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48阅读
  • 0回复

(历史对比)历史上的五位传奇女子的遗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历史上的五位传奇女子

    武则天(624年—705年),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女政治家之一。提笔解读她的遗嘱的时候,也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另外几位有名的女政治家。像汉朝的吕后、辽朝的萧太后、清初的孝庄太后、晚清的慈禧太后,等等,她们都曾长久地统治着一个王朝,是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这是中国封建男权历史一道异样的风景,向来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借此机会,我来简要地介绍一下这几位女强人的事迹及遗嘱,以便在对比中更好地了解武则天的遗嘱。

    吕后(前242年—前18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完全掌控了政权。她的权力欲极强,其残忍手腕令人毛骨悚然。她不仅将韩信杀死,将彭越剁成肉酱,将情敌戚夫人残害为“人猪”,而且有意从精神上打击自己的亲生儿子汉惠帝,让其看到惨不忍睹的戚夫人后意志消沉,从此不理朝政。汉惠帝当了七年傀儡皇帝后,抑郁而亡。吕后立一小孩子当皇帝,她本人则临朝称制,打破汉高祖不许封异姓王的遗嘱,封自己的娘家人为王,并安插在重要的位置。后来,她发现小皇帝对她不满,马上杀掉小皇帝,又立一傀儡皇帝。在长达15年的统治中,吕后的铁碗手段主要用在宫廷及政治上层。对于整个国家,吕后所采取的与民休养的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从这一点看,她是有功的。吕后一生的最高追求就是建立一个吕家的天下,但这个愿望自始至终受到刘氏集团的制约与威胁。吕后临终前,这种威胁更为严重,但吕后不甘心,仍试图保住吕家的政治利益,所以将军政大权交给侄子吕禄和吕产后,又向二人交代遗嘱:“高祖与大臣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诸吕,大臣不平。我即崩,恐其有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可以说,吕后是带着忧虑与不安离开人世的,她的遗嘱与她生前的主要言行一脉相承。

    萧太后(953年—1009年),本名为萧燕燕,出身于将相之家,是辽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丈夫辽景宗在世期间,萧燕燕已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辽景宗于公元976年诏谕史馆学士“书写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从制度上确立了萧燕燕更高的政治权威,使其“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其手”,辽人也习惯上将皇后与皇帝并称为“宫中二圣”。辽景宗于公元982年去世,萧燕燕一度承受巨大的威胁,“少姻援助,诸皇子幼稚”,强臣们蠢蠢欲动。在此危急关头,萧燕燕重用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力挽狂澜,通过将不可靠大臣调离要职等措施,促使政权平稳过渡,并按照辽景宗的遗嘱,立耶律隆绪为新皇帝,萧燕燕被尊为萧太后,全权处理军国大事。萧太后临朝听政的时间长达26年之久。在其统治期间,不仅以恩威并济的政治手腕治理出一个相对稳定团结的国家,而且多次率兵南征,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迫使宋朝每年向辽输银绢三十万两匹,辽朝国势趋于强盛。萧太后与儿子之间也没有产生大的矛盾。辽圣宗作为皇帝,虽然二十多年没有皇帝的真正实权,但从未采取过激的行为。公元1009年12月,萧太后病重,归政于辽圣宗。一个月后,萧太后逝世。史书中关于萧太后的记载非常少,我算了一下《辽史?景宗睿知皇后萧氏》的文字,不过区区232个字。其对萧太后有一个整体评价:“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君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这些文字虽少,但评价是非常高的。首先赞扬了萧太后的治国能力和个人品德,然后着重评价了她在战争中的军事才能和突出成绩,最后将辽圣宗被称“盛主”的功劳也部分地赋予了萧太后,这是萧太后对政治的长久影响力。我虽然未能找到萧太后的临终遗嘱,但细一思考,萧太后让辽圣宗亲政,这已是她事实上的政治遗嘱了。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重要的两位女性政治家——孝庄太后与慈禧太后。

    孝庄(1613年—1688年),本名布木布泰,蒙古族科尔沁王爷的女儿,在满蒙联姻中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皇太极创立了清朝,为加强与蒙古族各部落的联盟,他娶了五位蒙古贵族的女子,并晋封为五宫后妃,布木布泰即为其一,被封为庄妃。庄妃的儿子是福临,因皇太极早逝,福临6岁时就成为皇帝,庄妃也因此成为太后。在皇权斗争异常激烈的关头,福临之所以能成为顺治皇帝,与孝庄幕后的周旋有极大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巩固儿子的皇帝宝座,孝庄保持与小叔子多尔衮的亲密关系,由此给后世留下“太后下嫁”的历史疑案。她还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确保儿子能在多尔衮的强权下不受打击。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并不熟悉政事,又是孝庄全力扶持,使政权在内忧外患中走向正轨。然而,顺治皇帝是个天生的情种,为了自己的感情,不惜两次废除皇后,立自己的宠妃董鄂妃为后,这些举措关系着清朝的命运,孝庄对此很不满意,阻止顺治与董鄂妃在一起,怕因此毁坏满蒙联姻,影响蒙古族人的感情,从而影响大清社稷。母子间产生巨大的分歧。董鄂妃死后,顺治也迅速消沉,得病而死。整个王朝再次面临主少国疑的危机。因为顺治的儿子康熙被扶为皇帝时只有6岁,王朝内部既存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专权,也存在拥兵在外的吴三桂等藩镇的威胁,而康熙毕竟只是孩童。在这种情况下,又是孝庄一力支撑,一方面利用平衡之术掌控着朝政大局,另一方面加紧对孙儿的培养。所谓的康熙围捕鳌拜,其实是孝庄所实施的重要政治斗争。只不过,孝庄从来不愿意彰显自己,她愿意把所有的功劳记在儿子和孙儿身上。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所有的行动全部着眼于整个社稷的命运。而康熙一旦成人,具备处理朝政的条件,她便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使皇帝能真正行使皇权。可以说,孝庄不仅是清朝最了不起的女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品德的女政治家。所以,我曾在《细说孝庄》的自序中,写了这样一些具有抒情色彩的评价:

    1613年,布木布泰生;1688年,孝庄太后死。


与任何人一样,她经历着生老病死。可是,今天我们要回顾她的一生,乃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

    如果没有她,清朝的历史将改写;如果没有她,又岂会有顺治帝、康熙帝?!又岂会有赫赫有名的康乾盛世?!

    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却宁愿始终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以致于当我们翻开历史画卷时,她的面孔时隐时现。

    她稳稳地立于海面之下,成为大清王朝的砥柱!她让我感到惊诧与神奇。这个蒙古族女人、满族福晋、满蒙汉三族的统治者,一生经过无数惊涛骇浪,而她,最终以她的智慧与手腕,将大清这艘巨船稳稳地推上正轨......

    孝庄的晚年,是在安稳平静中度过的。康熙皇帝已平定三藩,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孝庄完全可以放心了。她的儿孙满堂,享受着美好的天伦之乐。她的生活非常简单,一部分时间礼佛读书,一部分时间与儿孙媳妇们聊天,一部分时间静静地回顾一些往事......康熙皇帝非常孝顺,在孝庄病重时昼夜不离地守侯在祖母的病榻边。弥留之际,孝庄向孙儿交代了最后一件事:“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撼矣。”

    孝庄的遗诰称:“予以薄德,幼承太祖高皇帝登聘,获奉太宗文皇帝,替助内政。越既有年,不幸龙驭上宾,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冲龄,继承大统,保护靡托。合辞坚请,勉留此身,抚育教训,未尝少懈。十有九年,重遭不造。世祖皇帝崩逝,悲悼予怀,益无意人世,告天籲众,再申初志。诸王大臣,复以今皇帝冲龄践祚,正须鞠育,恳请再四。予顾此藐孤,难忍捐弃,勉抑哀衷,相依岁月。今皇帝至孝性成,诚切肫恳,视膳问安,朝夕罔间,备物尽志,无所不周,屡荐徽称,尊崇斯极,终始惟一,几三十年。予因兹敬养,遂使两世哀感之怀,大为宽释。且皇太后奉事勤恪,予心甚安。但念世际升平,皇帝纯孝,亘古所无。予正可诞膺福祉,奈年齿逾迈,时用自伤。顷当寝疾,皇帝躬省药饵,寝食捐废,步祷郊坛,竭诚呼籲。乃数尽难挽,遽至弥留予寿七十有五,得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惬予夙心,夫复何憾。今皇帝励精图治,爱育苍生,海宇乂安,兆姓乐业,天下臣民颂太平之庥者,功归启佑,予殁有荣施焉。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近古,恐过于悲痛,宜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中外文武群臣恪恭奉职,勿负委任,以共承无疆之福。其丧制,悉遵典礼,成服后三日,皇帝即行听政。其持服,依世祖皇帝遗诏,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天地、宗朝、社稷之祭,不可以藐躬之故,致稽大典,及百神祀事,照常无停。故兹诰谕,其各遵行。”

    在此遗嘱中,孝庄先简要讲述了自己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中的经历,然后着重回顾康熙朝的经历,表达对孙儿康熙及太平盛世的欣慰之情。最后,孝庄主要交代后事,仍以国家社稷为重,要皇帝勉自节哀,中外文武群臣恪尽职守,共承无疆之福。

    孝庄的遗嘱,体现了她一贯的作风:凡事均为大清社稷着想。既是对人世最后的告别,也是对康熙及文武群臣的一种勉励。

    慈禧(1835年—1908年),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强势的专权者,她极富心计,入宫后串通皇帝身边的太监,一支小曲将咸丰皇帝引入自己的住处,从而取得宠信并步步高升。她为皇帝生下了皇子——载淳,成为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咸丰皇帝死后,载淳被立为同治皇帝,慈禧母以子荣,尊为皇太后,从而开始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慈禧的狠毒是出了名的。她嫉妒圆明园的汉族宫女引诱皇帝,将宫女们活活打死。某太监与之下棋,不小心说了一句“奴才吃老佛爷的马”,慈禧大怒,骂道:“你吃我的马,我杀你一家子。”当即命人将太监处斩。此类事比比皆是。她的权力欲非常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通过非正常方式打垮咸丰指定的顾命大臣,毒死慈安太后,甚至连自己的亲儿子同治皇帝也不放过,处处压制,以致于儿子很早就去世。为了专权,慈禧太后又扶起年龄幼小的光绪皇帝,使一切政务皆由她自己决定。光绪成人后,慈禧迟迟不归政,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才勉强放权,实则暗中等待时机。等光绪主持的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乘机将光绪软禁起来,自己又操纵起国家大权。慈禧的出发点从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她的奢侈也是出了名的。为了修建自己的颐养之所,几乎将所有的海军经费挪来修建颐和园,甲午海战中国之所以失败,与慈禧的奢侈有直接的关系。她想把整个国家当作她的玩物。直到临死前,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仍保持强烈的权力欲。

    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谕军机大臣等,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死去。有人认为光绪是病死的,也有人认为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这一天,慈禧太后又连发三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发布了最后一道懿旨:“昨?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光绪帝的皇后隆裕)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接着,没过几个小时,慈禧太后一命呜呼。

    这便是慈禧太后最后三天的主要言行。史书上记载,大臣世续、张之洞曾建议慈禧太后直接立载沣为新皇帝,而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溥仪,但慈禧太后以“为光绪皇帝立后”为名拒绝了,这其实暗藏着慈禧太后的权力欲——如果她仍然不死,小孩子显然更容易操纵!古往今来,慈禧太后的权力欲实在是达到了罕见的高峰。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解读武则天的遗嘱。

    比起上述四位女子,武则天的事业显然更加辉煌。吕后、慈禧太后再怎么嚣张,也不敢自称皇帝;萧太后再怎么强悍,也没有自称皇帝;孝庄太后则压根不愿当皇帝;而武则天,在中国漫长的男权社会里,是唯一一个敢称皇帝并以皇帝之名统治中国长达16年的女皇帝,这是空前绝后、令整个世界都要震撼的!

    在通往女皇的道路上,武则天使用了大量非正常手段,其狠毒残忍要超过吕后和慈禧太后,而她治国的能力又与萧太后不相上下,她的权力欲则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然而,令我们无法想到的是,武则天的遗嘱中充满了善意和谦虚,她在遗制中宣布:

    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

    她不再当皇帝了,自甘为李家的媳妇。

    她宽恕甚至讨好政敌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的子孙亲属,让他们全部复业。

    她不再有任何锋芒,她与整个世界和解了!

    这个与她生平作风截然不同的遗嘱,基本上否定了她一生最大的事业,让我们很是惊讶。

    是什么促使她立下这样的遗嘱呢?

    对这一遗嘱的解读,我们依然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做粗浅的判断,而是要联系与遗嘱相关的一切重要事件,乃至要从武则天的生命轨迹与心理轨迹处寻找答案。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