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翔
江津是一个有山有水,山水美丽的地方。四面山、黑石山、 骆崃山和长江、綦江、笋溪等在江津境内山水相间,山缠水绕。清时江津分为杜里、思里、笋里,笋里就涵盖了整个笋溪流域。笋溪从南到北约一百多公里,东西宽约二、三十公里,面积约占江津三分之二。其东面是綦江流域,西面是塘河流域,綦江和塘河虽然分别发源于贵州桐县和四川的合江县,但他们从江津境内进入长江,他们是姐妹河。
笋溪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大坡乡。江津南部与贵州习水县北境相邻。《水经注·江水》云:“又东过符县(今合江)北邪东面之习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此于黔北地区,早有习水之记载,而为川黔自古通道。由江津南境通达贵州之习水之路,就有由南向北的笋溪。
笋溪流域的形状就像一个长长的撮箕,箕口在北面的长江,背在南面的四面山,两个边分别是笋溪与綦江和塘河的分水岭。四面山是黔北高原上大娄山的余脉,山高林密,峰奇水秀,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常青之树,就像一位盛装的仙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边的分水岭则是她伸出的双臂,轻轻地捧着笋溪。笋溪流域地形属川东丘陵,地势南高北低,从海拔1700多米一路下降到180多米,逐渐从低山变成浅丘。
笋溪是江津的三大河流之一,也是江津的一条重要河流。最重要的河。其发源地大坡乡蜈蚣坝,海拔1704米。山北的水汇成溪流,在锣鼓洞形成一个小瀑布后进左奔右突,入小洪海、大洪海,涉响水滩,出林海湖,在宏伟的丹霞绝壁上形成名闻遐迩的华夏第一高瀑——望乡台瀑布和土地岩瀑布,到龙潭湖小憩后,离开四面山镇,再过凤场古镇、中山古镇,穿青?峡,入月沱场、嘉平镇、两岔场,越石龙峡后到达浅丘地带,从此水缓岸弯,九曲回肠,悠闲地淌过沙埂场、夹滩场,于仁沱镇洋满嘴携手綦江(僰溪),到顺江场就和长江会合去。
笋溪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米、小麦、高粱和茶叶、水果等农产品。著名的江津柑橘、江津米花糖和江津高粱酒都是笋溪水土所孕育。流域内人烟稠密,人文荟萃,著名古镇比比皆是,除上述干流边上的古镇外,还有先锋镇、李市镇、龙吟场、蔡家镇、紫云场、傅家场、柏林镇、东胜场、嘉乐场、清溪沟场等集镇。连接这些古镇的道路在明清时是川黔通衢,商旅不绝于途。笋溪傅家场以下可以通航,在公路未通时是沿河物资的重要通道。虽现在渝黔公路、渝黔铁路修通,但贵州很多物资仍由这通衢运到江津港后外运。笋溪河流域还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1958年发现了气田,在蔡家镇打出的气井至今仍在供气。
笋溪虽然流域不广,水量不大,在江河中名不见经传,但她却美得令人艳羡。两岸竹木郁郁葱葱,植被良好,河水清冽,纤尘不染。密密匝匝的竹林,竹梢掩映着清清的河水,水从竹根下流过,除了山洪暴发的几天,河水总是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春秋时节,竹林抽出嫩嫩的竹笋,长成新竹后高踞于林梢之上,显得格外挺拔。傍晚和清晨,河上会漂浮着淡淡的烟霭,站在高处一望,笋溪就像一条长长的纱带,从远处飘来,又向远处飘去。特别是夹滩段笋河,因地貌特殊,山丘不高而河流的弯曲度却特别大,由此形成了一种罕见的九曲回环地貌,演化出若干三面临水、相对高差仅数十米的美丽笋溪河风光。
笋溪流域除四面山外,还有紫荆山、清溪沟、中山、凤场、黄连坝、水口寺、飞龙庙等著名风景区,可谓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笋溪河流域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气候四季分明,因而植被茂盛,到处山花烂漫,飞禽走兽随处可见。笋溪沿河乡镇,在有一定落差的地方筑坝截流蓄水,形成常年通航的湖泊,湖上碧波粼粼,两岸山花烂漫。
其实,笋溪也是一条古老的河。石龙峡峡谷幽深,传说迷人,“安安送米”、“二郎神赶山镇海”等神话故事扑朔迷离。据民国版《江津县志》记载:笋溪流经鲁家桥(紫云),此处有七孔子。七孔子正在笋溪畔跃进桥及林家嘴对山和狮子桥一线。七孔实为崖墓之遗存,林家嘴对山有上下三层,跨进桥山上有十三个洞穴排成横行,离表干不高。这些均是汉代崖墓。它们是巴渝地区汉代崖墓的代表之一。在笋溪流过的一个较为平缓的地方,叫中咀,清初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在弘化三年(公元1681年即清康熙二十年)在此设立清溪县。统笋溪流域包括现在的江津等区域。可见当时这里是一片繁华之地。
笋溪是一条古老的河,也是一条年轻的河。更是一条即将焕发青春的河。江津区的有关部门,正在规划对笋溪的整体保护和开发。笋溪,又成了我们梦中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