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74阅读
  • 1回复

巴国·巴人·巴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9-18
巴国·巴人·巴文化


  
    据考古发掘,巴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结束于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末叶。约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一、巴国 
  1.巴国的形成时期:商周之际。 
  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川东地区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在此期间,巴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青铜器钟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征鲜明突出。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4.巴国的灭亡时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国在江州(巴县西)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二、巴人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以廪(音lǐn)君为首领,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郑五姓。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蛮,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蛮的别称,是川东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县一带,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蛮这个名称,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本质楯为武器,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板楯蛮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板楯蛮古时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遍及整个川东地区,是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包括宣汉)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川东地区历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由于战争、瘟疫和天灾等原因,川东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为填补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川东地区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川东地区的开发步伐。
三、巴文化 
  1.巴文化内涵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2.巴文化的演变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川东,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3.巴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也成为接待各国使节贵宾的乐舞,还成为王朝祭祀乐舞,天子丧礼乐舞。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为“昭武舞”,西晋时将“昭武舞”易名为“宣武舞”。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巴渝舞便从宫廷乐舞中消失了。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乡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巴人风情 
  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4)巴人神话 
  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jldkuf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1-09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