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41阅读
  • 0回复

(媒体宣传)《万象国学》杂志发表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总决赛北京赛区和重庆赛区获奖佳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24
        《万象国学》杂志是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办单位之一,2016年第12期,选发了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高中组现场总决赛,北京第一赛区和重庆第二赛区获奖佳作。



扬剧悠悠
江苏公道中学(高中组北京赛区一等奖) 杨金凤

  眼含秋水,面若桃花,罗裙绽放,水袖舞动。一曲毕,我还是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少了爷爷这个观众,再美再动听的《玉蜻蜓》,终究是我一个人孤独的表演。
  我来自江苏,扬州是生我养我十六年的地方。顺着邵泊湖粼粼的水波来到围堤,一片柳荫那头风吹麦浪,又从半掩着的锈红铁门里把悠悠扬剧和祖孙二人的笑声送到湖心。
  锈红的铁门里,就是我的家啊。
  爷爷在家门前种青菜、小葱,在屋后的水塘边种萝卜、蚕豆。若是遇上一个凉爽的午后,爷爷在地里锄草,我就搬张小凳坐在一边唱小调给他解闷。时而爷爷兴起教我唱一小段扬剧。这时,时间总是飞快逝去,太阳从南面移到西面,我的小板凳从菜地这头移到那头,口中的小调从《杨柳青》唱到《拔根芦柴花》,一个下午也就这样过去了。我搬着小板凳回家把它放好后,定会传来慈爱的呼唤:凤啊,挷斗(扬州话,意思是玉米)煮好了,快来吃撒!当我贪婪地啃完梆斗,太阳完全落下去时,房间的灯就亮起来。爷爷戴上老花镜拨弄它的“看戏机”,扬剧声又在家中传开。是李开敏的《安寿宝卖生》,或是游庆芳的《卖油郎》,好听得猫儿都不再叫唤。
  爷爷对我说:“凤啊,你要是学会扬剧,爷爷就天天听你唱。”其实那时七岁的我虽字认得不是太多,但是扬剧还是能在妈妈的影响下唱上几段的(妈妈经常带我看戏,给我读戏文),只是没有完整地学。
  十二岁上初中那年,我开始系统地跟老师学习扬剧,十分卖力地练嗓子、背词。《鸿雁传书》《赵五娘》《花为媒》……我像疯了一般狂学,只为心中的一个愿望,那是我和爷爷之间的秘密。
  高中生活是艰难的,艰难到让我无暇顾及扬剧……到现在,我终于学成了,可以整段、整首地唱了,可是爷爷离开了我,再也听不到我给他唱的扬剧了。村中老一辈一个一个地像爷爷一样离去,村中扬剧声已经很少能听见了,如果没有人喜爱扬剧这朵静中绽放的白莲,那扬州势必失去一朵灿烂的奇葩。
  扬剧不是国粹京剧,全国少有人知,可它却载着我对爷爷的热切思念,载着扬州人的精神依托。人们为什么不放开噪人的摇滚、火热的流行曲,在忙碌的生活中静下心来听一听扬剧,听一听“十八摸”,听一听“花花调”呢?
  爷爷离我而去,但扬剧我一定会传承下去。
  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
  评:扬剧悠悠,情韵悠悠。流淌在文字间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小作者对爷爷的依恋、对扬剧的挚爱、对家乡的眷恋,犹如一曲动听的小曲,悠扬婉转,叩人心扉。作者极有灵气和才情,其笔下的粼粼水波、浓浓柳荫、青青麦田,悠悠扬剧,无不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图景,读来怦然心动。



墨  香
(广东阳江一中)高中组北京赛区一等奖 陈泓君

  “滴答,滴答”,点点黑墨落于白纸之上,慢慢晕开了来,化作朵朵墨花。手轻轻执笔,忽地大力一挥,道道墨汁化为道道优美的弧线。几经辗转,一枝独梅跃然纸上,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煞是好闻。风吹动了百叶窗如蝉翼般薄透的窗帘,习习徐来,与那墨香缠绵,似诉说情语。那风也吹乱了她的发丝。她挽一挽凌乱的发丝,别在耳后,将毛笔轻放在砚台上,呼了一口气,嘴角微微弯起一抹淡如荷香般的微笑。
  “叮铃,叮铃”,一阵刺耳的电话声响起,刺破了她的思绪。她回过神来,走到电话前,拿起电话:“喂?”
  “小青啊?”熟悉的男声响于耳畔。“那幅墨画你画完了没有啊?”
  “不好意思,请再给我一点时间,那幅画要一丝不苟,所以还需要几天的时间。”
  “什么?!我都跟你说过了,不过一幅墨画,能卖个好价钱不就行了?外面的人能懂什么啊?买了不过就是附庸风雅,你就随便画几笔不就行了吗?”
  她敛了敛眼,微微垂下眼眸,手紧了紧握着的拳:“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精髓?那是什么?能当饭吃吗?我告诉你,要不是你还有一定名气,我才懒得跟你合作呢!你今天必须画完!要不然你别想再继续合作!”话一说完,便断了线,只留下“嘟嘟”的声音,不给她说“不”的余地。而似乎,她也没有这个勇气。微微泛起一抹苦涩的微笑,她合上了眼帘,无力地瘫坐在檀椅上,手松开了电话,埋头不语。
  微微凉风悄悄袭来,带来一丝墨香,她却觉得有些刺鼻。她缓缓地站起身来,来到檀桌旁,静静地看着那一幅未完成的独梅,忽地觉得眼角有些酸疼。她环顾了一下四周,一间有些年代的旧木房子,是已故的爷爷留下的。她住了一年,但从未碰过里面的东西。她低下头,余光瞥见一个上了锁的抽屉。打开抽屉,里面安静地躺着一沓泛黄的白纸,她轻轻地拿出来,拍拍灰尘,打开来。一瞬间,她愣了一愣-----一幅荷花墨画,墨迹已干,似乎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墨香。
  “爷爷”,她轻轻地吐出两个字,思绪早已飘远。
  墨汁如精灵般在纸上舞蹈,舞出一道又一道美丽的弧线,时而缓慢,里面疾速,笔尖之处,尽是劲力,檀桌前的人,身穿青色长褂,身材硬朗,手执毛笔,龙飞凤舞,不大一会儿,一枝荷跃然纸上。
  “爷爷,你在画什么呀?”年少无知的她一脸天真地趴在桌上,问爷爷。爷爷笑了笑:“墨画,荷。”“墨画?那是什么呀?”爷爷轻抚了一下她的头,说:“墨画啊,它是一种文化,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画墨画的时候,心要静,切忌浮躁,本着初心,一颗敬仰中华文化的心,将中华文化独有的气息凝聚于笔上,一气呵成。”爷爷轻轻放下笔,紧盯着她的眼睛,说:“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本着初心,热爱这种气息,这种文化底蕴,懂了吗?”
  勿忘初心,勿忘初心,这句话一遍一遍地在她耳边回响,她忽地睁大了眼睛,猛地站了起来,拿着画纸的手微微颤抖,是啊,勿忘初心,可她怎么就差点忘了呢?她忘了当初传承这种精髓的志向,在金钱的诱惑面前,险些迷失了自己。
  她紧盯着那一幅未完的独梅,手紧紧握成了拳。
  她走到电话前,拿起电话,拨通了号码。“喂?”
  “喂,小青啊,画是不是完成了啊?那快点拿过来,我好把那笔钱给你送过去。”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
  “什么?你说什么?”
  “我说‘不’,我们的合作到此结束吧!墨画是一种文化精髓,我有责任守护它,对不起了。”说完,她立马挂了电话。
  她拿起那一幅未完成的画,微微笑了笑,勿忘初心,爷爷,我做到了。
  一阵微风吹来,夹杂着淡淡的墨香,很好闻,似乎从未变质。
  评:本文情节跌宕,心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鲜明。在纸醉金迷的社会,画商的利欲熏心,画家小青的勿忘初心,人物的性格在对话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选材紧扣话题,面对各种诱惑,要勇敢说“不”,保持对文化的尊重,对艺术的敬畏,不要在物欲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异 彩
广东阳江一中(高中组重庆赛区特等奖) 陈俊璋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结,科技革命的推进,社会可谓是日新月异,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理性思想必已缱绻于众心之内。人们做事必先思考为何做此事,此事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我从中能否获得什么好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环境,人们仿佛也渐渐冷落了内心。那种根植于自己内心深处最朴素最本真的感受渐渐被人所遗忘。
  传统是文化的一种,是各地区在其发展道路上渐渐形成的习惯。它是各地区人民的根,是烙印在人心底的图腾。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萌芽到成型,依据的不是理性的科学,而是对乡土、地域特点的感悟。因这一特性,它自诞生起就是该地人民情感的一种寄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如同一樽酽酽的酒,愈发地馥郁香醇。
  “童子蛋”是东阳市民的一种传统美食,佐料是童子的尿液。乍一听,想必外地人都会心生讶异之感,且科学界也早已作出声明,尿液并不利于人体健康。但是,对于骨子里流淌着东阳血液的东阳人来说,他们始终相信传统的神奇,他们对这道特殊的美食有着信念,甚至可以说是信仰。他们品到的,不只是一颗蛋,更有着信仰以及与之相随的回忆,那是属于他们的春天的味道。
  汪老曾言:“不喝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豆汁儿我尝过,味儿很冲,我并不喜欢。它是由豆角料发酵制成的,实在不能算作“美食”,也称不上什么“苦口良药”。但它确是老北京们内心的一种怀念,一种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怀念。其中蕴含着的,不是香气,不是甜味,是人们记忆中的老北京。除这两例外,还有诸如西南热带地区的泼泥节,吃虫节等,这些用理性眼光难以理解的行为,在当地人眼中却是信仰,是地区民族的图腾。
  现代社会,理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这点不可否认,我们也应该心存理性的求实精神。但是,我们尊重特异的传统文化也并不代表不理性。传统文化之异不是糟粕,不是垃圾,是我们伟大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异彩。不对传统心存偏见,让这抹异彩与理性之光结合,绽出的一定是束炫光,一束使国家重塑文化强国的炫光。
  繁星纵变,文化永存!愿日月相辉映,理性与传统的异彩能交融,让华夏文明古国能重现昔日的神采!
  评:本文从“童子蛋”说起,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论证了理性认知与奇异风俗的辩证关系,行文干净利落,思维纵横捭,认识深刻,语言凝练,极有思辩色彩和说服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