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11阅读
  • 0回复

(历史真相)戊戌谭嗣同为何敢于从容赴死:认同“轮回”之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26
核心提示:谭嗣同为何敢于从容赴死:与谭嗣同的“仕侠”情结有关;谭嗣同儒家的“酬君”思想有关;谭嗣同认同佛家的“轮回”之说有关。
本文摘自《辽河》2006年第11期,作者:良木,原题:谭嗣同从容赴死的心理探微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高呼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铿锵之语,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六君子被斩于北京菜市口法场。这意味着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纵观整个戊戌变法,其实谭嗣同保全性命,全身而退的机会比谁都多。他完全可以不死,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但他决然放弃了一切生的机会,从容赴死。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在支持他以身家性命血染维新呢?当代很多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是各有说法,一直没有达成一致。就我个人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斗胆微探一下。

其一,这与谭嗣同的“仕侠”情结有关。谭嗣同好谈兵法,善于剑术,作风血性义气,敬重草莽英雄,平素喜欢结交豪侠。当时的京城名侠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就是其中的两位,谭嗣同不但和他们成为了朋友,还师从两位侠士学了昆仑派的武术。如果他不参与政事,或许会如同他的两位武学师父一般,成为一个仗剑江湖的侠客。在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避居日本使馆,日本使馆方面表示可以为谭嗣同提供“保护”,谭嗣同坚持不受并傲然宣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的这种“仕侠”情结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他从容赴死的豪气,但其视死如归的气概绝非出于江湖之勇。如果说谭嗣同走上菜市口之前还有什么牵挂,那也就是后人们是否为他的鲜血所激励了。在刑部狱中他给梁启超的绝笔书中写道:“嗣同不恨先众人而死,而恨后嗣同死者虚生也。啮血书此,告我中国臣民,同兴义举。”古人有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谭嗣同就是如此的大侠,让人身居现在,而尚能为百年前的他所动容。

其二,这与谭嗣同儒家的“酬君”思想有关。谭嗣同自小便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十岁便拜当地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之后又深受王夫之的儒学思想所影响,继承了王夫之的儒家思想并加以发展,儒家的思想可谓深入骨髓。但谭嗣同对君主专制持反对的态度,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明确指出:“君主之祸,至于无可复加,非生人所能任受。”“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从这点看谭嗣同决非“忧道不忧贫”沉迷于忠君的传统儒生。因而我这里用“酬”而不用“忠”,在他看来身为傀儡的光绪皇帝能在清王朝大厦将倾民族水深火热之时,委任他参与变法,可谓为明君。在维新强国方面是志同道合,可谓为知已。“士为知已者死”在深染儒学思想的谭嗣同身上便显得非常自然。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临朝“训政”,下令逮捕维新派。大势已去,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出走日本。谭嗣同执意不肯,他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可见谭嗣同决定以死来酬谢光绪皇帝。

其三,这与谭嗣同认同佛家的“轮回”之说有关。谭嗣同虽接受佛学很晚,但佛学对他影响却很大。尽管他只想从佛学那里撷取思想养料和激活精神动力,来完善强化己身的人格。但他特别服膺佛门的坚忍、无畏、雄强刚猛精神,并以之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为了一个既定远大的理想目标,可以舍弃一切,乃至生命。他在《仁学》中写道:“佛则曰‘轮回’,曰‘死此生彼’……知天堂地狱,森列于心目,必不敢欺饰放纵,将日迁善以自兢惕。知身为不死之物,虽杀之亦不死,则成仁取义,必无怛怖于其衷。……此以杀为不死,然己又断杀者,非哀其死也,哀其具有成佛之性,强夭阏之使死而又生也。是故学者当知身为不死之物,然后好生恶死之惑可怯也”。因而在变法失败后,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华严宗思想慷慨地走上断头台。

不管死前谭嗣同的心境如何,他的死是为国家大义而死,激励着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前仆后继。他都将成为后人仰视的伟丈夫!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