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发展迅猛,信息泛滥,各类网络语言、泊来词汇、杂交词组也是层出不穷。前几日看到某报道中援引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个统计数据,里面提到一个新词--文化赤字,觉得非常有意思。
“赤字”也称红字,一般专指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因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而得名,至今仍然多用于财政方面。赤字用在文化上,无非也是借指文化进出口方面的弱势。试想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早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拥有数量巨大且增势不减的贸易顺差,却为何长期在国际文化贸易中”赤字”高悬。下面仅从赤字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措施三个方面谈谈个人些许看法。
文化的范畴很广,仅从狭义文化的几个侧面说明我们的赤字状况。首先看看“图书、电影、语言”三个行业的情况:图书方面,我国与欧美国家的进出口比例在100:1徘徊,与周边国家的比例也在10:1左右;电影方面,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屈指可数,而美国电影产量占全球6%,放映时间占全球放映总时间的80%;语言方面,美国有2.4万学生学中文,同时却有百万学生学法语,英国“出口英语教学”,年创产值103亿英镑,约占该国年度生产总值1%。再来看看艺术演出行业:国外来访演出项目是来一个“火”一个,而我国表演艺术种类在欧美的演出市场长期占据一席之地的,唯有杂技、武术。还有我们祖先数千年创造的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受到严重威胁。在我们的年轻一代中,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气氛逐渐淡化,相反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却大行其道……
英国前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可以用出口的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无独有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本著作中曾指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句话本意是驳斥当时一度盛行的“中国威胁论”,但却也间接说明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弱势。
巨额文化赤字之所以持续产生,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文化产品不文化,本身文化质量和价值不高。当前许多打着弘扬时代文化招牌的文化产品,恰恰陷于“文化越来越少”的窘境。或由于功利思想,或由于文化产业从业者本身素质问题,文化产品被大量注入商业元素,关注眼球经济,浮躁之风盛行,泛低俗化、泛娱乐化趋势严重。各种媒体上充斥着脱离生活的都市小资情感剧、低级搞笑的综艺娱乐、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各种超女快男、选美作秀节目更是此消彼长,真正富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的影视歌却是凤毛麟角。一些文化作品甚至拿阴谋颂歌、暴力赞美、仇恨意识、原始落后等来炒作,要么让人看不懂,要么让人不愿看,自然很难进入国内外主流媒体。没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我们只能赚取迪士尼、史努比、咖啡猫等的点滴加工费,而将高额附加值拱手交给品牌商。二是文化市场不市场,文化生产和营销机制不活。由于传统意识和机制等原因,当前文化生产体系(包括审核)中既有因循守旧、官僚习气的部分遗存,也有标新立异、盲目崇洋的所谓“创新”,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潮流方向。新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对文化底蕴资源的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更多地依赖其自身建立起来的时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机制,以及全球化的市场运作和推介模式,这些恰恰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所欠缺或者说落后的。文化和经济的纠缠扭曲而带来学阀、书阀和艺阀的出现,一些低品位文化产品在炒作之下,往往能挤占市场份额,引起受众鉴赏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恶性循环;而一些真正出色的作者和作品却被阻滞于“主流”之外,近年部分文化产品“墙内开花墙外香”,应该是较好的例证。
正如美术家韩美林所说的:“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就是这些不文化的产品和不市场的机制,让我们缺乏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强势,使我们坐拥无以伦比的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却无法在全球文化贸易中取得相称的地位。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坦言:中国在把文化资源转化成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
继资源、管理、科技和人才竞争之后,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开始了第五轮竞争,即文化竞争。美国学者波特的一个观点已经被广泛认可: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要想逐步减少乃至消除文化赤字,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一方面要抓紧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如各类文化古迹、历史资料和民俗文化等,另一方面要大力研究极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中医文化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形势需要搞好扬弃,力争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文化财富宝库。文化产品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有特色才会有优势,在这方面,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文化输出大国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二是重新审视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文化发展也必须象经济发展一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摒弃那些狭隘封闭、急功近利的陈规陋习和体制束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和市场经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好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三是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切实改变文化贸易弱势。一方面,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整体水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做法,适当运用关税、补贴等手段,实施进口保护和出口促进贸易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对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歌剧、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加强文化传播媒介的建设和管理,特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无界性,将其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阵地和窗口,扩大在网络文化世界的影响力。
经济发展已经让我们为世界所瞩目,如果中华文化也重新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辉,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真正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