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学子同台竞技,妙笔书写“文化”华章
为了积极推进新课程作文改革教学,激励学生开展“文化阅读”,促进教师开展“文化教学”,营造校园文化气场,三口中学于2016年4月13日上午10:00——12:00认真组织开展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为使大赛圆满完成,特成立了文化作文大赛组委会,在全校开展了动员大会,布置了具体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作文比赛氛围。全校参加大赛人数共1100多人,经过认真评阅,其中110篇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据悉,我校已经连续四年参加全国文化作文大赛,通过文化阅读和文化作文比赛,既给孩子们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形成个性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思辨。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的同时,更增浓了学校的书香气息,增强了校园文化气场。
舌尖上的记忆
重庆市江津区三口初级中学校 16级7班 周星月 辅导老师:吴清兰
当魂牵梦萦的它来到时,我便将为它揭开神秘的面纱。 外公和外婆是因为两道菜而相识的。 那时,外公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在一家极小的门市里,经营着一家饭馆。 听外婆说:那时店里只用两道菜,一道是红豆花儿,一道是假鱼辣椒。为这道菜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不少。 外祖母都是用最好的大黄豆做红豆花儿,她总说:“大伙吃得好,才是做生意的本份。”人们吃的是菜,品的是味,蕴的是情。外祖母,外祖父走后,唯有外婆传承了这两道菜的手艺。每年过节这两道菜便是桌上宝,但从几年前起,这两道菜便越发难见了。一次回家,当晚,外婆叫我和她一起将金黄的大豆泡入水中,第二日中午,外婆叫我捞出几粒大豆,看了看说,现在大豆也喝足了,可以打捞起来了。 外婆将豆子打捞起后,放入盆中,后又用水,刷子细细洗净磨石,一粒粒金黄的豆子伴着清水顺溜溜地滚入磨口,“乳汁”便顺着磨石沟汇入桶内,溅起一圈一圈地涟漪…… 外婆将“乳汁”倒入滤布中,几经推揉后,将流出的豆浆倒入锅内,用温火烧开,当浆开始沸腾后,点入石膏,待点入的石膏恰到好处时再用竹器轻轻压一压,豆花便成,然后将豆花倒入滤布中,上面放上一木板,木板上放一装满水的盆子,压上两个多小时豆腐便做成,然后将豆腐切成小正方体放在铺满毛草的铁皮上。 20几天后,白嫩嫩的豆腐块穿上了一件灰白色的毛茸衣,灰下又透着白。清香中说不出的一种臭味。外婆将一调皮鬼轻轻夹起用自家秘制酱酒给它们洗了个澡,再沾上些许盐、海椒面,灰姑娘摇身一变,红妆淡抹楚楚动人,酒香覆盖了先前的臭味,最后装入玻璃瓶中窖藏。窖藏后的红豆腐是佳节时桌上待客的上品,每每此时,外婆就会笑盈盈地盛上它招待上宾,也许是自豪,也许是满足……今年清明,所有的亲戚纷纷归来。这天,外婆去自家园子摘了一大把哈蟆鱼香菜和青椒,将青椒洗净后切成段,待锅烧热时,倒入少许油、生抽直至油翻滚,将青椒倒入锅中翻炒,待青椒表面炒起泡,加入少许盐、蒜、哈蟆鱼香菜和醋便可起锅了。“鲜鱼”的味道从厨房传入客厅,没有鱼的鯹味,只有鱼深深的鲜,鱼的鲜硕大成一个个气泡,升华,破裂,又结合,升华,破裂…… 餐桌上,外婆还端出了红豆花儿,红色的酱遮不住豆腐水嫩的白。 尝着这两道菜,一辣一香,仿佛已道尽外婆的人生冷暖,外祖父外祖母一生从不苛求富裕,但带给了一方水土上无数人舌尖上的享受。 但如今多少人尝过这些美食,又还有多少人还会制做?更可怕的是,无数经营者只一味追求利益,根本不重视美食的质量…… 看着凝聚了一代代人精华的这两道菜,脑海中闪过当今被利益熏蒸了个够的“美食”。 忽然有人说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当我们都消失了,人类的舌尖记忆又该何去何从?……土墙记忆
重庆市江津区三口初级中学校 16级7班 袁梦 辅导老师:吴清兰
苦日子的炊烟总是像一匹驼不动货物的老马,慢悠悠……摇晃晃…… 女人们手里拿着蒲扇手里纳着鞋底,端坐在两堵土墙夹层的小巷,旁边一条温顺的黄狗蜷伏在那里,任凭家中本就病怏怏的炉火一点点熄灭,夏日里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失了往日的光彩,孩子们玩坐在小巷里作者手工纸风车,竹叶做的船,剪纸,给布娃娃剪衣裳,玩弹珠…… 母亲们则坐在一旁与邻居阿姨闲谈,夏风时不时钻入小巷吹动墙上铺着的几根稻草,一阵爱抚后,吹过脸颊,感觉像回到了春天那春风漾动湖面的日子,小小的手掌贪婪的伸向空中想要抓住风,然而风只是笑笑,一卷而过,高高的土墙依稀着筑版的痕迹,褐色的墙面斑驳着孩子们的快乐光阴,见证着农家人的袅袅炊烟…… 土墙夹成的小巷,连风吹过都那么喜人。 农家的孩子总不那么安分,光着脚丫在烈日炎炎下奔跑,那个时候哪管什么美白还是防晒,一支竹竿撑着张网去抓蜻蜓,抓起扫帚就成了巫师,可以指导手下千万大军,孩子们的母亲总是宠溺的训斥一声,坐在小巷里吹着凉风,谈论着今年的收成,那时小巷旁的一切都是那么绚丽,吸引着孩子们童真的眼神。苦日子在土墙的笑声中变得没那么沉重,农家们转眼迎来了丰收的日子。这个时候大人们往往失去了影子,只剩小孩在巷子里打盹,一有鸟飞过,孩子“唰”的站起,举起自己的“金箍棒”就像鸟儿打去,一阵扑腾之后,睡意也没了,呆呆的看向田间: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收割完啊,这一堆谷穗都快晒干了还没去穗呢!念叨一阵,又慢吞吞的缩回小巷,让土墙给自己一个依靠…… 苦日子慢慢消失了,图像中的身影渐渐少了,终于有一天,土墙里住着的老人在叮嘱子女要永远保住这栋土房子后,闭上了眼。另外一堵墙也在不知哪一天被机器推倒了……曾经承载着快乐,希望的土墙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剩下那些少有的还坚强的在某一角落里不屈的挺立着,正如那辉辉嶙峋的老人。那残肢断腿也没褪去曾经的风韵,诉说着他们内心的不甘…… 取而代之的是用栋高耸的冷冰冰的洋房;土墙间的笑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外地奔波劳累的身影;拿着扫帚飞天的孩子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捧在手机迷离的眼神…… 土墙的记忆终成了泡沫剪影,随物质的飞跃而消失。我亲爱的人们,请放慢你追寻物质的脚步,寻寻那土墙巷道的足迹,再听听那乡邻间谈笑的话语,吹吹那篱笆墙间的凉风,不要再打破那宁静祥和的日子了! 土墙记忆,愿不为记忆,转眼间我的眼前又浮现了那幅景象:两堵土墙之间一条幽深的长巷,土墙下手持蒲扇大大咧咧说话的人们,孩童们的嬉闹之声萦绕耳际,映着土墙斑驳的岁月,悠长……悠长……古镇记忆
重庆市江津区三口初级中学校 16级7班 邹胜丽 辅导老师:吴清兰
悠悠古韵,古韵悠悠。 伫立长江之畔,遥望古镇记忆…… 白沙,一个历经岁月沧桑的文化古镇。岁月的长河中,它曾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追溯古镇记忆,慈母送儿别故乡。 长江边,江水滚滚,江风袭袭,母亲为儿子整理衣襟,儿子为母亲探试眼泪,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坚决,有“男儿立志出乡关,战不成功誓不还”的誓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强盗赶出去!收复失地,还我河山!”这是1938年6月的一天,成千上万的热血男儿,在白沙朝天嘴誓师出征,让人最为感动的是夏仲实军长走到母亲面前双膝跪下说道:“母亲,儿要为国尽忠,不能膝下尽孝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回还!”母亲强忍眼泪送别儿子。誓师时上至军长,下至普通士兵,上有高齡下有孩子,母亲为儿子整理衣襟,儿子为母亲擦拭眼泪,丈夫为妻子捋捋头发,妻子为丈夫送上新鞋,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儿子扯着父亲的衣襟……一时间口号声,誓言声、哭泣声、叮咛声,江水声汇集在一起,何其悲壮。江面上,船只渐行渐远,他们挥手告别故乡,踏上了从军的道路,为的是将侵略者赶出这片土地,为子孙后代打下和平,即使这一去再也不能复返,但古镇儿女毅然决然地擦干眼泪, 保卫祖国。 昔人已去,气节存犹! 追溯古镇记忆,吆喝声小巷深处传来。 巷深酒香,古镇深处衣着朴素的贩子挑着酒,一路吆喝:高粱酒哟——配制的!酒醇厚的香味浸染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醉倒了古镇悠悠的钟声,巷深处,一孩童身穿短褂,拿着酒壶站在贩子身旁。贩子从酒担里舀出酒,酒香在空气中萦绕开来…… 贩子接过钱,细细地数了数,用肩上的白帕擦了擦汗水,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满足。又挑起酒担,穿梭在古巷深处。 古镇悠悠,古韵绵长…… 追溯古镇记忆,江边涟漪四起清凉的江水倒映着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小小的船儿是渔人们最珍惜的财富。江水拍打着石壁,此刻 已是万家灯火,浅滩上,不知是哪家的妇女还在锤打着衣服。远处的江面上,传来渔人的此起彼伏的吆喝,古镇在一片祥和中睡意昏沉。 清清江水,祥和古镇。 追溯古镇记忆,黄桷树挺立在卞小吾的故居前。 卞小吾在革命的岁月中,不知这里聚集了多少革命志士,他们曾在这里经历着怎样的血雨腥风,他们为今天的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桷树是这位革命烈士的再现。它无论历经怎样的风吹雨打,依旧坚定心中的信念。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岁月已流逝,时间抹去的是战争留下的痕迹,抹不去的是黄桷树下的卞小吾,是古镇深处的花开花落。 黄桷树下,英烈魂灵…… 我站在江边,仰望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古镇,心中顿时联想古镇曾经的繁华与热闹,我无法想象时间在它身上勾勒了什么,我只知道,江边的这个小古镇,依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 古镇记忆,是千千万万古镇儿女的刻骨铭心,是岁月长河中的璀璨。这些记忆将永远激励着白沙儿女开拓进取! 仰望古镇,钟声再起,伫立长江之畔,遥望古镇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