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77阅读
  • 0回复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王洪
 
发帖
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28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
 

  回首几年前,记得当我们在国内首次招收“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方向硕士和博士生时,很多考生纷纷询问“这个方向是研究什么的?”“它属于民族学还是教育学?”等等,很多同行对此也显示出有些困惑不解的表情。确实,这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属于首创,与民族学和教育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所不同,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应该说,这种交叉体现在把教育学问题从民族学的视角展开;或者说是把民族学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简而言之,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个性特征是如何通过文化传承被铸就的。
     以往的人类学研究,多是解释某种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该种文化的特征何在。虽然其中也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但其研究往往是泛泛的,通常是用来解释某个民族的群体特征。诚然,每个民族群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比如有的民族长于嗅觉,有的民族长于听觉,有的民族长于运动知觉;同样,有的民族性情刚烈,有的民族含蓄柔和。诸如此类,没有哪两个民族完全相同。究其原因,应该说它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人创造的,但反过来文化又创造了人。正是文化的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每一个人都隶属于某一个民族,其个性特征会与该民族的群体特征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每一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与选择的不同,因此每个个体在个性发展上会有不同的取向。以蒙古族为例,有人具备勇猛剽悍的特征;而有人则显露出温顺细腻的性格。蒙古族人当中,既孕育了像成吉思汗那样叱咤风云的豪杰,也有柔情似水的牧羊姑娘。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一定同样作用于该民族的每个成员。正像喜欢骑马摔跤的蒙古族人也因此造就了其英武的性格特征;而喜爱跳“筷子舞”和拉马头琴的蒙古族人则变得更加灵巧和多愁善感。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人的形成并非完全等同,未必每个人都具备该民族的所有文化特征。形成这些具体差别的主要原因,正是在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选择性。犹如儿童的文具盒里尽管同样装着12色的彩笔,但不等于每个儿童的图画色彩相同。因为有人喜爱绿色,有人喜爱红色。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个体的形成也是如此,这中间有环境、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兴趣取向等的不同。随着当代教育中民族文化的淡化和边缘化,与很多蒙古族儿童朝夕相伴的是计算机而不再是昔日的烈马,蒙古族人的鲜明文化性格也似乎在渐渐远去。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离开了传承和教育,迟早会逐渐走进历史的博物馆。文化的传承与选择,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筛选和继承,同样也是对人的形成的过滤和打造。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个性化、多样化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理想。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教育,虽然吸收了人类历史上诸多的合理因素,使教育在传授知识和形成体系等方面具有集大成之特点,但同时也显露出同一化甚至标准化的趋向。对此,人们发出疑问:这种单一和雷同的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多样化和众多富有个性的人才?就像一个植物园,如果没有丰富的花木品种和宜于生长的环境条件,又怎能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不难看出,今天这种教育是无法完成历史所赋予的创造性人才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任的。而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还基本上停留在空喊口号的状态。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和教育选择的可能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能否把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经过整理挑选,合理地将这些丰富的教育元素、多种多样的智慧和文化源泉组合到教育体系当中?能否使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是对教育机制的一个严峻考验,也是对未来人才培养能否多样化的巨大挑战!
     本书是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多年来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个初步探索,其中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既有导师的研究,也有研究生们的心血。我们深知,这些研究仅仅是个开端,前面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展开。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极为开阔和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和国内外的学者和学子不断地向前开拓,充分挖掘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藏的独特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一起将这些民族文化逐渐以多种形式引入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使我国的学校教育既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同步,同时又能使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使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