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语文教育
──在中语会第九届年会上的讲话
杨叔子
主持人:新课标里面关于学科性质的阐述,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那么这些年来,我们大家也一直在思考,人文性在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倒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另外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应该如何体现和实施。那么今天我们请到杨叔子先生来给我们作报告,我想他的这个报告应该对我们在思考人文性的问题上有所启示。杨叔子先生是原华中理工大学的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是资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这些年来,他倡导全国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他做过200多场的报告,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他主编的《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已经发行数十万册。那么今天我们请这样一位从事理工科的专家给我们做这样的报告,我感到大会的安排应该说有深意,所以希望我们能从杨院士的报告当中汲取营养和启示。下面我们就请杨叔子先生作报告,他的题目是《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语文教育》,请掌声欢迎。
杨叔子:会议主持人伊道恩老师,各位同行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主持人讲的都对,但是有两个字是不对的。不是“报告”,是一个讨教是一个汇报。严格讲来,这次来主要是两件事情,一是感谢,二是讨教跟汇报。感谢这次盛会对我的邀请,感谢中语会的领导同志对我的信任。因为我感到,在今天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的话,中国语文教育有一个重大的奠基作用。所以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史有为老师打电话邀请我,我立刻就答应了。实际上我是很忙的,刚刚从南京到镇江,镇江到南京,南京到扬州。但是这个会议我是要来的,因为语文教学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我应该感谢中语会的邀请,感谢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第二,我是来讨教的,是来学习的。因为我不是文科出身,更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是搞工科的,搞机械的。只是由于形势需要才不得不走到这个行业中来。我在参加中华诗词学会的活动时说,严格讲我对中华诗词而言是一个门外汉,对中学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讲也是个门外汉。之所以要来,是因为我感觉到这次会议太重要了
我记得在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在云南接见缅甸友人的时候曾做了一首诗送给他们,让人很感动。这是根据北宋诗人李之仪的诗改编的: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这里的江,上是澜沧江,下是湄公河。缅甸友人听了非常感动。今天我想把这首诗也改一下,与时俱进,叫:君自四方来,我自汉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神州水。此水何能休,此年何能已。深信炎黄后裔心,挥彩笔,神州地。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教育战线方面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即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我认为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它回答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教学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开。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要怎样培养,而怎么培养又反过来决定了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素质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这个问题我不想展开,但是为什么跟这个问题有关呢?因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诉诸教育的话,那么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进行中国语文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在十七大中明确提出来这样的概念: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且指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时期必须要高度重视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中国语文教育。
在正文之前,我想讲个例子,华中科技大学比较早的开展了人文教育。在1994年,我们邀请了一位音乐大师给我们学生做了一次讲座,我是校长不能不出面。我本人对音乐没有什么素养,水平很低。但是我知道音乐的重要性,所以我出席陪同。虽然音乐大师所谓的严肃音乐我不懂,我也从不知道。大师说,交响乐、歌曲等等都算是严肃音乐,它有两大特点:一有主旋律,二有特色。他放了三段磁带,第一段磁带是川剧《江姐》,第二段磁带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三段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以你看,第一段磁带中的《江姐》主旋律非常清楚,它的特色在于以川剧为基础,重复吸收了江浙民谣的特点而形成的。第二段的《洪湖赤卫队》当然主旋律也非常清晰,如果听过洪湖的民歌,就一定能体会到洪湖赤卫队的特色。而《梁祝》的主旋律的特色则是对绍兴民歌的借鉴。尽管我对音乐的水平很差,但是我感觉到他讲得非常好。两个小时的讲座下来,我感觉很有收获。他讲完以后,我就想上台跟他汇报我的收获,我们的同学就不大礼貌,把他包围起来签名,我就没讲成。有没有收获?很有收获,虽然在音乐上一点收获都没有,但是它使我联想到了学校:华中科技大学有没有主旋律?我们高等教育有没有主旋律?我们的华中科技大学主旋律有什么特色?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又有什么特色?第一个关于主旋律的问题很好解决,我清楚办学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要学生又何必办学校呢?中小学如此,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主旋律是育人,是培养人。但是主旋律的特色即培养人的特色又是什么呢?这把我给僵住了。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培养人的特色是什么?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培养中国的大学生。这里的培养中国的大学生绝不是废话,其根本问题是能不能为中国建设服务。大学里培养出的人才有没有为民族服务、国家服务、中国人服务的感情,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个问题呢,是因为1980年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有一些美籍华人跟我讲说,到美国来的这些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美元英镑也都懂得,但是却不了解长城和黄河,也不大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对《资治通鉴》《史记》《四书》一无所知,甚至有人连书名都不知道。所以请问这种人培养起来后能不能为中国服务?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跟我讲得很尖锐、很具体、很生动也很深刻。ABC很好就是英文很好,XYZ很好就是数学很好,业务过硬;懂得美元和英镑就是懂得打各种经济算盘。但是对中国的地理、历史、优秀文化遗产一无所知。这种人可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跟我们一起的这些老教授可能有所了解,就在三四年前,有一个高等学校的老师寄了份材料给我,这所学校招收的是二本学生,但是有硕士授予权。当时该校做了一次文化测试,笑话百出。问《红楼梦》谁写的,答案写鲁迅;试讲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一本,答案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想想看,问题到了这种地步,怎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1992年底我接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有位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杨校长,我是中国的学生,外语等级考试的不及格不能拿学位证,我不反对,因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要跟外国交流,要懂得外语。可是有的大学生的母语很差,写字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对,造句不通,写文章不顺,竟能拿到学位证。请问校长你作何解释?我把这封信拿到我们学校最高级别的会议——校长办公会上讨论,并决定从明年开始要进行中国文化的达标考试,考试不及格一样不能给学位证,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每年考,一直坚持到现在。去年我们进一步改进,在非汉语专业里面也开设了语文。作为必修课,如果不及格不授毕业证。因为要培养中国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一无所知能行吗?大学生应该会创新,大学生跟中小学生相比,应该负有创新责任。这个创新既包括科学技术的,也包括人文学科。不能创新,社会如何前进?民族怎么发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要能够创新,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就是要培养出能够为国家服务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呢?因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该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我的想法,着重谈后面两个问题,前面两个我只简单谈一下。因为讲到民族传统文化就必定要讲到中国语文教育,要讲文化就要讲教育,要讲教育必须要把文化讲清楚。为了对文化了解更深刻,就要认识文化的整体性,我们育人就是文化的整体性的育人,不是只抓其中的一点。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语文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与创新有密切的关系。
一、文化教育。
谈到文化角色,我想引用一段胡锦涛同志前年在全国文联全国作协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其中有一段话讲得非常精彩,这段话三层,第一层讲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第二层文化跟社会发生的关系,第三层是说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殖和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人类文化累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的每次跃进,人类文化每次被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由此可见,文化是何其重要。因此我首先来讲文化。大家知道,自然创造人类,人类创造文化和文明。人类是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以文化和文明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类社会的基因就是文化,靠教育进行传承。文化以教育为主要形式而传承,以教育为重要基础,这样才能得到创新。进一步讲,社会靠教育进行传承,社会因教育而发展。所以中央讲教育在国家建设中起到的集中、全面、先导的作用,在二战后,日本的一位首相写了一本书叫做《风雷震荡中的日本》,这本书中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日本就算再穷,勒紧腰带也要办教育,因为教育太重要了。
教育不等于学校,学校也不等于教育。学校办得好不好关系到我们教育目标能不能实现,高等学校除教育外还有其他功能,但是首先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显然教育建设主要是传承文化,教育就是定位在文化领域里面的,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服务。因此我认为,少儿教育主要任务是健全人格,培养一种良好的感情。而中学教育则是要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要求基础知识扎实。据我所知,在中学获得奥赛数学冠军的同学以后没一个学数学的,而且还讨厌数学。有人做了个测验,结果证明参加数学奥赛的人好多数学基础知识都不好。所以中学生的偏科问题很大: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不是数理化、文史哲的片面发展。我曾经向中国科学院建议过,请他们做一个调查,看这些院士中有几个人是小学、中学、大学全部得第一的,我估计不会超过50%。因此人格的健全,基础知识的扎实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高等学校是为创新和创业打好基础的。所以我认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有才能且德行兼备的人才能为祖国服务。
谈到民族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实际上不复存在。有人讲消灭一个民族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杀光所有的人,另一个则是消灭他们的民族文化。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的讲话中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对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民族文化能支配人们对历史和客观事件的认识,而且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成为其精神追求,这个精神追求势必指导他的行动。既然民族文化如此的重要,自然凸显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我愿意举个例子,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带来了三项礼品,其中一项是连横编写的《台湾通史》。连横此人我早有了解,1996年我同其他另外九所大学的校长访问台湾的时候,曾经吟诵过连横写的著名的《台南》诗:文物台南是我乡,归来何处问行藏。奇态缱绻莺江柳,大雨滂沱哭海桑。卅载兄弟犹异宅,一家儿女各地方。夜深细共荆妻语,青史青山尚未忘。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被迫割让给了日本,连横带领家人来到大陆。据说该诗是1925年他从杭州回到台湾的时候写的,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深沉的民族感情。这首诗不但是我,连我的孙女都会背。如果连横没有深厚的民族感情,那么连战会有这样的感情吗?所以说民族文化能陶冶人深厚的民族感情,没有民族文化的熏陶就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感情。因此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怎么能成为一个民族呢?
]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邓小平同志说的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就是要传承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文化同样也是科学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二、文化的整体性。
我们讲的文化都是整体性的,都是广义的。文化的整体含义包含两重,一是文化内涵上面,文化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类型的文化?但是不管内涵包括多少个方面,它都是一个整体。文化内涵至少要包含:知识、思维、方法、精神、原则。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一切创新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创新,一切文化创新归根结底是知识的创新。所以去年胡锦涛同志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讲话指出知识的重要性和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光有知识是不够的,那只是一个不会变通的死知识。五十年代有本杂志叫做《知识就是力量》,我想这句话不妥,有知识不一定有力量,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力量。为什么呢?因为知识还要与思维、方法、原则、精神共存,有思维这个知识就是活的知识,才可能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知识和思维的正确与否要由实践来检验,那就必然要求方法的存在,没有方法是不行的。知识是要有一个原则做指导的,搞科学的原则是要实事求是,一切要符合实际;搞人文的原则是对人的关怀,这就是原则。而且知识在思维、方法、原则的基础上会升华为一种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深化我们的精神境界。所以文化的教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有新的解释:授业——就是传授知识;解惑——通过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展示方法。传道——通过授业和解惑,生发到精神层面,是整体的传授。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的整体教育而不是片面的教育。二是文化类型。文化的类型很多,有工科、理科、文学等等,但是可以归并为两个类型——人文化和科学文化。人文化讲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科学文化是讲究客观世界,讲究对客观规律的研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本体,但是他们不是分开的,不管是哪种文化,它的起源都是一样的;虽然它的功能性有很大区别,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又是一样的。因为不管哪种文化都是同源于实践,共生于大脑的,因此必定是相通的。虽然在诸如功能和形态等很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彼此可以相通互补。因此在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时候要附带进行文化教育,使其互补互动。
1948年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梁思成先生讲过: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出的是半个人。这就是批评文理分得太开。建国以后,我们的教育的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是也存在着弊病,就是分得太细。不但文理分开,在理工里面有细分了若干。我经常开玩笑的说学工的不懂得电气、不懂得土木,学汽车的不懂得制造,研究发动机的不研究底盘;学历史的不懂得语文,研究唐诗的不懂得宋词,这不是开玩笑吗?这样培养出的人甚至还不是半个人,而是四分之一个或八分之一个人。这样细分就太偏颇了,行不通。由于起源相同,在功能形态上呼应互补,因此它在形而上会有共同的追求。不管哪种文化,必定对现在的文化有所反思、怀疑、批判、发展甚至是否定。追求更深刻、更朴实、更永恒、更真、更善、更美、更新的文化。上面我们讲了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都是来源于实践,科学来源于实践,科学也能反映出实践,要反映出客观的真实性、唯一性,要承认客观实际,要提炼客观实际的本质,也追溯客观实际的规律。难道人文不吗?谈到人文的时候,大家知道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难道科学就不反映精神世界吗?人文如此,科学也是如此。因此我感觉到尽管它们在形而中上面表现出很多的差异,但是有相同的追求。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
三、语文教育、民族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容
]科学承认客观世界,人文也承认客观世界;科学提炼客观世界的本质,人文也提炼客观世界的本质。科学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人文也一样要探索。我愿意举例谈一下,唐朝伟大诗人王之涣写过《登鹳雀楼》,有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问我的同学,为什么欲穷千里目就要更上一层楼呢?他们回答说:杨老师这很简单嘛,站得高才看得远啊。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站得越高眼睛与地球的切点越远,就好像站在高山上要比站在高楼上看得远,站在飞机上要比站在高山上看得远,站在神州七号上就看得就比飞机远,而站在月球上面则可以看到几乎半个地球。可是王之涣未必能懂得这个道理,他只是承认这种客观实际。由此可见,文学艺术家跟科学家一样都是承认客观实际的。我再举一例,唐朝有位女诗人张文姬,在一次野游中听到鹿鸣,于是写下“欲待高风变,非无云汉心”我知道你想迎风而上,但是要等到大风起时的日子。为什么大风起来能够飞的高呢?空气流动才有浮力,空气不流动就没有浮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在高空中要有很大的浮力的话必定需要很大的风。张文姬可能不懂得原因,因为里面有科学,但是她承认这个客观实际。唐朝有位诗人叫高适,写过“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后来将“一”改为了“半”。由于月球的吸引力的原因,在月落天明的时候江水退去,因此只剩下半江。高适可能并不懂得月亮和潮汐的关系,但是他承认客观实际。如果他不承认客观实际,就写作一江水又有何不可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和科学一样也是承认客观实际的,不是胡编乱造的。另外,文学不仅承认客观实际,而且跟科学一样探索、追求客观世界的本质。 我当校长以后,为了表示我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我去的第一个处就是教务处,而院系中我先去的是数学系和中文系。到数学系我跟他们聊天说漫画家懂得数学你们知不知道?他们觉得诧异。我进一步解释:漫画家不仅懂得数学而且懂得现代数学。漫画家画我很像,不管是多高多矮,多胖多瘦,无论怎么夸大都很像我,为什么那么像我呢?其实不过就是那几笔,那几笔就是你们数学领域的东西。那就是你们现代数学中的拓扑学,就是研究图形变幻的学问。漫画家正是抓住了三维几何图形中众多特征的不变量,从而描摹出跟我想象的漫画。因此文学家艺术家不单单要讲形似,更要讲神似,所谓神似就是对特征的不变量的把握。我到中文系就问老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什么“绿”字好?王安石尝试用过很多字,为什么非“绿”字不行呢?我就告诉这位老师说,这个绿就是春到千里江南时这个无边际空间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不变量。千里江南的春天什么最有特征呢?当然是绿色。“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什么“闹”字好呢?跟前者不同,这是个微小的空间,这个微小空间怎么写春天?写绿写红都不具备独特的代表性,用闹字则表示非常有生气,有花有蜜蜂有蝴蝶,春意盎然。所以“闹”字就是这个微小空间的春天特征不变量。我还问老师,为什么单单要写“杏花”而不是其他的呢?当然也是抓住了一种特征。因为在唐宋时期,杏花不仅在民间,就是在宫廷都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花。杜甫有诗云“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京都之地不卖茉莉、牡丹而卖杏花,可见杏花之名贵。因此以杏花做背景来衬托春天,更有意味。所以文学艺术家同样知道提炼客观世界的本质。不仅如此,他们还知道追溯客观世界的规律。下面我想以一篇文章为例,就是《岳阳楼记》。1999年在湖南岳阳召开全国机电设备诊断会议,作为出席的唯一一位院士,主办方请我讲几句。幸好在我前面讲话的一位领导结尾时提到岳阳有名楼、名篇,希望大家好好看一看。我就接着他的话讲下来:岳阳有名楼那就是岳阳楼,岳阳有名篇那就是《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不仅仅是一篇伟大的政治论文、风景画卷,而且还是一篇学术诊断论文。给设备诊断有三个步骤:一、测取信号。就如西医给人化验血,中医给人诊脉。二、从信号中推出特征。西医通过血液里的各项指标推断病因,中医根据脉搏表现查找病源。三、做出诊断。根据现象跟过去已有的案例做对比。同样的道理,老医生看病一般比较准确就是因为头脑中的案例很多,因此可以精确的对号入座,给予正确的诊断。《岳阳楼记》第一部分讲为什么写岳阳楼记,这里面就点出了谁是诊断对象。很显然他要诊断的对象就是“迁客骚人”,要告诉这些人如何正确对待“贬官”。参考对象是“古人”。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呢?第一步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二步分析出的特征是“以物喜、以己悲”,第三步对自己的诊断,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看来,这篇文章满足了诊断的三个步骤。我讲完以后有人提出反对,说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啊。我说我知道他没有到过岳阳,他写的岳阳楼记是根据滕子京送给他的《洞庭晚秋图》。根据自身贬谪遭遇和心境,看到这幅图画,因此提取了大量的信息,做出了远程的诊断。因此在人文文学里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在中国语文里面同样承认客观实际,提取客观实际的本质和探索客观实际的规律。因为我本身是搞理工科,所以我比较容易理解它。 人文里面有科学,民族文化中也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科学里面也有人文,科学的基础就是人文的。在坐各位都学习过平面几何,平面几何有五条公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合是180°;过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它平行。不证自明,不言而喻的就是公理,这其实就是感悟,就是人文的,所以科学技术就是人文的感悟。为什么科学能永恒发展,是因为感悟的深刻程度不同。科学里面包含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物演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若有突破,整个社会将会向前进步,而这些问题又有一些多样的解释。这些问题都需要靠人的感悟去理解或者逐步证明,所以科学里面同样包含着人文,其基础就是人文的。因此科学要有人文补充,人文也要有科学进行补充。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知觉,这就是人文的。李岚清同志在任的时候曾经推荐中学生看一部叫做《居里夫人》的影片,这部片子我看过三次,的确好。居里夫人心中只有数学、物力和波兰,就是科学精神和爱国感情。同样人文也需要科学进行互补,涉及的知识都是一元的,但是价值判断都是多元的。人文同样也讲究逻辑、层次、起承转合。中学有本课文叫做《孟尝君传》,80多个字,非常明晰,典型的逻辑——前提、正命题、反命题等。再如《孟子》这就是三段逻辑的。中学课本的《石钟山记》中苏轼最后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很显然,这就是要求讲究实际。文天祥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非常典型的人文诗句,但是第一句就是将科学:人没有不会死去的。由这个科学基础才早就了后面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人文也需要科学进行互补。所以人文与科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四、民族文化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前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就涉及了人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他讲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创新文化孕育着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着创新文化。人文化和科学文化密切相关、彼此促进的。中国文化历来包括着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民族文化就不能不讲创新,我下面就要讲这个问题。有两个例子,其一是都江堰。2003年我到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讲学的时候,与校方派去接我的人聊天。我说成都很美,山美水美人更美。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岷江美,靖江美;成都多小家碧玉,但也不乏大家闺秀,尤其要说的就是李冰父子。因为他们建造了都江堰,有了都江堰才富饶成都平原。为什么成都人这么休闲呢?下雨不怕涝,天晴不怕旱。那么修建都江堰的时候破坏了自然环节了吗?当然没有。不但没有破坏,反而使自然环境更加的美好,因此可以说李冰父子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是全面的、协调的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办事。在大地震中,都江堰的附近建筑物损伤很大,但是都江堰的损伤却不是很大。经历了汶川地震,更加证明李冰的功绩。如果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理没有这么的深刻,不符合科学,那么都江堰又如何能经历这种考验呢?不只是都江堰,中国的许多的古代建造的工程都是全面的、协调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破坏自然环境,符合科学。另外就是中医的例子,这个更加典型。中西医各有自己的特点,中医把人和自然看做一个整体,但又区别对待。比如同样是感冒,西医可能都给阿莫西林;而中医可能就会根据不同人、不同时、不同地、不同因而给出不同的治疗药剂。而治病原理也不同,西医主要是主动杀菌,而中医则是健全人体各脏器功能,间接杀灭病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可见中医中的整体性非常的强。其他有代表性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只举三个。其一是一位俄罗斯的经济学家写了一篇名为《通向新巅峰的途中》的文章,分析中国经济强势的原因,该文章登载在俄罗斯的一个政治刊物上,后被《参考消息》转载。这个政治刊物给它加的按语很有意思:如果有人问中国为什么能够走到现在的巅峰,经济学家一定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中形成的因素;政治家一定会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分析起。而这位作者作为经济学家恰恰是通过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经济的优势的,为什么中国异于其他,恰恰是因为文化的原因。03年春我在西北大学给学生做讲座,有个学生问我说:杨院士,现在是市场经济,《论语》还有什么用?我说当然有用,《论语》有大用处啊。我就讲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著名的企业家涩泽荣的故事,明治维新前,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的研究,之后从事经济,办了500多家企业,非常成功,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在对100个日本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关于“谁是他们最佩服的人”的调查中,涩泽荣排名第二。他“一部论语办企业”,其经营模式被称作论语+算盘,他做的演讲都是关于他如何应用《论语》来办企业的。我只摘其中一段:商财不能背离道德而存在。因此认为用《论语》关于道德的言论来培养商财是最为标准的。一个日本的这么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懂得《论语》,懂得文化、道德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在任何时期《论语》都不过时。他死后所塑的铜像就是一手算盘一手论语,算盘代表经济,《论语》代表文化;算盘代表利,《论语》代表义;把经济和文化,利和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用文化来规范经济,用义来规范利。再讲,美国著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高津讲过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技的发展更符合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因此中国的思想对那些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科学家始终是启迪的源泉。外国人看待我们的中国文化看得非常贵重,而我们自己又该怎么看?很值得我们深思。在邓小平还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意大利的女记者跟他讲:小平先生,你注意到没有,有那么些西方先进分子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做宝贝而孜孜不倦追求,而中国有那么多人把这些当做过时的没用的而丢掉,而对西方的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却当宝贝一样捧起来,你有什么看法?同样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民族文化与创新我认为包括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和操作层面。精神层面:如何做人,要有什么德行,操作层面是做事有什么才能,二者缺一不可。精神层面升华理念、陶冶情操;操作层面启迪思维、锤炼能力。我认为精神层面是创新灵魂和根本,操作层面是创新的智慧和才能,既要有灵魂和根本又要有智慧和才能,二者不可或缺。而且要用智慧和才能去体现灵魂和根本,用灵魂和根本去激发智慧和才能,从这个方面来讲灵魂和根本才是本质的,但是不能离开智慧和才能而存在,正如一个人的灵魂不能离开躯体而存在,而躯体必然受到灵魂的支配。
]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民族文化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而且是人文性和工具性既区别又统一的表现。我感到要用语文的本身来进行语文教学,而这个本身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用工具性来体现人文性,没有工具性就不能表现人文性,但是工具性必然受到人文性的统帅。中国文化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要人有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了两件事情:一个天下兴亡,集体的事业;二是匹夫有责,个人的价值。这句话讲的是个人的价值是从集体事业上体现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懂得如何处理整体与个人的关系。有人问我是否看过电影《拯救大兵》,我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是说跟美国比,中国不重视个人。但是这是不全面的,你要通过这部电影看到个人应该如何对待集体。中国没有否认个人,而个人的价值正是通过集体来体现出来的。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也讲的是个人和集体的统一。这一点李光耀先生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国家重于家庭,家庭重于个人。他没有否认个人价值,我认为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是人类的良知,不但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譬如匈牙利的爱国诗人裴多菲写过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命是一个人的价值,爱情是两个人的价值,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都可以丢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正是因为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这是一个事实。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会上发表了一个宣言: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其他的国际科学组织在布达佩斯召开全世界的科学大会,会议的中心是看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告诫科学家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责任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只有负责任才有激情,只有激情才有动力,只有动力才能忘我,一切奇迹几乎都是在忘我中产生出来的。没有忘我的精神很难产生奇迹。2000年6、7月份我在上海参加20世纪初先进制造技术论坛,在会上我说我国现在进口的机电设备中有75%都不需要进口,为什么要进口呢,因为经手进口人有好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主持会议的是一位老干部,他很感慨地跟我说:杨院士,你讲的太对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大学里面很多有能力的教授可以进到企业里面做一些机电设备的改造,不难。没有人去干,没有人去承担这样的责任。这对我们的国家是没有一点好处的。而且责任感的深层内涵就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人的精神追求。在这一点上,我愿意举一个例子。去年九月初,中科协年会在武汉召开,我们学校邀请了科协主席韩启德和邓小平的女儿邓楠与研究生开座谈会,有位研究生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转型很快,发展很快,诱惑太多,我们该怎么办?韩启德说:文革中间我在农村里面当赤脚医生,那时候对我的诱惑是上大学学医,大学后当个好医生是诱惑。什么是诱惑?对价值观的追求就是诱惑。我觉得他讲的非常对,没有对正确的价值观的追求,哪来的责任感?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我相信很多同志知道在新闻联播里有一个板块叫做“永远的丰碑”,记录在过去的历史阶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其中有一期写白求恩,最后结语说白求恩同志逝世以后毛泽东同志写了纪念文章《纪念白求恩》,讲的就是责任感的问题。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热诚精益求精,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核心。除了精神层面,还有操作层面。我们前面讲了,文化至少有五个内涵: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中国一贯主张学而时,习不亦乐乎。知识是文化载体,不学习知识怎么行呢?知识是最大的财富,知识是永恒的,而且能增值,一切创新都是从知识开始的。毛主席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及后来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等等,没有学习是绝对不行的。中国讲的学习应该更广泛,包括学习、思考、实践,我认为概括最好的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四句话“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没有学习型社会就没有知识型经济。 创新的思维就是和而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向前发展,反之若只是和大家一个模式,就要灭亡了。在讲这个问题前我也要举个例子:“话说长江”大型的纪录片大家都看过,而后的“再说长江”里面有一集专门讲“三峡大坝”,主持人问嘉宾“你认为对长江三峡大坝贡献最大的是谁?”他回答说:“从一定的角度讲,是那些提反对意见的同志们。因为他们的反对,我每一条意见都要考虑,使得我们工作中没有出现纰漏。”要听得进去反对意见,充分听取了反对意见,才能使你的工作考虑得更周密。就如《左传》故事一样:晏婴讲的“和如羹焉”意思是说“和”就像厨师煮肉汤,把水、盐、酱、醋、梅和肉放在一起,文火细烹,火候到了,味道也就自然出来了。这样做出了的汤别人喝着很舒服,这就是“和”。在君臣之间也有这样类似的问题:可以一定包含不可以的方面,如果能考虑不可以的方面,可以就一定能做的更好;同样不可以中也包含着可以,你若能把可以考虑得很充分,那么不可以也可以完成得很出色。这样的决定出现问题一定会比较少,老百姓的怨言也就比较少。中国一贯主张要兼听,各种思路都要听取,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全面。既要逻辑思维也要开放思维,只有逻辑思维的人死板,只有开放思维的人往往只会胡思乱想。我常常开玩笑地说,得神经病的学文的多,傻里傻气的学理工的多。这就是思维的限制,应该有一种和而不同的思维。在方法上面要顺天之心,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柳宗元有一篇叫做《种树郭橐驼传》的文章,文章不长但是非常好。柳宗元通过这篇文章揭示了“按照树的本身的客观规律,使它得到健康发展”的办事方法:把树种下去,根须张开,土不要太干也不要太湿,这棵树就是种好了的,不要过多的去干涉它。而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不顾根须卷曲,土壤干湿,而去从其他方面关心它,这其实是害了它。我们老师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毛病,好像是爱学生,而实际上则是害了学生。凭借主观意见而妄下命令肯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大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种树郭橐驼传》是典型的顺天之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使得事情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例子。我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用、因人而异等等都是这个情况。包括教育也是一样的,有位老师讲的很好,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承认差异发展个性。明明是乌龟让它赛跑,明明是兔子让它游泳,这怎么能行呢?让乌龟去游泳,兔子去赛跑不就行了吗。在原则上,要实事求是。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实事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实事求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谐社会等都是实事求是。我跟同学讲过,做学问不能弄虚作假,不能剽窃,要诚实守信,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最后就是创新精神,其根本就是自强不息。在清华大学的教学评估会议上,我说:我不是给清华大学讲好话,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个字校训每一期校长都坚持得很好。这八个字来源于《周易》,《周易》讲了六十四卦,最重要的是乾卦和坤卦。乾卦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待自己要刚强、不屈不挠。坤卦讲“厚德载物”,就是对待别人要像大地一样宽厚。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要能正确对待别人一定要先正确对待自己,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却不一定能够正确对待别人,因此才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史馆有一副对联“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我觉得讲的非常好,要知新必须温故,要开来必须既往,温故是为了知新,既往是为了开来,但根本上是为了自强不息。有好多人问我说:为什么你们学校发展得很好呢?我说这是因为有个“自强不息”,用另外一句话讲叫做敢于竞争,善于转化。 只有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尊,只有文化自尊才有民族自尊,只有民族自尊才有民族自强,只有民族自强才有国家自强,没有文化的自觉,不会有国家的自强。所以我经常讲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但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没有自己的文化的话,就会异化,就会被他民族吞并。文化消灭了,民族就不存在了,不打自垮,甘愿任人宰割,当了外族的人还暗自高兴,非常可耻。有人问那么多留学生不回来你怎么看呢?我知道他们绝大部分是爱国的,大家全部都回来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关键是能不能有民族传统,有我们的民族精神,能不能为国家服务。 我们背靠五千多年,坚持三个面向,我们的语文、历史担负着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大的责任。刚才刘国正先生念了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香港回归前,我国当时外长钱其琛先生在香港召开记者招待会时,英国的记者问:你认为此时英国领导人有何感想?他回答说:“我不是你们的领导人,我不知道她具体有什么感觉。但是我记得我国唐朝诗人李白有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在此处非常合适。”这样的回答非常巧妙:当时我们面对英国诸多的反华势力,他们就是猴子,不住的啼叫。但是尽管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会有曲折,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回流、艰险,但毕竟是不可阻挡的。李白还有两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改一下“长风破浪今日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杭州过去就是出海口,相信我们中学语文教育会跟国家一样,从这里有一个更好的起点,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院士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非常深刻的,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我觉得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厚的功底,还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极具教育性。刚刚他给出的例子包括教育、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跟我们教学的关系,虽然没有具体展开,但是对提高我们的认识很有帮助。比如他谈到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关系,他说文化有科学,科学也有文化。谈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他说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灵魂是统帅。我想这些认识在我们具体教学工作中都很有启发。杨院士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但是在刚才的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情绪,我提议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200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