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域下的鲁迅精神及课堂文化
——特级教师组·《药》的教学·评委报告
浙江春晖中学特级教师 贾超英
很高兴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国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鲁迅“立人文化”价值重建同课异构高峰论坛,特别是对组委会设定的鲁迅作品《药》的教学极为赞赏,作为鲁迅的同乡人,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这个久违的课题也倍感亲切和欣慰。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名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从思想认识上看,在今天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温鲁迅作品,认识鲁迅文化,特别是他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清醒的现实主义、唤醒国民的理想之梦,对我们的素质教育无疑有重要的意义。从纯语文的角度上看,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成为经典的教材,《药》更是经典之经典,它的立意的深广、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典范。
本次课堂教学设定鲁迅“立人文化”价值重建这个主题,时间为一个小时,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这无疑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个课题。而特级教师组老师的精彩纷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的教学范例。他们的课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展示了名师纯熟的教材处理和课堂驾驭能力。比如引导学生快速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等,入题既简洁明快,又融合多种能力训练。如:宁志斌老师、崔益林老师都以规整、美观的板书,从容自然地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探讨做好铺垫;魏平老师以一个句子扩展练习提挈情节的梳理和人物的分析。
二、注重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研习文本,细微体察,深入思考。给大家深刻印象的是韩军老师的激情和创意,他的朗读声情并茂,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生动流畅;他又巧妙地抓住作品中一些关于色彩的词语、称谓的词语,引发学生作比较分析,体会作品的高超艺术和丰富意蕴,令人耳目一新。
三、开始关注全面地认识鲁迅,注重鲁迅作品的深刻或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方面给我们启发最大的是王克强老师开阔的国际视野、独特的解读视角、批判性的思维。他的平视人性法、人子受难的叙事模式、亲子之爱的共同人性、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心理等,这些突破了我们传统的单一的解读方法,丰富、深化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为我们今后解读名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四、注重鲁迅文化的现实的积极的意义。不少老师在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延伸或联系。如范维胜老师提到了“中国梦”,张莹光老师在拓展延伸环节提供两则反面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崔益林老师在总结中提及了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宁志斌老师也在总结中提及鲁迅立人的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立人树德的号召。尽管方法上尚可探讨,但开发鲁迅文化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鉴于课堂教学中显示的一些明显差异,笔者认为:
一、在经典的解读中,我们需要认识并承认它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要继承原有的合理的解读,也要勇于突破——不管是解读的视角、解读的技巧,还是对作品主旨的理解。
二、经典常读常新,我们要紧密地结合生活、时代潮流,去合理地令人信服地开发它的内蕴,为我们的时代服务,而不是标签式的外贴。比如鲁迅,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他金刚怒目式的外表,更要看到他忧虑热切的内心,看到鲁迅文化在今天传播正能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隔墙;要把竞赛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思想多多地融入常态课教学设计中,让我们的常态课更新颖,更精彩。
(2017年11月24日于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