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有“根”
——参加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观摩有感
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罗 娓
仲冬时节,有幸前往文化古城扬州,参加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观摩活动。短短五天,收获颇丰:教师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两个“印象之最”,并请教于方家。
一、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语文课堂要有“根” “语文课堂要有‘根’”,这句话是这次活动主要发起人,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谭蘅君老师在活动闭幕式上总结的一句话。窃以为,此语意义深刻,道出了当代语文课堂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课堂文化教学。因而,这篇心得我也以此句来命名。 作为应试考试体制的当代中国,学生的好坏基本唯分数论。相对应的,对教师的评价也就变在了学生分数高则教师教学能力强,反之则差。因此,课堂中教师便注重做题方法的训练,刷题海成为中小学教育者的主要撒手锏;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却渐渐失宠。很多人语文人渐渐忘了,文化是国之灵魂,也是人之根本。语文课堂更不应丢了文化之“根”。此次参会的中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会员张悦群教授也高声疾呼:“我们的教育要将文化教学与素质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今天负责,也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当然,此次活动其他一些教育警言也发人深省,如:目前中国教学太组织化,过度标准化,那样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要顺应学生天性,要回归道回归自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教授语)。
二、印象最深刻的名师——封义珑教师 伫立在离别的站台上,他的诗情喷薄而出:“铁轨一直向北,每个站台都演绎离愁别绪,向北,感慨万千,窗外的不是稻浪,也不是红土地,向北,有一种呼唤,在经年中不息……”站在荆州古城头上,看见的一支越墙而过的竹条,他捕获这样的诗句:“你的心也暴涨了,越过金戈铁马没有逾越的城墙,独占那片风光”。你说,当他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吟诵起自己的诗句,学生们又怎能不心生感佩、诗兴勃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是吗? 封义珑老师——他将灵魂植入文字,诗和远方是他的标签。本次活动,他执教了示范课《诗和远方》。课堂上,他以身试教,展示了许许多多有感而发的原创诗歌,学生如痴如醉地翱翔在他的诗海中,并积极地动笔写起来。这不禁令人感叹,教师自身素养的引领,远超过华丽辞藻的渲染。封老师在课堂上所散发的浓郁的诗人气息,使观摩老师也深受感染。如,在封老师展示母子摘豆角画面时,重庆一名的资深老师也当堂赋诗一首“风很好,阳光很好,豆角也很好。两双手的相碰,在这个灿烂的午时,让很好的阳光都羡慕了……” 当然,除了封义珑老师的课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老师的课也颇具特色。如谭蘅君老师语言训练示范课的琅琅书声,写作渗透,文化味浓;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的段绍庆老师的课简约大气、循循善诱;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赖婷婷老师的课情境生动、构思巧妙;江西赣县四中张声兰老师的课嚼词析句、富有亲和力等等。 走出去,才能发现自身的不完善;看见优秀的,方知自己的鄙陋。教学之路长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