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56阅读
  • 0回复

老子一隐谜千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31
老子一隐谜千古



  司马迁写《史记·老子列传》依然秉承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之史记原则。这一原则可以说在《老子列传》中发挥到极致!

  细读《老子列传》不禁哑然,发现其篇幅不长,却留下许多难解之谜。一查资料,这些难解之谜果然扑朔迷离。世人皆知司马迁写史可谓严谨,其写《老子列传》亦当尽其所知也。

  《老子列传》开篇十分明确:“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由此可知,老子当有其人,而且其为何方人氏,姓谁名谁,曾任何职写得也分明;其后,又记叙孔子向老子问礼之事及孔子对老子之评价;之后,又简约记叙老子出关时著《道德经》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此后所叙老莱子,老子之寿命及周太史儋是否为老子皆是“疑以传疑”之事,甚至老子后世家系流传年代也存疑问。

  引人注目之事莫过于老子出关著《道德经》后,“莫知其所终”。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莫知其所终”,正是因为莫知其所终,为后世留下诸多难解之谜,至今难有共识。史学家们更多寄希望于地下考古新发现。其主要疑问如下:

  疑问一:老子李耳(李聃)是否与周太史儋为一人?

  疑问二:老子生于何时,逝于何时?

  疑问三:老子与老莱子是否为同一人?

  疑问四:老子与周太史儋及老莱子不是同一人,《道德经》到底为谁所著?

  疑问五:老子出关,所出何关?何时出关?

  疑问六:《道德经》至汉代时为五千余言,在汉之前到底为几千言?

  疑问七:老子后世世系如何传承?

  疑问八:孔子问礼于老子,且孔子惊叹老子“其犹龙邪?”,如确有其事,又何以学老子者贬黜儒家,学儒学者贬黜老子?

  老子出关一去而隐,世人莫知其所终,所留疑问还不止这些。留下一部《道德经》,流传至今,译成多种语言文字流布世界,以致誉之为奇书。我以为应是奇人著奇书。奇就奇在老子一隐,留给世人太多难解之谜。司马迁著《史记》何等严谨,在写《老子列传》时,对一些关键问题也是语嫣不详,这也怪不得司马迁老先生。

  尽管有许多难解之谜,但细一推敲,无怪乎聚于一点,这一点解释通了,其他问题也可一一对应说得过去,有些细枝末节也就无关宏旨。这一点就是众说纷纭之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司马迁在《老子列传》中写孔子到周都问礼于老子,老子教训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孔子并不生气,回去后反而对弟子赞扬老子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列传》字数不多,记叙详细处,仅为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曾经周游列国,善学好问,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所以,孔子向当时在周王室掌管藏书的老子问礼也在情理之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有两处对二人关系的记载。一处是《孔子世家》:

  鲁南公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己有,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返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另一处是《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注:原字有草字头)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司马迁对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以信传信”记叙。在《庄子》之《天道》及《天运》两篇也提到孔子曾师事老子之事。此事还见于儒家相关文献。如《礼记·曾子问》曾记载曾子和夏子向孔子问丧礼,孔子回答时有四处提到“吾闻诸老聃曰”。在《孔子家语》之《五帝》和《执辔》两篇也提到孔子说“昔丘也闻诸老聃曰”。

  由以上可知,无论史家,还是儒家与道家都承认孔子曾问礼与老子一事,至于语言细节有出入无碍于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事实存在。据此可以断定老子与孔子是生活于同一时代,且老子年长于孔子。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那么老子也应是生活于春秋时代。

  既然老子生活于春秋时代,其所著《道德经》自然就产生于春秋时代无疑。至于老子年寿几何,因其出关一隐实难考据,仅为后人臆断而已。就老子所著《道德经》原本多少字,本意如何,尚有待考古学家新发现,现也实难另有新据论之。关于老子所出何关,因为春秋时代尚未设边关,故可推断应为周都城关,关尹认识老子也就理所当然了。老子既不是老莱子,也不是战国时老儋则更是无疑之事了。其它疑问之谜无关宏旨,也就不多说了。




附:《史记·老子列传》(沙漠夜横笛译文)

【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收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译文】:

  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任周王室掌管藏书之史官。

  孔子前往周朝都城,向老子问礼之事,老子说:“你所提之事,那些人及其尸骨都已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话还在。而且,君子遇有时机,就服事君主,驾车而行;没有时机,就如蓬草随风而动。我听说,善于经商者深藏其财如同没有;君子有盛德,其容态就象愚夫。去掉你身上骄气和多欲,以及矜持态度和过多志向,这些对你毫无益处。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仅此而已。”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走兽可以网捕,游鱼可以线钓,飞鸟可以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可以乘风云而直上九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不就像是龙吗?”

  老子研究“道德”,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主张。他在周王室任官已久,见周室日趋衰落,便弃官离去。走到城关,守关的关尹对老子说::“先生就要隐逸了,请务必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篇,讲“道德”之意,有五千余言,然后离去,世人便不知其以后怎样了。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德之用,与孔子同时。

  可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养身而长寿。

  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之后,有史书记载周王室的太史儋来见秦献公,说:“秦开始与周合,合五百年后离,离七十年后将有霸王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太史儋不是老子。

  老子其人,是位隐逸君子。

  老子之子名宗,是魏国将军,被封于段干。宗之子名注,注之子名官,官之玄孙名假,假在汉孝文帝时有官职。假之子名解,任胶西王刘卬的太傅,所以其家在齐。

  世上学老子者,贬黜儒学;而学儒学者,则贬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与谋”,难道真是这样吗?

  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文章转自网络,系交流之用,如有不妥,请告之,即刻删除。)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