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41阅读
  • 0回复

康有为:大师之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31
康有为:大师之死



  在闹洞房时,康有为即兴作诗:“司月二大旦牛住了”,并邀请闹洞房的亲友宾客在每个字上加一笔,组成一句贺词。后在康的暗示下,新娘在“司月二大”四字上各加一笔,新郎在“旦牛住了”四字上各加一笔。康朗声读道:“同用工夫早生佳子。”在场宾客哄堂大笑。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清政府通缉,开始了长达16年的逃亡生涯,遍游四洲,经31国,行60万里。在此期间,他一直念念不忘被慈禧幽禁的光绪帝,更让他无法舍弃的是孜孜以求的“君主立宪”梦。在康有为的心目中,要想下赢“全中国”这盘棋,首先必须保证将帅(光绪)无虞,方可徐图大计。

  为保光绪,康有为先是逐个给各国驻华公使写信,希望他们联合起来干涉慈禧太后,解救光绪帝;后又辗转日本、英国等国,试图说服各国政府,但均未果。康有为逃亡日本时,正赶上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想与康有为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清政府,但康声称自己奉有光绪帝的“衣带诏”,不便与革命党往来,依然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解救光绪,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深知,要想营救光绪,还得依靠军事力量。1899年7月,在加拿大华侨领袖的协助下,康组织成立了保皇会,全称为“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保皇会成立不久,便赶上光绪帝三十圣寿,康精心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祝圣寿”。他领着数百华侨,长袍短褐,对着龙牌行三跪九叩大礼,遥祝光绪皇帝万寿无疆。在康、梁等人的领导下,保皇会先后筹款四十余万元。这些款项主要用于资助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以及徐勤等人在广西、湖南等地的队伍发动“庚子勤王”运动,以期解救光绪帝,但最后被张之洞所镇压。

  之后的康有为,暂时脱离了现实世界,把注意力转移到戊戌变法前的理想 重建儒学。1901年到1902年间,康有为先后完成了五部书:《礼运注》、《中庸注》、《孟子微》、《大学注》和《论语注》。这是康融会古今中外思想重建儒学的一个结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礼运注》,在这本书中,康有为正式将大同与小康之说(取之于《礼记·礼运》)与三世说(取之于《春秋公羊传》)相挂钩,为写作《大同书》奠定了根基。在这本书里,康有为还说孔子之道先是受损于荀子的武断哲学,继而又惑于刘歆的伪造,最后败坏于朱熹的偏见。结果,中国未能得到孔子之道的好处,只能停留在“小康”之世。

  1902年,康有为写完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大同书》,构建了他对“新世界”的理想。他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之道结合起来,又吸取耶稣教、佛教的平等、博爱的教义和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提出了人类走向大同世界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全书从揭露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入手,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腐朽的强烈不满。他以圣人自居,设计救世方案:大同社会是人类尽善尽美的境界,是人类最高的理想社会,一、没有阶级和种族之分,没有军队、国家和君主,全世界合立一公政府,管理全社会的生产及物质文化生活;二、取消家庭,男女平等,男女婚配只订交好合约,不再是夫妻,所生子女,由公政府抚养,人的生老病死都由公政府管理;三、没有私有财产,一切生产资料,无论工、农、商,一律归公有;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运输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人们的劳动时间大为减少,物质文化生活极其丰富。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人人平等、人人相亲的极乐世界。

  不过,环境很快又改变了。1906年,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北京传来消息,说太后与皇上的关系已经和好,皇上开始参与新政。康有为得知后,欣喜若狂。认为现在朝廷自行变法,实行立宪,定可以扫除几千年来的弊政。如此一来,自己以后就不必再提什么解救皇上了。于是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康有为积极上书请愿,出谋划策。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已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采取他的建议了。

  1908年11月14日,一心变法而不得的光绪皇帝逝世,时年37岁。消息传来,康有为“泣血呼踊,号于昊天”。他对光绪帝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与期望,一心盼望他能够复政,继续未竟的变法大业。然而就在事情获得转机时,光绪皇帝却过早去世,这不能不让康有为痛心。康有为认定是袁世凯害死光绪帝的。当初袁世凯出卖皇帝、镇压维新派,现在看到光绪帝就要复位,为了防止报复,毅然杀死皇帝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一推理,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便决定发起讨伐袁世凯的运动。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清帝溥仪下诏退位,康有为仍不妥协,创办《不忍》杂志,以期唤起国人支持他的“虚君共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试图邀请康有为回国主持孔教会事宜,遭到了康有为拒绝。康回国后,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特别是接受“二十一条”口诛笔伐,同时主张武力倒袁。

  倒袁战争结束后,康有为就撰写了《为国家筹安定者》一文,为清室复辟大造舆论,多次宣传“非复辟不能救中国”。后又积极支持张勋复辟,但其主张不为张勋所接受,自己只得了个并无实权的弼德院副院长之位,一怒之下辞职南归。溥仪在闹演了12天的复辟丑剧后,再次宣布退位,康有为终究未能保住他的“将帅”,声誉也一落千丈,最终对政治产生了倦意,开始寄情山水,漫游神州大地。

  1922年1月,康有为游历杭州时,看了一出《光绪痛史》的戏。当看到台上光绪催促康有为出京逃命,康有为誓与圣上同生共死一幕时,台下的康有为泪流满面。回想起公车上书时的意气风发、戊戌变法时的挥斥方遒,而如今却只能寄情山水,为世人所不解,禁不住苦叹道:“人生百年悠忽而过,欲建功立业,何其难呀!”此时的他,不得不面对人生理想的幻灭,承认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使命将永远不能实现:“先帝遇害早亡,革命祸乱神州,大同之梦看来是遥不可及了。”

  从表面上看,康有为似乎是一个冥顽不化的保皇派,实际上,康有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康有为说:“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依据这一理论,他主张通过君主立宪实现民主共和,也就是从升平世进入太平世。他断言,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即民主共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乱世,并不适合直接进入到太平世,必须以君主立宪作为过渡。由此可见,君主立宪只是康有为基于改造现实而提出的一种路径,他的最终理想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大同。如果说,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仅企图做小规模的重建工作的话,那么在《大同书》中,他则定下了极大的改革计划,其影响的深远,非同时代的任何人所能比拟。

  但是,先知的命运往往是不被人所理解的。对此,李敖有这样一段话:


  他写的《大同书》,20万字之多,是对世界未来最详尽的设计。他19世纪在中国搞变法,却在21世纪为世界画蓝图,这才是先知。先知的眼光就是要远,在人们只关心朝廷的时候,他关心到中国;在人们只关心中国的时候,他又关心到世界。他总是朝前去了,可是人们还回首朝背后指点他,他觉得好孤立。现在的人们只知道欣赏过去的他;只有未来的人们,才能追怀现在的他。那时候,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这就是先知的下场,他只有未来,却只能活在现在。

  倘若康有为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会视李敖为知己的。


康有为“抢”了梁启超的进士

  1895年,康、梁赴京参加会试。当时的主考官徐桐等人是极端保守的官僚,在他们看来,康是一个有叛逆思想、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们告诫阅卷大臣,广东试卷中有才气的,定是康有为,千万不能录取。但所有的试卷都一律将考试人的姓名封闭,因此只能从内容猜测。一位大臣发现了一篇才气横溢的试卷后,便相互传阅,阅卷大臣都以为是康的,决定不予录取,但事实上是梁启超的试卷。结果,康高中进士,梁名落孙山。

孙中山要见我,先得拜我为师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当时孙中山也在广州开业行医,两人相距甚近。孙中山曾托人致意,希望与他会谈,争取他参加革命。康有为比孙中山长六岁,拒绝平等见面,要求孙中山先办一份门生帖子,拜他为师,才允见面。孙中山认为条件太苛,两人终于没有相会。

“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康有为逃亡日本期间,有次应邀参加华侨梁渭家的婚礼。在闹洞房时,康有为即兴作诗:“司月二大旦牛住了”,并邀请闹洞房的亲友宾客在每个字上加一笔,组成一句贺词。后在康的暗示下,新娘在“司月二大”四字上各加一笔,新郎在“旦牛住了”四字上各加一笔。添加完后,康让新娘和新郎齐声读出。新娘新郎两颊绯红,难于启齿。康朗声读道:“同用工夫早生佳子。”在场宾客哄堂大笑。

妙助徐悲鸿与爱人私奔

  徐悲鸿与上海大同学院教授蒋梅笙之女蒋碧微在哈同花园一见钟情。但蒋早在13岁时已与苏州同乡查紫含订了亲。查家乃姑苏大户,退亲几乎不可能。万分苦恼之际,徐便向康求教。康听后,略加思索,仰天大笑:“哈哈,就让老夫来穿针引线吧。”

  此后,康多次登门,说服了蒋梅笙。1917年5月,徐与康商量,准备在春暖花开之际,携蒋碧微赴日本写生。经过一番策划,康先让徐躲进辛家花园,“失踪”几日,临行前蒋碧微才化妆潜出。赴日前夜,皓月当空,康设宴为他们饯行。他举杯道:“祝贺悲鸿与蒋小姐私奔成功!”然后提笔深情写下“写生入神”四个大字,赠给这对才子佳人。

  蒋碧微私奔前,曾留下“遗书”一封,其父已知内情,特意买了一口棺材,内装石头,并在《申报》上登了爱女病逝“讣告”,借以掩人耳目。

章太炎撰联嘲弄康有为

  据说,章太炎曾撰联嘲弄康有为变法不成,反组保皇会。上联:国家将亡必有;下联:老而不死是为。该联既嵌入“有为”二字,又运用歇后语的方法,分别隐去“妖孽”和“贼”(《礼记·中庸》:“国事将亡必有妖孽”;《论语·宪问》:“老而不死是为贼”)。

康有为人生经历

1.广州

  1858年3月19日生于南海县。自幼遍投名师,通读先秦诸子典籍。少有霸气,志在创立新教。但不善八股文,乡试不第。后投到理学大师朱次琦门下,学习经学和史学。三年后,痛感经史之学不能救国,入深山老林白云洞,改读佛道之书,经常产生幻觉,自以为圣人,为天下苍生之苦而哭。

2.广州 香港

  1879年,游学香港,看到街道繁华、建筑瑰丽,如至天堂,钦佩西人治国有法度。于是开始阅读西方著作。自港返家后,致力于以新眼光研究“公羊学”。

3.广州 北京

  1882年,二次参加顺天乡试不中,回程道经上海,繁盛入眼,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大购西书;1885年,第三次乡试又不中;1888年,第四次参加顺天乡试仍不中,写下《上清帝第一书》,请求变法改革,未达天听,心灰意冷;认为上书不成皆因国民愚昧,决意培养人才,回广州创办“万木草堂”;1890年,收梁启超为徒,兴奋至极;1891年7月,写成今文经学著名著作《新学伪经考》;1893年,终于考中举人;1895年,赴京会试,时值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在即,联合应试举人,“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成为维新领袖;第二年,强学会被慈禧封杀,返广州写成《孔子改制考》,是为变法纲领;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6月11日,光绪帝正式宣布变法维新,历经103天,颁布新法110多条;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康梁”逃往日本。

4.北京 日本

  在日本组织保皇会,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反对革命,不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往来。

5.日本 列国

  周游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印度、美国、墨西哥、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德国、法国、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荷兰等31国,行程60万里。游说各国政府和华人推翻慈禧,扶持光绪。在新加坡槟榔屿遥控国内“自立军”起义;在香港组织保皇公司;在印度大吉岭写成《大同书》,构想乌托邦式新世界。1911年返回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反对共和政体,提出“虚君共和”。

6.日本 上海

  袁世凯称帝,组织武力讨袁运动。

7.上海 南京


  途经杭州、曲阜,提倡孔教,致电黎元洪大总统定孔教为国教。

8.南京 北京

  1917年,拥护张勋复辟,导致众叛亲离。

9.北京 青岛

  复辟失败后,游走各地,声援过五四运动,谴责过冯玉祥逼宫,但已为时局所弃,影响力不复往昔;1927年于青岛抑郁而终。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