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教人物
邓蟾秋(1871—1953) 江津白沙人,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民族资本家。早年在重庆继承其父经营的洪顺祥盐号,又开办大有恒钱庄,因此巨富。1926年,他捐款给重庆基督教青年会兴办图书馆。1932年,创办江津农工银行。在重庆开办火柴厂和曾家岩玻璃厂。在自贡组织“福川盐号”,后成为四川盐业中“江津帮”的代表,与自贡的“井帮”和重庆的“渝帮”形成鼎足之势。1935年,与邓燮康筹建江津县救济院,任首届院长。抗战爆发后,佛学支那内学院迁来江津,他捐献巨资为学院购买地皮,并在白沙举办石泉义仓,赈济受灾民众。70寿辰时,将所收法币3.5万余元礼金全部捐赠聚奎中学,设立“邓蟾秋奖学金”。他一生积累了百万家产,除留下20石租的田产给子孙外,其余全部用于捐助办学,培养人才,兴办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市文史馆员。
何鹿蒿(1883—1970) 江津龙华梁家人,重庆第一家玻璃厂创办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了玻璃生产技术,1905年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主张实业救国。1906年,在日本采购玻璃生产设备和原料,回国后在重庆江北刘家台兴建鹿蒿玻璃厂。该厂修建的高温原炉及20米高的烟囱,是重庆最早出现的现代化工业熔炉建筑。产品问世后,先后3次参加成渝地区商品赛会,均获得一等奖。1911年,鹿蒿玻璃参加巴拿马赛会,获得金奖,这是重庆工业品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大奖。抗战时期,鹿蒿玻璃厂在贵阳设立分厂,老厂于1945年迁回江津江口。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大规模发动内战,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鹿蒿玻璃厂破产倒闭。解放后,恢复生产,发展为公私合营企业,何鹿蒿任技术顾问,并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委员。
陈汉卿(1885—1949) 出生在江津长冲,著名的江津米花糖创始人。早年为糖果小贩,后渐有积蓄。1909年,与其弟陈丽泉在江津县城开设“天太斋”糖果店,生意渐隆,遂自办作坊,生产糖果糕点和传统炒米糖。1925年,“天太斋”更名“太和斋”,陈氏兄弟改革了炒米糖生产工艺,创制出江津油酥米花糖雏形。其后不断探索创新,精制出色、香、味俱佳的油酥米花糖,以洁白晶莹、酥脆化渣、香甜爽口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江津的著名特产。1933年,太和斋油酥米花糖获得四川农业改进所农产品甲等奖。1945年,陈氏兄弟将江津油酥米花糖正式注册“丹凤朝阳”商标。1949年底,江津解放时,陈汉卿遭国民党溃军炮击身亡。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陈丽泉将“太和斋”全部资产加入公私合营江津糖果厂,后将“丹凤朝阳”商标改为“玫瑰牌”
王文鼎(1894—1979) 江津先锋金紫人。幼从父亲学中医。1919年就读江津中学,因参加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被学校除名。回乡后作家庭教师,同时阅读古典医籍,拜师学医。几年后开业行医,欲赴日本深造,到上海后经费告尽,返回途中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至重庆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入川军刘丹五部活动,与旷继勋结为知交,并介绍其入党,在川军中建立党组织,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四川分会”。1929年6月,随旷继勋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部”。起义失败后,到成都以行医作掩护,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省委工作。1950年调中央任特级医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1964年,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后历任卫生部秘书长、部长助理、中央高级领导干部保健医生、卫生部顾问等职。197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5月,因病逝世于北京。
颜实甫(1898—1974) 江津石蟆二溪人。16岁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大同学院攻读法文。1918年赴法勤工俭学,自学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后考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又入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哲学,同时用法文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庄子哲学》,著述哲学著作《沉思偶录》。1936年回国,任山东大学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从事《哲学词典》和有关法文书籍的编译工作。1938年任四川国立教育学院院长,对学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间撰辑有《中国古陶图说》。1946年任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调任四川大学讲授世界文学,翻译了名著《罗兰之歌》和《哲学之贫困》。
杨西孟(1900— ) 江津人。1916年毕业于江津中学,入烟台海军学校,1920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社会调查所作研究工作。1934年去美国留学,攻数理统计及经济统计等,1937年获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人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1947年秋,再度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专攻经济计量学。1949年,回到香港,在中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工作,1950年随所内迁,任副所长。1956年,参与制定我国长期科学规划世界经济科学部分。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外贸部经济研究所组长、行情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关于分割数》、《美国经济问题严重化和复杂化》等论文。
罗志如(1901— ) 江津人。早年毕业于江津中学,考取北京大学英语系,钻研统计学,攻读寿命统计。毕业后曾经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转学心理学和社会调查。1934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继而赴苏联、瑞士考察。回国后从事研究和大学教学工作,曾担任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1950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统计表中之上海》、《生命表编制法》、《资产阶级国民收入理论批判》、《凯恩斯主义》、《二十世纪英国经济》。
李先闻(1902—1976) 江津德感长冲人。13岁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赴美国留学,先学园艺,后专攻遗传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一度到日本研究蚕桑业。历任东北、河南、武汉大学教授,对小、小米、水稻育种研究取得巨大成效,是我国粟类作物研究的先驱。1941年任四川农业改进所稻麦改良场场长,致力推广“金大二九0八号”小麦,为四川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1948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农学院士,次年去台湾,担任台湾糖业公司顾问,致力于甘蔗品种改良试验,经过14年努力,研究出N:CO.310甘蔗新品种,使台湾糖产量大增,被誉为“甘蔗之神”。这一重大成果引起世界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1962年,李先闻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以后历时8年,他将非洲野生稻种和台中“六五号稻”成功杂交,培育出抗病、防虫、生长期短、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种,作出了世界级的贡献。他留下重要论文100多篇。1976年7月在台湾逝世。
周泽昭(1902—1990) 江津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21年入同济大学德语速成班学习,次年转学同德医学院,1925年转到中山大学攻读医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专研战伤,抢救了大批伤员。1940年冬,应周恩来邀请赴延安,至宝鸡被国民党警备司令部扣留,未能如愿。1945年,终于冲破险阻到达延安,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外科教员,抗战胜利后,担任延安中央医院外科主任。这期间,他是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并培训了我军大批医学干部。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治疗伤病员万人以上,荣立特等功。北平解放后,任北平医院外科主任。建国之初,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科代表团赴平壤参加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外科学会议。1950年,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1953年至1957年任北京医院院长、外科主任。这一时期,他的工作重点是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工作。1957年,调任重庆医学院院长兼任重庆外科医院院长。1960年,率领中国外科学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外科学会议。1972年,任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1978年调任广西卫生局顾问,1983年离休,1990年4月在成都病逝。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届中华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著作有《两性卫生学》、《婴儿哺育法》、《急救手册》、《战争毒气的病理与治疗》、《野战外科学》等。
江泽民(1903—1989) 字克明,江津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入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机械系,次年由聂荣臻介绍加入共青团旅比支部,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比支部书记、留比学生总会书记。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毕业留校任教。1929年到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任产品设计工程师,设计出多雪地区军用卡车受到嘉奖,并被选为区苏维埃代表。1935年回国,担任新疆汽车管理总局副局长。1938年,重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任主任设计工程师。1941年,经周恩来帮助回到延安,以后历任八路军后勤部工业局局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工矿管理局局长、东北军区军事工业部部长等职。1950年,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第一任商务参赞。1952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参加和领导了长春汽车制造厂的筹建工作。以后历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为中国机械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发展中苏友谊作出了积极努力。1987年十月革命70周年时,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部长会议专门向他发出致敬信,感谢他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的贡献。
漆淇生(1904—1986) 江津李市人。1923年毕业于江津中学,东渡日本,入岗山第六高等学校,参加日本进步学生组织“社会科学联合会”,后就读于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受到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影响。1931年归国,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广州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暗中给进步学生讲授《资本论》。1945年后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政治经济系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法学院院长等职。对农业经济、土地问题研究尤深,被誉为专家,这方面的专著有《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步骤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毕生研究的结晶是百万多字的巨著《资本论大纲》。漆淇生曾担任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科联顾问、民建中央常委、民建上海市副主任委员。
李亚农(1906—1962) 江津白沙高占人,历史学家。1916年赴日本留学,1927年在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攻读哲学。同年在京都帝大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日本支部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在日本被捕,1932年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归国,任北平中法大学教授。1937年到上海,任孔德研究所研究员。这时,他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1941年冬,他投笔从戎,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负责对日本战俘的工作。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48年,任华东研究院院长。上海解放之初,负责接管并主持上海科学机关的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主任、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金文研究》、《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周》、《李亚农史论集》等著作。
漆克昌(1910—1988) 江津李市人。1922年赴日本留学,在帝国大学经济科就读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日本仙台被捕。次年回国,在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任干事,负责联系和指导上海沪西工人运动和群众斗争,并参加“反帝大同盟”的工作。1932年冬天,在上海被捕,判无期徒刑,五年后经过党营救出狱,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八路军前方野战政治部敌工部任科长、副部长、部长等职,以通晓日语和熟悉日本情况的专长,贯彻党的敌工政策。1945年,任军调部中共代表等职。1946年到东北,任土改工作团团长等职。1957年9月,调中国科学院,任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等职。自此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与竺可桢一道,共同开创和长期领导了这一艰苦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开展了20多项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取得了大批重大成果。
王利器(1911— ) 江津人,著名国学大师。1933年毕业于江津中学后,相继入重庆大学高中部、川东师范学校学习。1940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次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4年毕业后,历任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北京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早年读书,即对文化遗产进行锲而不舍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讲授《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史籍,逐渐成为有名的国学专家。北平解放后,参加《杜甫集》和《水浒全传》的整理工作。1954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行社后,着力文学遗产的整理工作。著作众多,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余字发表。1979年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周镛臣(1911— ) 江津人,著名学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历任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西方哲学及西方伦理学。在整理中国哲学遗产中,认为首先要掌握分析批判的武器,需要对中国哲学精神作一透彻的了解,应从每个哲学家的体系内部走出来。著有《伦理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淮南子的哲学思想》等大量哲学研究著作,历任北京大学论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论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任应秋(1914—1984) 江津油溪人。193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得名医指教。抗战爆发后,回江津执医,并担任中学卫生、语文课教师。1944年,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随后筹建江津县国医学研究会、国医砥柱社江津分会,先后担任这些组织的领导职务。1952年,到西南卫生部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兼任教务主任。1953年至1957年,写出《脉学研究十讲》等多部著作。1957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1962年,他与另4位有名的老中医联名报告卫生部,提出中医向现代化发展的意见,这就是有名的卫“五老上书”。“文化大革命”中,这个报告被打成“反党提纲”,任应秋惨遭迫害。1980年,赴日本讲学,受到好评。还多次同美、英、法、德、意等国家学者交流中医思想,扩大了中医学影响。任应秋从医50多年,执教30余年,培养中医人才数千人,带了8名研究生,著书3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夏培肃(1923— ) 江津人,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研制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她早年就读于重庆渝南中学和江津国立九中。1945年在中央大学机电系毕业后,考取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与闵乃大、王传英组成我国最早的电子数学计算机三人研究小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107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并主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第一至第四届计算机专业班教学工作。1956年,参与“发展我国科学的十二年规划》中”计算技术建立”部分的起草工作。此后,在高速计算机的设计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大型高速计算机的传输问题,提出了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则,实现了每秒2亿次的向量计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历任清华大学电讯网络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82年担任《计算机学报》和《英汉计算机辞典》主编。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85年,被英国赫里奥——瓦特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历任第五、第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
蒲家宁(1934— ) 江津人,中国军队野战油料补给装备学科的创始人。1951年毕业于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科。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军委油料学校助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后勤学院油料系教员。1963年任运输学校油料系主任教员。1975年调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军第一代油料科技工作者、军用油料储运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创建了军队特有的野战油料补给装备学科。1985年被任命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大批国防建设的高中级技术人才。他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委员会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总后勤部油料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化体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