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76阅读
  • 0回复

朱熹的交友实践与当代的友谊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惊鸿一瞥
 
发帖
3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30
朱熹的交友实践与当代的友谊观


  提要:儒家最重伦理,孔子、孟子、荀子对“五伦”之一的朋友有丰富的论述。朱熹在集注《四书》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交友理论,并 付诸实践,坚持了“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原则,为当时人树立了友谊的典范,也为我们今天交友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对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当前朋友关系上出现 的各种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友;择友;忠;信;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朋友属于古代“五伦”之一。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道就是通行的大道,也就是五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处理好朋友关系,是古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古人主张朋友之间要以义交, 不以利合;作为朋友,就要讲忠、信,君子一诺千金,这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代思想家无不重视交友。他们对正确择友、交友的原则、对朋友应尽的义务,都有大 量的论述,并且身体力行。作为伟大思想家的朱熹,他的交友实践,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朋友关系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先秦儒家最重伦理,孔子、孟子、荀子关于交友都有极其丰富的论述。

  第一、 审慎择友。正确择友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友谊的前提。
   好的朋友,对自已产生好的影响;不好的朋友对己产生坏的影响。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论语•季氏》)他主张交益友。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即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守信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就有益于自己品 质的提高。相反,如果“友便僻(惯于走歪门邪道的人)、友善柔(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友便佞(善于以言辞取媚于人的人)”,就会损害自己的德行。
 
  孟母三迁就是典型的择友例子。所以孟子也非常重视择友,他以学齐语为喻,
   学齐语必须到齐地去,由此得出结论,学当善人必须与善人为友。“子(指戴不胜)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 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上》)这里说明良好的环境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交友也 是如此。
 
  荀子很重视交友的作用,提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荀子•修身》)强调师友帮助的 重要。“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荀子•大略》)与有道的善人为友,这是道德的基础。“入 则行不修,身之罪也;出则名不彰,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荀子•子道》)在荀子看来,不慎交上一个不好的朋友,就可能因此而疏远其他 朋友:“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荀子•大略》)”故择友不可不慎。

  第二,重视忠信。作为交友之德,忠信是对朋友应当尽的义务。孔子“主忠信”,
   “忠”则尽心竭力;“信”则诚实不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孔子一生,以文、行、忠、信为四教;以“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 之”为己任。“信”不仅是交友必具之德,也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必备之德。但在五伦之中,朋友一伦特别重“信”。因为朋友关系不像父子、兄弟、夫妇那样有 血缘关系的亲和力,也不像君臣那样有上下关系的约束力。与某人交朋友是可以选择的(不像父子、兄弟、君臣那样难以选择,也不像夫妇关系那样利害关系密 切),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如果没有起码的信义,其关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对朋友要求言必 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车旁),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把信比作古代马车制导方向的輗和杌(车旁), 没有信就会寸步难行。的确,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起码信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朱熹注“三省”说:“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 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忠”即忠实或忠恕,与信一样 重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对待朋友要行忠恕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孟子提出交友要“责善”,即与人为善。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君子求 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求诸人就是苛求别人。《大学》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中庸》说:“忠恕违道 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只有平等待友,互相尽忠守信,友谊才会不断巩固和发展。所以孟子提出交友不能有挟,“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挟是依仗之意。作为朋友,有以尊长富贵自居就不可能平等,交友只能以道义。朋友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但不 能损害道义。


  第三、“周而不比”。交友要讲忠、信,但不能无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这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周和比都有与人亲厚之意,但周是出于公心,比是出于私心;和是无乖戾之 心,同是有阿比之意,“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四书集注•论语•子路》)在这里,朱熹明确提出了交友原则的实质就是存公去私,也 就是说,交友要出自公心。“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不特别亲近某人,也不特别疏远某人,惟与有道义的人亲 厚。“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交友要立得中正,不能随波逐流。


  当然君子也会有错过,但君子光明正大,勇于改过。 正因为这样,所以荀子主张要交争友,以便互相匡正:“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 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荀子•子道》)他在《尧问》篇中借吴起之口讲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逮,退朝而 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谷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拟与己相等之人)者存。自为谋而莫 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意识到自己“不肖”,群臣缄口,是非常危险的。可见古人非常重视争友的作用。



   二
  朱熹的朋友很多,比较亲密和著名的有李侗、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陈亮、蔡元定等。其中 有他的老师和学生,也有诤友。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继承了上述儒家的交友理论原则并加以发挥。《朱子家训》提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有德 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这里包括了 择友,也包括了交友的原则,特别强调守信。《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更明确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学者学此 而已。”他的主要朋友,许多都是当时的名贤,对他学术上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上给予积极的影响。

  朱熹早年喜欢禅学,曾与禅师道谦、圆悟 交往甚密,喜读禅宗语录。他二十四岁那年第一次接触李侗,后拜为师。当时朱熹禅气甚浓,李侗批评他“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面前事却理会不得。道亦无玄妙, 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这些批评切中了朱熹的要害。隆兴二年正月,李侗卒,朱熹在哭李侗中自言“晚亲有道,粗得其绪余之一二,方幸有所 向而为焉,则又未及卒业而遽有山颓梁坏之叹,伥伥然如瞽之无目。”(《朱子文集》卷四十)可见李侗对他影响之大和他们友情之深厚。用荀子的标准来划分,李 侗对朱熹应属于“是我而当者”的朋友。

  张栻是张浚的儿子,他给朱熹的印象是“名质甚敏,学问甚正”,终成好友。朱张之交,在学术上 是由同而趋异。乾道三年,朱熹转而研习李侗所授的“未发之中”,与张栻书信往还讨论。同年八月,朱熹与范念祖、林用中至潭州访张栻,受到张栻的热情款待, 俱游南岳。临别互相赠诗勉励,从中可见当时朱张的观点是一致的,并给对方以很高的评价。


  乾道四年,朱张书信讨论“致察”与 “操存”之修养程序问题。张栻作《艮斋铭》,朱熹在《答程允夫书》中肯定“敬夫所作《艮斋铭》便是做功夫底节次。”(《朱子文集》卷四一)“因其良心发现 之微,猛省提斯,使心不昧,则是做功夫底本领。……近因返求未得个安稳处,却始知未免支离。”(《答何叔京书》)又说:“博观之弊,诚不自揆。若使道可以 多闻博观而得,则世之知道者为不少矣。”(《朱子文集》卷宗四十)“某块坐穷山,绝无师友之助,惟时得敬夫书问,往来讲研此道,近方觉有脱处。”朱熹承认 以往所求之得“未免支离”和“博观之弊”,表明他此时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当浓厚。

  但到了乾道五年,朱熹通过研究程氏“虚心平气”之 论后,就否定张栻的致察、操存修养的主张。他在《答张敬夫书》中说:“所谓学者先须察识端倪之发,然后可加存养之功,则熹于此不能无疑。盖发处固当察识, 但人自有未发时,此处便合存养,岂可必待发而后察,察而后存耶?”(《朱子文集》卷二)学术上的分歧,并未影响他们的友谊,在事业上他们是互相关怀的。直 至张栻去世,深感切肤之痛。绍熙五年五月,朱熹赴知潭州,还常往吊祭张栻的祠和墓。


  陆九渊既是朱熹的论敌,又是好友,二人 在学术上可以说是由异而趋同,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学说都有重大影响。淳熙二年夏四月,东莱吕祖谦自浙江来访,共论周敦颐、二程、张载之学,编成《近思录》 十四卷,为道学入门之读本。十天之后,吕祖谦回浙,朱熹送至江西信州之鹅湖寺。由吕祖谦邀抚州金溪陆九渊、陆九龄兄弟聚会研讨学术,史称“鹅湖之会”。


   鹅湖会议讨论的中心是治学方法问题。朱熹以“道问学”为主,从格物致知入手,先泛观博览然后归之约,即通过博览群书,广泛观察事物来启发内心的良知。陆 九渊以“尊德性”为主,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反求诸心,故要先“发明本心”然后使之博,只要用心思索,就能获得整体的知识(理)。陆说: “石称斗量,径而寡失。铢铢而称之,至石必谬;寸寸而度之,至丈必差。”故自称“易简”,朱熹则认为:“必铢铢而较之,至钧必合;寸寸而度之,至丈不差, 然后为得也。”会议由吕祖谦主持,九龄认同九渊见解,并作诗云:“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 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陆九渊和诗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至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总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经反复讨论,互不服气。陆九渊还准备以“尧舜之前,何书可读”相诘,九龄相劝才罢。


   鹅湖会后三年多,陆九龄来访朱熹,自悔鹅湖会上所恃见解。此次访谈投机,朱熹也自我批评说:“某旧时持论亦好高,近来渐渐移近下,渐渐着实也。”(《朱 熹年谱》卷二上)并作《和鹅湖子寿诗》相赠曰:“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 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未几九龄逝世。

  淳熙九年二月,陆九渊来访,请朱熹为其兄九龄作墓志铭。朱熹则邀陆至白鹿洞书院讲 《论语》“君子喻于义”章,说:“今人读书便是为利,如取解后又得要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顶至踵,无非为利。”听者无不感动,朱熹亦认为“切 中学者隐微深瘤之病,盖听者莫不竦然动心焉。熹犹惧其久而或忘之也,复请子静笔之于简而爱藏之。”

  后来黄宗羲对朱陆之争作如下评 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元学案•象山学案》)的确,在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一点 上,他们是殊途同归的。实际上陆九渊也有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朱熹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特别是晚年二人都有向对方靠拢的倾向。

  陈亮是朱熹的论敌和朋友,政治上二人观点基本一致,但在学术上却始终对立。朱熹认为陈亮“文雄浙中”,很有影响,尽管他的学生很讨厌陈亮,但他和陈亮却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淳熙九年陈亮至至衡州、婺源间访朱熹,相处十日,此后私相交好,学术上则分歧严重。

   从淳熙十年开始,朱熹与陈亮作王霸义利之辩。陈亮认为义利统一,主张“义利双行”。他认为义利都是出于自然,利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义也是出于人的需 要。但利是基础,没有利就没有义。如果王者执法公正,一定是行义者受赏而得利,行不义者受罚而不得利,可见义利是统一的,所以他说:“功到成处,便是有 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功成事济,人民得到好处,就是利;有德有理便是义,义统一于利。朱熹反对说:“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陈 朱各执一端。

  王霸之辩,与义利之争相联系。王、霸是指王道与霸道,陈亮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用赏罚治理国 家,就是霸者之术,而没有赏罚是成不了王道的。可见无霸道则无王道,王道就在霸道之中。霸道是王道的基础。历史上的统治者总是王、霸交替使用,只是不敢明 言罢了。朱熹认为义是符合天理的,天理流行就是王道;利是人欲,人欲横流就是霸道。朱熹劝陈亮放弃王霸并用的主张,“以醇儒之道自律。”陈亮说,以醇儒自 律,不是“成人之道”,表示要坚持王霸并用,做“除天下之患,安天下之民”,“推倒一切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英雄。

  淳熙十一 年,陈亮第二次被捕入狱。出狱不久,朱熹即作书劝其“痛自收敛”,皈依道学,放弃“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淳熙十五年八月,朱熹以疾乞祠,除朝奉郎直 宝文阁,主西京崇福宫;九月,复诏赴朝,陈亮还鼓励朱熹应诏。此后陈亮往铅山访抗战将领辛弃疾。辛陈还约朱熹见于紫溪面议抗金事。朱熹虽届期未至,但他们 却始终保持着友好交往,直至绍熙五年陈亮去世。

  蔡元定是朱熹的学生,两人志趣相投。在朱熹的一生中,他是患难与共的朋友。就在朱熹 的学说被打成“伪学”,诏立“伪学逆党藉”的时候,朱熹的许多学生怕受连累,纷纷“更认他师”,而蔡元定却坚信不疑,与朱熹宿于寒泉,一起订正诸书同异, 忠实地阐述朱熹的思想,直至死于道州贬所。蔡元定对于朱熹,可以说是“是我而当者”一类朋友了。

  从以上朱熹交友的几个例子看,其择友是审慎的,他们都能以诚信相待,但又不是无原则的互相吹捧。在学术上更多的是互相争论。在坚持“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原则上为当时人树立了典范,也为我们今天的交友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三
   郑玄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古代所谓“同志”,指道德品行志趣相同者。在封建社会里,真正的志趣相同,总是受一定的限制。尽管孟子提出“不挟长, 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但尊卑贵贱还是很难逾越的界限,所以古代的朋友范围是比较狭隘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朋友关系的内容更加深刻,范围更加广泛。

   从广义上说,除敌人以外,都可以称为朋友。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 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 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里所指的朋友,是根据人们对革命的态度来划分的,目的是加强团结以战胜敌人。作为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目 标,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下面我们着重讨论狭义的朋友,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它具有特定的内涵。

  首先,朋友应当具有共 同的理想。共同理想是朋友的基础。在革命年代,我们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作为朋友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共同奋斗, 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在共同战斗中结成深厚的革命友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共同的理想仍然是朋友之间最坚实的基础,离开了共同理想,就只能是同床异 梦。

  其次,朋友应当是志趣相同。志同道合是友谊巩固的重要条件,共同的兴趣爱好,是朋友交往的主要内容。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就增加了共同的活动,共同的语言,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互相帮助,也可以不断加深对对方的了解,从而不断增强和巩固友谊。

   第三,作为朋友应当同心同德。同心同德是使友谊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同心同德,不但要求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而且要求有较高的道德境 界。道德是人们对社会、对他人自觉承担的义务,是出自人们的良心自觉,道德行为充分反映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国语•晋语》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 志。”真正同心同德,友谊就会不断发展和巩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朋友关系显得更加重要。建立良好的友谊,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处理好朋友关系可以加强团结,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朋友关系涉及的问 题很多,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所以能否正确处理朋友关系,不仅是个人友谊的小事,而且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的大问题。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跟不上,在人际关系,特别是朋友关系上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 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当前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滥交朋友。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 同志关系,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入,或由于错误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套到朋友关系上,所以在道德水准上参差不齐,因此在 交友上仍然需要谨慎选择。许多年青人分不清是非、邪正,交友草率,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原来的品德并不坏,但与品德恶劣的人交上朋友后,受到坏人的影 响、教唆、最后走上了邪路。许多青少年犯罪就是由于交友不慎造成的。有些人为了能在社会上“吃得开”,多方结交对自己“有用”的朋友,并以自己在“黑白两 道都有人”为荣;有些人为了发财致富,明知所交的朋友是违法犯罪分子,自己不但不与之划清界线,断绝往来,反而结成攻守同盟,参加他们的违法行动,而且愈 陷愈深,不可自拨。最终毁灭自己。这些错误的交友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我们提倡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家长和学校的老师有 责任指导青少年择友。社会舆论要加强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暴光,对凭关系办事的不正之风加大打击的力度,使那些让好人上当,把青少年引向歧路的不良分子的伎俩 无所售其技,尽量从人们交友上杜绝腐蚀社会的消极因素。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收受巨额贿赂,被依法判处死刑。通过这一案例的反思,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之 一,就是交友必须审慎。胡长清从思想上较早就堕落,因此交朋友没有尺度,只要给好处,就不管人品如何,思想品德有无问题。有的只认识短短二十天,见过两次 面,就大肆向他行贿,胡长清也很快和他们称兄道弟,有求必应。有个姓周的通过胡长清借贷的国有资金已经超过两千万元,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领导干 部的交友问题也要引起充分的注意,因为自身不正,是很难去正人的。

  二是把朋友关系等同于金钱关系。古人主张以德交友还是值得借鉴 的。宋代欧阳修写过一篇《朋党论》说:“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 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借者名 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宋史•欧阳修传》)我们主张把友谊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朋友 之间互相激励,使双方的品德不断提高,政治上不断进步。朋友之间的理想、信仰上的一致,友谊就会不断巩固和加强;相反,把友谊关系建立在庸俗的金钱关系 上,把物质利益或权势作为交友的筹码,对己有利时是好朋友,对己无利时是路人。有些人趋炎附势,当某人有权有势的时候,就拼命去巴结、讨好,借势压人。一 旦失势,树倒猢狲散,甚至反目成仇。时下流行一句口谚,把朋友称为“狗肉”,形象地说明:有酒有肉是朋友,无酒无肉是路人。当自己需要对方时,可以顶礼膜 拜,把对方吹捧得很好;当自己不需要对方时,可以不讲信义,把对方一脚踢开。人们慨叹当今“人情冷漠”,正是这种以势利交友的反映。

   古人提倡交友要讲忠、信,今天也同样需要。对友要尽朋友的义务,真正的朋友,应当是真诚的。友人以礼相交,必须以礼相待;不以卑躬迎权贵,不以倨傲待匹 夫,这是“信”的要求。朋友有困难,应当尽心竭力,排难解纷,这是“忠”的要求。交友的目的,从整个社会来说,是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改善社会风气,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从个人来说,就是在政治上互相帮助,在道德情操上接受好的陶冶,把自己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格,因此必须以忠信对待朋友, 反对势利。

  三是无原则的江湖义气。有些人完全放弃了交友原则,全凭哥们义气,狼狈为奸,不问是非曲直,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 刀”,可以为朋友打架斗殴,帮朋友造假,甚至杀人,不知不觉成了黑社会团伙中的一员。我们主张对朋友忠、信,但不是无原则的。如果无原则地为朋友纵恶,就 是把朋友推向犯罪的深渊,这不是忠于朋友,而是害了朋友。古人提出“周而不比”,“和面不同”的交友原则,朱熹解释说:“周、比,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 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 间,而审其取舍之几也。”(《四书集注•论语•为政》)出于公心的亲厚谓之“周”,出于私心的亲厚谓之“比”。坚持“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原则,对今天 交友还是非常重要的。“和”是对立统一,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朋友之间,应当是胸怀坦荡。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发现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大胆批评,帮助 改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确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这才是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阿谀奉承,无原则的迁就,就是怂恿朋友去犯罪,我们要反对这种 庸俗的友谊观。当前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开展不起来,往往与这种错误的友谊观有关。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坚持这一法宝不会损害友谊,相 反会使友谊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至于那些原来就不是同道的人,还要开展斗争,断绝与他们的联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要分清大是大 非,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总之,谨慎择友,正确处理朋友关系,已经成为当前道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上原则和要求,同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