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36阅读
  • 0回复

答网友(8):文化产业论(转帖节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09
答网友(8):文化产业论(转帖节选)



网闻博报    摘自《日出西边/风动中国》

识天文而化人文  宇宙循环规律的认识回归
  如前文所述,宇宙本身就是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与事件的统一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类是宇宙自然演化的生灵,我们又是以人类的不同视角来认识观察宇宙世界,所以也便自然赋予了宇宙万物的精神文化色彩。我们常说慧眼识珠,智求胜于力取。而这个慧眼之开,本源于心灵的感悟。心灵的闭塞,必然导致视界与思维的局限,造成行动的迷惘,如盲人之摸象。或是因文化特性的差异,中国人比较长于系统性宏观思维,西方人长于具体性技术思维。就像对人体病患的疗治,西医精确检测于器官手术,中医望闻问切于经络调理。西方人钉是钉铆是铆,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非黑即白。中国讲天人合一,阴阳转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实就是宇宙运动循环的能量守恒,是能量或“气”的阴阳转换。“宇宙生态文化系统论”及“文化人本论”,即是说明包括人自身,也是宇宙循环能量转换的介质和成分。精神与物质,文化与经济,同样是能量转换的宇宙循环运动。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天文及生物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融会贯通为一体的。2500多年前古人已参悟的易经大道,连中国人自己一般都很难明白。但西方人经过技术性探索,却一一给了我们精确求证。现代物理学揭示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证明了眼不见的物质,照样是真实的存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低速运动与高速运动,三维空间与多维空间,循环变化皆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人为地技术性地割裂科学,必然导致思维与视野的局限,本身也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是人的技术性文化异化。技术性的文化异化,同样会使科技创新走入误区。即使会产生一时的貌似技术强大和物质繁荣,但也同样是畸形的发展和病态的文明。就如科技先进的美国,经济发达的西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便是其必然的文明“创造”。20世纪的前两次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这种周期性的大规模破坏与毁灭,便是其技术性文化异化导致畸形发展的恶果。本轮肇始于华尔街金融海啸的经济危机,目前还正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加速演化蔓延着。这些问题的根本源头,不在科技是否先进,同样是在于人的文化异化。我们对这一局面的根本性扭转,依然在于文化的高端制胜。
  人类“识天文而化人文”,不断通过劳动实现着精神与物质的能量转换,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进而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生产和积累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就是人类的社会财富。这个精神与物质的形态和能量的转换过程,就是“识天文而化人文”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经济行业和经济产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和积累的成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其本义,就是“经世济民”。经济活动所直接涉及的企业资本、资源、技术、工具、劳动者等生产要素,及其产品研发、生产、市场竞争、市场营销、市场交换、收入分配、扩大再生产等经济活动和行业运行规律的理论化研究,就是我们常说的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和收入分配运行发展规律,及其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经济政策等,包括税收、财政、货币政策的理论化研究,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经济学。
  所以,从文化财富的观点来看,生产力应是人们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有组织地进行精神与物质形态和能量转换的能力。既是物质力,也是精神力,更是一种综合协同的能力。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综合协同性和有组织性。因为只有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精神与物质、经济组织与社会系统的资源最佳组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协同转换能力或称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效能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其本质上也是人类“识天文而化人文”的文化概念。人和由人组成的经济组织(如企业)是根本,文化是经济生产力的灵魂和智能动力引擎。文化越先进,生产力就越先进。生产力越先进,经济就越能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经济越是良性和谐发展,社会精神与物质总财富就越会快速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生产力的进步,如此良性循环,周而复始,以至于永远。
  也正因为此,在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形态中,我们自然应特别关注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这一特殊领域。

文化产业  资本丛林的文化工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上世纪90年代,英国又提出Creative Industry的新概念。直译为创造型产业,新加坡开始译成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按照英国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创意经济”的范畴包括13个行业,即: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等。文化产业更为广泛,文化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它是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巨额价值的部分。约翰·霍金斯是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英国经济学家,版权、媒体及娱乐业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知识产权宪章的负责人和提供创意及知识产权咨询的创意集团的主席及创始人之一。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听从了霍金斯的建议,开始扶持创意产业,由此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指出,创意并不被艺术家所垄断,任何人-科学家,商人甚至是经济学家都可以有创意。创意如何成为商业利益的主要驱动力,如何扶植商业行为? 企业如何通过创意及创新上的竞争来实现真正的增长?他在《创意经济》一书里预言,人类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超越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数据的价值。
  自上世纪末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发展思路后,创意经济的概念迅速在全球走红,纷纷被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提高至战略发展层面。约翰•霍金斯指出,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因为创意经济依赖于人的一些创意、想法,所以这个发展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当前全球创意经济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创意不容易被观察。创意经济时代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所有的元素都是新的,所以关于相关原则的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创意经济需要全新的概念和标准。创意经济的核心价值并不是来自于资本、土地,而是人们的想像力,所以工业经济价值标准,包括利息、利率的变化,与人脑中创意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三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如何维护对创意的所有权,需要平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另一方面则是收益;四是更多的合作。霍金斯说,将各种不同的声音融入在一起,相互吸收,结果会更好。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创意经济   文化人本精神的认识回归
  从以上人们的认识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精神性、娱乐性、创意性、大众性、联动性、战略和经营性是文化产业的七大主要特征。其中,精神性和娱乐性是功能与质量特性,创意性和大众性是技术与资源特性,联动性和战略性是效能与竞争特性,经营性是产品与经济特性。这些基本的产业属性,既有其它经济产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特殊性。而最具灵动性和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其精神特性。前文所述的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文化创新与文化异化、“精神食粮”与“精神毒品”等,最本质最核心的区别即首先源于此。如前文所说,抢占高端,文化制胜,这个制高点也就在于文化精神精髓的把握和创新上。
  毋庸讳言,在经济产业的市场经营方面,包括文化产业的经营领域,西方世界目前是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就像我们能够感觉到的经济战、资本战、贸易战、金融战、货币战、能源战、资源战、信息战、网络战、技术战、太空战、军火战、谍报战、外交战及文化战等全球万维战的严峻压力,这其中文化战是最核心最隐蔽最具杀伤力的一环。但国家之间的文化战争也好,企业之间的文化竞争也好,在把握高端制胜要穴的同时,还应特别留意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从西方人对文化产业到创意经济的认识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先是从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和工业化经验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而才上升到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认识到“创意经济的核心价值并不是来自于资本、土地,而是人们的想像力,所以工业经济价值标准,包括利息、利率的变化,与人脑中创意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这实际上是对其传统的主流市场经济学理论的认识超越和颠覆,同时也向文化人本精神的回归。也亦如前文所述的从牛顿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世界认识,是对阴阳之道宇宙循环规律的印证与回归。
我们知道,在资本为王的现代工业文明市场经济体系发展模式下,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竞争中自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包括文化产业的竞争。而一旦模式升级进入全新的文化创意时代,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资本,不再是工业时代的传统生产要素,而是人和人的智慧创意。市场价值体系标准,也不再传统的计量尺度概念。那么,西方的发展竞争优势,还能领先多少呢?相反,这时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精神智慧资本的优势,却可以大大凸显。中国文化产业乃至社会经济赶超西方的历史性机遇,便也在于此时此际。
抢占高端 迎接跨越式赶超的时代转机
  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永远不可能实现赶超。赶超的希望,惟有跨越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创新经济模式,创建市场标准,抢占高端,文化制胜,这个竞争的制高点和突破点,就是文化产业。
  从文化财富观和联动性推演广义的文化产业经营,任何与人相关并为人服务的经济产业,只要赋予了文化的灵魂和内涵,都一样会产生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巨大的文化创意附加值。
  迫于资本丛林世界的竞争残酷和紧张的市场节奏与生活压力,人们其实无时无刻都在渴望着精神的惬意和愉悦。于是,我们又同步进入了一个“浅思维”和“浅阅读”的文化娱乐快餐时代。于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被增长”、“被就业”、“被幸福”了。于是,在美国及西方又开始挥舞军售大棒及贸易制裁大棒时,我们忽然发现不能继续“被高兴”了。浅思维和浅阅读,躲避不了深危机和重跟头。文化产业,或正是变重压为发展动力的精神智慧突围口,也是时代性的转机转型转运的一个转折点。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