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71阅读
  • 1回复

(巴渝胜景)江津后八景之一,庞国翔:江津古莲池与遗爱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27

莲花池在江津原县城东门外的石子山下,石子山即是今天的琅山,因山上多琳琅鹅卵石而得名。莲花池中建有一楼,就是后来的江津行署和江津县委机关驻地。在莲池岸边,有一个遗爱祠,也有百姓称为遗爱寺。古莲池与遗爱祠是津城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曾被地方文人们津津乐道。著名“白屋诗人”吴方吉曾写过有名诗篇《几水歌》,歌分五阙,其中第三阙这样写到——

  

几水真真好,津城处处宜。国公遗爱寺,中有古莲池。池上小亭留我住,波间花影映侬衣。隔岸转黄鹂,明日是星期……

这《几水歌》写了执掌津中的吴芳吉与朋友星期天在“波间花影”和“岸转黄鹂”的古莲池里游览和在岸边的遗爱寺(祠)里参观的快乐情景。这里是旧时江津后八景之一。莲池在城郭之郊,是县人郊游的首选。每到春夏,岸上梅花和塘中荷花竟相开放,色艳香浓,津城人纷纭出城,成群结队,到莲池和石子山踏青赏荷。明工部尚书江渊有《江津前后八景诗》之一《莲塘月夜》——

方塘弥漫侵江城,云影天光滉漾生。影湛碧波千顷浪,光涵孤月半轮明。芰荷香泛琴樽润,杨柳风微泮壁清。安得坡仙同载酒,细听一曲洞萧声。

时光的流世和历史的浪花总爱模糊一些人与事,形成隐隐约约的记忆流沙。津城的人们对古莲池与遗爱祠就有些混淆。

旧版《江津县志》、《江津乡土志》记载:古莲池,在县东二里许。广三十余亩。早在元朝,津人凿渠引水入池。再通过大通桥,将池水疏导入长江。到明宣德初年(公元1426年),知县袁旭主持将扩建,筑堤捍水,并引水东泄。40年后的成化年间,知县宋潜主持,在池边修筑一亭,后来池水外泄常被壅塞。后又60年,到嘉靖乙酉年(1525)知县王贡主持对池水进行疏浚。后知县杨元吉来了个大动作,将岸边的亭子修葺,取名君子亭,挂出朱红“君子亭”大匾,对池堤坝等也进行了改造,并在池水中央别建一亭,取名“水心亭”。杨知县对这里的景色非常上心,作过一首《莲池水心亭》诗:清浅主塘曲径通,水心亭倚芰荷丛。欲从溟渤观吾道,试向灵台醒主翁。风月珊珊尘世远,鸢鱼泼泼海天空。百年知己真是谁?好把行藏寄此中。到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官殿对又建一亭,18年后的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郎嘉卿主持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和修缮,使之池水深广。数十年后,津城一堪舆师说,金钗井挖的一条水流进莲池的沟渠,将“龙脉”破坏,造成江津科考不兴,应立即修培,重树文风……事隔117年,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国璋知江津县,他对此进行大手笔式改扩建,光绪六年(1880)又架桥于池中,并遍植杨柳,在池西南立一碑,刻“泮源”二字。在池岸建一排数间庙堂式建筑,命名遗爱祠。其意是将江津历代功德知县等人之名位,列入祠中,以传芳名,“遗爱”后人……国璋还令津人在池中广种莲花。开时色艳香浓,游人甚众。后来的知县张继等又主持培修,并在池畔环植桃枊。

( 这是清朝末年的莲池及池中的水心亭。图中人物为清末知县国璋一家庭。庞国翔提供照片)

说起莲池和遗爱祠,清末著名巴蜀才子、楹联圣手钟云舫的故事不得不讲。钟氏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特爱戏谑和讪骂县衙之人。他感到从清同治年间开始,这些县衙之人,多受津城少数豪绅的阿谀和谄媚,挪用公局百万两花银,在此撤房扩建不伦不类的“遗爱祠”,并将“政绩”尽留祠中,以欲“遗爱”千古。而此举使膏田荒芜,民众多敢怒不敢言。官以为遗爱,民以为遗害。钟氏怒笔写《有见》、《题莲塘一》《题莲塘二》等诗进行讽刺:去年官似佛/敲破木鱼身扑扑//今年官若神/视之不见听不闻//六月衙门苦水冷/县主犹夸清慎勤//君不见莲塘三月采莲舟/人间织女笑牵牛//又不见官仓坝里小池塘/千里条条花石纲//不信此官清似水/请问佛图关下阿房宫何日起?”在《题莲塘一》中,钟氏将占塘扩祠的“大作”称之为“胡行”、“胡闹”、“胡思”等等:此是吾家壁上画/是谁偷样作祠堂?……料得荷花多怨藕/膏田不复几分收……滔天功德祠遗爱?父老痴聋耳不闻……钟氏还撰有“遗爱祠”楹联一副,联曰:此去到莲塘,问遗爱诸公,清操到底谁千古;其行光梓里,看褒恩两姓,宸翰飘然下九天。正因为钟氏这淋漓尽致的讪骂,得罪当局,终被网罗罪名,羁押成都三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将莲池四周进行了改造,在池中“水心亭”处修建一栋楼房,作为机关办公所用。将遗爱祠也作改造,已成办公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展,津城东门一片早就成为热闹喧嚣的主城区,古莲池和遗爱祠只成为人们的记忆。又因时间的流逝,加上这莲池与遗爱祠相毗连,读音相谐,有人就将这莲花池说成“遗爱池”,虽详细有误,但也成习惯,所指地域几乎一致。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28
Re:(巴渝胜景)江津后八景之一,江津遗爱池记
遗爱池,前身即古莲池,在江津东门广场之东,一泓椭圆形的好水,像垂天跌落的宝镜镶嵌在古木荫中。绿荷未铺满水面之季,有鱼儿吐着泡儿,有飞禽照着影儿,上下天光,一碧如洗。满池绿荷消减炎威之际,池畔古树愈见蓊郁,白鹭来栖,鸟鸣上下。呼吸工作于斯境,天长日久,少不得慢慢的咀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鉴于止水的昭示,却总是让智者仰望追思而悚然动容。

古莲池,肇始于北宋初年,本为灌溉取水而筑。它开始浸染文化色彩的年代,是在1064年。此时的中国,宋仁宗赵祯坐龙庭,这位北宋的第四个皇帝,执行太祖皇帝“偃武修文”策略很纯粹,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诏令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四书”先河。于是,在莲池西面,古邑江津正在大兴土木上马时代工程,构建倡导学风与文风的文庙。文化如流,源头活水清如许。一条曲曲折折的水道凿了出来,引莲池活水,注入文庙前新月形泮池之中。完成了一项寓意性的建设,古人不会去牵扯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之类时髦的话题,却揣着一颗虔诚的文化心肠,在虔诚的守望中,对莲池不断地增益着。

遗爱池在岁月里蹒跚走过,江津历史文化对它寄予了太多关照的眼光。600年前,江渊吟哦着故乡风物,那时的遗爱池,葆有的是莲塘的本名,融融的月色,幽幽的景致,名列“江津八景”。江公赋诗道:“方塘弥漫侵江城,云影天光荡漾生。影湛碧波千顷绿,光涵孤月半轮明。芰荷香泛琴樽润,杨柳风微泮壁清。安得坡仙同载酒,细听一曲洞箫声。”这样的品评出自江津古代唯一在二十四史中有传的大才,读着总是让人舒坦。江渊已矣,了得的个体,只有在历史里占据一个小点。而历史文化的坐标,总是牵连着古今,就算一星波光,也会照彻过去和现在。再做一点钻探和寻觅,才知“莲塘”这方美池,是古邑江津在世界文化史上第一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里唯一的名胜文化广告。当代江津,旅游业是兴区的一种举措,有历史文化积淀张本,对遗爱池的解读,定当会赋予全新的意义。稽之江津文化教育史,会动情地发现遗爱池可谓是江津文化之渊薮,如果抽去封建文化的糟粕,在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下,用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胸襟来增益遗爱池的建设,那就点化了江津文化的精灵,实乃是千秋盛事啊!

遗爱池是一道历史文化景观,根植于滨江的沃土,具有历史与文化的昭示警戒意义。鲁迅先生说:“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这里有池,千多年来一脉沿革的古池,一圈椭圆,人文历史雍容大度的聚会。这里有水,流淌包容岁月的风霜雨雪,冰清玉洁着历史文化的影子,却可掬可捧。这里有荷,周敦颐笔下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所在,从这里传出的政令,是实际而精神的,贴近着大地,贴近着苍生……

(文/钟治德)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