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31阅读
  • 0回复

二元关系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04
光中的哲学
《春秋战国500年》系列之七

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没有产生出科学的思维模式?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不能产生真正的法治社会?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为什么难以产生宏大的理论情怀?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上神很早就“夭折”了,代之而起的是早熟的“人”,中国人不得不以“人”为探索世界本原的中心,以“人”为最基本的理性视角,从“人”与世界内部存在的诸多关系中寻找世界存在的根据。这就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论等关于各类“关系”的学说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帝”这颗大树实际上的缺位,世界丛林中的各类“小树”纷纷成长起来,于是呈现出中国式“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独特文化景观。

中国人将“人”的各类活动加入(掺和)到“天”的各种属性之中,“天”的各种属性也反过来加入(掺和)到“人”的各类活动之中,因而,中国人心目中“天”与“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对应而存在的。天人关系的落脚点最终体现为“天人合一”,“人”成了世界的中心。无论是天人感应、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论等,都反映出“天”、“人”之间混沌不清的关系。

中国人对“天”的追问是极其有限的,“天”——“上帝”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逐渐受到了政治力量的左右,“上帝”与人间王权被过早地捆绑在一起。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都明显失去了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人很早就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国人思维模式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天”不过离地“三丈”之高而已。主客体刚刚分开,就又合上了。

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独特之处正在于,构建了没有“至上神”崇拜的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世界”被放置到众多的“关系”之中,世界的存在表现为众多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众多“关系”的相互联系之中。“上帝”及其拥有的力量最终消解于各种“关系”及其变化之中。“天”“人”世界被解释为众多的“关系”本身。一切皆存在于“关系”之中。
 
人是思维的主体,人是通过思维活动与动物界区别开来的。人是以群体性的方式获得生存条件的,而人类群体性的生存方式必须以共同的行为规范为前提。其中,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模式是群体性共同行为规范的核心。因而,人类各民族是通过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区别开来的。

一个民族在自己创造的文化中蕴含着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创世纪,正是那些先入为主的思想,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由少数人的个体意志上升为群体意志,进而由群体意志上升为民族意志。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究竟是什么?

我在《<易经>与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一文中已经提到:《易经》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构建了没有“至上神”崇拜的文化体系的框架。《易经》中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极大地启发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其阴阳调和与转化的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风貌。

所谓“二元论”,即世界的存在是由两个对立面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以及对立面之间的冲突、消长、转化决定的。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1596一1650)。他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这两种本原就是物质和精神。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人们都知道,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他探索世界本原的方式中,明显看出了中国宋明理学的“理、气”二元论在其哲学逻辑推演中的痕迹。在R.笛卡尔之后,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曾受到了中国式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影响。

说到对立面之间的矛盾转化关系,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辩证关系”这个术语。其实中国式二元论所构建的诸多“关系”的体系,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多种“关系”,因而不能等同于所谓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只是众多关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非全部关系。

中国人的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于看不到“至上神”的影子,中国文化中蕴含着非常典型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人类各民族早期文化都离不开“神”的影子,通俗一点说,只有幻想出一个人格至上神,才能“合理”地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存在?只有解释了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组成一个民族的所有内部成员才能去崇拜它,并且将它作为整个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最高法则的体现者。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上神很早就“夭折”了,代之而起的是早熟的“人”,中国人不得不以“人”为探索世界本原的中心,以“人”为最基本的理性视角,从“人”与世界内部存在的诸多关系中寻找世界存在的根据。这就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论等关于各类“关系”的学说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帝”这颗大树实际上的缺位,世界丛林中的各类“小树”纷纷成长起来,于是呈现出中国式“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独特文化景观。

中国人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天”、 “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神话思维代表着原始部落社会的高级思维方式,万物有灵论与图腾崇拜是原始人探索世界最主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到了原始社会后期,氏族部落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宗教思维,宗教思维代表着人类从野蛮到文明时代自我意识的开始。万物有灵论逐渐发展为关于自然崇拜的系统理论,而图腾崇拜逐渐发展为关于祖先崇拜的系统理论。中国人将“人”的各类活动加入(掺和)到“天”的各种属性之中,“天”的各种属性也反过来加入(掺和)到“人”的各类活动之中,因而,中国人心目中“天”与“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对应而存在的。天人关系的落脚点最终体现为“天人合一”,“人”成了世界的中心。无论是天人感应、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论等,都反映出“天”、“人”之间混沌不清的关系。

由于宗教、哲学与政治的三位一体结构,早熟的中国“人”构建了一个高度“拟人”化的世界。哲学思维代表着文明时代的高级思维模式。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中国人与古希腊人所走的路径是明显不同的。中国人对“天”的追问是极其有限的,“天”——“上帝”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逐渐受到了政治力量的左右,上帝与人间王权被过早地捆绑在一起。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都明显失去了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人很早就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而古希腊神话、宗教、哲学长距离地发生发展着,没有受到了政治元素的明显影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最终“合”于“人”——代表人间王权的君主“天子”。“人”决定了“天”的事务,世界上的一切都由“人”的因素来解释。在“神”、“人”之间,“神”的价值在递减,“人”的价值却在递增,“神”最终堕落为“人”的附属物,并被人间的世俗权威所替代。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国人思维模式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天”不过离地“三丈”之高而已。主客体刚刚分开,就又合上了。

中国人的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独特之处正在于,构建了没有“至上神”崇拜的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世界”被放置到众多的“关系”之中,世界的存在表现为众多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众多“关系”的相互联系之中。“上帝”及其拥有的力量最终消解于各种“关系”及其变化之中。“天”“人”世界被解释为众多的“关系”本身。一切皆存在于“关系”之中。

混沌。世界本原问题是人类早期思维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从二元论开始,把世界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一组组“关系”来说明。当人们解释一种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其他任何别的事物时,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就是直接地回答该事物究竟是什么?怎样是?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解释之后,这个问题就算是有了答案。而中国式的关系思维模式却是首先将要回答的问题放置到与之相对应的某个事物的关系之中,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回答事物如何存在的问题。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客观世界的存在,最高存在为“有”,而“有”是与“无”相对存在的。“有”“无”之间的关系便是 “道”。于是“道”又成了解释世界存在的理由。比如,阴阳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它们是如何存在的?它们其实只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已。“太极”、“太虚”、“理气”“道器”……都带有“神秘”主义的混沌“关系”。

模糊。以“关系“解构实体的存在,实体沉湎于形形色色的“关系”之中。实体之间的边缘界限相对模糊,不能精确地对各类不同的实体进行界定。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概念之间常常是极其模糊的。比如,“气”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是生成万物之“气”,又是人体内的“浩然之气”,还能演化为“气功”之“气”,但“气”究竟是什么?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则是完全模糊的。与此相类似,各类不同概念之间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甚至连高级思维形式与低级思维形式也难以区分开来,这就难怪有人把中华文明描述为粗枝大叶、大而化之、不知究里、马马虎虎的文明。

直观。由于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中国人对世界本原和现实中的一切常常以直观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于是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人对世界直观把握的代表,有人说它连“伪科学”都算不上,就是这个道理。

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人对待各种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总是总是“三思而行”, “谋定而后动”。 由于众多“关系”的作用,中国的自然科学也难以产生出“精确”的科学思维,构建完全独立的法制体系以及人人守法的法治社会,也显得极其艰难。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烽烟四起,大国争霸,小国林立。各国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集团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是大国与小国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这种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反思历史,我们不能不认为,那一场场不幸的战争,在过早地催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中国人过早地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代价——仿佛一个未成年的少年,却担起了成年人的生活重担。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这究竟是大幸还是大不幸呢?

任何源自个人的个体意识——纯粹的个体意识在本质上说是并不存在的,“人”失去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面对风险,常常要对各类可能的“关系”变化进行通盘考虑,于危机四伏中寻找一条尽善尽美的出路。人在人海中漂浮,随风而动,潮起潮落。命运的沉与升,往往由各种看不见的“关系”决定,甚至“风水”、“ 相命”术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生若梦,是梦又不是梦。活得过于清醒当然不行,活得过于糊涂更是不行,活在半梦半醒之间倒是一种最适合中国人的“意境”。

回望历史,究竟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灵魂?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历程变成了一次次“无魂之旅”?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