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785阅读
  • 0回复

早期阅读之国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璧山状元
 

发帖
2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9-06
早期阅读之国学
 

传统蒙学,知识丰瞻,音韵谐美,适宜孩童记诵、学习,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基础读物。《修正蒙学馆系列》从传统蒙学中精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在历史上流传最为广泛、久远的启蒙教材,并辅以现代图文解读,依梯次分辑出版。本系列旨在延续本土文化命脉,涵容古老文明,帮助孩童感知传统文化与文明,继承前人智慧与国学精神。

 
让国学滋养孩子心灵
1、吟诵经典篇章培养学生语感和大胆表达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感的培养,这在新理念的教学标准下成为不争的共识。国学中合辙押韵的佳词美句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即容易读又容易记,非常适合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味口”。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接收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异同,教师针对性地选择、安排适合的文章。比如在一、二、三年级可选择《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唐诗类选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等短小精湛的诗章;《三字经》中“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勤苦好学的片段,“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兄长互爱、尊重师长、讲信用的句子。四、五、六年级可选择《论语》、《庄子》、《老子》、《大学》中的经典语示,特别是《论语》中有关治学、善思;《大学》、《庄子》中明理做人的语句。利用每天早晨的自习课,学校每周开设的地方课带领孩子大声诵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坚持“只奖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比赛标准,分组比赛。比赛后给学生加“笑脸”的方法鼓励他们。这样,学生们诵读、熟读,再到脱口而出,兴趣盎然。既丰富了学生古文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开口说话,主动表达的能力。
 

2、在国学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强调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人文性”的语文新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思想的领航者,情操的启蒙者。面临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师应深感自身责任的艰巨。当前以语文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知识来源,经典传统文化作为辅助内容不能忽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借助经典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
 

1)发挥中华艺术瑰宝的作用

  比如,在任教高年级的语文时,利用主题单元活动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祖国艺术瑰宝等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课本中有《清明上河图》、《名碑荟萃》两篇课文。为了让学生们更直接、更形象地了解中华艺术经典。在课前搜集大量四大书法家的书法背景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上及时向大家介绍,学生们在欣赏中,对四大名家的了解更清楚了,有的学生争着问:“老师、老师,我也想学柳公权的书法”,“这些字贴哪能买到”?特别是在《清明上河图》的教学中,直接丢开课本,把家中收藏的一幅《清明上河图》长轴带来。真正变语文教学活动为艺术欣赏课。和学生们一起教学欣赏的过程,这是一次知识传播的过程,一次美的享受的过程,整堂课学生们都在津津有味的观看中,不断的惊叹声中进行着。好几个爱画画的“小画家”当场临摹了起来。在欣赏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自然就达到了。孩子们对民族艺术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2)发挥古诗词的作用

  有人说,语文老师是一座桥,是联通课文作者和学生的心灵的桥。在古诗的教学中,老师“桥”的作用尤为重要。一首诗所包含的文字很少,单纯要学生们会说、会写很容易。一、二年级的小孩子读个十遍、八遍就能很流利地背出来,对待高年级的学生,应更清高重学生们对古诗作者心灵的剖析。对古诗形成的背景的了解,教师要情愿做一架联通作者与读者(课文与学生)心灵的“桥”。比如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时,我开设了“与古人对话”的活动。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的学生学完杜甫《闻官军收河河北》后写到:杜甫爷爷,您在那样苦的条件下,还心里想着祖国;在全家生活都维持不下去的时候,听到收复失地还那么兴奋,和您比,我太自私了……也有同学在学完《示儿》后写到:陆游,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爱国,什么叫赤子之心。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也会像你一样,做个“大丈夫”。有位女同学写到:陆游您知道吗?当老师带领我们走近您的时候。我被您的精神感动了,为您流泪了,那是感动的泪,是自豪的泪。作为您的子孙,我一定也要为我们的祖国争光,用成绩告慰您。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是孩子们与作者心灵真诚的交流。
 

3)发挥古典名著的作用

  在《草船借箭》、《景阳岗》、《猴王出世》等一组课文时,我利用四周时间向大家系统地介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红楼梦》四部文学巨著,并节选原著中最精彩的章节,原文读给学生们听。比如《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章节;《水浒传》中中宋江被逼上梁山,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故事;《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部分,《红楼梦》中“闹元宵猜灯谜”、“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等部分。学生们虽然对这些白话文不太熟悉,但从他们专注的神态和渴求的目光中,能看出学生们还是能听出其中的大部分情节。课后学生们天真地问:“老师,你怎么什么都知道?”“你从哪知道这么多?”孩子们的话深深地震撼着我。其实并不是我知道的多,而是他们知道的太少了,面对这群无邪的孩子们,我们要做的太多了,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播国学的信用,在这次活动之后,我发出倡议;“献出一本书,收获无价宝”的活动。让大家回去在自已村里收集“四大名著”,向自已的亲友借取各类古典文学著作。不到一个星期,学生们纷纷带来了自已收集到的古典著作。面对这些新旧不一、版本不同的书籍,我从中选出一些合适他们的,分成类。再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发给他们。一周或两周以后,互相调换着看,有兴趣的同学还写了读书笔记。李立、方娟写的非常出色。我就趁机建议他们把读书笔记读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样不仅鼓励了她俩,更激励了别的学生,从语文课到教师组织的国学欣赏罚分明活动到学生自主的国学欣赏,再到自发地发表自已的观点。这种井然有序的模式让国学的营养无劳的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
 

3、让国学经典美化孩子们的心灵

  国学经典中汇集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热爱学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在当前的中国家庭中,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掌中宝,使他们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缺乏爱心、自私、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很差。这些毛病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纠正。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利用国学教育来美化孩子的心灵,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尤为重要。
 

1)国学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曾经有老师和家长问:“现在功课这么多,学这些古董有什么用”?面如今家长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在农村留守儿童众多的学校国学课的参与,孩子们明显懂事了。在我们班就有一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不管哪位老师教到他,都没有办法改掉这个毛病。可现在他交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有个老师开玩笑地说:“方伟,你不写作业,你们老师又不骂你,干什么自讨苦吃?”他一本正经地回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很多孩子的家长反映说,到了五年级以后自家的孩子变了,在农忙的时候,会给家里人做饭了。不再同家里的兄弟、姐妹吵架了。会把好吃的、好玩的拿来一起分享了……这些都说明国学走过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航针”。
 

2)国学影响着孩子们的品德

  国学经典多是“文以裁道”的内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效果中渗透国家教育,目的不是要学生背多少名言,写多少古诗,而是要求学生们能用学到的东西反省自已的行为。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国学经典是最好的良师益友,帮助孩子踏上正确的成长之路,记得有一次,我给班里的学生调座位,一名学习很差的学生不好安排。我正在为难时,有个男生站出来帮他解围。后来,我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说:“老师,您给我们讲过‘仁者爱人’,同学学习不好,我们应该帮助他,不应该坡视他。”国家经典的学习让孩子们知道了很多:“长者先、幼者后”,让孩子们意识到应该礼让年长者,“凡出言、信为先”让孩子们牢记要说实话,讲求信用,在“上善若水”的篇章中的学会了宽容对待别人,在“父母呼,应勿缓”的句子中懂得了如何尊敬长辈。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中理解到了自已不愿去做,就不要勉强别人的含义,国学中的经曲章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青少年建立品质道德、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五十年的历史渊源流长,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小学阶段,充分发挥祖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已经成为有志之士们的共同目标,让我们用国学的精化滋养祖国的花朵,传承民族的精神。
 

 

古代孩子怎样读经文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处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人们十分重视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人们也充分认识到国学启蒙教育,会成为少年儿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因此,民间出现了不少类似私塾的读经热,读经夜校,有的学校开了国学课,不少家长自行给孩子增补了读经内容。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而今参加读经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八百万,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影响之广泛,之深远,之巨大,已见端倪。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读经活动,借鉴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古代孩童读经读的是什么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义》、《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
  为什么倡导孩童读经呢?因为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十四五岁以前的孩童,对知识的吸附力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极为强大。
  私塾是古代孩童读经的圣地。开学的那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这以后,每日清晨,当学生还睡眼朦胧时就要到校,先得给孔子牌位行叩首礼,然后再回到各自课桌做功课。
  私塾先生开讲,先前是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有的私塾先生只教字的读音,然后讲,学生念、写、背记。这类私塾先生强调念、写、记背,他们认为学生不懂不要紧,只要读的是好书,尽管读,尽管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的增多,原来不懂的,会自然而然“悟”出其理,解出其义的。
  私塾先生讲经时,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再重新念一遍或几遍。先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学生们学着先生摇头晃脑地放声念。这边晃边读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有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每天上新课前,学生得背头一天教的东西。背诵,还得纯熟,最好是滚瓜烂熟。背得不熟,要挨批评;背不下来,要挨罚。轻者罚站;重者,学生要伸出小手来,挨竹板打手心;有时先生用藤条抽你,学生苦不堪言。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
  很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孩童时期都大量背记名著。鲁迅小时候就能背《钢鉴》(周作人谈),茅盾能背《红楼梦》(郑振铎验证),胡适九岁之前就已熟记“四书”、“五经”,周祖谟能背《汉书》(自点明),陆宗达能背《左传》(笔者亲验),钱穆九岁能背《三国演义》(据《八十忆双亲》载)。张恨水在《山窗小品》中讲,他十四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诗经》、《千家诗》、《礼记》、《左传》等著作。这些现代名人的成功,与他们孩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私塾还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就是教学生对“对子”。鲁迅先生的私塾先生寿镜吾出了个上联:“独角兽”,当有的同学以“四眼狗”回对引起哄堂大笑时,鲁迅以“比目鱼”补下联,博得寿老先生的赞扬。又如,六岁的张恨水以“十个石榴”对了老师的上联“九棵韭菜”,对得十分巧妙。
  每月逢五之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学生必须交一篇作文。文不拘长短,私塾先生亲自批改,有时还讲评一番。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私塾的读经,有时也是很枯燥的,有时也会引来调皮的学生和私塾先生开玩笑,搞恶作剧。如:把上厕所当做对刻板学习的一种“解放”。学生在念书时提出上厕所,借“上厕所”逃出教室,在厕所里休息,玩耍。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要上厕所,有的学生竟在一个上午“大小便”十二三次。后来先生发明抽签轮流上厕所,前一个不回来,后一个就不许去。于是学生之间展开了抽签大战,甚是热门。
 

国学启蒙书推荐
《三字经》,是知名度极高的蒙学读物,数百年来,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种内容全在同的启蒙读物。它的内容排列也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训儿童重在礼仪孝梯,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梯,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千字文》,全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梁周兴嗣编撰。《千字文》相传为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取王羲之碑拓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为韵语而成。《千字文》知识丰瞻,音韵谐美,非常适宜蒙童记诵、学习,成为千百年来传统的经典蒙学教科书。即使在今天,阅读并学习《千字文》,对于青少年感知传统文化与文明,了解中国历史,体会汉字传情达意的准确与精美,认识古人的智慧,一窥国学堂奥,都是入门的捷径。《千字文》为孩子们提供了最为浓缩的国学精神。阅读并理解《千字文》的孩子,与没有阅读过《千字文》的孩子,在文化构成与精神养成方面的不一样的。
 

《朱子家训》本为朱柏庐教育子女所用,他在家训中要子女安分守已,勤劳节俭、敦睦人伦、慎冬追远,将古代圣贤理想用平白的话语说给子女们听。这可以看作是儒学齐家思想在一个具体家庭中的实践。所谓训,就是训诫、准则。这些准则,从整体上看,体现了儒学的观念形态,立身正大,从容静气。中国旧学的齐家之说,此为最通俗的读本。由训诫而提出的立身之法,为士林所重。本书由于它的深刻、精警,而又明白如话,发人深思,故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话语,迄今已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成语,为百姓所乐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斧正,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便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在传本《百家姓》中,我们看到的既有古“姓”,也有今“氏”。中国人的姓氏流变,就在这一部小小的《百家姓》中了。
 

《弟子规》,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李毓秀,字子潜,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已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封建伦理,是以极有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所能提供的精神资源值得重视。传统不可割弃,《弟子规》对于赓续本土文化命脉,涵容古老文明,对于今日青少年人格的养成养正,都是有意味的基础读物。
状元精神,文化气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