了读书做作业,基本没有其他生活内容造成的。

第三,学校只是有限责任,学校不是包教一切的地方,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条件有限、设施有限、场地有限、师资有限,它不可能完成一切知识的教学。尤其是中小学,那叫“基础教育”,不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它主要是教会学生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其他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认知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和人生拓展打下基础。

第四,我不反对学校的“手工课”,我很喜欢那样的课堂,想起来就有趣而温馨。但是,提醒大家的是,我们不要混淆概念:重庆教改中的这方面的所谓“通用技术课”,是这样的“手工课”课堂么?有大家回忆起来的曾经的“手工课”那么人性化,那么轻松有趣,那么温馨么?请问哪一个“手工课”课堂能够包容得下这些课程内容:“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设计、建筑及设计、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哪一个老师能教这些课程?哪一个实验室能兼容这些课程?哪一个学校能为此办一个汽车修理厂、服装厂、买一个农场,以及一个机器人制作的车间?试问,重庆现在有多少学校能提供这些,同时,提供相应的师资?现在中小学的老师里,有几个可以专业修车、设计和裁剪服装、会农业,会简易机器人制作?
  
第五,我们在批评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时候,夸大了这种能力差即将造成的后果。简单的说,我承认学生动手能力差,一个没有从事过实际工作的人,动手能力不差才怪!要求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人有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是过分的,是不公平的,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凭什么要刚刚毕业的学生有工作经验?哪一位老板当初一上手就动手能力强?
而且,这种动手能力,一般经过一个阶段,就增强了,根本不会长期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第六,在中小学教育中,我觉得有比动手能力差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培养。这些,恰恰是我们过分强调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崇拜、工具崇拜的后果。而且,价值观方面如果出了问题,那可就不是短时间能弥补的了!我在一些学校讲座时,我提到:严重缺乏价值判断力是我们今天社会的最大危险,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责任!

第七,我虽然一直在大学教书,但我一直很关注中小学教学,到过很多中小学做过讲座,和很多中小学老师有交流,我的朋友、同学里,有很多中小学教师,我的很多学生是中小学教师(我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了17年书)。他们做着这个国家最伟大的
工作,做着这个国家最辛苦的工作,拿着远远低于公务员的工资!历次“教改”,也是历次对他们的折腾!
    
我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很不满意,这一点,和众多网友完全一致,所以,我坚决支持教改,这一点也和网友完全一致,只是,我希望我们的改革,能慎重一些,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多讲一些可行性,教改是“教”改,不是“朝令夕”改!我们的老师已经被折腾得疲于奔命,已经对“教改”麻木不仁了!他们本来应该是教改的主体,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可是,现在,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完全是被动接受,既不反对(反对无效),也不支持,他们是“被教改”!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而我们的学生呢?这么多年的教改,他们受惠了吗?他们更是被当做试验品,“被教改”!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7-13
重庆万州教委的双重恶心
重庆万州纯阳中学高三学生跪谢师恩,这形式好不好,可以讨论,我的意见是,在特定场合,作为一种仪式,无可无不可。但是,该区教委对学校管理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要求该校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教育学生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觉得这教委的领导也“太妈妈的”了。人家高中毕业了,感谢师恩,人情之常。你要说这个“跪谢”的形式不好,那还可以讨论,为什么一定要扯上“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还什么“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是否跪谢党和人民就可以呢?难道“感谢师恩”就不能同时也对党和人民心怀感激?这二者非此即彼?那么,教委领导们每次领工资、升职、都“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教委的领导们至少也读过高三,毕业时
都如此这番地“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过?

更令人恶心的是,“该区教委对学校管理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请问,教委就可以对“学校管理者进行教育”,且是“严厉的教育”?权力大,地位高,就道德高?就道德正确,价值观正确,就可以“教育”他人?那么,如此这般一级“教育”一级,我们何必要受教于一个区教委,我们直接听重庆市教委,直接听国家教育部“教育”不就得了?教委的这种道德和知识优势来自哪里?!这重庆万州教委也太把自己当根葱了吧?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7-13
丢魂失魄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事业。也是人类永恒的困惑。
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传承并创新人类文明。
传授并发展人类技术。
传授并发展人类技术,对一般受教育者而言,是通过教育及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技术,服务社会,支持社会,也养活自己,发展自己。而其中的佼佼者,则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精深的研究,推动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产力迈入新的台阶。
这样的教育,其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即便从最低的出发点:养活自己这一角度,也会发现这种教育的重要性。而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其重要性则在现代功利主义及技术至上观念下,一再被遮蔽。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最高智慧的堆积,是一代又一代最杰出的大脑对宇宙、世界、人生思考的结晶。
一代又一代最杰出的人物,他们对着浩渺星空发问,对着苍茫大地发问,日月安在,列星安陈,江河为何滔滔,长风何故浩浩……那头顶的星空和人心中的道德律,如此震动我们,并让我们在这种震动中成为万物之灵。
是的,正是因为能思考这此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有价值的回答,才使我们在一切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一代一代的人在思考并把思考的成果纪录在案。
人为什么有尊严?道德为什么能赋予人尊严?我与自然、世界,我与你,与他……这一切问题,人类一直在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创造人文的成果。
这些成果,也许不完美,但已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基础,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构成了我们道德的基础,构成了我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前提和依据。
正是这些成果,正是因为我们立足于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文明,我们才是一个文明的人。
而漠视这些,丢弃这些,必使我们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出现人本身的倒退——即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而我们自身却越来越退化,退化为自然人,野蛮人。
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就是一个警钟。
他有的是各种理、工科的知识和技术,他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也并没有多大问题,但他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出了问题。
他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
他有技术,却没有良知。
有人说他有心理疾患或障碍。但从医学角度讲,他没有。
他有的是另一种病:人类文明缺乏症。
人文素质缺乏症。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病,并以可怕的规模扩散,人群中得这种病的人太多太多了。
技术崇拜的时代,证书崇拜的时代,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教育一片繁荣。
但也因此,教育一片荒败。

是的,在技术崇拜的时代,教育的某些灵魂的东西正在被人们忽视。今天,我们已有意无意地把教育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培养,而教育的目的就仅仅成了培养“有用的人”。
这种教育,仅仅把人当成工具来打造。这种教育理念中所包含的对“人”的蔑视是十分令人震惊的。
而工具性的人对社会的反噬也是这种教育该受的“报复”。
刘海洋仅仅是一个例子。
可怕的是,技术崇拜和功利主义结合,使教育与受教育者都坚定不移地走上这条危险的不归路。
人们不明白的是,工具性的人是没有幸福的。不管他有多少发明创造,并在现代商业制度下从中得到多少经济的回报,由于他缺少高贵而敏感的心灵,他将终生不知幸福为何物。
这可能是受教育者(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们始料未及的。
仅仅物质的富裕,绝不能构成幸福。
从“师夷之技以制夷”时代开始,我们就拜倒在西方技术的脚下。技术(我们所理解的“科学”实际上仅仅是狭义的技术)成了我们新时代顶礼膜拜的图腾。人类曾经有过种种迷妄的拜物教,而在今天,我们有着更危险的“技术拜物教”。技术教育在技术拜物教的时代大背景下,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涵,培养工具性的技术人才,也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教育的开始,我们就向这一目标迈进;在教育的终点,我们终于完成了对人的工具化,而“人”,大写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却不见了。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温习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首先是把人当人来培养,养成高尚人格,养成高贵心灵是其第一要义。也就是说,教育首先是把人培养成“有人格的人”。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传统教育在这方面有着辉煌的成绩。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其民族凝聚力、民族的道德信念,文化信仰历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承其大任并成其大功者,就是教育。
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古代教育,其核心就是人格教育。同时孔子并不轻视“技”的培养:“六艺”包含文字语言能力培养、礼乐文化的熏陶、射(射箭)御(驾车)等具体能力的培养。孤身一人没有强大教育体制支撑的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他的成功是惊人的。
他更大的成功还在后来。当后人把记录他的言行的《论语》作为学子的必读书时,他的教育理念便在几千年中得到贯彻,他的精神深入人心。诸如仁爱,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更不仅仅是技术),慈悲,忠诚,诚信,宽恕,同情心(施及万物而不仅仅对人,所谓“民胞物与”)……凡此种种人类高贵品性成为维系我们民族优秀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品性的基本元素。一句话,包括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内的中国古代教育,在使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方面,居功至伟。

技术,可以使我们赖以谋生,赖以养生。
但是,若我们还需要高贵的心灵,高雅的风范,高尚的德行,高蹈的精神;若我们还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则我们还需要一种更健全的教育!
我们呼唤教育的灵魂,那“以人为本”的教育之魂,魂兮归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