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余秋雨认为当下文化有三个误区 知名学者余秋雨于8月12日登上由大连市政府、大连沙河口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星海讲坛”,主讲《文化·城市·新跨越》。讲座结束后,余秋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余秋雨把文化解释为“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直言,应正视当下文化的三大误区:关注文本文化而不关注生态文化、推崇复古文化而忽视创新文化、重视权谋文化而忽视仁爱文化。
误区1 关注文本文化而不关注生态文化 余秋雨谈到当前文化误区时,首先提到应该更加重视生态文化而不应停留在文本文化上。余秋雨说,现在自然生态问题已经屡屡出现,自然灾害不断,这些都应该是文化所关注的问题,但是民生问题出现裂痕的时候,文化人却撤退了。 “什么是低碳经济?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哥本哈根会议?其实我在央视青歌赛上提的问题不是给歌手的,而是问全国的文化人的。我认为文化要转型,更多的文化人要把注意力转到生态文化上来,关注自然生态和民生问题,而不是用40多年时间来研究古典文学中一个丫环的爱情。 ”
余秋雨认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可以称作一个文化人,所以大家应该在文化转型期,把文化转型到生态文化上来,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比如:关心地震、泥石流、你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标准。“大连市是全国城市生态美的标准,在城市美学方面具有引领性,应该对生态文化进行普及和推广。 ”
误区2 推崇复古文化而忽视创新文化 “中华文明的重要典籍,在《四库全书》中都集中了,真可谓洋洋大观,令人钦佩。但是我曾做过一件事,把乾隆皇帝命令纪晓岚等一批高层学者倾全力编撰 《四库全书》的1773年至1782年这10年间西方发生的事情做了一个整理,发现在那10年间,瓦特制成了联动式蒸汽机,德国建成了首条铁铸路轨,英国建成了第一座铁桥,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人类实现了用热气球自由飞行,还证明了水是化合物……也许人们会说,你指的是物质科学,西方确实走在了前边,我们中国重视的是精神领域。是这样吗?好像也不太对。因为就在这10年间,创立‘人性论’的休谟、创立‘国富论’的亚当·斯密、创立‘社会契约论’的卢梭都完成了自己一系列的重要学说,而伏尔泰、莱辛、歌德、孔狄亚克也发表了自己关键性的著作。 ”余秋雨如是说。
我们在对《四库全书》继续表示崇敬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一下这个对比:我们在搜集古代文献,他们在探索现代未知;我们在诠释,他们在设计;我们在抄录,他们在实验;我们在缅怀,他们在创造;我们在咬文嚼字,他们在田野勘察……历史的是非暂且不论,在文化生态上,保守还是创新,确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长久症结所在。
同样,他认为,近六七年来复古文化的影响太严重,尽管自主创新被写进国策,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背诵古书,文化界还在谈论宋朝宫廷哪个叔叔杀了侄子,唐朝皇帝和妃子的爱情故事…… “我们有必要呼唤以创新文化为主导,别在复古文化上添油加醋。 ”
误区3 权谋文化盛行而仁爱文化式微 余秋雨说:“民间书肆上 ‘驭人术’、‘制胜术’、‘诡辩学’、‘计谋学’铺天盖地,而且全都打上了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标记。偶尔看到几个书名似乎与善良有关,买回去一读却是在娓娓论述如何通过宽容去谋取更大的利益。有时也讲爱心,但散发爱心的理由也在于回报。权谋逻辑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已经发出了询问:权谋的目的是什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
余秋雨告诉记者,在一次会议上,有5个文化厅长问他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文化。当余秋雨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时,很多观众可能都感到惊讶,文化怎么成了一个没有定义的事物?在200多个世界各国的文化定义之外,余秋雨心目中的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不能是权谋论的组合,也不是古代诗文的组合。而说到中国文化,余秋雨用“三道”做以解读。“目的论上讲是礼仪之道,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背后隐藏的力量便是德和仁;从人格论上讲是君子之道,从孔子开始,很多优秀的思想家都希望中国文化能够把中国人引导去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是中国文化里面无法被替代的人格结构;从方法论上讲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可以叫中和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