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52阅读
  • 0回复

养生气功与精气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31
养生气功与精气神




     练功行气的人与现代一些养生科学家都非常注重“精气神”,把“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如人们所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因此,“精气神”对养生练气行功是极为至关重要的。

    要想养生锻炼气功,首先就得讲气,“气功”不讲气,不练气,还叫什么“气功”?但“气”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个极为微妙和深奥的问题,也是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所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气”是有物质基础的。因为宇宙万物之生长、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气的作用。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动,同样也是由于气的活动而维持的,所以明·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就说过:“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由人的胚胎时期开始,“气”就有了萌芽,因为胎儿要靠母体进行内呼吸,以吸收营养而发育、成长,这就需要依赖先天母体的祖气(精气)。等到胎育成熟,胎儿离开母体切断脐带之时,则靠自身的呼吸调节,这时是依赖天气(自然之大气)给予的条件完成呼吸的动作,这个呼吸动作,就是“气”的能动作用,也就是后天生命的开始。虽然人离开母体断了脐带后,承受先天祖气(精气),并得到天气的资助,已能动地开始了呼吸,但是必须要靠后天饮食的滋养,这个生命动力的“气”才能不断发挥作用。不难理解,后天之气要靠饮食的充养培育,所以人落生以后的第一个信息是“哭”,“哇”的一声,用以震荡肺络行使呼吸;第二信息就是“吃”(吮乳),而且吃的是那样的香甜,开始了胃的受纳以充后天营养。

    “气”,没有一定的形状,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能够自由散布的物质。气息、呼吸都是气。“气”在人体中是流动的,周身上下,内外表里无处不到,因为它是生于先天,禀于后天祖气(精气)、后天谷气(胃气)的名称。

    人体的气,又称为“真气”,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就说明了真气的本身是禀受于先天,并得到天之大气,与水谷饮食之气并合而成,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但由于它的分布情况和作用不同,而又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类经》所讲:“真气即元气。气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气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钟(集中)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表曰卫气;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由此可知,气的来源虽同,但由于气的分布和作用不同,其名称亦各异。其中的真气,为诸气的根本,也可称之为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气,气功所锻炼的就是指真气的气。

    上面提到的元气(原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因为此气的来源是禀受于天,是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原气”,但它要靠后天营养而不断滋生。在《难经·第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这说明“命门”是全身精气和神气所在的地方,也是“原气”联系的地方。很明确地提到“原气”与“命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命门”有生命门户的关键之意,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是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明·张景岳云:“命门为原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之火体现肾阳(元阳)的功能;“命门”之水体现肾阴(元阴)的物质。所以说:“命门”是“水火之宅”。“命门”之火(肾之元阳)包括现代医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命门”的位置在两肾之间的动气,其穴位属督脉,在十四椎下凹陷处,正与任脉肚脐的“神阙”穴相齐。

    “命门”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原(元)阴之处(物质);命门主火而升发,为人身原(元)阳之处(机能)。元阴是先天的真水,元阳是先天的真火。二者相互关系是阴阳互根、水火相济,只有阴阳水火互相作用,才能产生真元之气。真元之气不仅是人的生命动力,又是人身生化的源泉。相对来讲,元阳比元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有一分阳气在,即不会死亡;衰亡的规律,也总是先亡阴后亡阳,可见“命门”真火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所以《难经》认为它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生理活动的根本。如《难经·第八难》很明确地指出:“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从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这一段文字是说,人体所有的“十二经脉”都是属于“生气之源”的,所谓“生气之源”,就是十二经的根本,也是指两肾之间的“动气”。这是五脏六腑的基本,十二经脉的根源,呼气与吸气的枢纽,三焦气化的发源地,又可以称为“守邪之神”。这里面说的“生气之原”是生命动力的根源;“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水火相济(真水与真火)所发生的动力;“呼吸之门”的“门”是指门户,门户有开合出入的作用。“呼吸这门”,就是管理呼吸之气开合出入的枢纽,是重要之门户。“命门”有引肺气下降,推肺气上升的能力,吸气不能向下至肾在病理上是个重候,为肾不纳气的病理机制,在临床表现多为动则气喘,呼多吸少,不足以息的极度缺氧状态。在练功行气的过程中,上胸下腹气的引伸最为明显,《难经·第四难》讲:“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正是说明呼吸上下的引伸问题。“三焦之原”就是指三焦气化的发源地,借“命门”的热力才有三焦的气化。“三焦”是中医学一个特有之腑的名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焦”为焦点,有火、热的能量,有蒸发、传导、通调、运化等作用。“三焦”分属在胸腹部位,是水谷出入的道路,其经脉布膻中,散络心包,总司人身的气化活动,具有疏通水道的功能。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为六腑之一。由于“三焦”所辖部位过大,涉及到各个脏腑功能,因此有上、中、下的划分。中焦,相当于中脘部位,中脘以上为上焦,中脘以下为下焦。从整体看,三焦可以“主持诸气”,所谓“主持诸气”,也就是三焦在人体上下内外发挥气化作用,而三焦所以能够发挥气化作用,那是因为有命门真火的动力。什么是“气化”呢?气化,泛指阴阳之气化生万物。在人体则指生理性的气机运行变化。如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输布、经络的流注等。又专用于概括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三焦对体液的调节称“三焦气化”,膀胱的排尿功能称“膀胱气化”。如在《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气化则能出矣。”就是讲膀胱的气化功能。前面谈的“守邪之神”的“守邪”是预防病邪侵袭的意思,这里的“神”是指人体防御外部侵袭的能力。肾气充盛,命门火旺,真气存内,则外邪是不能侵犯的。“故气者”的“气”即指真气而言,是人的生命根本。生命的根本没有了,则根绝叶枯,生命也就熄灭了。所以说“根绝则茎叶枯矣”。在气功的锻炼过程中始终注意的集中问题就是真气,气功的行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人身的真气加强,从而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上所谈的是与养生之道相合,掌握了养生之道,就能寿高百岁而动作不衰老,“合于道”能够“皆度百岁”,如不“合于道”,则“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因此,“气”在人体中主要指的是真气,它通过在上之肺的呼吸,通过鼻息沟通天气,在下之命门(肾之真阳之火)的引动呼吸,完成内外真气的整个呼吸,这个整体呼吸的能动作用是人的生命根本。养生之道的气功就是激发加强真气的能动作用。

    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论述。这几句话,指出了练气长寿的方法。“呼吸”指出吐纳练气养生功夫,“精气”就是前面所谈的真气,真气又称原气或元气,是先天祖气,天之大气和后天的谷气相合而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气,发源于肾(命门)。真气禀受于先天,依赖于后天。“精气”又可称为正气,这里所谈的“精气”泛指生命的精微物质(阴)及其功能(阳)。“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是说内在的吐纳练气与外在的形体肌肉始终能够保持协调统一,所以他的寿命特别长久,能尽终其天年。其中又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恬淡虚无”是指心里安闲清静,没有贪求妄想,患得患失的思想。阐述了静养的练气,可以使气旺盛,真气充沛,精神能够“内守”,疾病就无从侵袭。

    由此可见,“气”在人体是极其重要的,人身的气是养人的,所以称之为“正气”,这个“气”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生命动力“真气”。外来致病因素相对“正气”而言,称为“邪气”,内生的情志波动之气也称为“邪气”。这种邪气是伤人的。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名言。这就是说,正气能够充沛于内,外来的邪气是不能侵犯干扰的;邪之所以侵犯干扰是因为正气先虚,外因(邪气)通过内因(正气)而起作用。前者是“正气存内”,所以不受“邪”的干扰,后者是“正气”先虚,必然受到“邪”的侵袭。这是正气与邪气的矛盾,不是正气战胜邪气,就是邪气战胜正气,总的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所以正气是决定因素。

    就以人的思想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密切,如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足以影响机体正常活动而引起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亦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都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所致的情志影响而发生的病理变化。因为一切事物都能给人们的刺激,而引起思想情绪上的波动,这些刺激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内脏(自身)的调节是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如果超过一定的常度,就能致人于病。因此,对于精神上的修养,无论在练气行功时,或日常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平时精神情志的修养也是气功锻炼的内容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意思是说,人们应该节制私欲,不作妄想,要胸怀开朗、乐观,才不致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才能够健康长寿,也可以百岁。《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说明思想恬静,“正气存内”,即可防止内在致病因素(七情)的刺激,更可以使肌腠增强抗御外邪之能力,虽有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亦不足以引起疾病的发生,从而保障身体的健康。

    饮食、起居与人体的健康关系亦很密切,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在《内经》有关养生保精、保气、保神方面总是反复强调它对于寿命的长短甚关重要。从这一段话也可看出这个问题,它说明了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需要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使身体健康。如果生活失常,纵情酒色,任意斫丧,不知摄养,都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主要因素。

    前面我们谈过,古代讲究养生保健的人,很注重对“精气神”的调护摄养,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之至宝。“精”是先天祖气与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入的大气(天空之清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精”和“气”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思维活动的概括(体现)。由此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灵枢·本神》所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精”与“气”二者关系是多么密切,无精就无气,“无气则死”,精气是非常重要的。《灵枢·本脏》又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意思是说,人休血气精神是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的,它可以布散敷陈于全身而维护生命,是保持生命的根本物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说:“积精全神,”就是摆脱杂念,聚精会神,指出了只有“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精和神的密切关系。

    从上面引证的《内经》经文,可以看到“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盛衰存亡,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生死,所以“精气神”是人身不可缺少的三大宝,应当很好地爱护它,珍惜它,养生家所要求的和气功所练的,归根到底就是这个根本。《内经》在这方面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精化为气”(精可以产生生命的动力);在同一篇中又说:“气归精”(气又可充实转化为精,没有气的动力,精也就无所生)。《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前面说:“积精”才可以“全神”。“精气神”三者,是关系生命的根本,存则俱存,亡则俱亡,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精、气、神”这三者的关系是息息相联的。“气”的由来是源于“精”,“精”的化生是产之于“气”,只有精气充沛,才能体现出“神”,“积精”才能“全神”。无神就说明气虚,气虚就说明精少,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物质基础,它和气是同等重要的。

    《老子想尔注》说:“古仙氏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说明“精”对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老子想尔注》是一部早期道家经典,是《老子》五千言的一个注释本。据唐玄宗李隆基和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所说,该书为东汉末“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所著。现存所见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千佛洞石室保存下来的旧藏卷。这部书首先谈“精”的重要性,是练功行气的基础。东汉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所以,“精气”足,便是人的生命之根本。(王充,东汉上虞人,字仲任,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著《论衡》八十五篇)。

    从古代至今,养生练功历来强调“节欲保精”,特别对初练者更为严格,要求在百日内禁止性泄。可见“节欲保精”是如此重要,但为什么非要这样强调呢?根据养生学和中医学理论,“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精”可概括血液、津液等一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有形液体物质;从狭义上讲,“精”指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练功者为了打好基础(筑基)首先就是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他开始练功行气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练精化气”,如果没有充实“精”的物质做基础,拿什么来练气、化气呢?第二部(步)功夫,就是“练气化神”,第三部(步)功夫即“练神还虚”。通过调身、调心、调息等特定锻炼方法和手段,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如不注意“节欲保精”,任其泄漏,就不能使人精足、气充、神旺,势必导致早衰。即使练功,也是徒劳无功,甚至有害。这就是古今养生家、练功家对初练功者为什么提出百日禁欲的道理。同样,对有相当功底的多年养生练功家来说更应注意“节欲保精”,否则很难使功夫深化。真正达到“练神还虚”,“还精补脑”的阶段,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做到“返老还童”的功夫,即真如“童子”一样没有“性欲”的要求。一般的功夫到不了这个境界,因为练功是要吃苦的,是要吃很大的苦的,等到苦去甜来,真正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到了这种境界,也只有练功到了这种地步的人,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尤深。

    当然,提倡“节欲保精”并非绝对禁欲。绝对禁欲,不但不符合生理要求,而且功底浅薄的练功者也很难做到。“精满则自溢”,若无一定的“练精化气”之功夫,亦会自然而泄。绝对禁欲非但无益,还会引起阴阳失调的流弊。特别对已婚的青壮年练功者,过分强调禁欲,还会造成身心不快,情绪不安等思想负担,影响正常的练功,有的甚至中途而缀,不能继续练功。况且一意禁欲还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如确实需要较长时间的练功而禁欲,也必须在夫妻间作必要的解释、商榷。这样双方配合,才能提高练功效果,使双方都获得幸福。因此,欲求养生练功者,对性生活要正确地自觉控制,恰当掌握,既不能纵欲过度,又不可绝对禁欲;既要“节欲保精”,又可适当调和。但总的精神还是“节欲保精”,不是“绝欲保精”,关键在“节欲”二字。因此,练功“节欲保精”是使练功深化的有利保证。否则“精”伤太过,气从何而来?所以,精、气有时同时并论,其理如此。

    人身精气至要。《老子想尔注》说:”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将人身比喻是“精车”,人身精气应充养培育,而要达此目的离不开“一”。“一”,与《老子想尔注》同时代的《太平经》(于吉神书,即道家《太平经》,此书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为部,每部十七卷)有解释云:“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三者相互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这是解释《老子想尔注》所谈“欲全此功无离一”的“一”。说明精、气、神三位一体,互相为用,不可分离,人要想得到长寿之道,就应当爱护注重精气神,意思是说精气神三位一体,存则俱存,亡则俱亡。所以人身比做“精车”,要很好地运转,要运转就得要练功行气,只有这样才能精气神更好的“相互为根”。这就是说,“精”既然落在人身(“精落”),就应载运营养周于全身(载营)。但如何“载营人身”呢?这就要用功法的动力使精气神融为一体,发挥这三者的作用。《太平经》又云:“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混沌”二字本为世界未开辟以前之象解,“人本生混沌之气”就是先天胚胎之祖气,由此才有先天之精气,此气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经有了精气神的基础,以此进一步发展、变化。人落生以后,这个先天原有的祖气接椟后天不断发展、变化、成长,所以说“气生精”,在练功来说就要练气化精。这个“气生精”的“气”指先天祖气,而“生精”的“精”指后天之精微,也就是以先天之气生化后天之精。精气既生,就要练化精气以生神,所以又云:“精生神”,练神生明,达到了“神明”阶段,即《老子想尔注》所说的“神成气来”,这时真气充沛,即能更好地“载营人身”,就是说真气加强了,才能“载营”精气运转于全身。这些作用的加强,都是精气神的“相互为治”、缺一不可的作用。所以人要长寿,就须炼精气神的“载营”之功。上面引证道家的著作,是使进一步了解精气神,分之为三,合之为一“欲全此功无离一”的真正意义就在三位一体上,这是先天转后天的功法,说明精气神在练功时是多么的重要。当然,道家著作的内容写法有时确实难懂,甚至内涵深奥,短期内无法理解,有些名词亦很生疏,没有一定功法的人也很难体会,只是感性认识而已。随着练功的不断深化,就会加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上面所谈的“神生明”应该怎样理解呢?神和明二字分开来讲,“神”是微妙难穷,即难以捉摸,藏着无限的精神能力;“明”是光亮、清楚、聪明,作灵解,是指敏捷的心理活动。“神明”简而言之,就是生命活动力的体现。精气神非常充沛,人当然会灵敏聪明,有无限的活力,所以说“神生明”。

    “神明”之神如搞不清楚,就形成神乎其神。“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日常生活中常讲“神”,是指心(脑)的功能和思想状态。如“留神”、“劳神”、“凝神”、“分神”等都是指人在工作活动中思想集中做事,或注意力分散等状态。“炯炯有神”、“神采奕奕”形容头脑清醒,反应敏捷,行动自如,这是通过目光来检验头脑的反应和清醒程度的。“心领神会”指瞬时的理解、认识。“神色”、“神态”、“神气”,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原因而起的行为表现。“神魂颠倒”、“六神无主”,指被某种事物的影响或迷惑,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不正常。“神志不清”,是指头脑不清楚、昏迷、糊涂、错乱等现象。“心神不定”,是指情绪不安定、惊慌失措、烦躁不安,所以在调养成或治疗时就要“安神”。总之,神是指思想状态及在思想指导下的行动表现、头脑反应、清醒程度等。

    “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又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表现形象,又是内在活动的反映。它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它在人身居很重要地位。因为只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的体现就叫做“神”。古人很重视人体的“神”,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就能生,神去就会死。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神”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们说“神”是有物质基础的,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没有“精气”也就谈不到“神”。

    “神”的生成物质是“精”,一是先天祖气之“精”;一是后天水谷饮食化生之“精”,两精能动地合在一起,就会出现“神”来。《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来源,最根本的就是阴阳二气相交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先天的精气,这种先天的精气是我们人体发生的物质基础,形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发育、成长起来的。而形体中的“神”,是形体中的产物,因此随着父精母血(精气)的媾合,当胚胎形成的时候,主宰生命的“神”也就产生了。故此称“两精相抟谓之神”,当然先后天之精能动地合在一起,是“神”的继续体现的基础。

    “神”虽然是来自先天,但是形体降生以后,还需要后天水谷的精微(饮食细微的营养物质)来不断滋养、充实,才能不断地发展健全。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段话是说五味饮食入于口,藏于肠胃,经过消化、吸收,提取出精华,按五味的性质分别入于五脏,如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等,这就叫“味有所藏”。“味有所藏”,就能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得养才能调和旺盛,津液因之也就充足,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神”也就生发旺盛起来了。在《灵枢·平人绝谷》中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素问·八正神明论》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以上引证的两段经文,更清楚地说明了水谷气血与“神”的关系。人的“神”,在后天来说必须依赖水谷的营养来资助,血气来充盈;如果水谷来源少,血气虚乏,“神”也就“无精打采”,不能应付事物,不能处理工作,因此说“不可不谨养”。

    总的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即“神”是从先天而来的,但必须依赖后天的水谷来营养。也可以这样说,先天之精是“神”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是“神”的物质给养,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前面说过,先后天之精能动地合在一起,是“神”的继续体现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神旺的人,多是精神饱满、言语清亮、神思不乱、气息平和、动作敏捷;神衰的人,多是精神萎靡、语音低弱、神思紊乱、气喘乏力、动作迟钝等。

    对于“神”,总的概念可以如上述那样理解,当然如果详细分,“神”还包括“魂、魄、意、志”等不同的“神”。所谓“五神”,即指“神、魂、魄、意、志”,总的统帅是“心”。《灵枢·大惑论》中说:“心者,神之舍也”。指一切精神、意识的活动都发源于“心”,是说“心”乃“神”所居之处。因为古人把“心”从做至高无上的君主(言君主可以主宰一切),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伟大力量,包括思想和智慧等。所以明·张景岳云:“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心藏神”,藏着无限的智慧、聪明、思想,即“神”的微妙无穷能力。

    从现代生理学看,“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是神经系统,“神”的本质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对人体内外环境的感觉灵敏程度,记忆容量、记忆速度和记忆保存时间、条件反射的建立、消失、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情绪的产生和稳定,中枢神经对全身(包括肢体的脏器)的调控和调动能力,以及神经一体液(内分泌)系统对人的性格、涵养作用等等。

    神经系统如果受到损伤、或某些部位受到损伤,都可直接影响它本身的功能,因而产生“神”的相应表现。所以“神”不可能脱离形体而孤立存在。因此《内经》谈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非常正确的。有道理的。“神”由“心”而出,这是心理活动的体现,现代有专门研究“心理学”的,而它不称脑理学。古人所称的“心”,正如中医学所指的“心”,除了实质的脏器(心脏)以外,还另有所指,如“神”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在养生气功的锻炼中,练功者应非常注重“神”的体现。练功行气所谈的“神”,着眼点在于“元神”。“元神”,是指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尚未经过思索判断自我原本的认识反映,这种反映往往带有预见性,经过练功深化而高度修养的人,其“预见”功能较为显著。另一种“神”是“识神”,“识神”则是经过一番思虑而得出的结果。气功家讲的“神”,多是指的“元神”。

    总之,“精、气、神”虽然各有所主,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为神之舍,有精则有神,所以积精才可以全神,伤精则神失其所。精为气之母,精失则无气,气伤则无神。神为精之主宰,失神则精失其生机。精化气,气化神,神滋精,以生以长互相滋生,生生化化,无有始止而生命延长。“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论述。中医学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养生气功家又以此为锻炼核心,道学尤以此为重要三宝。所以“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摄生长寿,祛病延年。我们今天谈它,不是在讲《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精气神”,而是通过“精气神”的基本概念用以来说明养生气功与“精气神”的密切关系。

    古人为了保持人之生命达到驻世延年的目的,运用大自然阴阳升降规律探索人的生命延年与衰老,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经验,积精养气,聚精会神,转化真气,制定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具体养生练功方法。行住坐卧常常默运,则精气在体内周流旋转上下升降,决无真精漏泄之患。真精既固,真气必生,真气生而鼻息自微,此奥妙之处。“精气神”炼而合一,真气充盛生命自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人的生命保证是“精气神”,人的衰老是因耗“粗气神”,所以人要长寿,必须修炼“精气神”,以达到康寿之目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