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845阅读
  • 1回复

(皇家教育)皇帝也辛苦:清代皇子教育大揭秘(组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20

过了元宵节,玩了一个寒假的小学生们要开学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清代皇子教育的问题。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骨朵儿,是未来的希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时的一句“要让全美国的孩子们都能上学”,道出了全人类的心声,这个愿望不分国家、民族、种族,是能将所有的分歧,趋于统一的信念。对此深知,并能贯彻始终的国家能够统领世界,民族可以长久的传承。清代统治者也是明确这个道理的,因此,皇子们从小开始就要接受严格的学习,以便以后可以背负国家的嘱托。那么,皇子们平时要到哪里去上学呢?

康熙(1654~1722)读书像轴

皇子们的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国运的兴盛,一个得到良好教育的皇子才有可能才德兼备,成长为可以肩负重任的国之栋梁。更何况,其中的佼佼者,是储君的人选,未来要继承大统之位,不能不慎之又慎。


清代对皇子们的教育比起明代,重视程度实在是超出很多。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王朝的兴衰继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因此,皇子们的教育才会备受关注。明代中后期,对太子教育的忽视,使得统治者各方面的素质都十分欠缺,这不能不说是明朝日渐衰败的原因之一。
雍正(1678~1735年)读书像轴

清代吸取了前代的教训,对皇子们在统治思想、民族意识、伦理道德、文化知识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形神兼备的继承人,使得皇子们不但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全面的知识构架,以及强壮健硕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就十分注意皇子们的培养,“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至上”。大清入关以后,对皇子们的教育更是不能忽视。此时期,皇子们在未成年之前,都是住在皇宫里,但是分居在皇宫各处,所住之处就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

雍正初年,在乾清宫左楹、西北向设立“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皇子们都要来此读书,由此成为定制。而尚书房如此紧靠乾清宫,主要是便于皇帝随时检查。

乾隆(1711~1799)读书像轴

上书房一侧东为安奉至圣先师及先贤先儒神位的祀孔处,室内悬挂乾隆御笔匾额“与天地参”。祀孔处室内设至圣先师神位,旁有颜子、曾子等配位和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四贤位。皇子入学之初,先要到至圣先师神位前行礼。另外,皇帝也经常到室内拈香,朝拜先师。上书房不设首领,属日精门首领兼辖,下属太监4名,专管至圣先师神位前的香烛陈设以及洒扫和坐更等事。

按照规定,皇子6岁(按照虚岁计算)即可入学,每日寅时(早3点-5点)起床去上书房,卯时(早5点-7点)开始上课。如皇子未分藩者,每日未正二刻(下午1点半)放学,分藩后则与外府王、贝勒的子弟一同于午初(中午11点)放学。一年之中,除元旦、端午、中秋和本人生日及皇帝的生日可以放假外,甚至除夕仍要上学,只是放学早一些而已,其余时间均寒暑不辍。每日饭食于辰初二刻(7时半)和午正(12时)送至书房下屋,总体来讲,时间安排得相当严格。入上书房学习者,除皇子皇孙外,近支王公子弟也可入学。


嘉庆(1760~1820年)读书像轴

上书房教授皇子的教师分为两种,汉文教习称师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语、骑射;蒙文的教习称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满语娴熟之人充任。另外,师傅之上还有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则来,并非天天入值。这些教师都是八旗出身,谙达身份稍逊于师傅。此外,谙达也设总谙达,由满洲权贵充任。

上书房的规制十分严格,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除了严格的遵守时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实在不能上学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师傅告假,必须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谨。师傅每天上课下课,都要登记门单,以供查询。另外规定,皇子禁止与外庭官员交结,读书时不得嬉戏玩耍,太监们也不能随意走动,随侍人员禁止喧哗,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光绪(1872~1908年)读书像轴
皇子每日课程一般是先学拉弓,次学蒙古话,再学清文及翻译,剩下时间均开汉学,午饭后写字、念古文、念诗,年龄稍长者加读通鉴,晚餐以后,练习射箭。汉学包括四书五经、史籍、策问、诗赋等汉族文化经典。

皇子们在上书房刻苦学习的情景,乾隆时期在军机处任职的赵翼,曾记录下来并有感而发。赵翼每当夜值之时,“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以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正是由于皇子们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和严格的教育、训练,所以在他们长大登极之后,无论是在学识、能力,还是在意志、毅力方面,都是十分优秀的,因此清代前中期出现的盛世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20
Re:(皇家教育)清朝皇帝一天的作息表
北京的紫禁城——这座明清两朝的皇宫,自从明朝永乐十八年至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420年至1911年),这491年中,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执政和居住。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皇帝生涯。

  根据对清宫档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规律的,除国朝大典外,一般的情况是:
  1.上午 5:00——7:00左右起床、请安、早读;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办理公务;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或由妃嫔陪同看戏、听乐等娱乐;
  6.下午5:00—9:00晚点或酒膳,做佛事,然后就寝。

首先我们说说清朝皇帝的衣着服饰。皇帝的衣着服饰不仅为防暑御寒,而且是地位、权力的象征,神圣与威严的体现。到了乾隆年间,冠服制度得到完善,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披领、马蹄袖的风俗,又沿袭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还有象征皇权的十二个图形,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火等等。把天下最美好的比喻和赞美都用在皇帝的衣服上,用来表示皇权神授、皇帝德慧完美。

皇帝的衣服的图案和颜色,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用,否则就要杀头的。

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严格的制度所规定的,而且这种制度和季节是分不开的。皇帝按季节穿衣服,它分别是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式样、颜色规格,文饰他都有严格的规定。

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常服又称便服,打猎穿行服;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每种服饰,又有皮、棉、夹、单、纱等冬天夏天的分别。
  皇帝的衣服不但种类很多,而且更换频繁。在清宫内不但设有四执库,专门存放皇帝的服饰,而且每天还有一批太监,专门管理皇帝的服饰和穿戴。不仅如此,还建立一种档案叫《穿戴档》,详细记录皇帝每天服饰的穿戴情况。

按照清代后妃制度,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她们同住在慈宁宫,太妃、太嫔住在旁边的寿康宫、寿安宫。皇帝每天早晨穿戴整齐后,首先要向她们一一“请安”,以表示对长者的孝道与尊崇。

除了康熙以外,清朝皇帝都是住在养心殿。皇帝每天早晨“请安”,要出吉祥门,乘坐两人抬的轿子,经西二长街、出启祥门。乾隆当了太上皇,嘉庆皇帝请安的内容便多了一项。

清代晚期的慈禧当太后时,三度垂帘听政,长达四十八年。她所居住的宫殿,一反祖上的规定,仍住西六宫的长春宫、储秀宫等处。当时的皇帝光绪请安的路线也只好随着改变。

皇帝请安完毕,就开始早读。早读内容是前朝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所谓《圣训》,是前朝皇帝告诫臣下的诏令、言辞语录,《实录》是历代皇帝统治时期治国的编年大事记。

雍正皇帝曾经说过:清圣祖康熙60余年的治国方略,是后代千秋万世都要学的,所以我就让人以圣祖的《实录》为经,《圣训》为纬,按编年和分类两种格式把这些治国方略编纂起来。

清代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学习先祖的圣训,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经过长年累月地学习和领会之后,他们再调整、制定出自己的统治策略。

早上七点到九点半是皇帝吃早饭的时间。皇帝吃饭称“传膳”、“进膳”或“用膳”。清代皇室沿袭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 一天早晚两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点时进行,晚膳在下午一点到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要早一个小时。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如果临时需要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过来。
按照清宫的饮膳制度--也就是膳食制度,皇帝饮食有日常膳和各种宴会之分,日常膳是由御膳房负责,各种宴会由光禄寺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宫内的御茶膳房共同承办。皇帝的御茶膳房下面设官员、厨师杂工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两处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

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所以,在清宫档案里留下了大量的膳单和《膳底档》等丰富的资料。在做御膳时,内务府大臣还要负责监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膳食主次有别,不能影响主料的原味。

皇帝平时吃饭的地点,大多在寝宫和办事场所。传膳时,由御膳房太监负责把三张膳桌拼在一起,铺上桌单,手捧红色漆盒的太监们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饭桌。  

皇帝就坐后,传膳太监先查看每道饭菜中的试毒牌变色不变色,再亲口尝尝,然后皇帝才开始吃。试毒牌是一种银制的半寸宽三寸长的小牌子,古人认为如果饭里有毒,牌子是会变色的。

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饭。皇帝吃的饭菜,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锅、粥、汤等。

除了平时的御膳,过年、过节皇帝还要举办宴会。在乾清宫举行的内廷宴是清代皇帝与他的家眷、亲王、皇子等举行的团圆家宴。皇帝为其他少数民族首领或地方大员举办的宴会,叫外朝宴,主要是礼仪性的,地点多在保和殿。此外,还有千叟宴等宴会。

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是皇帝上朝理政、办理公务的时间。皇帝处理政务一般分为日常的和特殊的两种。一年一度的批准死刑、接见外国使臣等,是属于日常的政务;重要的典礼像登极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都属于特殊的政务。  

我们先看看皇帝如何处理日常政务。

皇帝在吃早饭时,太监会把请求召见的王公大臣们的牌子递上来,叫做“膳牌”,由皇帝决定饭后召见谁。饭后,皇帝开始批阅大臣奏章、召见大臣议事。有时召见一个人、有时几个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召见四五起,每天召见的次数也不等。

皇帝在召见大臣的时候,要询问各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下发谕旨。清代虽然设有许多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例如议政处、内阁、军机处等,但这些机构并没有决定权,朝中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勤于理政,朱批谕旨不用别人代笔。雍正皇帝批一个折子动辄数十字甚至数百字,乾隆对臣下奏折也是“详细览阅,不遗一字”。勤政的皇帝,常常会批阅奏折一直到深夜。

皇帝处理政务的另一种方式是御门听政。这有些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上朝。清朝初期规定,皇帝逢五视朝,政务繁忙的顺治、康熙皇帝几乎是每天听政。御门听政的时间多在黎明,许多重大决策,如康熙十二年讨伐吴三桂叛乱的决策;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的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战役决策等等,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

自嘉庆以后,皇帝渐渐懒惰,很少勤政。咸丰之后,御门听政便废弃了。同治、光绪两朝,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处理政务便变成另一种方式了。

清代晚期共有三次垂帘听政:第一次是同治元年到同治十二年二月同治大婚亲政为止,计十一年零两个月。
第二次是同治皇帝病逝,慈禧指定同治皇帝的堂弟载湉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光绪。那年光绪只有四岁。两宫皇太后又以新帝年幼的名义而再次垂帘听政。

第三次是光绪二十四年,因光绪实行“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将光绪软禁起来,再度出面“垂帘”,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逝为止。三次垂帘历时四十八年之久。当时清朝的权力中心,逐步转移到慈禧手里。

每天上午11点到下午2点30分,是皇帝休息吃晚饭时间,根据《国朝宫室》记载,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两点时吃晚饭,然后批阅各部和地方大员的奏章,接着就开始学习。

在下午2点30分到5点这段时间里面,皇帝除了办公以外,主要是看书学习、吟诗作画,或者是由妃嫔陪同看戏、听音乐等等其他娱乐活动。
清代皇室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他们从六岁起开始读书,由皇帝亲定学识渊博的翰林、大学士担任师傅,学习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诗赋、满蒙汉三种文字及弓箭骑射。每天学习从不间断。幼年即位的皇帝更是要受到精心的栽培和严格的训练。

顺治和康熙皇帝从小就勤于攻读汉文书籍。康熙八岁登基时,学的是明代宫廷遗留的经书、诗文。乾隆十一岁在上书房读书,嘉庆、道光两朝还有尚书房。到了咸丰时代,因为他的儿子载淳没有入学就做了小皇帝,起初在弘德殿读书,后到毓庆宫系统学习。光绪、宣统也都是入学前即位,他们都在毓庆宫学习。

皇帝亲政后,除了处理朝政、批阅奏章、还要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经史、诗文书画兼有天文、数学、音乐、医药、物理等一些自然科学内容。康熙皇帝从小读书必会读到半夜,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而且注重学习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
康熙皇帝任用学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徐日升、张诚、白晋等人为老师,轮流到养心殿、弘德殿给他授课。

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比较勤奋刻苦,所以学习颇有成效,都具备很深的汉文化修养。

顺治皇帝能书善画,曾画《牧牛图》赐给国史院大学士,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就是他亲手书写的。雍正、乾隆皇帝都写得一手好书法,所谓“康乾盛世”,和这几位皇帝具备较高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

皇帝在每天办公和学习之余,也安排娱乐活动。清宫中的娱乐活动内容有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欣赏文物古玩、放风筝等等。由于每位皇帝的爱好不同,娱乐内容也不尽相同。

康熙喜爱音乐、研究乐律,还学习外国音乐。乾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喜欢收藏文物、品鉴古董。清代皇帝最普遍的娱乐活动是看戏,清宫内曾经建造了许多戏台,至今保留完好的有“畅音阁”大戏台、御花园漱芳斋院内戏台、长春宫院内戏台以及倦勤斋小戏台、漱芳斋小戏台等。

在清代,宫廷戏班主要是由太监组成的,负责和有关演出事务的清宫演戏机构那个名称,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叫法。顺治时期它叫教坊司,到了雍正时候就改为和声署,乾隆时期叫南府,后来到道光七年,道光皇帝就把“南府”改成称为“升平署”。乾隆皇帝既喜欢看戏,也喜欢研究戏剧音乐。清朝晚期的光绪溥仪也喜爱看京剧,特别是慈禧太后,那可算得上超级戏迷了。那时候除了她喜欢看宫廷演戏外,到光绪三十年以后,她还经常请民间戏班进宫演出,而且主要是看当时民间戏班的名角到宫廷演戏。
晚上七点到九点皇帝要祀拜神灵,然后上床睡觉。

撒满教是满族信奉的原始宗教。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设堂子、立神竿定期祭神,入关后,顺治皇帝订立了早、晚祭神的制度。早晨祭释迦牟尼,关圣帝神位,晚上祭蒙古神,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创始女神等神位,另外还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等。

清代尊崇黄教,但也不排斥其他的传统宗教。为此,清宫中有专门供奉佛、道的场所四十余座,分布于宫中各处。

皇帝每天早晚进佛堂烧香,每月初一还要读佛经,并到各殿神佛前拈香。在内庭各主要宫殿里设有佛像、佛龛,皇帝们不仅信佛,拜佛,而且雍正、乾隆等皇帝对佛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写下了许多佛学体会的文章。

祭祀在清代皇帝来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清朝的国家大事。祭祀是包括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坛祭神和祭祖等活动,一年达80多次。按规格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样。

清朝初年规定:祭祀天、地、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其中的祭祀天地、太庙和社稷,皇帝要亲自参加,全年约十余次。皇帝如果不能参加大祀,也可以让他所器重的皇子或亲王代祭。所以人们往往从皇帝选谁来代祭、判断此人是否为皇帝所依重。
祭拜活动完毕以后,皇帝稍微休息后就回寝宫就寝。那么皇帝住在哪里呢?

人们可能关心的是皇帝上床后的另一件大事:皇帝的性生活。皇后及其妃嫔、贵人们住东西六宫,常在、答应没有自己的住房,跟着妃嫔居住。

清朝入关以后,仍沿用明朝的规定,乾清宫西暖阁为皇帝的寝宫。但是清朝皇帝住到乾清宫的只有两个,顺治和康熙,雍正以后各代皇帝,都住在养心殿后殿。皇帝的皇后和嫔妃们就分别住在东西六宫。

按照皇室家规,幼年即位的皇帝年满十五岁,就到了成婚年龄,大婚典礼后,新婚夫妻在坤宁宫东暖阁洞房同住三天,然后各回自己的寝宫。例如清代晚期的光绪皇帝大婚后,皇帝住在养心殿后寝宫,皇后隆裕住在东西六宫的钟粹宫。

按照规矩平时皇帝不能到妃嫔宫里过夜,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妃嫔来陪他睡觉,只能把她们召到皇帝的寝宫里来,叫做“召幸”。当晚召幸谁,由皇帝在晚膳的时候翻“牌”决定。因“牌”的顶端涂有绿色,所以也叫“绿头牌”。
清宫中的绿头牌除了召幸妃子,还有其他多种用途。

被召幸的嫔妃,当晚不再回到自己的寝宫,但也不能整夜住在皇帝寝宫,所以就在寝宫的附近,设有临时住处。如养心殿后寝宫东、西侧的体顺堂、燕喜堂及其东西围房,都是妃嫔暂住的地方。

除日常生活和处理政务以外,清代皇帝还要主持一些特殊的大型活动,如万寿、大婚、丧葬以及外出巡视等等。

皇帝的生日称作万寿节,每逢万寿都有祝寿活动。清代万寿节最隆重的是皇帝的旬寿,即满十年的生日,如康熙六十岁生日、乾隆七十岁生日、八十岁生日及嘉庆五十岁生日,都有隆重的旬寿庆典。

清朝皇帝与以往历代皇帝相比,他们的生活空间大得多,如康熙皇帝曾三次亲征葛尔丹,多次赴五台山、东巡、南巡;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遍游苏杭胜景。

为了不忘满洲尚武精神,康熙、乾隆皇帝几乎年年都举行木兰秋狝的狩猎活动,同时召见蒙古王公。但是到了清朝后期,出巡和围猎活动基本上就停止了。

从同治以后,皇帝基本上就不出远门了。光绪皇帝在戊戌维新失败后则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

908年溥仪继承帝位时只有三岁,三年之后——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1924年冯玉祥将逊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中国的皇帝生活,从此永远结束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