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33阅读
  • 0回复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一般现代文阅读5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一般现代文阅读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
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改 )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    )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赶的心态。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F.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截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3分) (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3.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3分)
答:                                                                                
                                                                                   
                                                                                   
4.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6分)
答:                                                                                
                                                                                   
                                                                                   
【参考答案】
1.  A  F【解题探究】该题是新题型,多选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句子的理解,以及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的能力。A 、 F两项考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其内容都是作者基本的观点。B项也考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其犯了夸大事实的毛病,很多城市都是“崭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都有追赶的心态,不单地方决策层。C项考对句子的理解,也是考信息筛选。其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应是从“明朝”开始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D 项考对概念的把握。“城市记忆”非选项所说的“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而是指显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和其它文化特征的各种痕迹。E 项考对句子的理解。其犯了夸大事实的毛病。原句中只是说“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2. D【解题探究】本题也是新题型,不定项选择,考查对观点与论据的把握。“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出现在第三段段首,是第三到六段的中心句。A B C三项都在其范围内,自然可作为证据。而D项只能证明城市保护工作不科学。
3. 【答案示例】(1)建筑无城乡差别  (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营造的科学体系。
【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对思路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须能够准确把握第三、四、五段的中心句。
4 【答案示例】(1)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也涉及行文思路的把握,还有探究能力。参考答案要点三应是本文最主要的观点,中心观点。而要点一和二,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观点。考生答出其它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专题突破通练
 
【专题综练】
一、(2008年广州二模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勇气
培  根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值得博学之人深思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问德摩斯梯尼演说家最主要的才能是什么,他说,表情。该人又问:其次呢?也是表情。又问:再其次呢?还是表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最了解所说的事情,同时他在自己所推崇的才能上又没有天生的优势。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表情在一位演说家所有的才能中不过是最表面的东西,并且更适合作秀者,却被抬得这样高,甚至超出其他如独创、口齿清晰等更高一筹的本领。不仅如此,这种表面的才能简直好像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切的一切。然而其理由是显然易见的,人性中通常是愚蠢多于明智,因此那些能引起人心中的愚蠢的才能是最有说服力的。
与此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就是在处理事务中表现出的气概:首先是什么?勇气!其次呢?勇气!再其次呢?还是勇气!可是,勇气不过是卑鄙无知的产物,远远次于其他美德。然而它能迷惑并束缚那些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的人,而这种人又是数量最多的,甚至这种盲目狂妄的伪勇者能趁智者脆弱时大获全胜。因此我们常见勇气在民主政体国家中才会创造奇迹,而在参议院或君主的国家中,效应就小多了。而且勇气总在大胆的人们首次活动的时候功效更大,其后就未必那么奏效了。因为勇气不善于坚守诚信。
当然,在人的肉体方面,有游医郎中;在政治团体方面,也有江湖术士,这些人担任着治愈疾病的伟大使命,也许在最初的两三次试验中会建立奇功,但因为缺乏科学基础,所以这种效果不会持久。而且,你可以看到许多大胆的家伙居然屡次创造出穆罕默德式的奇迹。穆罕默德让人们相信他可以把一座山叫到面前,然后可以坐在那座山的山顶上,为那些信奉他的人祈祷。人们聚集在了一起,穆罕默德反复地叫那座山到他面前来,但那座山依然屹立不动,他非但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 “要是山不肯到穆罕默德这儿来,那么穆罕默德就到山那儿去好了。”同样,当那些江湖术士们预先答应了很重大的事,结果却很不体面地失败了。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这些挫折(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勇气的话),并且掉过头去,再不会为此劳心费力。
无疑的,在有远见的人看来,所谓勇者不过是可笑的莽汉而已。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眼中,勇气也是有点可笑的。因为,如果“荒谬”是引人发笑的东西,那么毋庸置疑,伟大的勇气很少是没有一点荒唐之处的。尤其可笑的是,当一个大胆的家伙遭人反对的时候,他的面貌变得极其猥琐,或者呆若木鸡,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在退让之中,人的精神是彷徨不定的;但是在上述情形中,那些勇夫们给人的感觉精神呆滞,好像下棋下成和局一样,虽然算不上输,然而那一局棋无法走下去了。但是,这最后所说的事,或许更适合讽刺的说法,而不是很严肃。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困难。因此,大胆在策划中是不好的,在执行中却能派上用场。所以对有勇无谋者来说,英明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他们担任决策的首脑,而应当让他们当副手,听从别人的指挥。因为在策划时必须能预见艰险,而在执行中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除非那艰险非常之大。
(选自《沦人生》,刘慧译,有改动)
[注]①德摩斯梯尼(前384-前322),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和著名的政治家。
1.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符的两项是(  )(  )
A.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最需要的气概绝对不是勇气。
B.只有见识浅薄、愚昧无知的人才会去相信勇气。
C.要建立民主政体国家,就必须让勇气创造奇迹。
D.勇气是可贵的,但一般人却认为勇气荒唐可笑。
E.勇气即使能取得成功,其成功也是十分短暂的。
F.勇气对决策者是不适合的,因为勇气无视艰险。
2.从“穆罕默德式的奇迹”这一例可推出的观点是(  )
A.勇气远远次于其他的美德。
B.勇气是不善于坚守诚信的。
C.勇夫无足够勇气面对失败。
D.勇者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
3.“与此有惊人相似之处”的“相似之处”指的是什么?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
                                                                            
                                                                              
4.为什么说勇气“能迷惑人”?为什么又说“其后就未必那么奏效”?
                                                                             
                                                                               
 
【参考答案】1.CD  解析:C项,文中并无这样的表述;D项,作者对“勇气”是持否定态度的;A项,文本中确实提出“在处理事务时最需要勇气”,但作者对这种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B项,文本中说,勇气“能迷惑并束缚那些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的人”;E项,文本中说, “这种效果不会持久”;F项,见原文最后一段:“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困难……所以对有勇无谋者来说,英明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他们担任决策的首脑”。
2.B  解析:穆罕默德让人们相信他可以把一座山叫到面前,然而那座山却屹立不动,他非但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要是山不肯到穆罕默德这儿来,那么穆罕默德就到山那儿去好了。”这说的就是“不善于坚守诚信”;A项,本例并无将“勇气”与“美德”作比较;C项,如果是穆罕默德式的勇夫就会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失败;D项,本例虽然也有“视而不见”的意思,但例子并不能推出“勇者最好……”。
3.①都将最表面、最浅薄的东西(表情、勇气)当作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②这些最表面、最浅薄的东西(表情、勇气)都能迷惑愚昧无知、见识短浅的人。
4.因为社会上为数不少的人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所以勇气开始时可以迷惑一些人。由于勇气不善于坚守诚信,且缺乏科学基础,所以其后就未必奏效。
 
二、(2008年佛山第二次质监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散文的关键
①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②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的物质性代表。
③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器与大气的差异。作家们写作《河东文化丛书》是明确地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家们不光深情地热爱河东文化,而且能够以学者的眼光来审视河东文化,将河东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④《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城时,将它定位成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也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这些无不说明文化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
⑤作为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丈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富于文化韵味。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作品成功的不可忽缺的环节。
⑥总的来说,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
⑦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丈化情趣如何。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比如建国以来,我们写丈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也不少,反映现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杨朔的抒情散文和秦牧的知识散文,但为什么感觉不到“文化”的较突出的存在?谈起“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反思,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更是以极为强烈的丈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丈,同时也是文化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
⑧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风波》一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一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决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了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散文与杂文都属于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B.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C.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D.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终都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典型的“文化散文”。
E.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化散文”。
F.文化散文中“文化”的灵魂应当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等。
2.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  )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风波》。
3.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
                                                                            
                                                                            
4.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CF  解析:A项,不是所有的散文与杂文都是文化散文;B项“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D项“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E项“‘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
2.C  解析:李敖、柏杨和公刘的作品中都有着令人深思的批判意识,而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行文就比较稳重,显得四平八稳了。
3.①取材上的文化性;②文化意识强烈;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④写作形式富有文化韵味。
4.不重复。第三段阐述的是文化散文的其中一个内涵:文化散文应显示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第六段扣题,证明为什么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是文化散文的关键。
 
三、(2008年汕头二模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
蒋信伟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可以说,手机文学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做文章,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如果说艺术张力是手机文学的存在之本,那么幽默、讽刺、灵动是手机文学的生命之根。
幽默可以解开心情凝滞的结扣,释放出生命快乐的种子。幽默风趣,足以让人开心一笑。
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绝妙的讽刺总是和幽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
灵动则是生命智慧的自然流露,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有灵犀”。换句话说,也就是创作者说出了读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或者没有想到却极想想到的东西。其实,正如幽默与讽刺交互相融一样,灵动有时也融合在幽默与讽刺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审美意味。当然,在这种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之中,不时也透露出后现代的气脉,表现为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
手机文学的产生,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份媚俗求利。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份媚俗求利双重缺失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手机也就不再是文学的一块阵地,相反,却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点心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变了质的点心毕竟是有害的,对于广大手机文学读者来说,“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不可否认,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它的任何一种夸大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妄谈。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选自《文汇报》)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手机文学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它的艺术感染力不大。
B.手机文学大多令人开心释怀,因而受到许多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的欢迎。
C.手机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常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感觉。
D.手机文学就像点心一样,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
E.手机文学在某些状态下也会变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
F.要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阻止手机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
2.对手机文学“幽默”“讽刺”“灵动”三种特性相互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幽默”“讽刺”“灵动”相辅相成,是手机文学的根本特性。
B.手机文学惯用讽刺手法,正在演变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缺乏幽默和灵动。
C.灵动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必须与幽默、讽刺融合在一起,形成手机文学独特的审美意味。
D.当前手机文学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是追求幽默、讽刺、灵动的结果。
3.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手机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
                                                                             
                                                                                
 
【参考答案】1.A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艺术感染力不大”不仅仅是“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这一个原因;D项断定它“不能登大雅之堂”太绝对化了。
2.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项,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才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C项,灵动只是“有时”也融合在幽默与讽刺之中;D项“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是“后现代的气脉”的“表现”,是“在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之中”“不时”透露出的。
3.积极作用:调节心情,交流情感,减轻压力,给人带来快乐和方便。消极作用:机械复制,过份媚俗求利,文化品位不高,出现“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
4. ①篇幅短,内容少;②轻松(“笑”),多为亲切风趣的内容;③需要下载和发送,受技术的限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