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93阅读
  • 0回复

孔健_祥林:梁启超流亡日本十三年的反日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15
   梁启超有一个日本名字,叫吉田晋。这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之后起的。梁启超在日本一住就是13年,直到辛亥革命风云乍起,他才带着天若佑中国,我行岂徒然的自信与豪情,乘坐天草丸返回中国。耐人寻味的是,他回国下榻的第一站,就是日本驻奉天(今沈阳)领事馆。可见他与日本人的关系之厚密亲近。  

说起来,日本当局对梁启超是有大恩的,而梁启超也对日本有着特殊的感情。

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四处捕杀维新党之时,若不是日本公使林权助全力相救,梁启超恐怕早就和谭嗣同一起到刑场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后来他的学生蔡锷在云南反袁护国,梁启超急于从上海赶赴广西,说服南天王陆荣廷起兵响应,又是日本外交官和商人主动伸出援手,历尽千难万险,将他送到了南宁。

在梁逋居日本期间,他和日本政、商界人士犬养毅、高田早苗、柏原文太郎、志贺重昂等过从甚密。梁还很快学通了日语,然后用日语阅读日本人译著的政治学、资生学(经济学)、智学(哲学)、群学(社会学)等书籍。他在《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中形容自己的心情是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并主张我国人之有志新学者,盍亦学日本文哉

正是在日本期间,梁启超越出了康有为的思想框架,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自己一圆皇帝梦,准备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梁启超在获知二十一条的内容之后,义愤填膺,通过《京报》、《国民报》和《亚细亚报》等报刊,接连发表了《中日最近交涉评议》、《中日时局与鄙人之言论》、《中国地位之动摇与外交当局之责任》等8篇文章,对袁政府发出严厉警告,并痛斥日本的侵华罪行,尖锐指出,日本此举是企图趁欧美因战争而无暇东顾之机,谋蹙我于死地,这是典型的侵略!并强调日本如欲寻求中日合邦,同化与灭亡中国,只能是痴心妄想。中国几千年来素有反侵略的传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日本必须撤回那些伤害我主权为我所不能堪的条款!     



日本当局在派人对梁启超进行种种运动遭到严词拒绝之后,不由得恼羞成怒,通过其报纸污蔑梁启超接受了德国的贿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属于协约国,德国属于同盟国。中国在战争后期加入了协约国,对德宣战),很多日本报纸也指责他忘恩负义。梁启超则对此进行了坦荡的反驳。

他指出:维护国家民族的权益是我的权利和义务。我难道因为曾受日本保护十余年,就可以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吗?难道日本一些人要我日思引外人以扰乱祖国而始为报恩吗?他正告那些日本军国主义者:凡以正义待我者,无论何国,吾皆友之;凡以无礼加我者,无论何国,吾皆敌之  

作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文章引起了巨大反响。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梁启超是有很大功劳的。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梁启超又重演了这一幕。作为中国的文化名人,他受到了东道主法国方面的热情礼遇,在法国政要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梁启超就《凡尔赛和约》中关于中国山东的不平等条款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严正指出:若有一国要承袭德人在山东的侵略主义遗产,就是为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媒,这个国家便是和平公敌!梁启超的演说赢得了在场各界人士的热烈掌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但却是五四运动的间接推动者。 
 
梁启超强烈的民族情感,使他超越了个人恩怨。和梁启超同时代的那些经常往来于中国与他国之间的知识分子,比如康有为、陈天华、杨度等等,其实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但到了当下,那些口口声声世界公民、有条件往来于中国与他国之间” 的知识分子,却有不少人不认同梁启超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他们有时不惜出卖自己的民族自尊而求“留洋”、“媚外”,不禁让人感到寒心。
  梁启超的行动让日本一些人感到了恐慌和不解。诚如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日本文化非常强调报恩。在他们看来,” 是债务,而且必须偿还,难以报恩于万一是日本人经常说的一句话。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