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参加文化作文大赛简况
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下午,我校高2017级、高2018级“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如期举行,本次作文大赛以“为科举正名——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为主题,以“推进教育文化化,传承文化血脉、回归教魂道统”为目标,同学们思如泉涌,各抒己见,观点鲜明,精彩语句层出不穷。本次比赛参赛学生共2600人,上交作文2584份,其中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 经过全语文组评选讨论,共列出一等奖44位,二等奖88位,三等奖90位。获奖作文及获奖学生名单将直接上传到大赛专用邮箱,由大赛组委会进行复评和确定初赛奖项。获奖学生将获得获奖证书和全国总决赛的决赛邀请。 获奖作品选庭院深深深几许
高2017级7班 王学梅
藤本当爬,鞠本当蔓,蔷薇本当舒展,梧桐本当招摇,否则又如何尽得其间风流;琴本当奏,棋本当思,书画本当随意,诗词本当吟咏,否则又如何尽得期间自在。中华若庭,传统文化若院,所谓春色怡人,只缘百般红紫斗千芳,秋光爽目,皆因万类霜天竞自由,而庭院之雅趣,全在于“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三个“深”字。 庭院之深,一深于其韵。所谓“韵”,即指其形、其声之信。古之文人篇章重其形、意其声,可浅斟低唱,亦可吟咏高歌。如葛立方《卜算子》中有:“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雨,几点疏烟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金风初动,摇荷传香,烟雨迷蒙,空灵轻柔。又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碎,凤凰叫,芙蓉泣,香兰笑,箜篌之乐,萦绕于耳。此类文字,可谓形美声更美。 庭院之深,二深于其意。谓之“意”,即文字篇章之意境、文人之情思之雅。知天命,安立身,识盈虚有数,达物我合一。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以及历代文人都在不懈的追求着这一目标。穿林打叶又何妨,苏轼明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定律,竹杖芒鞋且徐行,超然物外;误落尘网一载官场,陶潜深知心为形役惶惶悉,归园采菊见南山,淡薄宁静;寻访岳阳登楼望,范仲淹心系天下不忘百姓,乐以天下乐,忧以天下忧,,爱国情深。诸如此例,多不胜举。 庭院之深,三深于其所为。谓之“所为”,即有所作为,独善其身亦或兼济天下。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有着塑造中华儿女优秀品格的作用,它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经典篇目丰富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它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爱国情怀增强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它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至理名言促进中华儿女全面发展。古人求学,继往圣之绝学,多求入仕,仕则一展抱负,安一方之民,固一国之政,亦或修养身心,参悟人生之学。正因如此,庄子追寻逍遥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苏轼由于清风赤壁,感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刘墉获悉人与自然的关系,写下“勿怪我为鸟雀所欺,只因人于天地之间,本不应独尊,让几分与林木,退些许与自然,身外反得几分净土,心中反的多少宽敞地”的感悟…… 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文学尚有其韵之信深,其意之雅深,其所为之达深,更何况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呢?因此,面对现今人们对于西学传入影响国学发展的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就文章上述的中学之深,就不是简单的几个英文字母,几个陌生的洋节日,几种无关的洋产品能改变或代替。当然,这需要我们中华儿女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并发展国学,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的今天,能坚守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就完全不必担心中华文化的未来和前途了。 尤其是我们中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中华文化,并将其精髓掌握于心,而非过个形式,应付考试。需谨记,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结果,种子自传。 庭院深深深几许,韵意长存有所谓; 若要庭院深如许,往圣绝学世代传。 笑忘录
杨家坪中学高2017级20班 李亚军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余秋雨 携带着流光与寒雾的诗人,是岁月的唤喊编织成鬓角的阴影,用一双哀叹将时间叹息汇聚成的茫茫大漠,残酷风月圈养。害怕雷电的边缘和萧木的碎片将沉闷了星河纪年的文化屏障割伤,飘散的花香便终成了黑色土壤下的腐臭血腥,留下一段尴尬险行的沼泽路,前无人涉足,后无人赶赴。 是否还铭记行囊饱满时的意气风发,那一年,狂风席卷,大火肆虐,放荡的烈火已经侵蚀了阿房宫的焕发肌肤,那一刻,似乎连黑夜都痛心地闭上了眼;又一年,金戈铁马,枪袭炮打,得意的敌军剜去了圆明园的温润心房;这一年,无声硝烟,蓝色眼睛里的贪婪,对文化的疯狂抢掠,像是把恐惧装点在了额角,我们一直只拥有裂痕的冠冕。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夕阳西下,绵绵沙山外,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看似摧枯拉朽的漫漫光阴,却捉不住人事荣枯化浮云的尘世感叹。仿佛没有什么换得过流光漫患,用顷刻间轰然倒塌得震惊来覆盖住城池高墙也被荒颓坍圮的丑陋瞬间,文人墨客戏称浮生若梦,笑对其间。梦里,春光灿烂,嬉戏尽兴;梦外,血漂横塑冷眼相待。 就像《文化苦旅》里所提“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得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没有废墟的人生太黑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于是中国人就在人生短暂的意蕴中,伴着银光乍泄的习以为常去品茗茶饮,看回忆凋零,繁花不在。也只是浅浅地笑着,并不太为了又一文化巨史逝去的叹惋。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憾,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的万方湖山,”余秋雨这样看待现世文化,惆怅,辉煌,却又感伤。中华历史的巨制是否已经走到上已无路,下又艰难?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少了文化袭承的陪伴,君临万物的崇高感才是中华文化的归宿,断不可再默默地笑着去观赏这一幅盛世画卷的挥散不再。对于五千年积累的中华文明,只差实际的行动去挽留住一场字里行间的繁花开落。 我不曾笑言几多文化奇殇,习惯地用虔诚的全手冠以之名,恢复其无尽高贵的身份,可如果存了“当峨冠博带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便似乎任何多余的言辞都成了掩饰。 为什么韩国乐于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申遗?为什么被借鉴的文化发展得比中国更耀眼?为什么那么伟大的长城文明成了一件僵硬的雕塑? 毫无疑问,中国的历程是一部令人颇显失望的笑忘录,不加戒备的冷笑,笑着笑着,便忘了双手捧过老一辈的心血。华人都略显怯懦害怕亲身行动时遭受非议的目光,便弱弱地自以为宁静致远的三尺荒原,看不远处幻想的不败芳华。翰墨丹青亦生辉流云扶风任摧毁,莫让君临万物终成了自我嘲弄的笑谈。 国学顾问
6班 陈秋雨
两千余年前,战国烽火狼烟,既是覆灭,亦是重生。屈原身佩兰芷,朝东君而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两千余年后,神州龙跃凤腾,屹立于地球东方,兴国学热潮。 所谓复兴国学,人多只从表面。兴汉服,吟歌赋。然着襦裙不知系袢,吟词赋不知其解。一日,一女与郎曰:“愿与子偕老,与子同袍。”然词出于《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我戈矛,与子同仇。实颂共死之交,于沙场共饮血同战袍。然今曲为情人贞言,莫不怪哉?国学之误可见之。 国学于华夏,便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于风雨飘摇中历史的车辙碾过泥泞,自岁月的长河国学拂袖而来,踏破华夏民族的虚妄与苦难。国学即是魂,不光是一个穿着唐装,吟诵古典的壳子。 大学问之国学,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曰“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曰“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可见复兴国学,非复兴古朝礼仪即可至也。国学之粹,在于教化,使人善,使人德,使人新。儒家云:“修身,治国,平天下。”行事之始,人必先修身。然今之众人,学博而识浅,于国学浅尝辄止。不根柢经史,发其精蕴,又何谈复兴国学?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自幼时行教化。潜移默化,源远流长;此所以国学绵延至今也。吾之国学,其应长存于国人心志,而非兴表礼而已。 且国学之重在于培人德行。吾中华发展之路,非国人强不能前进;吾中华腾飞之途,非国人智不能求索;吾中华之屹立于世界东方,非国人德不能实现。吾之国学,育人思,使人智,教人德。此吾国人乏也。顾问国学,两千余年以来,教吾国人以德智。正如历史洪流中的木桩,无论朝代更迭、戎狄入主,亦或天灾人祸,都始终深扎在神州大地中。有楚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国学正是如此,繁茂国人思想,于精神上构建巨人。 由是今之众人,非用心不能复兴国学;国学之兴,亦在今之众人矣。 巴渝魂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高2017级5班 张鹏 指导教师:荣倩倩
自古以来,巴蜀一带就以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著称。却不知它的深邃与神秘。 巴渝,地处四川盆地一带,极具地域性。独特的四川话也是当地区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优越的地灵环境,带给巴渝儿女封套的自然资源大旱三年,养育着巴渝人。 巴渝的山水是钟灵毓秀的,而巴渝人,却更有一个火辣、张扬的心。奔放不羁是他们的代名词。巴渝多山地,陡峭险恶,而生活在大山里的巴渝人,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也被赋予了顽强、坚韧、剽悍的性格。所以巴渝人英勇善战。凭借着先天地理优势。牢牢地捍卫着之间的家园。东汉末年,刘备带着巴渝人建立了自己的千秋霸业——蜀国。 自古,人们都有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长江,像一条碧绿的丝绢,弯弯曲曲着巴山丛中蜿蜒盘旋。大山大水,铸就着巴渝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又不失英气。 巴渝一带,湿气较重。于是巴渝人想要辣椒来驱赶寒气。于是,辣文化孕育而生,巴渝啦文化几乎文明于全世界。其中尤为突出的当属重庆的火锅和四川的川菜。花椒、辣椒,各种极端味道在这些食物当中,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佐料罢了。 麻和辣,不断刺激着敏感的味蕾,带来了一场热情似火的味觉盛宴,巴渝人嗜辣是出了名的,可以说是无辣不欢,辣椒造就了巴渝人火辣的脾气,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巴渝人都拥有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巴渝的山水,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创造出来的赋予人的艺术瑰宝。长江三峡的事情似水,乐山,峨眉的巍峨壮哉,山峡大坝、葛洲坝、都江堰的巧夺天工无不叙写着巴渝山水秀美。 中国的腹地,有一美丽的天堂,传承着浩荡历史,孕育了无数巴渝人。他们善良质朴、热情似火,他们爱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他们承载着无数年来的巴渝魂。 巴渝人不灭,巴渝魂不泯! 如 泥
9班 简俊杰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本质,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而复始,无始无终的道。 李耳先生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无极”。 依我看,无需扯这些令人看不懂的哲学。我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教人做泥。 泥遍洒大地,不引注目;中国人繁衍生息,简实淳朴;泥不需要其他任何事物来为它供给,中国人靠自己的双手耕耘着百万公里土地;泥生来不为自己,是为了孕育树木,承载生灵;而中国人生来就有着一种天生的使命,那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容万物,讲究一个和字。于人和,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家和,是家和万事兴;于江山和,是百姓昭明,协和天下。 然而泥中素来是有脏东西的,脏东西多了,泥就会变成土,而干土是毫无生命可言,令人生厌的。原本的人和变成了伪君子文化,官场文化;原本的家和变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原本的江山和则成了代代传的家天下,朝中权贵的一言堂。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由最初无极的“和”,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变成了里子全是破絮的绣花枕。 上个世纪,西方文化不再温柔,而是全面涌入,其洪流冲击了已然丢失本源的“中国干土”。 中国老爷们猛然惊醒,《四元玉鉴》怎么可能比不上《《无穷小分析引论》?天圆地方怎么可能错了,日心说又是什么邪教歪理?引以为豪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在欧洲火炮面前竟不堪一击。 西方文化的大量冲击让原本失去了生机的干土再度湿润,但过多的“水流”让泥变成了稀泥。 强烈的自我否定,彻底推翻中国传统文化,一时间这样的风气充斥着整个国家。 然而正如泥,拥有强大的吸收力,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革新中涅槃。 用西方崇尚的直率率真,冲淡了虚伪;用西方推崇的个人自由,改变了传统封建式的尊卑严明的相处模式;融合民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我时常在想,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了如此多的西学之后,真的还是我国的独特文化吗? 答案是当然的。 因为融合各类文化,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字核心。中西合璧,是无极生太极,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其还是太极有无极,我们的传统“泥”文化,可以说本来就包括有外来文明。 如此,看来我们是要好好地做“泥”了。 苦难文化
18班 谭甜甜
文人自古多情,而情由心发,心为事动,正是他们的苦难造就了现在多种多样的文化。 文化表现在人们的素质,素质好的人文化程度无疑文化程度也有一定高度。就最近发生的几件社会时事,我想谈一谈我的观点。 在美国,有多数男人表示,他们反对女人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并且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自己的“靓照”,他们认为这是不自爱的表现,如果这种女人因此而遭受不测也是她们“自找的”;相反,他们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也会经常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图片以秀自己的健硕身材。这个话题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各国网名的巨大反响。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对女性的歧视,是社会的“双标”。所谓“双标”,就是双重标准——对男性是一种标准,对女性是另一种标准,然而对女性的标准往往比男性的要苛刻得多,对于女性来说,这是极不公平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在性别上对人们有差别待遇。 在瑞士,每个孩子在启蒙时期时,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男孩可以喜欢裙子和布娃娃,女孩也可以喜欢汽车和拳击,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我们是不是应该传承并发扬这种文化呢? 大多数古人类都是母系社会,母亲从孩子还是一个受精卵的时候就在无私的喂养孩子,直到母亲死去。在公共区域为孩子母乳,怎么会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呢?为了孩子的健康,母亲暂时克服了她们的羞耻心理,这么伟大的动作,我们不应以文明为借口曲解她们。此外,在公共场所为哺乳期母亲设置专门的哺乳室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种理解与包容的文化更应被发扬光大。 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让自己的根扎得越深。 陶渊明归隐后写出了《归去来兮辞》,李白被贬后写出了《将进酒》,王勃在被贬回乡的途中写下了《滕王阁序》,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下了《赤壁赋》,哪一篇不是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好文章? 注明台湾已逝女作家三毛,如果没有那一次次刻骨铭心的让她遍体鳞伤的爱情和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经历,她能写出《撒哈拉的故事》吗? 文化生于苦难,苦难早就文化,不要害怕苦难,因为苦难能锤炼文化,使文化更加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