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92阅读
  • 0回复

“目光”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作者:姜有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31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目光是有质量、有重量的,有湿度、有温度的,有能量、有热量的。你还记得你体验到的各样的目光吗?温暖的、严肃的、沉思的、焦灼的、顿悟的、澄明的、幸福的、狂喜的、悲悯的……你还曾感受过来自历史的、未来的、自然的、宇宙的目光吗?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对文题“目光”必须作出如下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层面是“目光”中所见到的人、事、景、物。第二层面是“目光”中所传递的情愫。第三层面是“目光”中所承载的意蕴。这三个层面是逐层深入的,作者对其钻透的深度直接决定着本文立意的高度。不仅如此,“目光”的方向也呈现出如下三个维度:一是自己观察外部世界的目光,二是外界观察自己的目光,三是自己与外界双向交流的目光。不同的方向折射出观察者洞察世态人情、社会万象的不同理念。“目光”这一文题若要写好,不仅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能明眸善睐;而且需要你有一颗“慧心”,能烛照世相。
  
  【佳作展评】(记叙文)
  
  目光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一(24)班
  黄昕晨
  
  “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倒映出我躺在雪中的伤痕……”听到这首歌时,我的心沉了一下,那不仅仅是雪啊!
  那年的雪似乎很大,第二天打开家门,一派银妆素裹,这么的诗情画意,周边的一切生灵也在欣喜地享受这片景色吧。
  提着菜篮,我跟着妈妈走进了菜场,白菜上还带着那晶莹的露水,蕃薯上的泥土还舍不得脱落下来……妈妈选好东西,付完钱后,便把战利品递交给我,而我只须把战利品放入铁笼般的菜篮里,然后便悠闲地走着。
  走着走着,一块提示牌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写着:掌握餐桌上的时尚。我笑了笑,跟着妈妈走了进去。
  光线似乎被吸收了许多,眼前的一切都有点黯淡而模糊不清了,突然,一块会动的黑云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上前去:这哪是云啊!在我面前的分明是一条狗,它通体漆黑,尾巴无力地垂着,但它怎么会忍住不动的呢?
  很快我便发现,它被一个铁笼关着,笼子如此之小,它不得不弯下身子,半蹲在那儿。不知为何,它的眼睛刷到了我这里竟然停了下来,我也看清了它那双忧郁的眼睛:乌黑的眼睛仿佛深不见底,整个人仿佛要陷进去。
  我见它盯着我看,不禁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衣服,才发现它所看之处:我的衬衫上印有一只小狗,它正在追逐一只蝴蝶。当我又将目光转移到它时,竟和它的眼睛对成了一线,突然间,我看到它忧郁的眼中仿佛浮现着一个它欣喜的画面,追逐着……
  我转过头来,看到了一个铁钩,上面挂着一块肉,像在滴血——它难道也会这样吗?
  “呜……”我调头一看,它已趴在那里,一个满脸横肉的人走向了它。突然间,它的眼睛里渗出了两行晶莹的东西,正在流下来,我愕然了。它的目光在无助地寻找着,最终又停到了我身上,当我的目光再次与它对成一线时,我的身体仿佛在被烈火燃烧,我不顾一切地转身就跑,偷偷地瞥了它一眼,又转头继续跑。只听它一阵撕心裂肺的叫喊,我停了下来,停在菜场提示牌旁,望了一眼外面的雪,竟有些模糊的殷红。
  从此我不敢再去那里,因为太多太多的原因,包括日记上的一句话:当泪干血盈眶涌,白雪纷飞,都成红……
  
  [评析]
  目光与目光的交流,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而本文的最大亮点正显现于“以目(光)传(心)情”。正是因为“我”的“目光”中传递着一缕悲悯之情,黑狗才会两次把“求救”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身上,“我”也才会读懂黑狗目光中传递出的忧郁、欣喜、惊惧;而当“我”最终无法改变黑狗被宰杀的命运时,“我”悲悯的目光再也不敢正视“黑狗”绝望的目光,只能选择转身回避。尤为出彩的一笔,当属“我”眼中的雪由诗意的“白”变成了模糊的“殷红”,这表面上是人的一种(由暗处到明处的)视觉反应,实则是作者的心在滴血,这就在悲怆的音乐声(开头、结尾引用的歌词)中将作者的悲悯之情推向了高潮。
  (姜有荣)
  
  【佳作展评】(小小说)
  目光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一(22)班
  田丹
  那是一个阴暗的角落,不曾有阳光射进;那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曾有目光停留。那里只有孤独、颓唐。
  教室在教学楼的最底层,每天清晨和傍晚才会有阳光射进。然而教室后门的那个角落似乎被封锁了,从来不会有阳光照耀。那儿有一张非常干净的桌子,要不是上面伏着一个人,你决不会想到这张桌子被用过。
  这个人总穿着一身黑衣,凌乱的头发遮住了双眼,没有人真正看清过他的脸。每天,他的必修课就是睡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没有人管他,他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永远到达不了那个角落。
  有一天,老师买了一面挂钟,挂钟很漂亮,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这面挂钟上,而他依然在睡觉。
  自从有了这面挂钟,不时有人转过头,以看时间为由,欣赏一下它流线式的造型。
  一次,下课铃快响了,他醒过来,刚一抬头,恰好遇到了一束温暖的目光,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连好几节课,他都遇到了这束目光,他开始觉得奇怪了,但内心更多的是欢喜。
  第二天,他按时出现在角落里,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的桌子上不再是空荡荡的,而多了一支笔、一本书。随后的几天,他依然每节课都看到那束有意蕴的目光,他桌子上的东西也在不断地增多。
  尽管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却仍然有一个人不停地动手记着笔记。他不再是一身单衣,身后多了只书包,这一变化也吸引了老师注意的目光,老师讲课时偶尔也会朝他那里望上一眼。
  又到考试了,班里的另一位学生被老师严厉斥责——因为取代了他最后一名的位置,但老师更加惊喜他的进步。全班同学刷地转头,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那个角落的他一身白衣,脸刷地红了。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那一束目光让我找到了温暖与自信,我不应该自暴自弃,我一定要努力,直到有一天,我可以坦然接受那一束目光……
  其实,那束目光不是投向他的,而是在看他上方的那面挂钟。
  也许,只需一个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使一个人发生巨变。
  
  [评析]
  本文的妙处凝结于一个“转”字。第一次“转”,是从“无”(目光)到“有”(目光)。这一“转”促成了他的“五变”—— 桌上东西从干净到不断增多、身上从单衣到背上书包、着装从黑衣到白衣、必修课从睡觉到记笔记、成绩从最后一名到进步,这就将“目光”带给“他”的“温暖与自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第二次“转”,是从“有”(意)到“无”(意)。这一“转”不仅使情节带上了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况味,而且使文章的主旨臻至一个峭拔的高度——一个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使一个人发生巨变;若是一个经意的目光,则更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姜有荣)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