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附属实险学校学生早读时间诵读《中华文化基础教材》。
原标题:台湾教材进京“植入”内地劳模日前,30所中学的高中生用上了中国台湾地区国学教材的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内地首次引进的这套台湾国学教材到底是什么内容?在北京的课堂融入中是否能够接地气?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台湾国学教材进京并非坦途,由于教材容量太大,缺乏国学师资等原因,目前北京只有一家民办高中在尝试教学。更有趣的是,为了适应内地的教育环境,教材甚至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多位感动中国人物也被编入台湾国学教材。
焦点难题一台湾国学教材量太大 北京学校课时不够根据报道,目前内地已经有包括北京四中在内的30所中学使用台湾国学教材。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使用教材的只有武汉四中、太原外国语第二学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郑州五中等学校,而北京四中并没有使用该教材。在北京,使用台湾国学教材的,是一所民办高中——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为什么台湾国学教材的推广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帆风顺?记者发现,台湾教材和内地教育环境的差异,是主要原因。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在台湾家喻户晓。从1956年开始,台湾地区高中课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属于必修科目。台湾地区现有48%所学校、5.3万高中生在使用该教材。该教材选用四书中的经典章节,涉及做人、处世、内政、世界观、群体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虽非四书全选,但涉及内容非常全面,内容量比以往国学教材增加了五到十倍”。
但与台湾的教育背景不同,目前内地对于国学课的教学并无加入应试考试范围,只是作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许多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并不涉及升学考试。记者发现,内地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注重国学的教育,但现今对于国学的学习并没有统一的课标,尚未形成体系,只停留在经典诵读层面。各学校的开展实践情况也相差很大,尤其是高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的负担,更让很多学校对此望而却步。
曾经关注过台湾国学教材推介的北京101中学最终放弃了该教材。“这套教材不是不好,但却不好用,因为内容太丰富,太成体系了,反而不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大纲。”101中学相关负责人高老师表示。“国学课作为选修课,在全日制教学中,本来就是见缝插针,课时非常受限。这本台湾国学教材内容量太大,没有那么多课时来消化这些内容。”
难题二《大学》《中庸》内容深内地国学师资难找除了课时与引进版教材内容量的矛盾问题,另一个推广尴尬是师资队伍问题。
此次引进版教材内容与台湾原版教材的内容、体例大体一致,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其中《中庸》《大学》等内容在内地的课本中几乎不被涉及,很多老师都认为艰深。
国内一位毕业于中文师范类学校的语文教师表示,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她从未接触过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国学课教师辛老师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表示其在学生阶段的一些课程中虽接触过部分国学内容,但也并未系统学习过,出于个人兴趣自学了四书,“国内专门开设国学的大学很少,所以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国学,我们在使用台湾新版教材前也要先自我进修”。
在推广过程中,作为台湾国学教材引进方的中华书局负责人也深有体会,“课时问题还可以挤出来,但师资队伍的缺口很大,这是推广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许多学校的国学老师是从语文老师队伍中挑出来的,只有小部分学校才有自己独立的国学老师。”
进展出版方为接地气改教材课本内出现感动中国人物记者发现,为了能够接上内地教育环境的地气,出版方在课本的用词细节上做了大量修改,除了把教材名字由台湾惯用“基本教材”改成内地惯用“基础教材”,还对原教材中台湾的固定用词进行修改,将台湾地区喜欢用的文言说法,改为适合内地高中生的书面习惯用语。
引进版教材改动最大的部分,是将每个单元的台湾版“今人今事”课外阅读全部替换成为内地学生熟知的“名人事迹”,如在孔子为人的章节中,台湾原教材使用的今人事例为台湾证严法师,内地引进版引用的今人事例是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在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章节中,台湾原版教材用的典例是“教育哲人——辛志平”,引进版教材用的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支教劳模白方礼;在论人性本善的章节,将原教材中引用的“从流氓、囚犯到诗人、教授(林建隆)”,今人今事替换成“叛逆中的皈依——小布什”。
对话引进教材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
对话: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
北青报:为何想引进台湾版国学教材?
祝安顺:台湾用了近60年的国学教材,经过了反复的修订和改善,经得起考验,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国内虽然也推广国学教学多年,但没有很成体系的教材。
北青报:引进台湾教材,能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
祝安顺:这属于文化交流,国家也明确支持两岸文化交流。台湾国学教材对于内地是个很好的借鉴,也能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
北青报:两岸教学模式存在不同,引进版教材在推广使用中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
祝安顺:虽然两岸的中华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隔阂,但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大家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也一样,相信不会水土不服。 北青报:但两岸的国学教育背景确实不同,这套教材是否真的适合内地学生?
祝安顺:这套教材其实也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未来我们还可能做大规模的修订和调整。全国各地的国学开展也不一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对于什么教材合适当地教育,在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北青报:引进版教材为何要对“今人今事”栏目做大规模的内容替换工作?
祝安顺:因为台湾版教材中的“今人今事”引用的都是台湾的有名人、事、物,这对于我们内地学生很陌生,所以全部替换成内地学生熟悉的名人事迹,便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