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84阅读
  • 0回复

从优秀文章看思路的设计与语言的运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01
从优秀文章看思路的设计与语言的运用  
李震


     高考作文,要讲究思路和语言。从思路上说,就是要设计好开头,设计好结尾,设计好中间主体部分,给人以眉清目秀的印象。从语言上说,或朴实,或生动,或凝炼,或形象,尤其是要充满了时代感。下面我先评析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选一篇时文,并作些分析。
  江苏高考作文
  有人说: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人与路

江苏考生


  我带着你的梦,牵着你的遗愿,回到了你离开时的小巷,立在你走过的路的一头。
   [以细腻的语言娓娓叙述,紧扣“路”。四个动词:“带”、“牵”、“回”、“立”有着时间顺序,显得语气贯通。]  这条巷好深,深得令我心中略显凄凉;这条路好长,长得令我看不到另一头。我有些胆怯,有些犹豫,更有些徘徊。
  [前两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句与句之间前后相贯;接下来运用排比,写出心理活动。]  我不清楚,是否因为你的走过,才有了这巷中的深路,也可能因为我的到来这条曾经的路又重现,我决定为自己,也为你走下去,踏上这条寻梦路。
   一切照旧,江南依旧鸟语花香,江南雨巷照样迷人。我竟信了你,撑着把油纸伞,头上戴着玉牙叉,就像陈逸(yì)飞(fēi)的《丽人行》那样。我走了进去,踏上你来时的路,带着迷惘(wǎng),四处寻觅。
  [陈逸飞善画美人。他画中的美人无不生动柔美、清新温婉,一如他画中的江南,安宁详和,给人无尽遐思。]
  希望替你寻到那位从雨巷深处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告诉她你的梦与愿望。尔后,依然从我身边走过,来不及回来,丁香一样的女子早已消逝在雨巷的尽头,可我仍站在你走过的小路上,重温着当初你的遗憾。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这一段提到“江南雨巷,自然而然地使我们想到了戴望舒的名诗《雨巷》”。化用了《雨巷》的诗意。]

  我踏着你的路,带着你的梦回来了,一切仍是原样。他们大概看出了我与你的相似,同样青涩的脸庞与深邃的眼神,他们脸上写着惊愕,可他们又摇头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样”。
   [作者的思路发生了转折,本来是追寻“多情的诗人”之路;文章至此,有了波澜和有了起伏。]  是啊,我怎么可能会是你呢?你永远是位多情的诗人,为了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抱憾终生。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因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寻,走上你的路。
  即使我有着与你一样的性情,一样的性格,或许眉宇间也有你的气息,毕竟,你是你,我是我。你的路,我有何资格重踏?我的路,仍在等着铺平。
  我决定离开,离开你的路,你的江南雨巷,不想看到你的故人看我时那种惊愕而又失望的眼神。
  你和我都要明白:路过的人只是一阵路过的风。
  该放下的都让我们放下,你我的路不会有交点,我们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两条孤立的路。
  我将你放下,放在你来时的路上。我和你都只是平凡人,各人有各自的路途,我又何必非要踏着你的旧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只希望,能够在清凉午后,翻开你的书卷,重温你的气息,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品人生似棋。
  [写出自己对路的追寻的独特理解。]
  我离开了你的路,回头张望,这条路好深,那里有你的辛酸,可那是你的历程;向前张望,那儿也是一片尽头,可那是我的路,它等着我去创造与铺设。我带着自己的梦,踏上自己的路,转身,浪迹天涯……
   [回顾诗人辛酸之路,展望自己的前方之路。]
   [简评]
  作者熟悉戴望舒的《雨巷》,因此一入题,就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写追寻诗人之路,化用诗意,营造情境;然后文势转折,写应该去“创造和铺设”自己的路。
  作者的语言细腻而有情味,缓缓地,书写心曲;体现出对未来的探求。
  
链接: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幸会经典   感悟经典(节选)

陈燮(xiè)君

  书画稀珍103件,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办“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以贺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连日来,经典展给申城以文化震撼:陆机捧出平复帖,伯牙鼓琴音连绵。马远敬献踏歌图,丹崖玉树秀无限。米芾蔡襄黄庭坚,马远夏圭刘松年。宋贤幸会元四家,今人直面范仲淹…… 千年稀珍,百件经典。“经典展”无疑是一次传承文化的经典伟力的检阅。
   [写“经典展”无疑是一次传承文化的经典伟力的检阅。]
  学术研讨既有视野恢宏的综合研究,也有以单幅作品为对象的个案探索。
  在推出“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前夕,“书画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研讨会交流了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新的探索领域,尝试了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新的思维碰撞。[排比句]可以说是学者来自五湖四海,高朋激扬研讨现场,演讲者厚积薄发,疑释者引经据典,问者机智敏锐,答者沉稳睿智,学术氛围良好,讨论渐入深层。
  [写对经典的研讨。]
  学术研讨围绕“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既有视野恢宏的综合研究,也有以单幅作品为对象的个案探索:结合展示的晋唐宋元书画名迹,论述其发展脉胳、典范作用、文化意义和艺术精神;从宋元花鸟画的风格、流派、艺术个性研究入手,考察在墨色丹青中闪现的艺术灵性,在传世珍品中延续的绘画历史,在大家伟作中养育的文化品格,在岁月跌宕中崛起的文物丰碑;循着元代文人山水画的水墨屐(jī)痕(hén),洞察元代文人画家和士大夫是如何发展宋代文人画理念的,这些传世佳作不求完全真实地反映山水的形态和意境,把绘画作为人格和个性的表达载体,在绘画中表现独特的审美感受,追求富于个性的艺术风格;从作品的鉴定着眼,谈新得而欲取共识,叙已见而接受挑战,引经典而舒展新解,释疑惑而另存新疑。有的学者从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解读千年书画珍萃,认为名家遗珍,标程百代之经典:在这次“经典展”中,书法作品选入了宋黄庭坚、米芾(fú)、赵构和元赵孟頫(fǔ)\、杨维桢等名家的墨迹;绘画作品中,有宋王诜(shēn)和元赵孟頫\、吴镇、倪瓒(zàn)、王蒙、朱德润、王冕(miǎn)、张渥(wò)等大家的传世名作,这些千年遗珍反映出他们开宗立派的创造性艺术成就,代表了所处时代的主流风格,在艺术史上带有经典和典范意义。传世稀品,充实艺术历史:展品中有一些为传世仅有的孤件,如南宋艳艳女史《花鸟草虫图卷》、赵葵《杜甫诗意图卷》、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溥(pǔ)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卷》等,这些书画家似乎不如其他大家那么知名,然而艺术精美,或反映时代流派的一个侧面,或竟是异于时风的别调,从而在填补艺术史的空白和充实艺术史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佚名佳作,深藏丰厚内涵。展品中有一部分为无作者名款之作,如五代《闸口盘车图卷》、南宋《西湖图卷》、《人物故事图卷》、《莲社图卷》等,这些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作品的艺术技法和风格,也为认识流派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有的学者通过解读“经典展”中的法书名品,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值得崇敬的高级的艺术。书法传达了个人特有的清晰涵义,又以流畅的笔墨传达出艺术个性。笔墨微妙的转折变化,时而庄重节制,时而飞扬激昂,看似一掠而过,实是个人表现精神和直觉的强有力手段,先人用它来传达某种特定的或者含蓄的意义、价值、感受和真情。有的学者深入研究了“经典展”中的元代山水画的时代精神,指出元代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一种自然景象与图像的取舍,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客体的描绘,演绎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能够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在感受,那种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境意态;不仅仅是技法的演变,而是从整个创作动机到内涵的演变,从而达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
    [写对经典研讨的内容。]
  幸会经典,感悟经典,有许多哲理的启迪。一是传统与时尚。千年遗珍,传统而经典;遗珍穿越千年,挟裹、整合了百代时尚,当追求时尚的今人直面这些经典和传统,依然愉悦地接受和坚毅地传承,使人领悟“传统并不拒绝时尚,传统是当时的时尚,传统又在延续中整合着时尚,并积淀着新的传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理智的时尚是尊重传统、延续传统与传承传统的时尚。二是原创性与时代性。书画经典之所以能自立于艺术之林,其原创性不言而喻,其“时代性”显而易见。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原创性,不同的原创性又因时而异地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性,原创性因其“时代性”而凸显原创,时代性因其原创而更见亮丽。“经典展”中的千年稀珍是原创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三是“形象”与“意象”。细览“经典展”中的书画经典作品,有的关注于“形象”,有的倾情于“意象”,“意象”犹如诗化的水墨,“意象”是文人化的重要特征,“意象”使中国书画更带情感,“形象”与“意象”的复线推进与融合发展使中国书画艺术连绵不断、形神俱兼、气象生动、情趣盎然。四是“文化释放”与“文化回归”。书画经典颇具艺术能量,千年珍品的“文化释放”性不需赘言,而书画经典又极具文化凝聚力,在“扬我中华文化,壮我中华精神”和认同人类古代文明的双重意义上强烈地吸引后人进行“文化回归”,又促使后人在“文化回归”的同时进行新的能级的“文化释放”。五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经典展”中的书画经典是中华瑰宝,富于强烈的民族性,然而又是人类文明进程和艺术史发展中的稀世遗珍,其世界性同样浓郁。没有民族性,就难谈世界性;在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中更能领略民族性。正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中,才能更见千年书画稀珍的经典性和永恒性。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并存互容中,书画经典作品负责地建构了艺术历史,坦诚地反映了生命状态,庄严地体现了文化承诺,深沉地传承了人文精神。
   [写幸会经典,感悟经典,有五点哲理的启迪。]

                   (《文汇报》2006年1月29日)

  阅读本文的主要收获。
  第一,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从整体上来说,先写对经典的研讨,再写经典研讨的内容,最后写五点启迪。从部分来说,也彰显了清晰的思路,如最后一段,先总后分。“幸会经典,感悟经典,有许多哲理的启迪”,这是总写;然后用序号表示分写:一是传统与时尚,二是原创性与时代性,三是“形象”与“意象”,四是“文化释放”与“文化回归”,五是世界性与民族性。
  第二,语言体现出庄重与活泼的风格。
  关于庄重:例一,“研讨会交流了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新的探索领域,尝试了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新的思维碰撞。”这里形成了动宾结构,句式稳重牢实;例二,“演讲者厚积薄发,疑释者引经据典,问者机智敏锐,答者沉稳睿智,学术氛围良好,讨论渐入深层。”这里基本上是两两相对,相互支撑。
  关于活泼:有叙有议,有诗有文。“在推出“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前夕,“书画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这样的叙述语言,简洁平实,为议打下了基础。“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并存互容中,书画经典作品负责地建构了艺术历史,坦诚地反映了生命状态,庄严地体现了文化承诺,深沉地传承了人文精神。”这样的议论,揭示了书画经典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意义。另外,开头用诗句“陆机捧出平复帖,伯牙鼓琴音连绵。马远敬献踏歌图,丹崖玉树秀无限。米芾蔡襄黄庭坚,马远夏圭刘松年。宋贤幸会元四家,今人直面范仲淹”,写出了经典展给上海的震撼。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