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纳兰
月凉如水,竹影似画。呷一口清茶,用指尖轻翻开书卷,尘封在书中那个遗世孤立、浪漫凄苦的男子似从那树影婆娑之处含笑走来。
他,就是纳兰,那个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的奇特男子。他有着世人所羡慕的一切:绝世的才华,出众的容貌,显赫的家世。
可是纳兰并不满足于此,留恋于此,作为一个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早已生厌,他想要的,不是富贵荣华、功名利禄,而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闲适生活。
可惜世事难两全,多次受到恩赏的纳兰难逃圣恩,纵使他有归隐之心,家族也难以成全他的心愿,为了家族的荣耀和发展,他只有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留在自己不愿留的地方,又有谁,懂他的心呢?
于是,纳兰在“珠帘四卷月当楼” 时,长叹一声“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所幸的是,上天还是眷顾纳兰的,在他20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在纳兰看来,最重要的恐怕是二人互为知音,因为卢氏也是一位解诗情、识风雅的知性女子,能与纳兰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玉局类弹棋,颠倒双栖影”两人于月夜之下对弈,那白玉棋盘上映出枝头鸳鸯,确如粒粒弹棋。“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并。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纳兰看书时,身旁爱妻卢氏伴坐,爱妻的气息,香若幽兰,书房里的龙团凤饼,散发着幽幽的清香,点燃的鸳鸯焚香,氤氤氲氲,弥漫在书房各处,生活之乐,燕尔之悦,不言而喻。纳兰虽然是历史上很少遇到美满婚姻又能沉醉于婚姻的诗人,但他的幸福生活总是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纳兰的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此他“悼亡只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为情深意重的男子,纳兰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小窗残酒,阑珊灯灺”纳兰对着小窗独酌,亡妻的影子时隐时现,一杯残酒就度过了一个良宵,世上最悲的描写,不是以悲写悲,而是以乐写悲,全城人的欢乐衬托这纳兰一人的孤寂,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寂的人在孤寂的夜晚,任由名为孤寂的幽灵在他灵魂深处狂欢。
纳兰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纳兰带着他满心的遗憾,抱病与几位好友聚会了一番,大醉一场后,就此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纳兰终于离开了这个他不喜欢的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寻找让他魂牵梦萦的妻子他用了一种决绝的方式,就此离开,
只是留下了那些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继续在尘世间挣扎,每逢夜雨时,都会思念他,而他也是否会在天的那一段,思念这地上曾与他共同生活过的人呢?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23班 学生王虹颖 指导老师程尉
正在消逝的江南水韵
我的童年是在江南的古镇里度过的,消逝的童年虽不会复返,却给我留下了宝贵的回忆。江南是安静的,没有一丝躁动,只听见鸣蝉偶尔抖动树叶的声音。江南在它的青石墨板路上演绎着唐朝的盛世。不远处传来“嗒嗒”的声音,一个身穿白色衫衣的人踏下马来,这里似乎是他的故乡,让他感到似曾相识却两不相知。他来到江边看着滔滔江水滚滚向前,吟咏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从此刻进入了青石板路的缝隙,沉淀进了这古朴的水乡,使她增了一份圆润。
无数诗人用诗意把江南雕琢成一颗浑圆的舍利。历史用红尘牵住江南的手,无数的诗人却用诗的灵意牵着江南的手飞奔;历史用纤尘蒙住江南的双眼,却注定让她在江中晃荡一生;历史用时间表达衰老江南的容颜,却让她玉立在江畔。
江南的水乡古镇——西塘是美丽的。蜿蜒的烟雨长廊宛若游龙般盘卧在小镇上,一座座拱桥七零八落地散布在周围。早晨,整个古镇还在睡梦中,不少游客却已早起,闲庭阔步,欣赏着可爱的古镇。白雾袅袅地从河面升起,让小镇多了一分梦幻,多了一分神秘,想象自己回到盛唐,拿起昨日换下的衣衫,来到河边捣衣,敲击声此起彼伏,却不喧闹,仿佛交织的乐章,生怕吵醒这可爱的小镇。身感微热,善解人意的微风拂来,一阵清凉,吹得柳树,惹得姑娘们一阵摆动,连河里的鱼儿都争相跃出水面,感受微风,好不活泼热闹。中午,金色的阳光和煦地照着小镇,不少游船悠悠地行着,一叶引人注目的小舟上却立着几只威武的鱼鹰,像离弦地箭一般窜入水中,须臾,每只鱼鹰的嘴里都衔着一条鱼,却没有急着吃下去,而是送给了船夫。人群中的掌声连绵不绝,也许是为鱼鹰的精彩表演鼓掌,也许是为鱼鹰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赞叹。入夜,两岸一串串火红的灯笼陆续明亮,倒影入水,合着黄昏,似是把整个世界染得火红一片。人们渐渐出门,夜晚的美景,拉开序幕。拿着特色的河灯,写下美好的祝愿,点燃灯芯的蜡烛,放上河面,让希望流向远方,而那一盏盏河灯织成了一条五彩丝带,璀璨夺目,绚丽非凡。
江南的小镇如此可爱,可这份纯真却在逐渐消逝,因为过度的旅游开发,无良的商人为了利益,大肆破坏。曾经清澈的河水不复存在,有的只是被黑水污染的废河;曾经的清新空气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漫天灰尘和时来的雾霾;曾经的幽静不复存在,有的只是酒吧娱乐的纸金迷醉。如果古色古香的小镇消失了,那么我们就是去了一笔可贵的财富,江南古镇不但给予中国传统文化非凡的魅力,还给予无数诗人灵意。珍惜这笔财富吧!不要让利益蒙蔽双眼。
中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可这些都会日渐消失,我们要保护文物并传承文化习俗,行动起来,让我们保护文化传统,继承文化风俗。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24班 学生聂娟 指导老师程尉
正在消逝的中华魂
从华夏民族诞生以来,古诗词就一直伴随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经久不衰。从先秦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唐朝的骄傲----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壮志难酬的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才华横溢的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被誉为“词国皇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到“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是千百年来的千古绝唱,家喻户晓,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成长。可以说,古诗词即中华魂。但这给中华民族输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却在今日逐渐消逝。2014年8月27日,眼看开学在即,上海教育局徒然丢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宣布“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这次古诗词“瘦身”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删除的这八篇古诗皆是脍炙人口,如《草》,《登鹳雀楼》等等。犹记小时候,我背的最熟的便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起它时,全班同学皆是背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似自己便是那“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的真挚洒脱的香山老居士。现时今日,不知有多少学子看不到那白日依傍山峦落尽的美景;听不见那优雅的鹅的红掌拨动清波的声音;想象不出那披蓑戴笠的老翁不怕冰寒侵袭,独自在江边垂钓的场景。仅仅是这八首诗的消失,便会使许许多多的孩子丧失这修养身心,汲取中国最美的文化思想的好机会,或是成为一名有文化涵养和文化底蕴的诗人的可能。知道它们的人越来越少,知道这些流芳百世的为中华民族贡献的伟大诗人越来越少,这何尝不是一种消逝?而且还是精神与文化的双重消逝!古诗词的消逝不仅在阅读认知方面,还强力“垄断”了创作方面。美丽的古典诗词如今已不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古典诗词在社会的未来——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抱着“但愿诗长久”的热情追求态度,但却有98.5%的学生个人不写古典诗词。这是千年来古典诗词的夕阳时代,是古典诗词长河的断流。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不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中华民族将会永远失去这一文化瑰宝,将会失去这美丽的智慧果实。许多人说,写古典诗词会禁锢现代人的思想,我却不这么认为。诗是滋润人类心灵的甘露,古典诗词则是放飞中华民族思绪的风筝,使你的思想得到飞翔,使你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找到方向。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不是一种坚毅的品格吗?如“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不是一种崇高的爱国热情吗?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不是一句给人方向的良言吗?写诗岂不是一种造福自己造福后人的方式?写诗又岂会禁锢人的思想呢?拿起笔,一句好诗,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生,怎知不会有人欣赏!古诗词如我中华魂!人人多读一句诗,多写一句诗,挽救这正在消逝的中华魂,挽救这正在消逝的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让这古诗词文化河流源源不断,造就一代古国的传奇辉煌,永久传承!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 初2017级2班周栩 指导教师:严红梅
正在消逝的山城“味道”
传统文化建筑,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削减着传统文化建筑的精髓,传统文化建筑濒临消失。
就以我的家乡山城重庆为例,以前随处可见具有古典风味的吊脚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毫无生气的钢筋混泥土建筑,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筑群耸立云端,让我仿佛置身于钢铁丛林之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有时让人们喘不过气来,这时我就非常怀念过去时那清新小巧的山城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也叫“吊楼子”, 吊脚楼是山城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过去时,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每个人心里都会生出莫名的感动——这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创造的杰作,时光赋予了她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吊脚楼网的寓意就是来自这里的。在这里你不会被时间追赶,不会让思考留下的伤口吞噬了快乐。
现在,具有真正山城味儿的吊脚楼越来越少,有着更多的耸入云霄的高大建筑拔地而起,人们也渐渐淡忘真正吊脚楼的模样,仅存的吊脚楼,也渐渐被商业化了——成为各种旅游景点,或商业街。这怎能不让人们愤怒呢?这对于从小生活在重庆的人们来说,吊脚楼则更是一种深深地刻在脑海中的记忆,是对家乡的一种印象,但现在它仅存在人们脑海的最深处,可能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淡忘,消失……
当承载在传统建筑上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观察一个地方的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和文化区域。然而,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至今仍在被包括山城在内的广大西南城市人民所广泛使用的仅仅只有商业店铺了。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
然而,在吊脚楼渐渐消失的同时,许许多多的文化,也正在逐步消失。我能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点什么呢?我真不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只局限于记忆的深处啊。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3班 学生:尹杭 指导老师:邓毅
大足石刻·国之瑰宝
雨露沁入贫瘠的土地,逗引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也着实让脚下变得松软,贪恋着大自然的恩惠,这本是桃花绚丽的鼎盛时期,却曾料许些早盛的桃花现今已香消玉殒。残瓣被凉风携着炫舞,在无节奏的缭乱坠落之中,仍划现一丝凄凉,风烛残年的花朵与泥土缠绵在了一起,为观赏的人们铺上了一张松软、华丽的地毯。人们在桃林中穿梭、照相,小孩在桃雨中嬉戏,没有人知晓它花开的艰辛,将来它又会化为淤泥。穿过桃林,随之也出现了一道道坚固而陈旧的防护栏,在其一旁永远都忠实地伫立着一位坚毅的石使者,在它的身上记载了“千手观音”见世到现今的百年历史,即使不过寥寥几字,但从那刚劲、深邃的字体之中,为我们射绘了古时的千手观音。
第一次跟着远道而来的旅客们一起感受大足石刻精髓文化,看导游讲得眉飞色舞,说什么当千手观音完工时轰动了全国,也有几名真心慕名而来的中年人,导游的吹捧 绘金之下,他们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千手观音“辉煌”的那一刻,然而青年们也只是掏出他们自以视如珍宝的手机,得意地挨着石刻,“嚓咔。”一张“精彩”的照片上传于网上;天真无邪的小孩的嬉笑声,以及导游的招呼声,混晓在一起,令人久久不能静下心来。 于是,我离开了这支“喇叭队”,我伫立凝望我身前这个拥母亲般慈祥面孔的“金伟”,她的身后,有着数以千计的像金花瓣般的手掌,令人不由惊叹的是每一只手的手势以及掌在手中的物品都是各不相同,可是我说看到的这正完好可见这千手观音的创始者花费了多少心思,呕心沥血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面对这千手观音闭上双眼,用内心去倾听,“叮,叮,叮。”从时刻的深处传出一阵阵岩石与金属的碰撞声,脑海里,浮现了一位不怎么粗壮的汉子,趴在岩石上忙碌,吸尽了岩石和尘埃。可在他身后,是一个慈祥庄严,整个身子都闪闪发光的千手金佛,可当我欣喜地睁开眼时,眼前的千手观音千疮百孔,金片掉了一片又一片,黑斑侵蚀了她美丽的面孔,如今的她跟网上流传的富丽堂皇的“金子”相比拟,就好比一个明亮闪耀的电灯泡,一下子断了电源。我又见她在我内心深处颤巍巍地蜷缩成一团呢喃到:
“谁来保护我,谁来保护我。”
这凄凉的声音在我心中荡漾了很久很长,没有人真正理解她,而人们自以为是地理解:千手观音所需要的是受万人敬仰羡慕。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有谁曾想过,一个现世就令人世人惊叹,到被人遗忘,即使好不容易被世人再次捧起却早已千疮百孔,在这百年之间她不如以往光彩照人,她射放的光芒越来越暗淡,即使人们再怎么仰慕于她,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她就成了照片上的主角了。
本来在我们的家乡有这么一座闻名于世遐迩的传奇石刻山,我们本该引以为豪,可是,我们接着又开始担心,经过数百年的进展,大足的石刻文化在消损,这不禁使人感到惊心,即使专家给她们贴上了一张又一张的“面膜”,也修复不了当初最真实的面孔。我们也都不希望再现“满脸黑斑的千手观音”了。若想守住这份“遗产”还需要靠我们自己。
还复旧景,风袭桃雨,花落稚肩,眸前所喜。
重庆市大足城南初级中学初2017级22班吕晓东 指导教师:梁兴奇
端午怀想
一根菖蒲草,轻轻地悬在门前,屋内的欢声笑语引来他的挥手致意,仿佛祝愿屋内的人生活永远美好。
一杯雄黄酒随着杯子的碰撞漾起阵阵的波纹,如主人脸上挂着的笑脸。
一个粽子,饱满而晶莹的内心,寄托着主人美好的憧憬。
端午之日,九州大地,阳光普照,笑语盈天。昔日的汨罗江上,条条巨龙矫健地游过。船身上的健儿发出震天的喊声。江岸上,人群如彩虹一般,时不时爆发出阵阵吼声。让这个汨罗江更加活跃,美丽。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祭悼着三闾大夫,那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傲的,忠贞的三闾大夫。我想,他看见了一定会笑吧。因为这太平盛世,人民幸福安康,政治清明不就是他所希望的吗?
第一次认识他,是在小学之时。那时,哥哥在家里读《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懂,便问哥哥是什么意思。他说,我已经具有许多的内在美德,又有外在的才能。接着,他便给我介绍屈原,具体说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意思就是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有许多杰出的贡献。但是,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当时有一个想法:这人是谁呢?这么自恋,如果自恋可以当饭吃,他应该可以氧化一个地球的人吧。
因此,我就一直记得屈原这个名字,看到有这个名字的地方总会多留意一下。
慢慢地,我越看越多。才发现我当时是多么的愚蠢,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
他不像李白,虽然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梦想,但却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他不像柳三变那样,因为现实打击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奉旨赐词柳三变”自诩,而流连青楼,过度沉迷自我私情。
他,三闾大夫从来不迷失于幻想,也不因现实打击而一蹶不振。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他,如同一缕划破苍穹的霞光,照亮后人的路。
如同地平线东来的紫气一样,诉说着坚贵与忠贞。他的确配得上那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从此端午便开了端。从此,端午的林林总总的文化便荡漾开来。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4班姓名:朱超 指导老师:邓毅
正在消逝的中国文化
当怒发冲冠的慷慨激昂与悠然南山的云淡风清交融,当大漠孤烟的雄浑苍凉与小桥流水的婉约宁静相撞,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气相交......我们拨开时间的烟雾,认识文化的柔美,文化的阳刚与文化的坚韧,找寻正在消逝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明五千年积淀,留下了灿烂的经典文化。成语的简练精悍,意象流动,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吟诵着一首古诗词,我们就恍若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文言文,一种记事简单,结构严谨,手法独特,蕴意深远的体裁,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它们都是中华名族文化中的瑰宝,是文化光芒的高度浓缩。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在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国文化在不断被枪支、导弹、航空母舰所掩盖,传统文化正在消逝。人们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口袋鼓了,脑袋空了,伦理丢了。
计算机时代,那些诗情画意的诗句不再是耳熟能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阳关三叠的音韵;"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有空山鸟语的寂落;"欲似鸣琴弹,恨无知音。"有无可奈何的悱恻;"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有惺惺相惜的神思。这些,又有何人能体会诗人当年那种离别伤感之情呢!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的网络流行语。例如,二年级同学改编的<<春晓>>:"春眠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来点杀虫剂,蚊子死多少。"三年级同学改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四年级同学改编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不给钱,被人一脚踹下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同学们的异想天开也实属让人"佩服",但这样的行为又岂是国人传承祖国文化可取之法?只有当我们真真正正地学会了欣赏喜春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苦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伤秋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哀冬的"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我们中华儿女才能无愧于我们脚下这片神州大地,它来自生命对名族精神文化之根的牵挂与回归。<<左转>>中说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我们意识到了错误并及时改正,就是很好的。
除了笔尖下那悠久的文学,还要学习中国诲人的思想文化。
孔子,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的思想给中华民族以深远影响,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一直是是中国人的精神领袖。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人诚实守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人学习之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学习之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人安贫乐道。语言简练干练,思想明确深蕴,熏陶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人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当今社会,那些受人传颂的儒家思想已很难体现在我们的民族思想上。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欺瞒背叛,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儒家思想中的正能量,大力发扬,让更多的人回归人的本性,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带着历史的沧桑,文化的浪漫,岁月的绵长,从如山的诗句中,发芽,拔节,希望把儒家经典的思想传授给芊芊学子,把五千年时间之树结出的语言硕果融化进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我们收紧心跳,任文化熏陶我们的灵魂和良知,紧握消逝的中国文化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5班 李莎莎
指导教师:梁本久
中有千千结
“转啊转,还没有到你身旁。两个人,都已不再流浪。”缘分就是那一根根缠绵的线,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串起了片片历史花叶——中国结。
“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恐怕这就是结的来源吧。中国的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得良好的愿望。
战国时屈原在《楚辞 九章 哀郢》中写道: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释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古汉诗中亦有: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用“结不解”和漆胶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可所谓恰到好处。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北翼游北林。
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书锲。而和郑玄周易中写道:“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可想而知,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开端都离不开这一个小小的结
慢慢的,小小的彩绳已不是人们记事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美丽的传说。
结绳,从旧石器时代到商周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具有相当高的美学水平。结绳可以用来服装服饰,比如汉服的“宽衣博带”“束服之结”等。《尔雅义梳》中曰:“佩玉之组条,用以连贯玉者,也叫纶,用丝绳婉结之。”在出土的文物中,也有结绳,已用于多种用处。而印章、铜镜大都有印钮、镜钮来系绳以便佩戴或手持。
到现在,织结艺术持续蓬勃发展,到1911年辛亥革命,帝国统治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此同时,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织结文化在中国大陆几乎失传。但于港澳地区仍然有人视之为休闲嗜好,因此并没有完全消失。现在的结,主要用于两类,一是实用类,可用于系鞋带,包装时用于固定,供人娱乐的绳结。二类是装饰类,可用于重大场合装饰,衣服上的小结饰品,蝴蝶结等。
中国的结有千千万万的结,但这些文明现已后继无人,但愿中国古文化能流传于世,长留于我们心间。
结,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所谓:“天下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7班学生李梦婷 指导教师:阮晓萍
正在消逝的古风文化
北山佛湾对面山巅之上矗立着一座多宝塔,又称“北塔”。“她"在那里已经站立了八百多年,我总觉得“她”在等待,也在期待。“她”在等待,在期待什么呢?从我出生开始,它就像一个坚守岗位的士兵,在山顶露出一个头,俯视着整座城市,守护着整座城市。到现在,通往北塔的阶梯长满了青苔,周围堆满了垃圾,而“她”,再也不是我记忆中的那座挺拔的塔 了。
原来通往北塔的石阶与旁边新修的木梯相比,显得很狭窄。可我总喜欢走原来的路。在平日时,踏上这条石梯,走在树林中,我能清楚的感受到“她”所承受的孤独与沧桑,在这山上屹立了几百年,只有少数人偶尔的看望,和一些绿色“精灵”的陪伴。节日时,人虽然很多,“她”也不会感到寂寞,但我感觉得到“她”并不快乐,“她”在忧伤,人们带给“她”的只是无尽的伤痕。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北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至二十五(1147年--1155年)。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塔身,塔刹计高约为31米,为阁楼式与密檐十二层,皆以砖叠涩挑出。塔内七级形成七层回廊,砖砌登道于塔心,穿过塔心柱可转折而上,通达塔顶。
北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内七层回廊的两壁及外壁上嵌有石刻造像和碑刻。北塔内外壁上,基本是有系统地,完整地把善则童子五十三参的内容情节表现了出来,这是其他处造像,佛塔可望而不可及的。
北塔外崖下的石壁上,还有二尊并坐的大佛,身高近10米,左为多宝佛,右为释迦佛,皆头布螺髻,着褒衣博带式佛袍,显得威武而又庄重。
北塔,还有个名字叫“报恩塔”。“报恩塔”名字的由来和建造,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宋人冯楫幼年丧父,母亲于贫困交加中只好把它寄养于邻家,忍痛出走谋生,从此杳无音信。成年后的冯楫颇有成就,他非常想念母亲,四处派人打听其下落,但寻母不得。就在他五十大寿时,与一位双目失明,白首皓然的老太婆交谈,触景生情,后来,冯楫扑地便拜。原来,这位老太婆就是他的母亲。此后,冯楫请名医治好了母亲的眼睛,又认为佛祖保佑,菩萨显灵,因此花钱修了这座“报恩塔”。
北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具有古色古风。
以前的北塔,可能是快乐的,皮肤是洁白,光滑的,虽然没有多少人的陪伴,但“她”有无数大树,花草的包围,有鸟儿为“她”唱歌。原本我们可以进入北塔,参观,欣赏,了解里面蕴含的文化,而现在呢?从远处看,依然是众树围绕,可走近一看,周围的绿色所剩无几,壁面上还增加了许多原本不属于它的东西。光滑的肌肤伤痕累累,到处都是人们所留下的标记,所刻下的文字,连陪伴的大树也摆脱不了这样的摧残。里面的佛像已被毁坏,风化。北塔经过岁月几百年的冲刷,早已不及以前那样坚强,需要用铁绳来支撑它整个身躯。进去的门,已被封锁,我们现在只有远远的看着佛像,而不能近赏,观察。
人们给北塔增添了许多彩灯,使夜晚也能观赏,给北塔增添了许多现代化气息,但是,你们可想到?彩灯虽然闪耀,但北塔却不需要这些,灯光的照射,使它更加苍白,破坏了它在夜晚中想要的宁静,也让它的古风气息和文化气质被覆盖,使之逐渐消失。
虽然现在,我们不管怎样的努力,也不可能再让北塔恢复以前的容貌。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的刻画也不可能抹去,但我们可以趁现在,好好保护“她”,不要“她”身上的伤痕增多不要让“她"周围堆满白色的敌人,不要让陪伴“她”的朋友再吃减少,使至“她”孤独。保留“她”仅剩的东西,不要夺走“她”的快乐,显出“她”的沧桑。
这也许就是“她”所等待,所期待的吧!等待着我们保护“她”,珍惜“她”,期待我们能停止现在对“她”的改造,保持“她”原来的容貌。不要让北塔仅存的古风文明逐渐消逝!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10班学生王蓝立 指导教师:韦现明
传统文化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而又熟悉的词语。千百年来,它默默地陪伴我们,可我们却沉浸在“洋节”里。诗人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投影静静地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描述清明的场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来敲响除夕时对新年的期待......然而,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我们现代人却越来越不以为然,不像古人那样激情以对,以至于它们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那份牵肠挂肚的思念,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好,似乎就是风雨后的彩虹,蓦然回首它已消失不见踪影。是不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是不是可口的糖果掩盖了节日的“盛餐”?是不是五彩缤纷的灯会填满了人们的心房?传统节日因为我们的忽视正在一步步疏远我们,而那些新鲜稀奇的“洋节”却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
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文化,它是我们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可我们在庆祝这些节日时,却一步步走进西方文化或不以为然。除夕是中国人最具有生命情感的日子,本应与自己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情享受亲情,可现在的人们在除夕那天赶回家去,是为了吃年饭还是团圆呢?他们只是为了吃一顿团圆饭,尽到该做的事情。多么美好的传统节日却显得如此被动,这就是我们的退步。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的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与天地与先人的香炉,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这才是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
传统节日是太美好的节日,太美好的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们无需沟通,彼此便可心灵相应。因此在“洋节”与传统节日之间,我们应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牢记在心,要让我们的民族走向美好的明天!同学们让我们珍惜,继承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吧!让它历久弘新,永不褪色!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7级12班学生张恩鱼
指导教师:汤雪梅
正在消逝的“古风”
当潮水涌上年代久远的堤岸,夏天连接了下一个夏天,梦里遗落的地方,你可安好?
当大雨席卷烈日当头的村落,夏天淹没了下一个夏天,梦里遗落的地方,你可安好?
我要跳过绿春悲秋忍冬,我要保护,我要看见你更加青绿的夏天。
我梦里遗落的地方一一故乡。
那个文化如血管蔓延的地方一一荣昌路孔。
一一题记
路孔是宋明渝西著名的水码头,天空美丽的色彩就如不经意间打翻了的蓝墨水晕开的光环。它散发着古老、优雅的芬芳,传递着渊远流长的文明与文化。
这是经历几百年的古老文化,只看见城墙上几百年的榕树依然枝繁叶茂;斑痕累累的城墙和几处尚有的彩绘益增苍凉古趣。这里有明清老街,古街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木制的房店紧紧相依;这里有四五十座东汉岩墓伫立在陡峭的岩壁上;古拙简朴的赵家祠堂,古朴雅致的古寺古桥;岩间盘根错节的古树;人行马踏后形成的古道石阶与深槽……这无不显示岀路孔悠长的文化和曾经的辉煌!
我生在这儿,对她有说不出的情感。只知道曾经的脚丫在这清澈见底的碧波中穿梭;曾会在夏天感受到古街传出的清凉;曾会在哭泣时闻到古屋木质舒心的芬芳。而现在的她:不曾变的是古街,艾粑散发出淡淡的艾草的清香,商贩交易时的"钱味",逐渐增加的古装岀租店也为老街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有着浓烈的民族风味……这些美妙的味道,会成为我一生品味、回忆的佳宵。不曾离去的是古屋,还记得那精致的脸庞,镂空的花朵在你的眼里唯美绽放着,是那么的朴实,那么的华丽。花般流畅的线条如缓缓流淌的溪流、萦绕的丝带,直入你发热的胸膛。古老的痕迹刻在你沧桑的脸上,显得更加沉稳。那碧波何去了?为何大荣桥下汩汩流淌的河流不在了?她白皙的皮肤上贴满了竹叶,内脏有数以千计的垃圾,河岸更是惨不忍睹。我明白,河面上漂浮着的,不只是物品。还有她支离破碎的心,还有我们古镇上人沉重的心情。
我寻觅着,寻觅着那个繁荣古镇宁静碧波的足迹。寻觅…寻觅…希望还有一切不曾离去,不曾被现代文明所挤兑,所取代。
我来到了这里一一幽静的一方古地一一烟雨巷。它很窄,却不会使人拥挤,夏日里,赶集时,摆个小摊,凉快清爽,使人惬意;它很长,却不会使人疲倦,它有令沁人心脾的气息。它常年湿润着,青色的苔藓似顽皮的小孩不停地滋生着,给予了它古老的气氛。下雨时,它便会被乳白色的炊烟一般的浓雾所包裹。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些山中"的情调。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垃圾遍地,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的增多,喧闹便淹没了昔日的宁静。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喜爱至极的情感了,为它可怜,为我们可悲……
又迈着几分沉重的步伐,来到大荣桥上,粗糙的桥面诉说着往事。似乎还依晰听得见来自曾经的阵阵吆喝:"卖叶子烟啰!""卖好吃的麦芽糖啰!"……马车和人们的足迹、踏痕清晰可见,可以想象当时的路孔是何等的昌盛!可如今,没有赊账之说,少了悠长的阵阵吆喝,现代文明变本加厉的冲刺着古镇文明,桥下,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矿泉水瓶处处可见。口香糖"顽固"的粘在桥面上不肯起来。古老的桥面渐渐开裂,上面的龙头、龙身不知何处去了!却只剩下摇摇欲坠的龙尾。古老的龙啊,你已被蹂躏得软弱不堪,似乎在无力的呼唤,呼唤你的传人们,乞求你的子民的保护,我的心在滴着血…我无力地扶住桥栏,眼睛无力地向前看,几许莫名的忧思涌上心头,心酸酸,眼涩涩。
也许,我们从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将灰飞烟灭。那个向前冲着,调皮的大风车呢?那个有着清冽水源的大风车呢?那个有着片片苔藓却德高望远的大风车呢?他是"老"了么?跑不动了么?他为何开裂了呢?他在哭么……
天天生活在此,那种热爱故土的情感是何等炽热!天天见面又似乎熟视无睹,直到看到她渐行渐远,我们才明白拥有一份文明的珍贵。
这个古镇,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一即将奔赴死亡的命运。
她就如一阵风,一阵古色古香的风,即将被现代文明吹走的风……
有一种文明叫做失去,当我们不能与她见面,对话时,才知道它的意义。是的,我们以后的寻古是替我们现在的行为赎罪,经历过与一代文明的生离死别,我们才会有捍卫文化的决心,才会痛悔前昔。
梦里遗落的那片圣地,我要竭尽全力对你相护相惜。
一一后记
(重庆市大足区城南中学初2017级17班胡惠 指导教师:李方淑)
传统渐行渐远
真正的文化遗产,其实并不是物质上的,并不是什么长城或其他什么古老建筑,真正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精神的东西。当端午豆浆成了别人的东西,当孔子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丧家狗,当汉服成了异类,当老屋成了落后的代名词,那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遗产,我们或许只剩下中国人的躯壳了。
——吉新飞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已经在二十一世纪中慢慢地被淡忘。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当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我国的造纸术被埃及和韩国争夺发明权时……中国人,你们是否该觉悟了呢?作为这些传统的原主人,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吗?让它们强行被别人占有,不夺回吗?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谁能看透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革新政治的思想;谁能通晓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一份旅行在外的愁苦;谁能清楚张建封“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生势空挥晓”的激赛;谁能理解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美赞;谁能明白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辛酸苦痛。
节日,这个词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例如,除夕——我们要守岁,家里面不仅要干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春节——人们一般备年饭、放鞭炮、上祖坟、逛花市……极尽天伦之乐;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清明节——踏青、插柳、踢踏鞠……至今为止,记得的,又有多少呢?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可是,而今蓦然回首,却不见了她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或是美味的巧克力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填满了中国人的心房,还是中秋节摇晃的烛光洞察了中国人的心事?
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传统下去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站稳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一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那热闹繁华的新年,那浓郁诱人的粽香,那皎洁明亮的圆月,在不知不觉中,已淡忘。离我们愈来愈远,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味道。
重庆市大足城南初级中学初2016级3班 学生:陆彦霖 指导教师:唐彦
正在消逝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名句是描写春节时的场景,可见王安石眼中的春节何其热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都细致地描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这些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流逝。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古时,家家户户贴对联,100多年前,民间有人说过:“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火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主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农历新年的习俗流传了2000多年。
但如今的新年往往没有曾经的繁华。过春节的意义在如今人的眼中不再重视。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节,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已至,春节似河流上的树叶漂浮于岁流。
春节文化已由丰厚变得单一,由传统走向落寞。人们从过去一家人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守岁转向出去旅行,游览名山大川,举办活动,原来的传统渐渐已经消逝了,它正在被脑海中的橡皮擦去。一代又一代,春节或者是其他节日,迟早消散于我们的生活,曾经的传统节日与我们密不可分,可现在我们早已忘得烟消云散。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又是催生欲望的时辰。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此时此刻,就连铁窗之间的囚徒,也会萌生对大墙之外的家的深深挂念。久别希望重逢,分离希望团聚,贫穷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
春节希冀着太多人美好的愿望,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毁灭。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牵魂萦,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的特色传承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将春节传承下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让瑰丽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刮起最炫的民族风!
重庆大足城南初级中学初2016级4班 学生:代婷婷 指导教师:唐彦
中华魂
幽幽中华魂,华魂遍千年!
——题记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敲响那一排排古老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倾听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轻抚一丝淡雅的怡人墨香,细品一首动人的古典诗词,深思一段悲切的历史古韵,穿越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阴,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想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心中都凝结成了三个字——中华魂。
怡人墨魂
翻开曾经练过的字帖,我那幼稚的笔迹密密麻麻的铺排着,一笔一画,都努力的模仿着名家的笔迹,不是很流利,不似书法家写的那样苍劲中带着优美,轻抚着这有些泛旧的字迹,我仿佛感受到当时的书法家用心写下这个字的心情,豪迈的字仿佛牵动着书法的魂魄跃然纸上,生动而活泼;更仿佛能看到他铿锵有力的手挥洒出的字在洁白无瑕的纸上像龙一样奔放,像蛇一样妖娆,他手中的每一次起笔,每一次玄真,潇洒的挥笔,豪迈的收笔,无不带起一阵阵笔墨清香萦绕鼻间,令人心旷神怡。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墨魂”吧!是曹雪芹“日望西山餐暮霞”的气魄,是李白“两岸青山”相对而迎的热情,是屈原“披发而吟”的“朝饮兰露,夕餐菊英”的浪漫,墨魂如此怡人,是从字中能感悟到希望与觉悟的。
动人诗魂
中华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除了曹雪芹,李白,屈原,其他名家也是数不胜数,名篇更是经典到无可复制,在诗的海洋里戏耍,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四季变换,读出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览物之情,还可以看到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大好风光,体会到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已经春水向东流”的人生感慨。
古诗词就如日记一般,它寄托着使人内心由衷的感慨,寄托着诗人心声字词一间,隐藏着诗人无力言发的秘。古诗词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悲切史魂
欣赏过书法,品味过诗词,心中却突然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忧伤,我中华这样璀璨辉煌的文化,却经常要受到暴君的抹杀,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写出了动人心弦的“心声”,而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他们最最宝贵的生命!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经历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名族灿烂的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中国是一部永远也说不尽也道不完的宝库,任凭风吹雨打,任凭刀枪的碰撞,任凭心中的怨恨与失望,它依然在我伤心中屹立,依然抵住寒风凛冽,笑看狂风。
总有一种感动令我泪流满面,总有一种震撼使我久久不能平息,它就像轻嗅一缕墨香,品味一首古典的诗词,深思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全融在这里,这里凝聚着中国人的魂,凝聚着中华名族的魂,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文化魂,这就是中华魂。
我为自己的民族骄傲,为自己的祖国自豪,为有着这样文化的中国而激动不已。紧握拳头,默默起誓,我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一定不能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蒙羞,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重庆市大足城南初级中学初2016级3班 学生:韦苏玲 指导教师:唐彦
正在消逝的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许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许多文化都在面临着危险,正在一点一点地消逝。
当我看着电视上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的播出,那些从未见过的文化,有的早已记不清,有的甚至从未听过。这些灿烂的文化,在我的眼前闪过。按着遥控器,心里想着刚才所说的:“传承·绽放·绘中国。”我感到越来越迷茫,这些文化,难道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地消失殆尽了吗?这时,我关注到了一个节目,观众们都站起来热烈地鼓掌,只见两个身着白衣,身体强健的青年,扛着一根竹子,我的注意力全都放在那根竹子上,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什么他们要选择一根竹子?只见他们放下了竹子,他们两眼炯炯有神,站的挺立,当评委询问他们的姓名,我竟吃了一惊,他们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传人。我心里顿时心生仰慕之情,竟是孔子的传人,他们伸手做了个作揖行礼,他们一个叫孔德利,一个叫孔海涛,他们说他们是为了展示一种文化传统,让中国人都能看到他们这正在消逝的文化。
当评委老师叫他们表演时,惊险的一幕展开了,只见那根又长又粗的竹子被孔海涛稳稳地立了起来,我心里为之一振,而孔德利像一只矫健的猴子,纵身而跃,整个人窜到了竹子上,孔海涛立得稳稳地,没有压力,单臂支持着竹子。孔德利双手紧握着竹子,双腿在上面变换着,他时而单手握竹,双腿立在半空中,现场的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只见他又变换了手,在半空中继续盘旋,现场的观众都为他担心,他青筋暴出,在一根站立不稳的竹子上,灵活的转动。我心里想:这是多么灿烂啊!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不要让它消失殆尽!
重庆大足城南初级中学初2016级9班 学生:唐晓 指导教师:陈礼德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理论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片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 。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谈笑可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情怀,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则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报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袭而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的。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者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正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都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去哪儿了?
我记得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来构造我们祖国的辉煌。我们是龙的传人,头顶着祖国的蓝天,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血管里流着的是祖国的热血,生命力延续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重庆大足城南初级初级中学初2016级(12)班 学生:谢浩然 指导教师:余雪松
正在消逝的宝顶石刻
手里拿着一本书,呆呆地望着。人还在,心却早已飞向远方…….
这里的山挺拔,这里的树俊秀,这里的水清亮。虽没有吴均笔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样的好景,却又着别样的韵味,不知哪儿的广播,吟唱着佛文,低沉的音调,洗涤心灵,让烦躁的人儿啊平静下来。我慢慢地走着,欣赏着者古老而又神秘的宝顶石刻,探索着者被世界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幅石刻是关于赵智凤的一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修成正果。他没有七情六欲,六根清静,才能成佛。他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态度,让我敬佩。对呀!心中有佛亦成佛。我又继续观赏着。
青色的石块斑驳的壁沿,灰色的石板路,单纯的色调,却铺就成一条古朴而又使人启迪的心灵之路。看“兄弟不识”、“姐妹不识”图,只能叹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母亲育子”的过程图,只能赞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看”喝酒下几层“的因果图,只能感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又往后走,看那因地制宜的九龙治太子图,看那意到笔伏,画外之画的卧佛,雷声轰响,我看到自身周围的景象变化了。宝顶石刻的风化愈来愈快、愈来愈严重,人们也不再保护着鬼斧神工的文明,慢慢地破坏着。我想跑去告诉人们不要破坏,却被一股力量拉住,我奋力地挣扎,怎么逃不出它的禁锢。我看着古人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在岁月里消失,却不能为力,心中升起一种悲伤的情绪。岁月还在身边穿梭,太阳朝起朝落。终于,我挣脱了。跑去拉住一个正在指挥摧残石刻的叔叔,我的泪水再也止住了,哭喊着说:“叔叔,不要再破坏了,这石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啊!他多么珍贵!”叔叔不耐烦地挥挥手,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小孩懂什么,现在的地越来越值钱,不要打扰我工作!”说完,他继续工作。我哭喊着,看眼前的人们毁坏着.......
突然,天旋地转,我睁开眼,惊喜地发现宝顶石刻仍存在。哦!原来那只是个梦。我庆幸着,那只是个梦。不然这宏伟的文化遗产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我心情澎湃地欣赏这稀世文明的瑰宝。
愿着举世无双的文明,永存于世!
重庆市大足城南初级中学初二.15 学生:罗旭 指导教师:罗华阳
正在消逝的大足石刻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传承至今,文化古迹也自然是不少。那巍峨的长城,那美丽的苏州园林,那高大的乐山大佛,还有那威武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处处名胜古迹,哪一处可不谓是巧夺天工!自然,重庆的大足石刻也是其中一员,也不能不令人惊叹它那鬼斧神工的技艺。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内,是重庆市的旅游精品之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纂山石窟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植根于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和儒、佛、道三教思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记得是再初二上期吧,老师带领着我们去参观宝顶山石刻,让我有机会一饱宝顶山石刻的风光。
外表是明艳的,内部是幽寂的,这便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那里明明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会有许多游人,会很喧闹,但心中却依旧是这样想。或许是内部那大片的森林给人以宁静之感吧,或许是内部比较大吧,也或许是我们去时人还比较少吧!总之,那里的景物让我产生了一种美的享受,我喜欢那样的静。我和一位同学慢慢地走着,边走边体会着这里的美好,终于走到了集合的地点。
下面,便开始正式的讲解了。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各跟随着一位讲解员走进了宝顶山石刻。看着石刻,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心也不觉沉浸了里面。地狱变像、护法神像、千手观音、六道轮回、牧牛道场、华严三圣像、广大宝楼阁、释迦涅般圣迹图……哪一样不是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但细细看着,便会发现,石刻上已有风化的痕迹,尤其是那千手观音,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正在修复,使我只能通过照片和侧面看到的那么一点点来联想出她的美丽。或许这美丽的石刻在千百年后便会风化消失,也或许在百年之后便会受到摧残,但心中还是希望这颗美丽的明珠能够永恒发光,不被磨灭。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6级15班 学生:吴星颖 指导教师:罗华阳
行走在传统文化中
水中的鱼儿是可悲的,它于水,行于水,乐于水,却将承载生命长河的圣物在举手投足间忘却。而鱼间的水是无奈的,只能在时间的缝隙里叹息,黯然流去。
其实我们何尝不若鱼?生于水,行于水,乐于水;又若鱼,在举手投足间忘却水,忘却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是中国人,却枉活十四年-----对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流淌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无数的王朝,然而不会磨灭的是文化的梦。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深沉的思想,傲然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就游走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生活的空气里呼吸,却又一次又一次地被我们忽视,听到了吗?多少次它在低声地哽咽?
时间太窄,指缝太宽,传承了千年的唐诗宋词何时才能骄傲地抬头?何时才能被唤醒?痛哉,悲哉,悔哉!
弯弯的桥梁倒映在江面上,映出美满的弧形,脚踏千里,寻回楚汉。公元前278年,秦国太尉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汩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以防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形式。后来人们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而有的同学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为什么不直接改为“粽子节”呢?中国人对韩国申请将“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节日很是愤愤不平。可又有什么资格愤愤不平呢!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位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又有多少人知道端午节的由来。而这些韩国人却知道,虽说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有太多人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节日了,却不知其内涵,像鱼儿忘却了水。。。
人不能忘本。不能忘却这片土地沉淀出的散发淳香的“史记”,而这段我们不可或缺的历史,却被我们轻易地遗忘在了时间的长河中。这样的我们,却仍然仰天长啸畅想未来。痛哉,悲哉,悔哉!
时间仍在向前飞逝,而在氤氲朦胧,云卷云舒间,大地在叹息,那些忘却了它的子民们。
其实我们不能如那鱼一般。忘却了水对它的恩情。过去,现在,将来,这片黄色的土地依旧孕育着我们,我们有什么资格忘却呢?
行走在传统文化里,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触摸到了历史先贤的脉搏。愿历史长青,愿壮志长存!
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初2016级17班 学生:张静 指导教师: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