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13阅读
  • 0回复

作文教育:如何适应多元文化新舞台——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文化教育观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2
 八都中心小学 姚建忠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的时代,包括传统文化、外域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在内的多样态的文化,给作文教育带来了生动的背景和丰富的资源。孩子们作文表达方式、语言、题材等常常显现着出人意料的“时尚”。如何运用陶行知文化教育思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作文教育改革?这是我们必须面对面又值得深究的新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作文教育要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文化是生活的工具。生活离不开文化。作文教学不能没有生活,更不能离开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
 
 (一)重视和接受外域文化是陶行知文化教育思想的精髓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杰出教育家。他早年曾去美国深造,拜著名教育界家杜威为师。他曾极力主张接受和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他曾在《我们对于新旧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等多篇文献中阐述接受和学习外来文化的观点。在《学习外国文》一文中,陶先生中肯地鼓励追求真理的广大青年,说:“学习外国文好比是配一副万里眼镜。这种眼镜,每一位追求真理的青年都应该戴,而且应该自己磨。”
  在人类频繁交往、世界文化走向大融合的今天,教育如果“独抱古经究始终”,闭关自守,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这种视野显然是狭窄的,只能终日处于“坐井观天”的狭小境界。
 
 (二)直面作文教学现状:多元文化已经在孩子们的作文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综观作文教学现状,外域文化和非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里的外域文化是指本土以外的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非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网络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具有现代文明标志的各种当代文化。
  在孩子们的作文里,像“米老鼠”、“唐老鸭”、“皮卡丘”、“丑小鸭”等非本土、非传统的东西已屡见不鲜,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孩子们对多元文化接纳与运用已成为一种兴趣,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作为教师是否也应该有这种超前意识和宽容心态?事实上,由于文化是“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外域文化、后现代文化等“新生事物”,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魅力,因而多元文化引起师生的关注、作文教学受到多元文化的浸润,也是符合情理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担忧”,甚至盲目拒绝和否定非本土、非传统的文化。

  (三)作文教学应当主动感受和适应时代文化旋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突出的一个重要作文教学概念。
  如何理解“认识世界”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一,从作文传播信息的功能来看,作文对时代脉搏的跳动应当是敏感的,作文需要放眼看世界,包括认识和接纳大千世界里的多样态文化;其二,从作文育人功能来看,吸收多元文化是学生增加文化内涵的需要,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陶行知先生曾经非常直率地指出:“至于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就保存他。”这就是一位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先驱者的坚定态度。当代作文教学自然应当学习陶先生的这种宽容和坚定。

  二、警惕和遏止某些不良文化的影响,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时代。世界各国的外来文化、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良莠并存且相互激荡。”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及各种文化“良莠并存且相互激荡”环境中牢牢把握作文教学这把“舵”?真正引领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陶行知先生的文化教育观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教师要在学习和认识多元文化中炼就“火眼金睛”
  毋庸讳言,多元文化是良莠并存的,有些不良文化还常常是“披着羊皮”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电视等混进我们的生活圈里的。对于涉世并不深、容易受诱惑的孩子们来说,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和悉心呵护。如果教师本身对多元文化缺乏了解,良莠不辨,怎么能担起“病毒防火墙”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在学习和认识多元文化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事实却是不容乐观的,学校本应该是一个充盈文化气息的地方,却往往文化空气稀薄。这是因为:第一,应试教育的“尾巴”在作怪。有些学校、少数教师为了“捞分数”,单枪匹马、甚至赤膊上阵抓“主课”,根据不重视孩子们的文化陶养。陶先生曾批评死啃教科书的坏现象,“有一种讲义。当看作帐薄一般……要晓得帐薄之外,还有许多文化在那里,要靠教科书是有害的。”第二,有些教师“闭关自守”,不管外面“风吹浪打”,守着老一套不放。显示出“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的偏执。其实,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知识来,就可以终身不尽的。”第三,少数教师虽然也是“外向型”的,却浮躁之气日升。在外面的世界里走动,忙于饭局、牌桌等应酬,无心静默,无意读书“充氧”,哪有闲工夫关注和研究多元文化?至于甄别文化“良莠”,自然就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多元文化,因为“语文是必须而且只能活在‘文化’当中,只有在‘文化’中,才会有体悟与领会,才会有传承与创新。”教师只有深切了悟多元文化,才能引领学生走上健康的作文之路。
 
 (二)随时为学生所掌握的文化“把脉”
  教育界有句耐人寻味的行话,叫做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在笔者看来,备学生,应当包含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能力等。如果教师不用心摸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掌握学生已有的文化底蕴,教学将难以与学生的发展接轨。
  “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陶先生真切的教诲。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随时为学生已经习得的文化“把脉”。如今,包括某些西方文化在内的腐朽文化,夹杂着拜金主义、贪图享受主义、虚幻主义等肮脏的东西正以强劲的攻势敲打着孩子们生活与心灵的门墙,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的人全盘接受和欣赏外域文化等非本土、非传统的文化,似乎一切都是外国的好,低估甚至否弃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这种拔根式的撼动,难道可以任由肆意而为?
  如果在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新名词”、“新故事”等新鲜的东西,甚至是些不合儿童口味的、不健康的东西,教师自己却似懂非懂,不置可否,这样的教学显然是难以“心灵共鸣”的,根本谈不上负责任和高效率的,相反,还会由此而误导学生。
 
 (三)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学习写表现真善美的、有文化底蕴的作文
  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网络文化等咄咄逼人的传播态势?这是一个不容回避、而又值得深究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媚俗乃至于庸俗的东西,都可以被操作炒作成“美”的东西来惑人耳目的今天,我们更要重温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导,“至于外国的经验,如不适用 ,就除掉他。去与取,只问适与不适,不问新和旧。”如今,在许多孩子作文里,常常出现许多“新鲜玩意”:“我是他的‘粉丝’。”(这里的“粉丝”是从英语fans翻译过来的。)、“求上帝保佑我”、“天马流星权”、“奥特曼”、甚至用“TNND”(他奶奶的)等污秽语言当武器攻击别人,等等。作为教师,不能一味的捧场,要加以分析,正确引导,旗帜鲜明地澄清是非美丑,决不能甘当陶先生所笔下的否定性人物:“今之号称新人物者,轧以仪型外国制度为能事。”
 
 三、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作文教育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和珍视中华传统先进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了这样一段要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不容否认,在人类“优秀文化”走廊里,中华文化也是首屈一指的。作文教育应当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用批评态度,介绍外国文化,整理本国文化。”“为发展我国固有文化计,为沟通东西文化计……以谋改进,而扬国光。”
  (一)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文献,为作文“补钙”
  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扬。1943年,他拟订的《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说:“育才学校办的是智仁勇的教育。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的指标。”智、仁、勇作为传统的道德涵养命题,早在中华经典《中庸》里有明确表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借用老祖宗的经典话语作为育人指南,可见,陶先生对中华经典文化是十分景仰的。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名著是一种文化熏陶,是作文积累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让学生记诵《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仅让学生感知“热情好客”是老祖宗的美德与遗训,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人交往的方式和“规矩”等,再与当今人类交往的方式方法相比照,这样所得出的感触自然是有深度的。不难结论,通过引领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文献,一方面可以加厚孩子作文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为孩子的成长打上了精神底色。

  (二)乡土文化,应当成为作文教育的“精神养料”
  乡土文化,源自一方水土,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创新。“知识既是传家宝,那么最初传这法宝的必是长辈。”“我们最传大的老师是老百姓,我们最要紧的是跟老百姓学习。”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乡土文化”的态度。笔者认为,乡土文化,应当成为作文教育的“精神养料”。如,让学生俯首躬耕桑田,学做小农民,从而体验农耕文化。“行是知之始”,通过孩子们拜师学艺,亲眼看、亲手做,深切了悟“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孩子们写出的如《我跟爷爷学种田》、《“农”的传人》等优秀习作,流淌着一股永不停歇的淙淙清泉。作文不是“纸上谈兵”,而应当“贴近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触摸生活,攫取有乡土文化气息的题材、鼓励学生写切合生活实际的放胆文,这样的作文教学才会有深度、有温度。
  不难推测,当这些浸润在乡土文化中的孩子长大成人,负笈远行之时,无论他们走到天涯海角,远渡重洋,行囊里怎能忘记装进浓浓的乡情?

  (三)作文教学要在不断创新中传扬先进文化
  创新,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数。陶行知先生一贯注重“创新”,他曾批评那些 墨守成规的人,说:“徒执古人之成规,以解决今之问题,则圆枘方凿,不能相容,何能求其进步也?”
  作文教学如何有效地在当代文化宏阔背景下“新意叠出”?笔者认为,首先要有不间断地呼吸新鲜文化空气的意识和功夫,因为“文化发展如同现实发展一样,时时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如,采用“择需、择要、择优”原则,引导学生选读一些外国名著,包括《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等,借用网络吸收新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等等;其次,要按照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因为作文“‘文化—心理’的教育,是一种精神交往的艺术。”作文教学,只有通过体验现代生活,才能有“活生生”的表达;再次,作文教学要摈弃浮躁,喊口号式的文化是难以“生根发芽”的。如今,少数学生幻想太多,几乎沉醉于只要喊一声“芝麻开门”,金银财宝、幸福生活就会翩然而至的虚幻世界里,作文中大话、空话连篇,如果谈及未来理想,尽说些“不是大款就是大官”的不着边际的大话。笔者认为,虚幻不是创新,动不动就冠以创新的名誉,不就是文化底蕴缺失的症结吗?
  沿循陶行知文化教育之路,步步踏实,且行且思,多元文化滋养下的作文教育,自然有鲜果累累的喜悦,这是笔者所信、所盼。

[ 此帖被秦汉大将军在2010-03-02 13:50重新编辑 ]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