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95阅读
  • 0回复

(13届大初赛)文化作文大赛主题金题:文化交流与碰撞——本位文化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2
  四、主题金题:文化交流与碰撞——本位文化观(不分学段,均可选择)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在当今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的感受,特别是基于你的国家本位和地域本位,对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你会怎样选择?可以叙述亲历见闻,可以虚构故事,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想象未来。文体不限。
  1、近代中国文化自残下的文化坚守。1920——1930年前后,发生了“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力主西方文化路向一派占据话语权。面对“打倒孔家店”(吴虞)、“不读中国书”(鲁迅)、“拼命往西走”(胡适)的激烈反传统和全盘西化论的文化氛围中,式微的中国文化路向一派中的王新命等十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传》,表达了捍卫“中国本位的文化”的立场和姿态、用心和情怀。“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沉痛悲愤的心情,溢于言表。
  他们提出了本位文化建设的原则是:“不守旧,不盲从。”不守旧,是淘汰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努力开拓出新的道路。不盲从,是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在从善如流之中,仍不昧其自我的认识。
  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2、文化力量不等同于战争实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表明:一种文化先进与否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发展水平。否则,文化先进的古希腊、古罗马怎么会被文化落后的“蛮族”灭亡了呢?文化先进的宋、明怎么会被文化落后的蒙、满灭亡了呢?野蛮的蒙古游牧民族反而能够征服西亚和欧洲呢?文化就是文化,它是知识、信仰、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的综合体,而不是一切,也不能决定一切。换一个角度讲:先进文化要立世生存,必须强化其刚性品质,用强大的国防保护强大的文化。
  3、主流文化之间的互相融合。东汉末年,儒学式微,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得到空前发展。这段时期出现了以道解儒和以儒解道两种不同文化立场的儒道文化碰撞,甚至还出现以道解佛,佛学玄化,这对佛家文化进入中国创造了思想环境。至李唐,虽然上层政治尊崇道家,但唐玄宗御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三部儒家、道教和佛教经典,颁行天下,说明政府对三教合一的提倡。至宋明,儒学正统地位下,以儒解道,以儒解佛,整合佛道文化,儒学得到创新发展,实现了由汉儒章句之学向宋儒性理之学的转变。而佛教吸收儒道思想,完成了禅宗世俗化和中国化历程。因此,文化交流与融合,坚持主体性极其重要。
  4、文化交流与文化侵略。文化交流,是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行使文化选择权,各自以我为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文化入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入侵;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的典型例子就是日本二战时期在中国东三省以及台湾所推行的奴化教育,以及甲午战争和抗战时期鼓吹文野之战、脱亚入欧和大东亚共荣等精神鸦片,瓦解中国军民的战争意志。

  命制理由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处处皆有,时时都会遇见:不仅与外界的文化,也与内部的文化。
  这就涉及一个文化交流中的核心问题:你的文化主体是谁?
  当今社会倾向于西方文化的人,一切以西学为主体,用西学范式来审视中学。
  倾向于传统文化的人,一切以中学为主体,去审视和吸收外来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文化界值得称道的有两类人:一是坚守中国本位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如《学衡》派,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光”,“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吴宓说:“今欲造成中国之新文化,自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他们反对一味诋骂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孔子的历史地位,强调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应当给孔子一个科学的评价。吴宓等人强调,孔学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可成为救治当今世界物质与精神痼疾的良药。他们非常在意孔学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可能价值。这与后来池田大作和汤因比等历史学家的看法非常相近。他们基于那个混乱年代有如此本位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卓见,实属难得。
  一是强烈呼吁文化改革,打造新文化,但对中西文化不带偏见。能够看到西洋文明的优势,又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清晰认识,强烈感受到吸取西方文明以打造中华新文明的急迫性与重要性。比如东方文化派,以辜鸿铭为先驱,以梁启超、梁漱溟等为代表。在文化选择上,他们主张立足本国传统,会通中西文化,谋求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文化的返本开新,进而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
  因此主张全盘西化者,诅咒中国文化者,无论他们的文章多么有才华,放在今天来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伤害,都只证明他们的短视与偏激。虽然他们对推动中国吸收外来文化或自我文化改造方面也确有贡献。
  提供4个材料,是希望从历史视域,让同学们认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主体性,任何时候,不丢失自身文化特征,却又能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文化的飞跃。
  在现实中,面对不同文化,懂得坚守的执著与开放的吸收。比如泼水节、七巧节、三月三、踩花山节、对歌会、插花节、开门节、擂背节、赛装节、姊妹节、元宵节等等,都与西方的情人节具有相同内涵,只是称呼与形式不同。如何选择自己认可的节日,又同时可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相同节日内容,这是同学们文化成长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为这是你们的文化身份证,代表你们精神的归宿。
  放大来看,就是一个族群或一个国家本位的文化建设。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