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70阅读
  • 0回复

(血祭甲午)戊戌变法被镇压后慈禧改革 康有为连称“新政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28
核心提示:清政府的新政上谕里面,特别指责康梁的戊戌变法是乱法,不是变法。但当西太后公布了新政上谕以后,康有为竟然发表了这样的文章——新政好啊,新而国可富,新而种可强,新而民族可以改良,新而学界可以激进,新政好。
    凤凰卫视2011年10月1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20世纪初的世界,对大清的子民来说,是奇妙的。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有了摩登的城市,有了汽车、飞机、电报、电话,有了一种叫诺贝尔的奖项,也有了自由恋爱的普通女人。


    而中国,正好在这奇妙世界的另一端,办了三十年洋务,好不容易才把自己的经济总量再次拉抬到世界前列,无奈甲午一败露了怯,百日维新又以流血告终,拿义和团和洋人拼,却闹了个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受到四万万子民人均一两赔款的奇耻大辱。
    逃亡西安又回銮北京的慈禧太后终于相信再不做点什么,这大清恐怕就真的要完了。

    解说:那是个有皇上的年代,在英国爱德华七世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和人民的爱戴。在德国,威廉二世带着全家欣赏他心爱的帝国军队。俄皇尼古拉二世的盛大加冕仪式,曾让来自清廷的名臣李鸿章大开眼界,而更让这位老臣铭心刻骨的,还是那位锐意改革,脱亚入欧,后来又发动甲午战争打败了大清的日本明治天皇。
    外国的皇上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似乎没有人留意到中国还有个没权的皇上。实际上1901年慈禧皇太后比过去更引人注目,因为她即将号令全国上下推行新政。此时距离她镇压戊戌变法还不到三年。

    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清政府的新政里面,上谕里面,特别指责康梁的戊戌变法,那是乱法不是变法,康有为被指责的。但当康有为在西太后公布了新政上谕以后,他竟然发表了这样的文章——新政好啊,新而国可富,新而种可强,新而民族可以改良,新而学界可以激进,新政好。
    你看,他为什么要这样啊?就是因为“变”是普遍的要求。

    解说:1901年4月,清廷成立督办政务处,荣禄、庆亲王和李鸿章为主管,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协同办理。开始规划全面改革,就在这年11月,刚签署辛丑条约不到两个月的李鸿章病逝,一年以后,刘坤一病逝,再一年荣禄病逝,大清新政最初的五个主事人,不到三年只剩下两个。
    所幸方案已经有了,就在刘坤一去世前三个月,他和张之洞联名连递三折,分别从教育、政治、军事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史称江楚会奏。

    郑师渠:清政府是接受了他这三个奏折的改革方案,所以可以讲江楚会奏,张之洞主导的江楚会奏实际上成为了后来指导清政府展开新政的一个代纲领性的、指导性的文件。

    解说:在随后的十年里,清廷撤六部,废科举,改税制,办新学,练新军,推地方自治,行预备立宪,其改制变法的幅度之大,比维新派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廷已经觉悟了,就中国很多事就是领导一觉悟了,什么事都真的并不是很难的事,关键这领导不觉悟你就没办法。

解说:大清王朝这一缕最后的光芒,照亮了一批能臣,张之洞和袁世凯无疑是其中两颗最耀眼的明星。

袁静(袁世凯曾孙女):他也有他传统的那一面,但是在那个年代,按现代人来看,他很多的一些做法都是比较新潮的。

解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继任者袁世凯在天津屡出新招,从办实业公司,到搞商品展览会,从整顿吏治,到新式警察,都被当成全国的示范,他还大办新式教育,甚至他也把新式教育引入了自己的家庭。

袁静:当时是在家里边请的都是女孩子不出去,在家里请的是老师到家里来讲学,英文呢,请的是有美国的老师,教德语的请的是德国的老师。所以呢,她们的学习成绩呢,每次让老师把成绩单都要拿到他那,他要去审,他要去看,然后指再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她们的费用的支出,都是由当时的主管的,就是一个奶奶去掌管,必须一级听一级的,你不能说我三太太我要去管二太太,这是不可以的。但是他主管这个财务的这个太太是五奶奶,五老奶奶。我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了,奶奶太多了。

    解说:与精明强干,作派新潮的袁世凯相比,湖广总督张之洞是一位走传统路线,稳健谋国的老臣,他来自河北南皮,27岁就以探花入仕。从翰林院编修一路做到封疆大吏,三度担任湖广总督,前后坐镇武昌十八年。

    武昌与汉口、汉阳聚于汉江长江交界处,并称“武汉三镇”,这里自三国时期就是军事要地,更因其水陆枢纽地位,有九省通衢之誉。

    汉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外开埠,银行洋行林立,英俄法德日租界临江一字排开,武昌城为政治中心地带,城内西南角一处衙门所在,即清廷湖广总督督署。从1889年起,52岁的张之洞就在这里办公,70岁离任,真正做了一个新政“老人”。

    杨小佛(张之洞幕僚赵凤昌外孙):张之洞这个人他是这样的,他写写东西什么会打瞌睡,要干一件事情,后头想起来又找,一时找不到,但是赵凤昌年轻,赵凤昌看在眼里,就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就是晓得你等一下要找东西了,他已经心中有数。

    解说:张之洞虽然已经年迈,平日里很多事情都要让机要秘书赵凤昌操办,但是他办洋务,举新政的气魄却不输给壮年的袁世凯。在武昌,造币局数百台机器大量铸造银元,纱布丝麻四大官办纺织局,数千台机器日夜齐鸣,纺织业规模仅次于上海。在汉阳龟山脚下,汉阳铁厂一昼夜出铁六十吨,它由卢森堡人吕贝尔担任总工程师,蔡锡勇、盛宣怀先后担任总办,拥有四十多位外国工程技术人员,三千多名中国工人,为当时亚洲第一大近代钢铁企业。

    汉阳铁厂的两座炼铁炉成就了数千公里的铁轨和不计其数的枪炮。1895年在汉阳铁厂的西面,湖北枪炮厂,也就是后来的汉阳兵工厂正式开工,刚投产就达到每月500支枪,10万发子弹的制造速度,所造7.9毫米口径德国1888年式改良五响毛瑟枪,闻名海内外,人称“汉阳造”。

    这就是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时,手中持有的武器。

    早期武汉的民族资本家们也来淘金,他们和张之洞的官办企业一起,和洋行、洋厂打码头。

    冯天瑜(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当时有一句话就是说汉口的对外贸易,贸易额是叫做架乎津门,就是超过天津,架乎津门,直追沪上。

    吴欢(雇工创办人吴瀛之孙):那时候这个湖北的街上,已经有公用电话了,拖着长辫子的男人,在街上打公用电话那是一景,男女为之侧面,而且得多打一会,提着辫子打,那时候不叫电话,已经是英文名Telephone,那时候就打Telephone,湖北人是最先进的,比上海人还先进。

    解说:硬面的马路、医院、股票、图书馆、自来水还有大批的外国人和留学生,诸多古典中国里没有的人和事,都在世纪初的武汉出现了。张之洞不曾料到的,这座被誉为“东洋芝加哥”的城市,日后会成为推倒大清王朝的第一张骨牌。

    陈晓楠:武汉的繁荣,如同肥皂泡上的流光溢彩,映照出整个大清帝国的深层危机。时髦的租界,是列强与特权阶层的乐园,各国洋行商号是拖垮中国钱庄商号的对手,为了办新政,朝廷和地方纷纷向外国银行举债,并且以关税、盐厘作抵押,张之洞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湖北每年还要摊还赔款高达120万两,位居全国第三,而各国租界每年的租金才一百两上下。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地方官吏就不惜给食盐加价,设立了各种苛捐杂税,加重百姓的负担。处处都缺钱,只有贪官们的口袋常满。
    在这点上,张之洞的品行清廉倒是最为难得,在他眼里,中国最急缺的,恐怕不是钱,而是人才。

    歌词: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解说:1890年,刚调任湖广总督不到一年的张之洞,奏请开办两湖书院,亲自面试招收湖北湖南学生。多年办洋务的经验,让他常常叹息中国人才的缺乏。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述,名闻朝野,在他的主导下,中国有了新的学校章程。

    郑师渠:他建立这样一个,小学、中学、大学再加上示范教育和学堂,实业学堂教育,这样一个教育体系。这是一个近代比较完整的近代化的教育体系,这就是著名的癸卯学制。

    解说:作为举国公认的“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不遗余力,创办二十多所中等以上的新式学堂,更以“练兵先练将”的思维,创设多所军事学堂,为湖北新军培养输送将弁人才。

    歌词:我将骑师越昆仑。

    解说:成百上千的两湖学子,跟着中国老师和洋教习,在这里学习史地、算术、外语、理化、农工、军事、艺术等新编课程,他们中间有后来的科学家李四光,法学家张知本,故宫博物院创办人吴瀛,还有黄兴、宋教仁、李书城、董必武等一大批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大清朝的忠臣良将张之洞种豆得瓜,培养出了一大批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吴欢:孙中山先生都讲过,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乃不言革命之革命家。南皮是谁?张南皮就是张之洞。

张厚灿(张之洞孙女):他是给清朝工作的,但是我就想,他是给中国人是做了好事的。

解说:在兴学同时,张之洞也大力推动学生出国留学,特别是去日本,他的判断是,“留学西洋不如留学东洋”,文字相近,费用相宜。在清末新政时期,特别是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中国留日学生达到两万多人,其中来自湖北的留日学生多达五千,名列各省前茅。

1898年,湖北云梦人吴禄贞从武备学堂选拔出来,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

吴厚婉(吴禄贞孙女):我们吴家有一个吴家棒,就是自己的武艺,我的爷爷就把这个搞的,学的很好,我的曾祖父他是教私塾的,我爷爷聪明,反正你讲个啥,他都记得清楚,用这一句话,过目不忘。

解说:在日本,吴禄贞加入了孙中山的兴中会,经过广州起义和伦敦蒙难的洗礼,孙中山的国际知名度此时已经大大提升,他身边不仅常常聚集着吴禄贞这样的中国学生,还有不少会党背景的日本友人,九州熊本县的宫崎滔天,就是其中一位坚定的追随者。

宫崎黄石(宫崎滔天之孙):他们一起,怎么说呢,超越国家的概念,不分中国和日本,一起来努力。

解说:1900年,经过宫崎滔天的介绍,革命派和保皇派有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合作计划。趁北方义和团之乱,康梁筹集资金,从南方起事武装勤王,孙中山联络会党参与起义,梁启超甚至曾提出,让光绪皇帝做首任大总统。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自卫军起义。

吴禄贞被孙中山派往安徽大通,响应武汉起事,但由于康有为一直没能兑现经费,起义时间一再推迟。在汉口英租界藏身的自卫军领袖唐才常,策反张之洞失败,反而被张之洞取了性命,人头高挂武昌汉阳门。

吴厚婉:我爷爷(吴禄贞)不知道,还按原定的时间(在大通)进行起义,结果寡不敌众,这面没人去,那面他就战斗了七天七夜,战不过人家寡不敌众个后来他就只好败了,败了他就又跑回日本,重新学习。

解说:边搞政治边学习,这是包括吴禄贞在内的中国留日学生当时的真实生活,无论是赞成康梁的君主立宪,还是服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他们都能各抒己见,各展其能。

冯天瑜:应该说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近代的政治理念的两种取向。还不能说哪一个就一定比哪一个先进,它应该是一个平行的,都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一个成就,那就要看各个国家,它的条件它的取向,采用哪一个。

解说:1903年春天,一本名叫《湖北学生界》的月刊震动了整个留学生界,这不仅是因为,它第一个用省的名字命名,更因为它所登载的文字,锋芒毕露。

波兰墟矣,印度亡矣,危哉中国,其为各国中心点也。

二十世纪之中国,学生之中国也。《湖北学生界》出版后,《直说》、《浙江潮》、《江苏》等以省籍命名的杂志纷纷创刊,并大量印刷。

一时间国内国外到处是青春文字,那一年,中国人也从报刊上得知,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他们的飞机,这的确是一个试飞的季节。

陈晓楠:对于留学生的言论举动,朝廷早有所闻,但是出于用人需要,除了遣送激进者之外,一般也没有大的追究。不过1903年春天,两百多个学生,竟然组了一支小型军队,而且早晚操练,要去东北赶走沙俄,结果被清廷和日本当局联手驱散。

来自湖北武备学堂的学生军队长蓝天蔚也被遣回审查,学生们一气之下,剪了驻日留学生监督的辫子,一部分人回到国内,找会党拉赞助,开始反清革命。

黄兴、宋教仁在长沙成立了华兴会,蔡元培、陶成章在上海成立光复会,而在武昌花园山,吴禄贞、蓝天蔚也起了秘密聚会。他们有一个新点子,那就是进入新军,发动新军,让清廷的新军成建制的变成革命的力量。

此作为“抬营主义”,虽然花园山聚会早已人去楼空,但是那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却已经真的开始渗入了大清帝国最紧要的国家机器。

歌词:从军乐,告国民。

解说:湖北新军是晚清新军中的一支劲旅,源自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训练的江南自强军,它由德国和日本军官训练,是一支近现代化的精锐部队,总人数大约一万七千人。

    张厚灿:他起先就是建学堂、念经书,后来就念武备学堂,就是说不光念经书还要学武啊,所以那就建立为新军做准备了。所以他有这样的思想,才建立了新军,所以新军不光是说兵器上有汉阳造,他有钢铁,有汉阳造,有这个武器,但是武器是人使的,人的思想上不行,那武器管什么用呢?对不对。

    所以我想他的武备学堂,他练的新军,新军思想上,是想真的不一样,跟过去的清朝那些不一样,并且又有一个武器,所以他做的是人力思想的准备,也有武器的准备,我觉得就是精神的、物质的准备都做到这儿,他(张之洞)想改革,但是他不知道什么叫革命,我在想,但是他觉得这腐朽不行。

    解说:随着1901年废除武举,1905年废除科举,大批中国读书人选择投笔从戎,在湖北新军尤其普遍。1905年湖北新军马队在黄陂招募96个新兵,其中竟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

    1906年,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也成功加入湖北新军,他叫熊秉坤。

    熊辉(熊秉坤之子):我家原来是江夏袁家河,当然现在也属于武昌,在袁家河连着几年的水灾,家里过不去了,这样他随着母亲一起,姐妹们逃荒到武昌来。刚来没办法就挑水卖,所以家里很苦的,所以有年过年,甚至于母子两个人劈了祖宗牌,都这么干了。

    那工程八营,他也是工程的,有时候在那起货,什么沙呀,什么东西,所以这样逐渐跟他们认识一些。就认识一个朱元成,他是革命党人,朱子龙,说你可以去当兵吃点粮,我父亲当然很高兴所以去了。

    解说:清朝新军采用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垂直编制,官制分为九级,湖北新军原有两个镇,到1906年接受全国整编,熊秉坤加入的工程八营,属于第八镇,镇统是山西人张彪。另有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是湖北黄陂人黎元洪。

    章开沅(前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张彪是张之洞的丫姑爷,就是张之洞的丫头赏给他做太太嘛,就变成了一种亲戚关系,叫丫姑爷,丫头的姑爷。

    解说:黎元洪是北洋出身,参加过甲午海战,但他有个温柔的外号,叫“黎菩萨”。

    马勇:黎元洪长得也就是菩萨像,人没有什么更多的主见,属于这种老好好的,黎元洪带兵是没什么架子,对士兵是很爱惜的。

    解说:和北洋军不同,湖北新军的军营多在城中,管理相对宽松。士兵们不仅有机会到街道人群中去,也有机会到国外访问,并且不需要对谁尽私忠,他们能识字、见世面,甚至有的人已经早早剪了辫子。

    侯杰(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们把辫子盘在头上,带上那个新式的军帽,穿上新式的军装,一打枪的时候满地找帽子,因为他一低头,打枪瞄准那帽子先跑了,所以这样的话,他只能是去拣帽子,所以后来他们也有一些人就把辫子剪掉了。

    所以他们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对这种祖制发生一些改变。

    解说:熊秉坤很快就发现,军营里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气氛。一些书刊在战友们中间秘密的流传,一些话题十分敏感却又引人入胜,还有各种社团,供他选择加入。

    从日本回来的蓝天蔚,担任湖北新军第三十二标统带,兼湖北督练公所参谋,在几次新军南北秋操中,为张之洞争过面子,但是张之洞不知道,他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抬营主义者”。

    周新男(蓝天蔚侄女婿):这个老五军营环境相当好,他是四周是高墙,栽有那个杨柳,中间是那个很宽敞的操练的操场,蓝天蔚的话在月白清风之夜,晚上天气蛮好的晚上,月亮,他召集全标的官兵,集中在这个操场,做彻夜的畅谈。

    熊辉:这革命党人的发展也不是说什么人都发展的,那得要经过看书、书报,慢慢启迪,慢慢交心,交朋友,这样才发展的,不是随便人都能发展的,这就靠领导做工作了。

    周新男:他一方面讲述这个军事技术知识,当然他这个必须要的,因为他表面上,是研究这方面军事技术,但是另一方面,他就夹杂在这个里面,大讲这个印度被灭,波兰亡国,甲午战争失败,庚子之乱,中国为什么失败,就讲这些。

    解说:对于军队内部的革命活动,张彪和黎元洪也有所了解,不过他们往往是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来处理。

    沈渭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也知道当时民军人心思汉,所谓人心思革命,你压也压不住,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管,管对话反而多事,顶头上司湖广总督瑞澄找他算帐了。对不对,我向他报告,我们部队里边发现有人看革命书籍什么的,他不是倒了霉了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管它。

    歌词:献身护国谁无份,好男儿,莫退让,发愿做军人,发愿做军人。

    解说:1909年,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以《远东问题中的新因素中国新军》为题,向世界披露了中国新军的建设情况,并登出一张湖北新军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士兵们笑容灿烂,他们是这个帝国最后的骄傲。

    陈晓楠:新军的组建本是因为甲午之恨,但这支军队建起来之后,并没有真正和外国军队打过仗,不过他们倒是有很多机会参加镇压各地的暴动。1910年全国各地发生过八十多次农民暴动,三十多次抗捐暴动,不知道这些同样出身底层的士兵们,每天作何感想。

    有人统计过,在晚清最后的十年里,先后在湖北新军当中,活跃过的进步团体不下三十个,在军中形成一片讨论时政的风气。这是一支会思考的军队,它距离风暴的入口已经越来越近。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