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69阅读
  • 0回复

(巴渝文化)英才辈出壮江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28
江津英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江津这块美丽的土地增光添彩。在本节琐谈里,择其代表者,分政治军事人物、经济教育和科技人物、文化体育人物和革命英烈人物予以介绍。
    政治军事人物
    杜莘老(1107—1164)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孙,字尹耕,生于宋代四川眉州青神。从小就慷慨有大志,曾说:“我得志,饶君子,不饶小人。”1140年,杜莘老省试合格,却不去参加廷对,皇帝知其大材,遂赐同进士出身,授梁山军教授,提出防备金兵入侵、保卫江淮的良策,并上书陈述时弊十事,被宋高宗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在御史任期内,忠直敢谏,疾恶如仇,大公无私,声震一时,被朝野誉为“骨鲠敢言者”。后被奸臣谗害,请求出任外职,迁任遂宁(今属四川)知府,上任时行李简单,过家门而不入。在遂宁任上,居官清修独处,多行惠政,考核政事功绩时,居诸州官之冠。晚年迁居江津,1164年6月病卒,藏于江津今西湖镇清泊境内,当时的丞相虞允文题“刚直御史”刻于墓碑之上。
    江 渊(1400—1473) 字世用,明朝四川重庆府江津县九龙铺(今江津市双福镇)人。明宣德五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449年,瓦剌军进攻明朝,明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在明朝统治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江渊与于谦等人力主固守京师,并协同于谦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深得明郕王朱祁钰赏识。朱祁钰当上皇帝后,江渊以功劳和才学历任刑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太子太师、工部尚书等职。1457年,获释放回京的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称帝,于谦被诬“谋逆罪”遭杀害,江渊被贬戍辽东。直到明宪宗即位,诏令为江渊平反,官复原职。他辞官回归故里,兴建梅溪书院,教授乡中子弟。朝廷为追念其功劳,宪宗朱见深下诏在江津城里为江渊建筑府邸,并钦书“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楹联赐予。江渊是江津惟一在“二十四史”中列传的人物,他工于诗,著有《锦荣集》、《观光集》及江津前八景、后八景诗。
    曹 甫(?—1511)   明朝正德年间江津农民起义军领袖。1511年,川北爆发农民起义,曹甫在江津举兵响应,自称顺秦王(一说顺天王),附近的小股起义军前来加入,一时声威大震。曹甫率领军首先攻打江津城,明朝官吏弃城出逃。建南道按察使司佥事吴景率重兵前来救援,固守津城,企图顽抗。曹甫军勇猛出击,攻破江津,杀死吴景。义军分扎七营,军威严整,准备进攻重庆。四川巡抚林俊急调酉阳、播州(今贵州遵义)之军围剿。义军四面埋伏,击毙明军指挥汪迁,挫败官军凶焰。起义军取得大胜,放松警惕,春节时饮酒狂欢,官军乘机包围江津城,四面纵火。经过激战,曹甫牺牲,800义军被屠杀。余部突出重围,坚持战斗至1514年。曹甫领导的这次起义,是江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曾受一(生卒年不详)   清代广东省东安县(今云浮县)人,是古代江津人民惟一设祠祭祀的清官。1738年,曾受一中举人,从此开始宦游生涯。乾隆三十年,他凋任江津县令。时江津遭遇连续三年大旱,百姓困苦,人民流离。曾受一联络士绅成立“救命会”,并捐出自己俸禄购稻谷千余石,建立义仓赈灾。并从广东购红苕种、从江浙购回蚕种桑苗,教民种植,且作《劝农歌》、《怜农歌》等,劝农生产,使江津逐渐形成热心农事的风气。江津县城九座城门增建时,为了不增加人民负担,他卖掉故乡的盐田以作费用。后曾受一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市)任上,因为犯人逃跑,被牵连免职。潦倒之际,江津仕民将他接到县城居住,奉为尊师。他还乡后,江津县民自发筹集巨款,汇去为他赎回盐田。后合州案结,曾受一得到平反,再度回江津担任县令。其间,他主持修建了奎星阁和江津长江南北两岸的文塔,祈求江津文风长盛。当他告老还乡时,江津人民络绎相送,泣不忍别。曾受一72岁卒于故乡,噩耗传到江津,仕民悲悼,在县城大土地街区为其建祠永远祭祀,祠名“清廉祠”,也称“曾公祠”。
    陈麟图(生卒年不详)   清代光绪年间军事家,江津夏坝人。1879年中举人,后任八旗教习。光绪十年,法国与越南发生战争,中国南方边境形势告急。一直关注军事的陈麟阁为此两次上书,分析形势,提出对策,共计8条,约万字,条分缕析,是较为完备的“筹边策”,由都察院上奏朝廷,全部被采纳。面对积弊积弱的清朝国情,陈麟阁研究了历代军事形势,编辑成为《历代筹边略》一书,共计84卷。
    龚农瞻(1883—1957)   江津龙华人。1905年,公费留学日本,入民治大学法科,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回国,任贵州高等审判厅民庭庭长,为同盟会贵州秘密联络点负责人。辛亥革命后,1914年任川西道尹,次年入京述职,总统府授予三等勋章,并任命为三海关监督。因为经办人索贿银2万元,龚农瞻愤而不就。既而被任命为四川民政司司长,综理全省民政财务。袁世凯称帝,全国声讨。龚农瞻奔走重庆、上海之间,与同盟会员积极参加讨袁活动,被通缉,遂东渡日本避难。袁世凯死后,龚农瞻返国,倡导实业救国。与友人组织“务通轮船公司”,航行乌苏里江,并在黑龙江省创立甲寅垦殖社,试行南稻北移。前者因为反动军阀张作霖出卖内河航权而失败,后者因为缺乏科学培植方法,亦告失败。后举家迁移北京,任财政部参事。1932年,返故乡,筹建江津县农工银行,次年,被推举为该银行经理。江津县创办图书馆时,先后捐献《四库备要》、《万有文库》等书籍数千册。抗战期间,与钟孟甫等人创立合众轮船公司,任董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会委员,后任云南省政协委员。
    夏仲石(1890—1969)   江津白沙人。1907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二期学习,1910年被选送到保定军校步科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川军中任职,逐步升为川军第10师第20旅旅长,1925年任第10师师长。1927年6月,刘文辉任命他为总指挥,率并三路进攻,兼并了驻扎在扎西的国民党第23军。1933年,刘文辉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失败,夏仲石也随着离开军队。抗战爆发后,他再度出山,于1938年春被为第30集团军第78军军长,率部出川抗日,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中的南浔战役、长沙会战中的平江战役,在江西德安万家岭战斗中,所部击毙了日军本间师团长。1940年,30集团军王陵基令夏仲石出任江西省绥靖主任,专事反共,他坚不从命,告假回乡。1947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立法委员。1948年,在上海参加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的三民主义同志会。1949年解放前夕,回四川从事策反工作,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并动员国民党军队师长谢增辉、罗君彤、余中英等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仲石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四川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重庆市主任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于1969年在重庆逝世。1978年11月,重庆市有关部门召开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
    刘丹五(1893—1974)   江津德感人。幼年家贫,全家节衣缩食供他上江津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丹五到重庆参加北伐学生军,1912年7月入蜀军将校学习,次年,该校并入四川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川北边防军见习排长,后升任至团长。1925年,所部编入四川江防军,刘丹五任第三路司令。常阅读进步书籍,思想逐渐倾向革命。1926年,任江防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部队中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成为党掌握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1927年,江防军第二师缩编为第七混成旅,刘丹五任旅长,不满上司排挤,遂称病长住成都,由旷继勋代理旅长。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率该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部”。起义失败后,刘丹五掩护、安置了部队中下级军官。1935年,刘丹五当选为成都市参议员和市参议会议长,主张二五减租,发表反对内战言论,遭到国民党刁难压制,其后返江津,出任天福炭厂董事长。解放后,历任江津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
    聂荣臻(1899—1992)   江津吴滩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在校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他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四川军阀的连年混战十分反感,常与同学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1918年,“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江津,聂荣臻和同学们自发地组织了游行抗议。“五四运动”爆发,江津中学学生积极响应。聂荣臻在查禁日货中表现积极,引起江津官府和奸商的嫉恨。为了免遭迫害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聂荣臻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1920年1月,抵达法国马赛。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学习时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委员。1924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红军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6年,历任中共中央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军委书记。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后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1931年底到中央苏区,历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随后率115师一部挺进敌后,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率部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围攻”和“扫荡”,击毙包括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在内的大量日伪军,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发展了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司令员等职,组织指挥了张家口保卫战、正太战役、石家庄战役,与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负责指挥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1954年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队武器装备工作。1955年被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技工作,后兼任国家科委、国防科委、航空委员会主任,组织研制成功了中、远程导弹和原子弹、氢弹,为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9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李初梨(1900—   )江津人。1915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过从甚密。1927年归国后,参加“创造社”,从事左翼文艺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区工作中,经受过国民党监狱的严峻考验。以后,长期担任党的宣传和对外联络工作的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十分关心社会流散文物,节衣缩食,收集珍藏。“文化大革命”中,与文物同磨难,仍然不改保护祖国文物的初衷。他收藏思想见解独特,把对文物的热爱与爱国主义思想融合在一起。1983年,将30多年收藏所得的568件精品,无偿捐献国家,由重庆市博物馆收藏。1990年,再次向重庆市博物馆无偿捐献明清紫砂壶27件、宋代瓷器12件、商代青铜器4件。李初梨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周敦婉(1905—1940)江津白沙人。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被聘为重庆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其时,革命家肖楚女来重庆宣传革命,在肖的介绍下,周敦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7年春,她回到江津,被聘为江津县立女子初级中学英语教员,并担任初建立的中共江津县委书记,领导了江津地下党早期的斗争。她饶有大家闺秀风范,处理事情从容自如,对党的工作积极热情,深受赞许。1928年,在中共四川省委扩大会议上,周敦婉被选举为省委委员。后与代理省委书记刘愿庵结婚。1930年5月5日,刘愿庵被捕,两日后壮烈牺牲。其后,周敦婉再婚。她的丈夫文强,时任四川省军委书记,接着被改任川东特委书记。因为文强认为党对他的处理不当,遂动员周敦婉与他一同脱党,回到文强原籍湖南长沙。到湖南后,周敦婉协助文强从事新闻工作,曾经主持少年通讯社的业务。1938年,抗日战争中武汉撤退前夕,周敦婉流离回到白沙,成为家庭妇女。1940年12月,因患子宫肌瘤在成都动手术时,正遇日机空袭,医生慌乱中出了事故,周敦婉不幸逝世。
    黄乃一(1916—   )江津人。1932年肄业于重庆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纪念“一·二八”和“五卅”运动的游行示威中,担任教联指挥。同年5月,被党指定担任上海“五四”大示威的副总指挥。曾三次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次年调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太行区扩军,曾组建辽县独立团,任政治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385旅兼太行第三军分区武装部长、三~六军分区武委会副主任等职。1945年11月,调东北筹建航空学校,任航校第一副政委、政治部主任。1947年后,先后参加解放辽阳、解放鞍山、辽西会战、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渡江以后的追击战。1948年8月后,历任解放军四野炮兵第30团政委、四野炮兵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军委炮兵和军委空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民航总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黄乃一是第二届团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朱 讯(1918—1974)原名杨子波,江津夹滩人。早年在李市高小读书,长于演讲,加入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和反帝同盟会,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该校学联会主席。1933年入江津中学,受到进步教师影响。1937年,赴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2月,和钟惦棐等一起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转入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担任徐海东将军秘书,更名朱讯。赓即随徐海东将军南下,赴新四军工作。在新四军期间,历任支队参谋、政治教育科长、中共中央华中局组织部干部科长、皖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后,任浙江省农林厅长、省财委副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1953年8月,调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财贸部长。1961年,受钟惦棐冤案牵连,被撤职下放到棉纺厂任厂长。“文化大革命”中,朱讯被打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遭到关押,他从不低头,被“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视为原上海市委“最顽固的家伙”。关押期间,有人要他“交代”陈毅、谭震林、徐海东等人反党、反毛主席的“罪行”,他不屈服于威逼,坚持写实事求是的证明材料。1974年8月28日,朱讯被残酷杀害。冤案平反昭雪后,中共上海市委于1980年1月31日为他举行了骨灰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安放仪式,对他的革命一生给予高度肯定。
    谭炳云(1923—2003) 江津白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历任班长、副排长。1951年5月24日,在朝鲜金化东南390高地阻击敌人进攻,他在战斗中炸毁美军坦克3辆、汽车1辆,歼敌13名,将美军11师堵了8个小时,为我军的安全撤退赢得了时间,创造了志愿军战史上的奇迹。1951年9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2年10月25日,朝鲜人民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吴元明(1939—    ) 江津真武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表彰的战斗英雄。1959年2月入伍,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中印边境择绕桥地区与另一战友守卫连队的前沿哨卡,面对印军地堡三面包围,坚决执行“寸土不让,针锋相对”的方针,同印军对峙,在数十名敌人面对面的枪口威胁下,大义凛然,坚持不开第一枪。当敌人的机枪、冲锋枪突然开火,并投掷手榴弹时,他们才开火还击,在择绕桥坚持了三天三夜,胜利完成了守卫任务。吴元明荣立一等功。1963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经济科教人物
    邓蟾秋(1871—1953)   江津白沙人,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民族资本家。早年在重庆继承其父经营的洪顺祥盐号,又开办大有恒钱庄,因此巨富。1926年,他捐款给重庆基督教青年会兴办图书馆。1932年,创办江津农工银行。在重庆开办火柴厂和曾家岩玻璃厂。在自贡组织“福川盐号”,后成为四川盐业中“江津帮”的代表,与自贡的“井帮”和重庆的“渝帮”形成鼎足之势。1935年,与邓燮康筹建江津县救济院,任首届院长。抗战爆发后,佛学支那内学院迁来江津,他捐献巨资为学院购买地皮,并在白沙举办石泉义仓,赈济受灾民众。70寿辰时,将所收法币3.5万余元礼金全部捐赠聚奎中学,设立“邓蟾秋奖学金”。他一生积累了百万家产,除留下20石租的田产给子孙外,其余全部用于捐助办学,培养人才,兴办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市文史馆员。
    何鹿蒿(1883—1970)   江津龙华梁家人,重庆第一家玻璃厂创办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了玻璃生产技术,1905年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主张实业救国。1906年,在日本采购玻璃生产设备和原料,回国后在重庆江北刘家台兴建鹿蒿玻璃厂。该厂修建的高温原炉及20米高的烟囱,是重庆最早出现的现代化工业熔炉建筑。产品问世后,先后3次参加成渝地区商品赛会,均获得一等奖。1911年,鹿蒿玻璃参加巴拿马赛会,获得金奖,这是重庆工业品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大奖。抗战时期,鹿蒿玻璃厂在贵阳设立分厂,老厂于1945年迁回江津江口。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大规模发动内战,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鹿蒿玻璃厂破产倒闭。解放后,恢复生产,发展为公私合营企业,何鹿蒿任技术顾问,并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委员。
    陈汉卿(1885—1949)   出生在江津长冲,著名的江津米花糖创始人。早年为糖果小贩,后渐有积蓄。1909年,与其弟陈丽泉在江津县城开设“天太斋”糖果店,生意渐隆,遂自办作坊,生产糖果糕点和传统炒米糖。1925年,“天太斋”更名“太和斋”,陈氏兄弟改革了炒米糖生产工艺,创制出江津油酥米花糖雏形。其后不断探索创新,精制出色、香、味俱佳的油酥米花糖,以洁白晶莹、酥脆化渣、香甜爽口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江津的著名特产。1933年,太和斋油酥米花糖获得四川农业改进所农产品甲等奖。1945年,陈氏兄弟将江津油酥米花糖正式注册“丹凤朝阳”商标。1949年底,江津解放时,陈汉卿遭国民党溃军炮击身亡。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陈丽泉将“太和斋”全部资产加入公私合营江津糖果厂,后将“丹凤朝阳”商标改为“玫瑰牌”
    王文鼎(1894—1979)   江津先锋金紫人。幼从父亲学中医。1919年就读江津中学,因参加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被学校除名。回乡后作家庭教师,同时阅读古典医籍,拜师学医。几年后开业行医,欲赴日本深造,到上海后经费告尽,返回途中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至重庆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入川军刘丹五部活动,与旷继勋结为知交,并介绍其入党,在川军中建立党组织,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四川分会”。1929年6月,随旷继勋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部”。起义失败后,到成都以行医作掩护,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省委工作。1950年调中央任特级医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1964年,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后历任卫生部秘书长、部长助理、中央高级领导干部保健医生、卫生部顾问等职。197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5月,因病逝世于北京。
    颜实甫(1898—1974)   江津石蟆二溪人。16岁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大同学院攻读法文。1918年赴法勤工俭学,自学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后考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又入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哲学,同时用法文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庄子哲学》,著述哲学著作《沉思偶录》。1936年回国,任山东大学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从事《哲学词典》和有关法文书籍的编译工作。1938年任四川国立教育学院院长,对学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间撰辑有《中国古陶图说》。1946年任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调任四川大学讲授世界文学,翻译了名著《罗兰之歌》和《哲学之贫困》。
    杨西孟(1900—    ) 江津人。1916年毕业于江津中学,入烟台海军学校,1920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社会调查所作研究工作。1934年去美国留学,攻数理统计及经济统计等,1937年获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人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1947年秋,再度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专攻经济计量学。1949年,回到香港,在中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工作,1950年随所内迁,任副所长。1956年,参与制定我国长期科学规划世界经济科学部分。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外贸部经济研究所组长、行情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关于分割数》、《美国经济问题严重化和复杂化》等论文。
    罗志如(1901—    ) 江津人。早年毕业于江津中学,考取北京大学英语系,钻研统计学,攻读寿命统计。毕业后曾经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转学心理学和社会调查。1934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继而赴苏联、瑞士考察。回国后从事研究和大学教学工作,曾担任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1950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统计表中之上海》、《生命表编制法》、《资产阶级国民收入理论批判》、《凯恩斯主义》、《二十世纪英国经济》。
    李先闻(1902—1976) 江津德感长冲人。13岁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赴美国留学,先学园艺,后专攻遗传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一度到日本研究蚕桑业。历任东北、河南、武汉大学教授,对小、小米、水稻育种研究取得巨大成效,是我国粟类作物研究的先驱。1941年任四川农业改进所稻麦改良场场长,致力推广“金大二九0八号”小麦,为四川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1948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农学院士,次年去台湾,担任台湾糖业公司顾问,致力于甘蔗品种改良试验,经过14年努力,研究出N:CO.310甘蔗新品种,使台湾糖产量大增,被誉为“甘蔗之神”。这一重大成果引起世界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1962年,李先闻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以后历时8年,他将非洲野生稻种和台中“六五号稻”成功杂交,培育出抗病、防虫、生长期短、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种,作出了世界级的贡献。他留下重要论文100多篇。1976年7月在台湾逝世。
    周泽昭(1902—1990)   江津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21年入同济大学德语速成班学习,次年转学同德医学院,1925年转到中山大学攻读医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专研战伤,抢救了大批伤员。1940年冬,应周恩来邀请赴延安,至宝鸡被国民党警备司令部扣留,未能如愿。1945年,终于冲破险阻到达延安,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外科教员,抗战胜利后,担任延安中央医院外科主任。这期间,他是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并培训了我军大批医学干部。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治疗伤病员万人以上,荣立特等功。北平解放后,任北平医院外科主任。建国之初,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科代表团赴平壤参加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外科学会议。1950年,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1953年至1957年任北京医院院长、外科主任。这一时期,他的工作重点是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工作。1957年,调任重庆医学院院长兼任重庆外科医院院长。1960年,率领中国外科学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外科学会议。1972年,任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1978年调任广西卫生局顾问,1983年离休,1990年4月在成都病逝。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届中华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著作有《两性卫生学》、《婴儿哺育法》、《急救手册》、《战争毒气的病理与治疗》、《野战外科学》等。
    江泽民(1903—1989)   字克明,江津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入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机械系,次年由聂荣臻介绍加入共青团旅比支部,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比支部书记、留比学生总会书记。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毕业留校任教。1929年到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任产品设计工程师,设计出多雪地区军用卡车受到嘉奖,并被选为区苏维埃代表。1935年回国,担任新疆汽车管理总局副局长。1938年,重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任主任设计工程师。1941年,经周恩来帮助回到延安,以后历任八路军后勤部工业局局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工矿管理局局长、东北军区军事工业部部长等职。1950年,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第一任商务参赞。1952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参加和领导了长春汽车制造厂的筹建工作。以后历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为中国机械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发展中苏友谊作出了积极努力。1987年十月革命70周年时,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部长会议专门向他发出致敬信,感谢他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的贡献。
    漆淇生(1904—1986)   江津李市人。1923年毕业于江津中学,东渡日本,入岗山第六高等学校,参加日本进步学生组织“社会科学联合会”,后就读于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受到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影响。1931年归国,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广州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暗中给进步学生讲授《资本论》。1945年后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政治经济系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法学院院长等职。对农业经济、土地问题研究尤深,被誉为专家,这方面的专著有《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步骤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毕生研究的结晶是百万多字的巨著《资本论大纲》。漆淇生曾担任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科联顾问、民建中央常委、民建上海市副主任委员。
    李亚农(1906—1962)   江津白沙高占人,历史学家。1916年赴日本留学,1927年在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攻读哲学。同年在京都帝大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日本支部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在日本被捕,1932年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归国,任北平中法大学教授。1937年到上海,任孔德研究所研究员。这时,他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1941年冬,他投笔从戎,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负责对日本战俘的工作。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48年,任华东研究院院长。上海解放之初,负责接管并主持上海科学机关的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主任、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金文研究》、《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周》、《李亚农史论集》等著作。
    漆克昌(1910—1988)   江津李市人。1922年赴日本留学,在帝国大学经济科就读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日本仙台被捕。次年回国,在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任干事,负责联系和指导上海沪西工人运动和群众斗争,并参加“反帝大同盟”的工作。1932年冬天,在上海被捕,判无期徒刑,五年后经过党营救出狱,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八路军前方野战政治部敌工部任科长、副部长、部长等职,以通晓日语和熟悉日本情况的专长,贯彻党的敌工政策。1945年,任军调部中共代表等职。1946年到东北,任土改工作团团长等职。1957年9月,调中国科学院,任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等职。自此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与竺可桢一道,共同开创和长期领导了这一艰苦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开展了20多项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取得了大批重大成果。
    王利器(1911—    )   江津人,著名国学大师。1933年毕业于江津中学后,相继入重庆大学高中部、川东师范学校学习。1940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次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4年毕业后,历任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北京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早年读书,即对文化遗产进行锲而不舍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讲授《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史籍,逐渐成为有名的国学专家。北平解放后,参加《杜甫集》和《水浒全传》的整理工作。1954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行社后,着力文学遗产的整理工作。著作众多,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余字发表。1979年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周镛臣(1911—    )   江津人,著名学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历任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西方哲学及西方伦理学。在整理中国哲学遗产中,认为首先要掌握分析批判的武器,需要对中国哲学精神作一透彻的了解,应从每个哲学家的体系内部走出来。著有《伦理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淮南子的哲学思想》等大量哲学研究著作,历任北京大学论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论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任应秋(1914—1984)   江津油溪人。193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得名医指教。抗战爆发后,回江津执医,并担任中学卫生、语文课教师。1944年,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随后筹建江津县国医学研究会、国医砥柱社江津分会,先后担任这些组织的领导职务。1952年,到西南卫生部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兼任教务主任。1953年至1957年,写出《脉学研究十讲》等多部著作。1957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1962年,他与另4位有名的老中医联名报告卫生部,提出中医向现代化发展的意见,这就是有名的卫“五老上书”。“文化大革命”中,这个报告被打成“反党提纲”,任应秋惨遭迫害。1980年,赴日本讲学,受到好评。还多次同美、英、法、德、意等国家学者交流中医思想,扩大了中医学影响。任应秋从医50多年,执教30余年,培养中医人才数千人,带了8名研究生,著书3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夏培肃(1923—    ) 江津人,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研制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她早年就读于重庆渝南中学和江津国立九中。1945年在中央大学机电系毕业后,考取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与闵乃大、王传英组成我国最早的电子数学计算机三人研究小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107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并主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第一至第四届计算机专业班教学工作。1956年,参与“发展我国科学的十二年规划》中”计算技术建立”部分的起草工作。此后,在高速计算机的设计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大型高速计算机的传输问题,提出了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则,实现了每秒2亿次的向量计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历任清华大学电讯网络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82年担任《计算机学报》和《英汉计算机辞典》主编。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85年,被英国赫里奥——瓦特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历任第五、第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
    蒲家宁(1934—    )   江津人,中国军队野战油料补给装备学科的创始人。1951年毕业于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科。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军委油料学校助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后勤学院油料系教员。1963年任运输学校油料系主任教员。1975年调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军第一代油料科技工作者、军用油料储运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创建了军队特有的野战油料补给装备学科。1985年被任命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大批国防建设的高中级技术人才。他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委员会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总后勤部油料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化体育人物

    钟云舫(1847—1911)   江津高牙人,中国第一长联作者,被誉为“联圣”。早年中秀才,补为廪生后,在江津县城开办私馆教书,历20余年。他学识渊博,遍览经史百家之书,工诗文词曲,尤擅对联,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因此名声卓著。光绪年间,江津县令朱锡藩专横贪婪。钟云舫撰写对联予以嘲讽,传遍城乡。朱对他恨之入骨,欲加迫害,他远走成都避祸,创作成都锦江望江楼联,一时传诵四川,至今仍然高悬。1903年,他被构陷入狱,关押在成都待质所,前后两年。在狱中创作了《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该联1612字,为中国第一长联。这副楹联气势恢宏,离奇惨淡,对仗工稳,用典贴切,享誉当时。后有人怜其才,为他辩冤,才得以恢复自由。他于1905年回到江津,编校自己的诗文对联作品,辑成《振振堂集》8卷,在江津两次印行。
    杨蓝田(1851—1918)   江津石门秦家人,著名画家。幼年习书法,成年后各体书法得心应手,大小字长于米帖,行书秀丽中遒劲有力。曾任教于聚奎书院,其间开始学画,专攻竹石,大量临摹画竹名家苏东坡、文与可、夏中昭、郑板桥的作品。自己风格渐成,所画风竹摇曳多姿,晴竹明霞掩映,雨竹飘洒淅沥,雪竹枝叶寒凝,题款参差错落别具一格,被誉为“书画两绝”,与兄杨宝田、侄杨举之并称“杨氏三枝画笔”。
    吴芳吉(1896—1932) 出生在重庆杨柳街,幼年时家道衰落,随父母迁移回故乡江津德感,后移居白沙。其父希望清白传家,书“白屋”木牌悬挂墙上。后来吴芳吉自署“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他幼年入读聚奎书院,10岁时,父亲因商务纠纷,在重庆被控入狱。吴芳吉自撰辩诉状,只身徒步赶赴重庆,为父辩冤,狱官感其年幼而言辞恳切有理,遂释其父。1909年,作《读外交失败史书后》一文,历数国耻,语言精辟,印发江津全县,被誉为“神童”。1910年,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1911年,预备学校正式开学,一美籍教师对中国学生无理辱骂,激起同学愤慨。吴芳吉被推举为学生代表与之抗争,学校竟然宣布开除学生代表,后教育部参与斡旋,要求学生代表写“悔过书”复学,他坚持“无过可悔”,愤然离校回乡。其后,在嘉定和永宁中学任教。1919年,赴上海担任《新群杂志》诗歌编辑,其《婉容词》、《护国岩词》、《小车词》、《两父女》相继发表,一时广为流传,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1925年起,先后任教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并参与筹建重庆大学。1931年,任江津中学校长。1932年,日军侵犯上海,欲投笔从戎,打算随湘军东下抗日,至重庆被江津中学学生代表劝回。同年4月,突发肺结核旧病,于5月9日逝世于德感旧居。有《白屋吴生诗稿》、《吴白屋先生遗书》、《白屋家书》、《白屋嘉言》传世。
    邓少琴(1897—1990)   江津人,历史学家,重庆文博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10年毕业于聚奎书院第一班。曾在上海任书局校对,工余自学不辍,后回到故乡,先后在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文史教员。1936年,参加重庆北碚区建设,任北温泉公园主任,同时参与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1937年,受聘任西康省通志馆编纂,在西康地区作民族史调查。1942年,任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和历史系教授,讲授川康史地、四川历史和西南民族史等课程。解放后,参与和主持筹建西南博物馆(今重庆博物馆),历任业务秘书、副馆长、学术顾问等,对重庆文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治学注重实践,实地考察并撰写了历史学科重要课题的近100万字的调查报告,在考古界产生很大影响。他在考古、民族史、地方史研究中成绩丰硕,主要著作有《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等。
    张采芹(1901—1984)   江津几江人,国画家,四川美术协会的创始人。早年就读聚奎小学,喜爱杨蓝田的书画,立志从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先后在四川美专、四川大学等大中学校从事美术教学。抗战期间,创办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管总务,团结和接纳沦陷区画家,其学识、艺术、人品均深受美术界同行尊崇。在他的帮助下,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赵少昂等画家在四川美协举办画展,繁荣了大后方的美术创作。解放后,他将四川美协收藏的大量名家字画全部移交军管会。1954年,到四川隆昌县执教。这以后,他的墨竹技艺逐渐炉火纯青,或疏或密,亦刚亦柔,富有变化,和谐统一,运笔简练却又饶有生趣。其“墨竹图”曾由国务院赠送英国女王。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画院画师、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政协常委、成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阎松父(1902—1985)   国画家,江苏扬州人,抗战时期流亡到江津,此后一直在江津生活、工作和创作。自幼热爱艺术,从师学习国画。成年后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游历大江南北,视野开阔,造诣益深。1923年在安庆加入“丁丁画社”,其《牧牛图》入选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画展。抗日战争爆发,流亡入川,以画笔唤醒民众,在万县街头展出抗日宣传画百余幅,受到冯玉祥将军赞赏。1946年,任江津几江女中美术教师。解放后,历任江津中学、江津师范美术教师、江津县文化馆名誉馆长、江津县美协理事长、政协江津县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其作品,中年以画牛为最工。技法上远承南宋阎次平的传统,在笔墨上创新发展。笔下黄牛、水牛,造型真实,神情生动,《百牛图》为其代表作。中年以后,又工画虎。技法上吸取晚清、近代名家长处,用以墨趁湿破于色的方法,使斑纹与皮毛色墨交融浑然一体,取得重大成就,被美术界誉为“阎老虎”。中国美术家协会曾组织其作品,多次在国外展出,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赵铭彝(1907—    )   江津人,话剧、电影评论家。1923年就读于江津中学。1926年到上海,先后攻读于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1927年,进入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与戏剧家陈白尘等一起学习,共同组成摩登剧社,开展戏剧运动。1930年,出版翻译戏剧集《在黑暗中》。1932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领导进步戏剧活动。同时,参与建立左翼电影、音乐组织,创作了大量评论文章。1935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获释回到重庆,参与发起成立“重庆救国会”,并任《新蜀报》编辑。抗战爆发后,参与导演话剧《保卫芦沟桥》,影响了重庆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当选为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各地救亡话剧团来到大后方,他积极接待和宣传,使所在的《新蜀报》成为抗战时期宣传话剧的最有成绩的媒体。1942年,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戏剧月报》在重庆创刊,他担任编委。同年,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他担任艺术委员。解放后,他曾担任重庆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钟惦棐(1919—1987)   江津几江人,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少年时就读江津中学初中,因家贫,一年后失学。1937年3月,参加中共领导的重庆救国会,11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次年转鲁迅艺术学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8年调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次年调文化部筹建艺术局。1950开始写电影评论,逐渐成为有影响的评论家。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调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为新时期的电影美学理论呕心沥血,撰写了百多万字的理论、评论和美学论文,开创了中国影评一代新风,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晚年主编《电影美学》,历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宣部电影指导委员会成员、新闻电影制片厂第二总编辑、《文艺报》编委及艺术部主任等。主要著作有《陆沉集》、《起搏书》、《电影的锣鼓》、《电影策》等。
    黄济人(1947—   )   江津几江人,当代著名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1968年毕业于江津二中,当过知青和代课老师。1980年在内江师专中文专业毕业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他以国民党起义将领家属独特的社会关系,刻意军事文学创作。处女作《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获全国首届军事文学奖和四川省首届郭沫若文学奖,国内广泛转载,同时被翻译为日、英、法文介绍到国外。他的著名作品还有《崩溃》、《征夫泪》、《我不敢画出自己的眼睛》、《哀军》、《重庆谈判》等。曾获“四川省青年杰出人物”称号和四川省青年联合会“七五”科研成果奖。历任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青联会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邓若增(1936—   ) 江津白沙人,指挥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大赛“四连冠”的主教练。早年就读重庆广益小学、聚奎学校、江津五中,1953年考入江津师范学校。1955年进入四川省男子排球队,1958年入选国家青年排球队,次年成为国家男排正式队员,1963年起担任担任国家男排队长,曾代表我国参加过1962年和1966年两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1971年步入教练岗位。1979年被任命为中国女排教练,协助主教练袁伟民工作。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女子排球队获得世界大赛“三连冠”。1985年,他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在同年的“世界杯”比赛中,他率领的女排实现“四连冠”。1986年,担任国家体育训练咨询局委员会委员。为表彰他为中国排球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体委曾4次授予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40名最佳教练之一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20名最佳教练之一。他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
    革命英烈人物
    卞小吾(1872—1908) 江津白沙稿子人,《重庆日报》创办者。早年就读聚奎书院,1888年中秀才,赴重庆求学,结识革命家杨沧白。1902年,到北京,后赴上海,参加蔡元培等组织的学社,加深了革命的认识和信心。他三次到上海监狱探望邹容、章太炎,商议革命。1904年2月,卞小吾回到重庆,带回《警世钟》、《革命军》、《苏报案纪事》数百册革命读物在重庆散发。这年,他变卖了祖传的全部田产,得白银6000多两,充作办报经费,于9月创刊了《重庆日报》。该报是重庆地区最早的革命报刊,以鲜明的战斗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惊恐。1905年6月1日,卞小吾被清官府逮捕,押解成都,《重庆日报》被查封。在狱中,他著述《救危血》、《呻吟语》等,宣传革命,慷慨激烈,传诵一时。清四川总督锡良为了秘密杀害他,竟卑鄙地授意成都府尹高增爵唆使狱卒和囚犯各一人,于1908年5月15日深夜将他刺杀。1912年,中华民国追赠卞小吾为“辛亥革命烈士”。
    漆南薰(1892—1927)   江津李市人,重庆“三·三一”惨案中牺牲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早年加入同盟会。在江津中学读书时,因为反对学校当局迫害进步学生,被无理开除。1912年,入成都联合中学。1915年,留学日本,入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4年归国,在上海政法大学任教。1925年初,写成《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书中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帝国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这年秋,回到重庆,担任《新蜀报》主笔,积极宣传革命。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向时俊师政治部主任,培训了大批青年参加革命斗争。他是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与其他国民党左派人士和共产党人一道,共同组织了当时重庆地区各项重大的革命活动。他不顾反动军阀的恐吓,经常发表文章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罪行,系统宣讲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3月31日,在打枪坝举行“重庆各界反对英帝炮击南京市民大会”,他被推举为大会执行总主席。当大会即将开始时,军阀刘湘、王陵基突然对集会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他临危不惧,站立在主席台制止暴徒行凶,中弹受伤后从主席台后的城垛坠下,被埋伏的军阀暴徒逮捕,随即惨遭杀害。
    冉  钧(1899—1927) 江津双福人,重庆“三·三一”惨案中牺牲的中共重庆地委领导人之一。1919年,考取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次年与邓小平等一道赴法。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经李立三、聂荣臻等人的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1925年从苏联回国,在重庆进行革命活动。同年8月,中国国民党四川省临时执行委员会成立,他负责秘书处工作,处理日常事务。为了加速国民革命,在吴玉章和杨闇公的支持下,重庆建立了中大学四川分校,他积极参与工作,出任教员。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经党中央批准正式建立,他负责组织工作,创办《四川国民》,系统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指导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他还积极开展军运工作。1926年9月5日,英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万县惨案”,他具体负责在重庆成立了“九五惨案国民雪耻纪念会”,强烈抗议帝国主义暴行。1927年3月31日,“三·三一”惨案发生,他在工人纠察队和革命群众的掩护下,从惨案现场脱险。当夜,为了通知幸存的同志转移和销毁党的秘密文件,他冒着危险回到住所。次日上午9时,他去找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研究“三·三一”惨案的善后工作,途经七星岗天主教堂时,被反动军阀特务逮捕,随即被枪杀。
    帅本立(1900—1928)   江津仁沱人。早年在家乡读小学,后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被党派遣到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斗争。1930年前后,在中共四川省军委任秘书。1930年9月,奉命回江津参加“九·三”兵变。起义失败后,到重庆,以《西方时报》主笔的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后到渝东南川军程瀛洲部任政治部主任兼教官,实际是为党从事兵运工作。后被人告密,被反动军阀杀害。
    谭祖尧(1902—1927)   江津白沙高占人,和李大钊一同就义的革命烈士。早年就读于白沙高等小学,“五四”运动时期,被选为白沙学生联合会代表。1920年考入江津中学,1922年入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任书记,谭祖尧作李大钊秘书,负责在各使馆搜集国际间的消息及整理从各国报纸译出的资料,为李大钊提供言论决策的参考。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炮轰天津大沽口,并纠集英、美、法等国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他在李大钊带领下,组织北京总工会和学生举行抗议活动。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大会,在向段其瑞执政府请愿中,遭到镇压。谭祖尧奋不顾身掩护李大钊,受伤后经抢救脱险。次年4月初,反动军阀张做霖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谭祖尧岳父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机要科工作,预先通知他转移。他表示:“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4月6日,张作霖派兵进入苏联大使馆,将李大钊和谭祖尧逮捕。4月28日,谭祖尧和李大钊一同英勇就义。
    吴平地(1903—1927) 江津石门人,别号吴雷,和李大钊一起就义的革命烈士。1917年入江津中学,192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住在四川会馆,常与江津同乡谭祖尧等纵谈国家大事,凡认为正确的必据理力争,声震屋宇。别人笑他话似响雷,他回答:“平地一声雷,我就别号吴雷吧!”1926年,吴平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和谭祖尧一道积极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4月6日,他在四川会馆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大义凛然,一如既往朗声宣讲革命道理。4月28日,吴平地和李大钊、谭祖尧一起就义于京师第一监狱刑场。
    钟汝梅(1902—1927) 江津珞璜和平人。1917年考入江津中学,与聂荣臻、戴坤忠等同班。“五四”运动期间,和聂、戴等同学走上江津街头,宣传抵制日货。1919年冬,到法国勤工俭学。先入巴黎“蒙达尔尼”橡胶厂当学徒工,后进“史莱德”钢铁厂,又进“诺尔”航空发动机制造厂。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下,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后分配到比利时工作。1925年,被党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归国,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以配合国民革命军攻占上海。当时,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设有训练班,他教授射击学并负责检修枪支和制造子弹。1927年初,中共江苏省军委成立,他担任委员,负责武器保管工作。这年3月21日,他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钟汝梅被叛徒出卖遭逮捕,历经刑讯,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7月,在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
    傅汝霖(1896—1930)   江津龙华梁家人。1914年入江津中学,“五四”运动时,与聂荣臻等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被学校当局开除。1919年秋,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次年,同冉钧、戴坤忠等赴法,在法国参加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中央红军工作,1930年在洪湖战役中牺牲。
    戴坤忠(1898—1930)   江津慈云人。1917年考入江津中学,“五四”运动中,与聂荣臻等进步同学一道,成为江津青年学生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莫斯科红军学院学习,归国后历任湘鄂西红军大学分校教育长、大队长、红军教导团团长、教导师副师长。1930年,在洪湖战役中牺牲。(钟治德)
    来源:区委党史研究室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