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50阅读
  • 0回复

綦江“手心文”的三大猜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04
綦江“手心文”的三大猜想


  

  綦江赶水镇麻柳村的一块石碑上有一段奇特字符,笔画呈圆弧形,酷似人的手板心或马蹄形,考古界将其称为“手心文”。这些字符究竟是何意?目前,相关专家对其作了三大猜想。

奇特字符酷似手心

  16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麻柳村鱼池湾社李庆生家,刻有奇特字符的石碑就在他家。“李庆生吃酒去了,我不晓得你说的啥子碑。”李庆生年近80岁的母亲得知记者来意后,一口回绝了记者想参观石碑的请求。所幸同行的赶水镇政府领导被她认出,她才取出钥匙打开堆着农具的杂物间。石碑被放置在杂物间一个隐蔽角落,上面还遮盖有大量物件。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者取出石碑,发现该石碑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厚约10厘米,石质为较坚硬的沙石,但已断为两截。其中石碑上方有约5厘米宽的遮檐,而遮檐与石碑背面以及两侧打磨较粗糙,有明显的凿痕。

  而神奇的字符则雕刻在石碑打磨平整的正面,呈螺旋形整齐排列,左右两边字符较小,相互对称;碑体正中的字符较大,分布规则、均匀。这些字符的笔画呈圆弧形状,酷似人的手板心或马蹄形。

农民当宝珍藏数十年

  记者在一村民的生日宴上找到了53岁的李庆生。他说,该碑是在他年幼时,父母在住家旁边竹林里的一个无主坟边挖出来的。当时,看见上面的文字觉得奇怪,并未重视。到了“文革”时期,村里下放来一位老师,看了该石碑觉得很特别。他们才意识到该石碑可能有价值,便将其藏起来,从不给外人说。

  上世纪80年代,李庆生请了一位照相师傅将该碑拍了照,冲洗成照片,并于三年前将照片送到綦江文物管理所。至此,该石碑的名声远播,时常有相关专家、学者前去考察、研究。

  “至今无一人能将碑文读懂。”李庆生说,他曾想方设法将该碑的照片邮寄给全国各地的一些相关专家,至今无结果。“现在我已将它当成了一个宝。为防止不轨之徒,我一般不愿给人看。”

“手心文”的三大猜想


  该石碑的碑文究竟是什么意思?随后,记者将该碑碑文照片交给我市研究地方历史、古文字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四位专家。他们对此问题回答比较谨慎。曾明怀,綦江文物管理所所长。他称,自己曾带领相关专家到李家研究过该石碑多次,都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答案。不过,目前学术界对其已有多种猜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猜想一:巴蜀图语说。据载,重庆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巴蜀字符多现于战国戈、印之上,称“戈文”,统称为“巴蜀图语”或“巴蜀符号”。秦统一中国,“巴蜀图语”渐渐消亡。该石碑上的字符可能是又一种“巴蜀图语”。

  猜想二:符咒说。道教对“巴蜀文化”影响较深,其文字中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符号,外人无法看懂。从该碑文的弧形笔画看,可能属于道教的符咒。

  猜想三:少数民族文字说。据史料记载,綦江曾生活着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南平人”。该碑文可能就是这支部落留下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