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62阅读
  • 0回复

两宋悲情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31
两宋悲情录



  宋朝自北宋(960-1127)太祖皇帝赵匡胤(960-976)建国以来到南宋(1127-1279)末代祥兴皇帝赵昺(1278-1279)跳海而亡(960-1279)共319年的历史,历史不短但一些皇帝却当得窝囊,为什么这个样,原因却在唐朝中页。
  唐朝(618-907)高祖皇帝李渊(618-627)是建立在隋朝(581-618)繁华的基础上,经过太宗皇帝李世民、高宗皇帝李治与皇后武曌(武则天)、中宗皇帝李显、睿宗皇帝李旦(627-712)85年以来,到了玄宗皇帝李隆基(712-742)时期国力空前的繁荣,但是繁荣之下,却引起一些泡沫的成份,再加上偏宠杨玉环,重用高力士、李林甫、杨国忠一些奸臣,被河北的总兵安禄山、史思明看准了时机,造反成功,把皇帝从西京长安赶到了四川成都,因为开国以来的国公和总兵都是世袭的,像程咬金、徐茂功、秦琼、尉迟恭、薛仁贵、薛丁山等人的子孙到了那个时候,都像清朝的八旗子弟一样腐败了,没有力量来勤王救主,只有太子李亨用了一个平民总兵郭子仪来任禁军首领终于把安史赶尽杀绝,救回玄宗,玄宗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亨,史称唐肃宗(742-762),这便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国力每况愈下,也引起了“藩镇割据”。经过了代宗皇帝李豫、德宗皇帝李适、顺宗皇帝李诵、宪宗皇帝李纯、穆宗皇帝李恒、敬宗皇帝李湛、文宗皇帝李昂、武宗皇帝李炎、宣宗皇帝李忱、懿宗皇帝李漼、僖宗皇帝李儇、昭宗皇帝李晔、哀帝李柷(762-907),终于在僖宗时期,在山东爆发了黄巢领导的起义军震撼大唐,唐朝四处寻找救兵,正在这儿难解之时,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杀了其主,投降唐朝,得到唐帝的重用。后来又是他,逼唐帝“退位”,建立了后梁王朝,史称梁太祖,建都汴梁(907-923),揭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天下大乱!到了后唐(923-936)的末期,唐末帝李从珂(934-936)的大将石敬瑭为了推翻后唐,把自己镇守的燕云十六州(在现在的河北中北部、天津、北京、辽宁西南部和内蒙古的中南部、山西的偏东部)让给了辽国(907-1125)的太宗皇帝耶律德光(927-947),并签订了协议,借得大兵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936-947),史称晋高祖(936-942),从此后汉(947-950)、后周(951-960)两朝之内都派大兵去夺取燕云十六州,虽然互有胜负,但是都没有夺取下来。
  “燕云十六州”为将来的宋朝带来了致命的困难,这是虽然偶然的一件事件,如果从“安史之乱”开始算,一直到明朝“靖难之役”结束,中原地区627年(775—1402)的动荡!可是如果历史一帆风顺的话,就不是很现实了!
  赵匡胤是一个出身武将的皇帝,自从建立宋朝之后,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一个完整的江山,发无数次大军,但是也没有把燕云十六州讨回来,反而使西夏脱离了中央政府。
  赵匡胤为了消除藩镇割据的影响,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些将官的兵权,重文轻武,虽然缓解了统治者的压力,可是也为以后军事疲软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从“藩镇割据”到“杯酒释兵权”,都是有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后来的太宗皇帝赵匡义、真宗皇帝赵恒、仁宗皇帝赵祯(976-1064)88年以来为了攻打辽、西夏发了无数次大军,无功而返。耗费了无数钱粮,劳民伤财,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因为经过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老百姓够苦的了,仗打了(907-960)53年了,应该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兵也不迟,这么急切地发动战争,是犯了一个冒进的错误。
  说实在的,这几次战争,也不是没有机会的。在檀州一战(这就是《杨家将》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素材)之时,虽然宋朝是有些劣势,可是辽国也没有占到便宜,也算是平局。可是在谈判之时,竟然无谓给了辽国30万两白银的岁贡,让当时的主战派的丞相寇准也感到羞愤。如果再坚持一下,以萧太后母子为人质,不但一个铜子也不会给,反而还能要回半个“燕云十六州”呢!虽然这次与辽国达成了百年多的和平,可是也是相当的屈辱。第二次是在西夏反叛的时候,虽然也是劣势,可是西夏的李元昊也是支持不住了,再坚持一下,就行了!唉!可悲!(这在《杨家将》中也体现出来!)
  仁宗也曾经用大学士范仲淹来进行改革,也有了一些成效,可是因为触动了某些人利益,而昙花一现。
  到了英宗皇帝赵曙、神宗皇帝赵顼时期(1064-1086)又任用了大学士王安石来变法,虽然国力提高了许多,也是由于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再加上各州、府、县的官吏们对于王安石的变法领会不深,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在某些保守派与奸臣的共同推动下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这也是个错误,王安石变法是对的,就是下面的官吏给念歪了。应该把那些歪官、贪官、庸官罢免,给王安石配备自己的官吏,这样宋朝才能千秋万代。
哲宗皇帝赵煦(1086-1101)登基之后, 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混战之下,改革起起落落,内耗相当严重,使国家的国力每况愈下,反道使一些政治投机分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之下。为靖康耻埋下了伏笔。
北宋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宣告结束,如果从仁宗到哲宗能坚持下去的话,北宋的中兴之路是光明的,可惜就这么浪费了!可叹!
  徽宗皇帝赵佶(1101-1126)是一个聪明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皇帝,而是一个好才子,如果有清朝康熙、乾隆那样的以国家为主,个人爱好为辅的话,国家中兴也许有望。可惜他重用蔡京、童贯、杨戬、高俅、张邦昌、刘豫等奸臣,造成国家极度的空虚,把王安石挣的那一些家底也花光了,老百姓的生活极度痛苦,使方腊、宋江等人四处造反。而朝廷却把这些义军来四处剿灭,以化解内部的忧患;并且错误地借助了金国(1115-1234)太祖皇帝完颜阿骨打(1115-1123)的力量由金太宗完颜晟(1123-1135)于1125年消灭了辽国,引狼入室,不但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复,反而在1127年徽宗与他的儿皇帝钦宗靖康皇帝赵桓以及文武百官和皇室成员一干人做了金国的俘虏,并把徽钦二帝单独关在黄龙府的一枯井内,让他们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史称“靖康之耻”。
  皇子赵构通过内臣的帮助,幸免于难。由于黄河以北大部已被金国所占领,所以赵构只能逃到浙江的临安定都,做了皇帝。史称宋高宗(1127-1163),并且任命宗泽与李纲的学生,岳飞与韩世忠为大将军,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把金国打回了燕云十六州,收复了部分失地。可是赵构又怕把他的父兄接过来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与秦桧密谋,把岳飞杀害,把韩世忠贬回家乡,与金国签订协议,割让黄河以北给金国,金国送回了徽钦二帝与其后、妃及众皇室成员的遗骸,达到了短时的和平。以后的孝宗皇帝赵昚、光宗皇帝赵惇、宁宗皇帝赵扩时期(1163-1225),虽然也曾经与金国进行多年的征战,可是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与将帅、奸臣之间不合,以失败而告终。最可气的是,竟然听从一些腐儒的言论,歪曲儒家经典,对民间的抗击,不支持也不提倡,最终离亡国已经不远了!使得一些民族志士,如: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都难以瞑目,遗憾终生!正所谓,北宋缺良将,南宋缺良相!
  到了理宗赵昀(1225-1265)时期,与蒙古国(元朝)(1206-1368)的太宗皇帝窝阔台(1229-1242)合兵一处,将打一家,于1234年把金国消灭,但是南宋政府又犯了北宋末年的错误,把蒙古军领到了黄河以南直到长江沿线。
  金国对抗辽国,蒙古对抗金国都是事出有因的,可是金国与蒙古背信弃义侵略宋朝,是非正义的,是要遭到谴责的。而宋朝的君臣妄想依靠外力恢复中原,结果引狼入室,相当的可笑,也相当的沉痛,可悲而不可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也要遭到历史的批判与唾弃。
  蒙古国宪宗皇帝蒙哥(1251-1260)孤军深入来攻打四川,被四川军民逼到了合川的钓鱼城(现在重庆西部),被山上的滚石击中而亡。而蒙古国世祖皇帝忽必烈(1260-1295)为赶时间回去争汗位,而与奸相贾似道密谋退兵,而这位贾丞相竟然收受蒙古的回扣,将长江以北卖给了忽必烈,回来还给皇帝说是打了一个胜仗,真是可气。忽必烈夺了汗位之后,回来围困襄阳,在襄阳军民的抵抗之下,苦守了7年,襄阳太守吕文焕投敌,全城官兵壮烈牺牲。这就是历史真实的情况。这也说明民间的抗击力量是相当大的,可惜他们一步步的错失机会,实在真得可悲!这些,在金庸的小说中也有体现,正是有这些可歌可泣英勇壮举,才有郭靖与杨过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被塑造出来。
  忽必烈攻克襄阳之后,大军直捣临安,此时南宋已经经历了度宗皇帝赵祺、德祐皇帝赵显、端宗赵昰(1265-1278),并于1279年把末帝逼得跳海自杀(在现今澳门),就是有宋朝最后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无力回天!忽必烈从此消灭大宋,建立了历史上中国版图最庞大的国家。改国号为元,史称元世祖。
  大宋是建立在唐朝后期与五代十国的纷乱之中的,宋太祖要是聪明点,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养精蓄锐在仁宗时期就可以与汉武、唐宗一样收复燕云十六州,使辽国永远称臣。
唐朝(唐高祖李渊与太宗李世民父子)与汉朝(西汉高祖刘邦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一样,不但是农民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农民运动领导权的篡夺者,也是一些十足的“窃国大盗”。“安史之乱”是唐朝有兴而衰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导致将来“藩镇割据”的一个导火索。“黄巢起义”虽然是一个正义的农民起义,可是在由山东往岭南一线南下的时候,滥杀无辜,再加上水土不服,才迫使北上。而唐朝政府虽然衰败,也是举全国之力来剿灭黄巢,再加上黄巢用人不当,朱温反叛,才招致灭亡。而唐朝政府在剿灭黄巢之时,也消耗了自身的实力,更加速了“藩镇割据”的形成,再加上朱温这个“二臣”的再次反叛,最后导致灭亡。
  宋朝的的农民起义,都是以反抗政府的暴政,除暴安良,收复失地为主(义军)。
  这些农民起义都是有原因的,宋朝政府应该找自身的原因,化解矛盾,收复失地,可是宋朝的开国丞相赵普就提出来“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让后世的权臣错误领会,最终铸成大错。
  北宋最出名的就是“宋江起义”与“方腊起义”。
  “宋江起义”是一些在山东梁山泊附近的渔民,反抗朝廷的“渔税”,并且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线,最后在江苏的连云港附近被朝廷剿灭。宋江起义在史书上的记载相当的少,至于有无加入朝廷清剿“方腊起义”的军队,也是众说纷纭,莫终于是。
  “方腊起义”是中国长江以南的农民,反抗朝廷的苛捐杂税,联合起义,一句占据了浙江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苏的西南部等地,朝廷优势据全国之力来剿灭方腊,史书上将是因为方腊的摊子铺得很大,粮尽援绝才被剿灭,我觉得有可能是内部有内奸(就和《水浒传》中柴进一样),才导致灭亡。
  方腊是北宋的农民起义的领军人物,在历史上也是大书特书的。朝廷有能力举全国之力剿灭方腊,就不能一鼓作气收复失地!而对于“义军”,宋朝的将领杨延昭、李纲、宗泽、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人都提出来要顺应民意,招募义军来收复失地,可是朝廷的权臣以这种方法违反祖制,形成新的“藩镇割据”为由加以阻挠,使这些将领仰天长啸,遗憾终生!
  而综观宋朝这些皇帝之中,能称得上是皇帝的只有太祖与太宗,其他的就是连昏君、庸君也不配,简直就是在游戏人生,好像他们不是在治理江山,而是在玩电玩,电玩Over了可以Reset,而治理江山Over了,就没有机会了!正所谓“炎宋兴,混南北!”
  这些皇帝也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意性相当的大。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有反对异见,也是正常的,如果是一个良好的领导者,应该全面信任执行改革的人,而执行者也应该接纳反对者的异见,权衡利弊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不应该放任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内耗,以投机分子得利而告终。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而南宋时期,宋高宗等皇帝面对金国与蒙古国的侵略应该起用岳飞、韩世忠等人,并联合全国各路的绿林英雄(民间的力量有的时候是无穷的)(在北宋初年,也应该这样做),顺应民义,把扣压在金国的文武与皇室成员接回来,把失去的土地收复回来,不应该幻想借助外面的力量来办事。而南宋政府反而不抵抗,偏安于长江以南,乐不思汴,最后自取灭亡。说实在的,岳飞与韩世忠等将军,完全有能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分一半的兵力,也是能与朝廷来抗衡的(全国支持收复失地的民众也会支持这些良将的)。这只是一番气话,权当笑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岳元帅的忠勇了!
  辽、西夏、金、元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色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祖先都起源于唐末,与五代十国的兴起都是一个性质。他们的兴起也促进了我们国家局部地区民族的融合,也加速了他们内部进步。因为燕云十六州,也使他们的统治者萌发了改革的意愿,可是与他们的保守派也做出了一些斗争,形成了内耗,最后都没有成功。
  而宋也应该看到他们的内耗,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情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应该上来就打,将帅不合,也没有章法,能不失败!活该!
  宋朝时期,也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科技发达,商业与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只是宋朝的统治者没有抓住机遇,也是蛮沉痛的!
  我们要正视与了解这段历史,因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