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002阅读
  • 0回复

(十届年会)评委感受:千载古镇文脉传承 百年讲坛精彩纷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千载古镇文脉传承   百年讲坛精彩纷呈
--第十届全国文化作文文化教学大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赏析
          重庆市特级教师评委、重庆璧山中学   巫正鸿
     2014年12月10日-14日,全国第十届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千年古镇背景下的文化教学慕课论坛在江津区聚奎中学隆重开幕,来自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山西、江苏、浙江、贵州重庆等全国12个省市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代表聚一堂,就如何将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打造“文化课堂”展开深入地交流探讨。本次活动分为教师赛课、名师标杆课、专家论坛。“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教师赛课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6位优秀教师代表走上讲台,参加了献课和大赛,其中有15堂是高中语文课,这15堂高中语文课充分展示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成果。
  一、教学亮点
      15名执教者都充满了自信,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四川成都树德中学的王鹤旋老师,精明干练,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重庆璧山中学的苏小星老师,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极具亲和力,江苏镇江中学的荆志强老师循循善诱,很快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情境创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15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有千秋。浙江绍兴鲁迅中学城南校区的王坚波老师的作文课《绍兴的味道》,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屏,展现了鲁迅故乡绍兴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激情。重庆江津第二中学的王平老师的作文课《根文化之旅》,由各种树根的精美图片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感悟我们的文化之根。河南南乐一中的刑可景老师美图美语创境,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突出学科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语文科的特点就是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本的韵味,增强学生的语感。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执教者都深谙语文课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都突出了“读”,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四川成都树德中学的王鹤旋老师执教的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就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令人惊喜的是,广东肇庆高新区大旺中学的陈小燕老师用几乎失传的吟诵方法执教论语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点15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四川安岳中学杨琴老师作文课《刻画细节,语言亮丽》就通过名家和老师的下水作文,来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精彩的细节来写作,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细腻、感人。教学的所有内容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和生成的。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15名赛课老师都努力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的龚黎黎老师执教作文课《如何在作文中化用诗词意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前,老师把上课的内容录成视屏,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上学生就完成老师布置的讨论话题。学生时而被老师的几句点拨激发起“兴奋”的写作欲望,写出精彩的片段;时而因思维断电,写作陷入迷茫时,师生的几句互动,又点燃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张家界民族中学的田桂月老师的标杆课:文化阅读《桥边的老人》,通过读一幅画,来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写作。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师生不断生成的过程,而生成又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朝着预设的目标前进。因此,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15名执教者在课堂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贵阳市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侯启芬老师执教的阅读课《牡丹的拒绝》,在学生读了全文后,提出“牡丹为什么会多次拒绝?牡丹象征着什么?”,然后学生读牡丹拒绝的片段,相互探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学生基本上就弄清楚了文章的内涵。
  努力探求赋有新内涵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15位老师在课堂上教师都努力展现,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的新的教育观,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尊重学生的理解,宽容学生的个性表达,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文化作文及文化教学的倡导者、践行者谭蘅君老师有一句名言:与其热课堂,冷思维;还不如冷课堂,热思维。重庆璧山中学苏小星执教的《汉家寨》对汉家寨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的理解上,就鼓励学生抒发他们独具个性的解读。有的学生认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中国几千年社会的写照,是中国苦难的象征。孤独、猥琐的人物,也是中国几千年国民性的写照;有的认为广漠、贫瘠的汉家寨,虽然沉寂,但并不死寂,仅有的两个人物虽然孤独、封闭,但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存力,这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正因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结尾处作者才说:“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学生不同的理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是这堂课受到评委好评的原因。

  二、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尽管执教者精心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每堂课都多多少少留下一些遗憾或不足。有的老师由于自身的修养学识的局限,在对文本文化内涵的解读上还比较肤浅,有的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呈现在课堂上还不很娴熟,有生搬硬套之嫌。有的教学设计不够切合教学实际因而与学生的互动不是很到位。有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预设干预过多,鼓励学生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足。有的课堂设计缺乏阶梯度,教学深一脚浅一脚。有的课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不够,不敢在大赛上展示应试内容或暗示与应试的结合,放不下旧的作秀思维。
  瑕不掩瑜,15堂课整体上还是比较成功。
 作者简介:  
  巫正鸿 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高中组评委,重庆市璧山中学研究员(正教授级教师),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国家级骨干教师,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十佳教研教师,重庆市三峡之光访问学者, 重庆市教育评估专家库首批专家。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特聘授课教师,西南大学基础教育名师讲坛主讲。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重庆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文科组)评委。重庆市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专家组)评委。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学术委员。在《中国教育学刊》《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等权威刊物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参研、主研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七个,一百多次荣获各种奖励。出版《巫正鸿语文教育教学选集》《高中生必读名著试题精炼》等教学专著三十多部。在全国、省、市、县赛课、上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四十多次。辅导青年教师、学生获全国、省、市级奖一百多人次。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