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中学八年级文化作文初赛告捷
荣碧梅
为了积极推进新课程作文改革教学,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作文写作水平,用新文化作文理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在学校教务处、团委、语文教研组的全力配合和努力下,认真组织开展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成立了文化作文大赛组委会,在全校开展了动员大会,布置了具体工作。八年级语文组共参加大赛人数706多人,围绕“为科举正名”的话题写作,赛出了成绩,赛出了水平。通过本次大赛活动,在全校学生中掀起了认真读书、善于写作、规范汉字的文化氛围,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
高2018级文化作文大赛简报
2016年5月 11日,“文化中国,文化阅读”第12届全国中小学“文化作文”大赛初赛在重庆片区璧山分会场璧山中学校分赛点隆重举行 ,高一年级的1500名学生参加了比赛。此次比赛的话题是“为科举正名”,旨在通过这样的话题探讨,让学生们对“科举”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对传统文化也有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批判地继承。通过组委会的精心组织,高一的同学赛出了水平,他们紧扣话题、思维活跃、文笔流畅,以思辨的眼光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见地,涌现出不少的佳作。其中,一等奖63篇;二等奖67篇;三等奖42篇。 总之,这次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新课程作文改革教学是一种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作文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高2017级文化作文大赛简报
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能了解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5月10日至12日,重庆市璧山中学校举行了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的初赛。高2017级语文组教师利用集中备课时间,认真学习了大赛负责人、课题组组长谭蘅君的专题文章《续接教脉:为科举正名——中国第五大发明》。在深刻领会这次大赛主题的基础上,全年级共25个班1300多名学生在语文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以“为科举正名”为主题的现场作文比赛。随后,高2017级语文组又组织老师对参赛作文进行了评审,评选出一等奖若干名。 通过本次文化作文大赛活动,许多学生不仅锻炼了文笔,能正确思辨“科举文化”,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他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记忆,传承了我们民族传统的价值观。 (张福洪)
获奖名单
璧山中学“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获奖作品选匠 人
璧山中学 高二(1)班 封鑫宇
窗外的雨还不停地下着……
他略有一些烦躁,电脑上的文字早已被删掉,但他却依然用食指按在删除键上,他还是没有想好写什么。他用力眨了眨干涩的眼睛,慢慢抬起头来,呆呆地望向窗外出了神。
“二十年了。”他心中想到,“离开村子有二十年了,不知道村中的匠人们的手艺流传下来了没有,瓦匠,木匠,雕匠,豆腐匠……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多年未回故乡的我,会不会忘记故乡的样子,忘记那一群传承着人性的诚、善、孝的匠人们呢?”
天空中雨越下越大,他决定回一趟故乡,再看一眼他所熟悉的一代人。
雨啪啪地打在车窗上,有阵子很大,雨刮器疯一样地转着,视线依然被模糊了。就在这大雨包围着的小小空间中,匠人们的故事涌上他的心头。“爷爷是全村唯一的木匠,雕匠与爷爷是好朋友,外公住在村外的一个垛子上,门朝东,对着一条南北大路,是一名扎灯匠,而伯父是一名杂匠,什么都会做,却又做得不是十分精巧……”
三百公里的路程在原来要一个下午的时间,现在却只要三个小时,交通的便利缩短了时间却拉大了他与故乡间的距离。“上次回申村是爷爷去世吧,走时伯母还拉着我的手叫我下次回去一定要去她家吃饭呢。”站在申村村口,他忽然感到彻骨的悲凉,他所熟悉的一代人,正一个个凋零。看着那一座座长满荒草的坟墓,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看着那塌了屋顶,倒了墙的房子。他明白,这恐怕是他最后一次回来了。
他走过童年时玩耍的老榆树,雨打得落叶遍地;走过屋后,荒凉使得杂草丛生;走过屋前,时间使得锁上生满了厚厚的铁锈。祠堂的台阶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土地公公的庙中积满了厚重的灰尘,而小时的小河也变为了一条小溪。也只有它耐得住寂寞,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流淌,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
翻开族谱,那些不复存在的匠人们的脸,一次次地出现,一次次地把他拉回到那个已经消失了的年代。
木匠的锯子还挂在墙上,剃头匠的工具箱还收在柜子中,花匠的铲子还靠在门上,修锅匠的担子还堆在墙角……主人已逝,但工具们却还在日夜守望,等待着懂他们的人。
他的心中忽然涌出一股看不见的乡愁。他想念那些匠人们,他想念曾经蛙声一片的小河,他想念以前那直接、新鲜、带着手心的温暖的日子,他想念那时以情相待,用心相处的人们,他想念……
他走了,带着匠人们的故事走了。申村再一次陷入死寂之中。风依旧吹着坟头上的荒草,雨依旧打着老树上的残叶,工具们还在等待,等待着……
在回家的路上,他决定写一本关于匠人们的书,也是关于申村的书。他在书的第一页上写到“: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写下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完全忘掉故乡的样子。”
百年科举明天下之才
璧山中学高2017级2班 江雨桐
指导教师 谭功云
望我泱泱礼仪之邦,古老的东方文明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骨髓中深藏。伟大的四大发明无不彰显着智慧与高尚的中华文化。而被称为中国之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同样也具有它独特的东方文化。
历经几百年之久的科举制,从隋唐时起,一直担任起为中华选拔良才的重任,直至如今,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也有科举的某些元素。即使从古至今,也有许多人站出来反对科举和如今的高考,但科举制于中国文化以及发展都是有功劳的。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科举制的核心精髓在于公平、民主。无论古今,社会是一个权力私欲与政治光明共存的社会,而科举制则是真真的做到将权力私欲踩于脚下,从始至终贯彻着公平民主的思想理论,为国家选出出色的人才。让寒窗门弟们有了奋斗的目标,让整个社会处于竞争的风气之中,科举制不仅只选拔才能出众的人,而且更是一种心术训练的手段,使考生们在心理与才能的磨练中战胜自我,成就自我,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回望古今,科举制的确为中华选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把火烧掉鸦片拯救他人的林则徐这般的民族英雄,也有永留诗史影响后人的白居易欧阳修等如此的文学大家;还有风骚政坛领思想的王安石、包拯、海瑞这样的政治领袖;更有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的沈括、宋应星这般的科学经济学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他们为中华所做的贡献都是我们高度肯定且赞颂的。他们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成就的自我,也成就了中华。
说到科举,不得不说的便是八股文和四书五经。八股文是文章的特定体裁,四书五经则是题目。八股文虽然死板,但结构严谨严格,方便评判者对考生进行对比排对。林则徐曾指出,科举乡试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可见评判用时非常短,由此可见,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应是有利于迅速校阅的。而四书五经来源于古老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尊崇的内容,所以说科举之所以能施行如此之长的时间,并不是无它的道理的。再谈当代的中高考和公务员考试,虽然形式单调,但是目的简单明了,旨在选出人才为国效力。事实证明,的确能选出栋梁之才。
只要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科举,它们不是有益于我民族发展吗?百年科举的确是有其真真之用处,科举有它独特洞察人才的双眼,为国选出真正的人才。
似水初心
高17级6班 肖玲玲
时代踏着飞旋的舞步在我们头顶舞蹈,我们踏着水泥板,在匆匆行走的车流量中穿梭。在海量更新的数据,赢在起跑线的欢呼声中,是否有那么一刻让你想要停下脚步,静静徜徉在温婉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中?是否想要接受一番文化洗礼,沐浴在古朴的书香文化中?是否想要找回那似水般洁净温柔的初心?《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追溯到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我们便可知,所谓初心 所谓生命底色,便是“明德亲民至善”了。 “明德”似水之清莹。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刘禹锡居陋室而有高雅情怀。季羡林老先生为清华园的一草一木流连驻足。他们都深饱文化洗礼而集明德于一身。明德,是山涧间一泻而下的清泉,不受世俗的尘泥侵染;明德是蓝田中的美玉,纯净而生烟;明德,是不染污泥,清出于水的芙蓉……拥有一颗纯净之心,执高尚雅怀,让“明德”似水常伴! “亲民”似水之温软。“狂吟醉舞之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苏轼虽身居高位,却不耽于富贵,不沉湎于醉生梦死,而深信粗茶淡饭最养人,他不自视清高,愿与穷苦之人共享人间疾苦。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秋收时的劳碌与人民受吏碌压榨的惨象,诗末发出“念此私自愧,近日不能忘”的叹言。可见,他体察百姓的情怀。他的诗多反映民间疾苦且通俗直白。正是他的亲民,他的体恤,书写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让百姓深深敬爱。 “至善”似水之博爱。水是一位博爱的慈母,她润万物而无声息。自古便有“上善若水”之说,当代的例子也数不胜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次又一次地催人泪下,最美教师,最美阿婆……让我们相信真善尚存!那么,请让心灵开出纯白花朵,将善的芳香带往每一个角落! 《诗经》有云:“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世间多浮华,诚恳地忠于初心才是真正的聪明。做到明德亲民至善,才能让人生美如四月,芳香馥郁。 如吕碧城,人如其名,以澄澈之心,留得一世清莹;如林徽因诗意盎然,以温软之心谱下百世城倾;如冰心温婉善良,以博爱之心,挥就百年清音。如你如我,以明德亲民至善的初心,留下一世芳华! 愿你我摒守初心,在寻花踱步,山寻水觅间,将芳华倾洒每一寸土地。 背 景
高17级8班 印文欢
雷霆大作,闪电道道如剑劈下,行人肯定早已窝在家中,等待风雨过后的彩虹,浩瀚天穹下,唯挺立着一棵苍翠大树,于是,人们的眼中就只剩下了那一棵傲然挺立的大树,先前骇人的闪电哪还有骇人之势,浩瀚苍穹也不过方圆。大树虽大,可哪比得上浩瀚苍穹。 世人皆记得住画中的主角,均看不见主角身后的背景。人的一生就行走在一张白纸之上,出生之时,还是一张白纸。而时光茬苒,当我们白发满鬓,白纸上早已不忙脚印。 一位老人坐在纸的末端,数着纸上的脚印,回想着脚印的由来,只是不知,他会不会注意到,那五彩缤纷的脚印下,还有些未来得及填补的空白。有的人说:“那些空白的人生是我的缺憾,我竟没能在有限的人生将它填充完整。” 有的人疑惑:“难道我还忘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能完成的事情。”而我感到庆幸:“因着这些空白,我还能看见我起初的模样。” 这样一幅巨大的人生巨作上,色彩斑斓,主角是我,背景不是一个个的脚印,背景是那缺色的空白。本来背景很宽很大,却因为我的行走,逐渐被遮盖,还好,它只是被遮盖,并不是消失,只要我们能再次注意到它,便能在脑海中慢慢刻画出它本来的模样。 人生如此,民族也是如此,或者说一个人的人生画就是缩小版的民族画。民族开创于一张我不知比人生白纸大几万倍的白纸上中华民族脆弱地站立在这张白纸上,慢慢地,它长大了,由于成员众多,大家在白纸上四处行走,很快,白纸被各种颜色填满,有灿烂的黄色、希望的红色、忧郁的蓝色、生命的绿色,当然,还有阴暗的黑色。 与“人生画比起来,民族画中的背景色更少了,长期的急功近利早已使白纸被染黑,有的地方甚至被破了一个大洞,“民族们”早已忘掉还有本色这个色了。不过,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找到最初的本色,那就是找到一块橡皮擦,那什么又是橡皮木擦呢?它就是文化了。 文化是找回“民族画”和“人生画”本色的唯一途径。文化是走过滚滚红尘后澄清本心的唯一途径。 我们想振兴民族,必先振兴文化。 待金榜题名时,许你一世芳华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高17级9班 刘惠敏
指导教师 张兴环
金碧辉煌的于府大厅之上,德高望重的朝廷良臣于大人面向形形色色、各有千秋的各府公子,适时问道:“吾国现已离于水火,愈加昌盛繁荣,倘若予汝美酒一杯,当何敬?”
众人议论纷纷。既而,一人上前行礼,彬彬有礼地答道:“当敬苍生!”
“哦?为何言此?”于大人来了兴趣。
此人听闻,怔愣片刻,不知何以作答。
“杯酒敬苍生,一敬社稷安稳共清政,二敬平定河山歌舞平,三敬浴血沙场骑驰骋!”倏而,一缕清冷嘹亮之音响彻于府大厅。
众人回首,只见一位白袍加身,面容柔和的俊俏男子静静站于门庭。观其衣着,想必只是一个徒有些许知识的无名小卒,毫无背景可言,竟然也有此胆量参加于家大小姐于伊乔的招亲大会,真是不自量力。
“苏李寒,汝为何来,还不退下!”于老爷见状,突然厉声喊道。
“于大人,晚辈来此不为其他,只希望您能成全我和伊乔妹妹。”苏李寒不卑不亢地说道。
“闭嘴,你有何资格?!不过乃一介贱民,岂能成为我于某人的女婿!”
众人听闻,一片哗然。
“那还恕晚辈冒犯,请问到底怎样才有资格迎娶伊乔?”苏李寒一脸正色地问,目光坚定而坦荡。
“只要你在朝堂之上有一席立足之地,保我女儿日后富贵荣华,衣食无忧,我便予你加以考量。”于老爷谅他一两年之内难以成就大器,稍加妥协。
“好!希望大人信守诺言,三年后我定回来迎娶伊乔。”说罢,便拂袖离去。
第二日。
于家小姐于伊乔从下人口中得知昨日苏李寒曾上门提亲,高兴得一塌糊涂,急忙偷跑出门寻他。
“苏哥哥,我是伊乔,快开门呀!"
苏李寒闻言欲上前开门,可突然想起昨日许下的诺言,轻叹一声,隔着门墙,对伊乔说道:“伊乔,你父亲并未答应,但我向他许下诺言,三年之后,待我功成名就,定会回来娶你为妻。
“可是这么短的时间你怎么能办到?”
“伊乔,我从小精通《礼》《易》,我想靠科举考试应该能在朝廷上有一立足之地。”
伊乔震惊,“苏哥哥,你真的愿意弃我三年?难道你不怕我在你金榜题名之前就已为人妻吗?”
“伊乔,我相信你。只要你愿意等我。”
许久,女子轻轻问道:“你决定了吗?“
“嗯。”苏李寒心想,“伊乔,待我金榜题名之时,许你一世芳华。”
“好,我等你。”等你归来,三年为期。
......
三年后。
民间流传一段佳话。说有一出身贫寒,如今却凭借科举考试,一朝成名的翩翩公子,短短三年便题名状元,这背后竟是因为一位女子......
若为谋士,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不博览群书,顺应民意,不精于八卦周易,何谈为主尽忠谋天下!
若为将领,不武艺超群威震三营,不忠孝两全信守军令,不歃血国家为命,何谈功德配以汗血宝马!
若为主公,不明君善任贤才良将,不民心拥戴十里相送,不先忧天下后己,何谈身居高位受朝拜......
三年的等待,三年的煎熬,三年的相思,三年的闭关苦读,终于修成正果。
当他满怀欣喜地来到于府提亲,却不料被告知,于家大小姐为逃避两年前的婚礼而逃出于府,两年不得归家。无奈悲伤之下,他缓缓步入她的闺房,映入眼帘的是她隽永的题字:
彼时年少——
我笑你衣衫沾泥梨树攀爬,你笑我秀眉紧锁苦嚼菜芽,
我笑你年少无知人前遛马,你笑我刺绣闺深十指拈花,
我笑你纨绔不羁油腔滑舌,你笑我披红戴绿粉黛轻擦。
简单的几句话,他便明了何处寻她,嘴角悲伤不再,情不自禁地,便留下:
予吾年华——
你笑我强娶新娘如此恶霸,我笑你袖藏匕首不甘出嫁,
你笑我平弄佳人为尔点砂,我笑你枉负聪慧与吾为家。
......
因为科举,他丧失三年的灿烂年华;但也正因为科举,待到金榜题名时,能堂堂正正娶她为妻,许她一世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