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80阅读
  • 0回复

《孔子的为师之道》傅佩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27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谈的主题是孔子的为师之道。我在一位朋友家里面,看到他挂了一幅对联,上联写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下联呢?心如脱缰野马,易放难收。那么,这两句话,就提醒我们,学习是一辈子都要努力的事情,我们今天谈到为师之道,并不是只有在学校里面教书的老师才需要了解。长辈对于晚辈,父母对于子女,甚至官员对于百姓,上级对于下级,他都有引导的责任。也就是担任某种形态的老师,所以我们今天谈的这个主题也是一样,从孔子本身的经验说起,孔子被后代尊为至圣先师。所以他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丰富的见解。

他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老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上次提过,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老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也就是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和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那么如果说你再问,孔子学礼之外呢, 他还学音乐。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老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吧。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老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他作这首曲子有什么用意呢?老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因为老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老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老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老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老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老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和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老师。

他担任老师以后,教学的趣味就很多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怎么收子路这个学生。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就是对一般百姓的教育,他有时候也希望多教些好学生,他有天走在街头,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和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孔子就主动跟他说,你看起来还蛮直爽的,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认为自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我不用学习,就是一个人才,这时你碰到这样的年轻人,他实际上比孔子小九岁而已,也不是说距离差得很远,那怎么办呢?换成是我们就算了,反正是你自己选择。结果孔子就对他说,那么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前面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立刻懂了,他说就算我资质很好,丽质天生吧,稍微加上后天的磨练,那可以有更杰出的表现。立刻拜师。但是子路拜师之后,孔子增加了烦恼,这个学生除了所谓的作战,基本的政治之外,对于艺术方面不太有兴趣,孔子教学生是全方位的。子路弹瑟,孔子都听不下去,说怎么会有这种学生呢?我收这种学生真是倒霉,居然讲这样的话,害得门人不敬子路。由这段话知道,门人本来很尊敬子路,一方面他是老大哥,另一方面,他很凶。门人不敬子路,孔子一看,同学之间还是要维持伦理,所以就说子路不错了。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登堂,尚未入室,我们现在说的登堂入室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收了子路作学生之后,在很多方面对他不是很满意,但是至少有一点孔子非常开心,觉得自从子路当孔子学生之后,没有人敢公开批评孔子,因为子路非常敬爱老师,谁要批评孔子,子路就过来问你,你说什么?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从这个例子看得出来。但是你收了这么多学生,你到底要怎么教,这不是一两个个案就行了,你需要整套理论的。否则的话,你每天应付个别的同学,那是非常辛苦的事。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一下,孔子的“学”到底指的是什么,所有的人都知道《论语》里的第一句话《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一句,我们很喜欢谈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就是很多朋友聚在一起。第三句话也很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一开头的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我不断地学习,第二个有了心得我不断和朋友沟通,交换意见,大家互相请益,第三个是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我会生气吗?或者我所学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对自己产生好的效果,那么孔子所谓的学,虽然很尴尬,很多人都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孔子说学了之后时常去复习,不也是高兴的事吗?有时候教授很多学生,我就会说,谁可以把这句话说清楚,用白话来说,他们就这样说。说完之后,我就说从小学学到大学,有谁是学到之后时常复习而觉得高兴的,请举手。没有人举手,大家都觉得时常复习很辛苦啊。这就说明,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适当的时候,古人讲时这个字的时候,特别重视时机,比如你讲《易经》,就要注意到时跟位,时机跟位置。孟子推崇孔子,认为他是圣人里最讲究时机的。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有的是清高,有的是随和,有的是责任感,只有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最讲究时机,该清高就清高,该随和就随和,该有责任感就有责任感,这需要智慧。智慧正好就是我们学了之后希望能够孕发出来的。所以你学了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就有一种成长的快乐。

那么他的学习,我们来把它具体来说,有三个特色。第一个,学习五经六艺叫做传统,没有人可以离开传统,对于传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已经存在了,我们任何人讲一句话,你学中文,他学英文,文字里面就有传统。只有把这些都学会之后,你才能把传统转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的时代的挑战,所以第一个就是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个,就是要设法和思考配合,我自己在学习儒家的过程,有少数有趣的经验,提醒我要珍惜这个传统,其中之一就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耶鲁大学,同寝室有个Japan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平常,我们在美国念书,我们都是从亚洲去到美国的一个学校,放假的时候也没有人找我们,我们当然自己聊天哦。我很喜欢和Japan人聊天,因为我的英文是遇弱则强,遇强则弱,所以和Japan人讲英文的时候我的英文特别好,有一次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什么呢?聊到孔子。他听到孔子居然很兴奋,我觉得很奇怪,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听到孔子会很兴奋,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忽然变得那么开心,他说我知道孔子,我说你知道什么呢?他就讲一句日文,那时候我还没学日文,我听不懂,我说,我们用英文讲得好好的,你怎么突然讲日文呢?他说我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他就拿一张纸,就老老实实的写上我们的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这句话。所以我每次念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的Japan朋友,当时我心里很震撼,好像我们家的宝贝被人家偷走了,我说你怎么会这句话呢?他就很骄傲的跟我说,他说我们Japan人,在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我这一生第一次看到有人公开这样说,居然是以很自豪的神情说,我们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当时,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在台湾,他们把论语放在教科书,要考试,只要是要考试,没有人会喜欢。一面念,一面批评。我记得我女儿念高一的时候,开学一个星期给我抱怨说,说那个孟子怎么那么喜欢讲话呢,他一讲话我们就要背了。所以我当时看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儒家这么珍惜,对孔子这么样的推崇。我就想说,我们这一生,我们要特别珍惜自己的传统,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

第二个,就是要设法和思考配合,我自己在学习儒家的过程,有少数有趣的经验,提醒我要珍惜这个传统,其中之一就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耶鲁大学,同寝室有个Japan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平常,我们在美国念书,我们都是从亚洲去到美国的一个学校,放假的时候也没有人找我们,我们当然自己聊天哦。我很喜欢和Japan人聊天,因为我的英文是遇弱则强,遇强则弱,所以和Japan人讲英文的时候我的英文特别好,有一次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什么呢?聊到孔子。他听到孔子居然很兴奋,我觉得很奇怪,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听到孔子会很兴奋,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忽然变得那么开心,他说我知道孔子,我说你知道什么呢?他就讲一句日文,那时候我还没学日文,我听不懂,我说,我们用英文讲得好好的,你怎么突然讲日文呢?他说我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他就拿一张纸,就老老实实的写上我们的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这句话。所以我每次念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的Japan朋友,当时我心里很震撼,好像我们家的宝贝被人家偷走了,我说你怎么会这句话呢?他就很骄傲的跟我说,他说我们Japan人,在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我这一生第一次看到有人公开这样说,居然是以很自豪的神情说,我们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当时,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在台湾,他们把论语放在教科书,要考试,只要是要考试,没有人会喜欢。一面念,一面批评。我记得我女儿念高一的时候,开学一个星期给我抱怨说,说那个孟子怎么那么喜欢讲话呢,他一讲话我们就要背了。所以我当时看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儒家这么珍惜,对孔子这么样的推崇。我就想说,我们这一生,我们要特别珍惜自己的传统,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

所以孔子这几句话,学习跟思考,要同时注意,学习而不思考,学了半天就忘记了,也不能实践。光思考而不学习也不行,(孔子有过一句话,我曾经整天不说话,整夜不睡觉,专心思考,没用,不如打开书本学习。古人的智慧,你打开书本就可以看到,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你不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你必须学习,人生的事情全部靠自己经验的话,哪里来得及呢?你能跑几个地方?能做几件事?所以孔子说,他曾经整天思考,如果你整天思考每天发生的事,今天有什么八卦,每天有什么新闻,看这些,看这些想的事情,没有什么系统。我们学习一定要讲究知识的系统,所以学习和思考配合的话,就有一种主观的觉悟。了解了以后,你才愿意去实践,所以学跟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可以和我们今天重新结合。

还有第三个特色,除了学传统之外,把古代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学的时候要去思考,反省之后有一种自觉的觉悟,第三个就是学了之后,还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孔子教学的时候向我们提到,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鲁哀公是鲁国的国君,他问孔子,你学生那么多,谁最好学?

孔子说只有个颜渊,但是孔子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怎么叫好学呢?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一个是知,一个是行,一定要配合。(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我自己学儒家很久了,到现在只能做到半个颜渊,我可以不迁怒,但是我很难做到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说,我今天赶时间,坐个计程车去上课,在路上跟司机吵架,到了教室以后,先把学生骂一顿,这就叫做迁怒。学生很冤枉,你心情不好,怎么怪到我们身上来了。我去把学生骂一顿,学生回家,哥哥就骂妹妹,妹妹就踢小猫,弄得天下大乱。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停地迁怒造成很多复杂的情况。但是不贰过我做不到,因为人的过失来自于他的性格,这也是孔子的话,(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党不是政党,是性格类别,(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每一个人的过失都来自于他的性格类别,所以看到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他的这一生该往哪里走,观过斯知仁矣。所以不要怕看到孩子的过失,孩子如果没有过失,你反而要担心,因为这个不知道该从何教起,有的孩子看起来好好的,忽然之间就有一种可怕的举动。为什么呢,因为你平常没有注意到他有什么过失,他的过失正好显示出来,他的生命有什么特质,你才可以去帮他的忙,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希望他们把知跟德行配合。就是,颜渊作为好学的代表,他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完全是德行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孔子的学生就一定要记得这些观念,学习的三个重点,这三个掌握住了以后,就看孔子怎么做老师了。

他做老师也是让我崇拜的理由,学不厌,教不倦。能够学不厌,教不倦,他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常听的话,在孔子身上完全实践,并且他的学习很广泛的,比如,他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三个人以上,三代表多数,在一起走路,一定可以让我效法,怎么做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别人有优点,我就跟他学,别人有缺点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叫做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要避免跟他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所以我们平常说,两三个人在一起,他们都比我差怎么办呢?都比我差,我就要想将来不要和他们一样,这也是一种学习。所以孔子学不厌,教不倦是他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是绝对有资格带学生一辈子的。我们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孔子就是双方面都可以兼顾的。所以这是第一步,所以孔子本身对于怎么学,怎么当老师都有很好的心得。

所以我们谈到孔子教学,第一个,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例子,也很有趣,比如孔子有很多学生会常比来比去。老师,那个同学好不好。他有两个学生,都是在政治方面有成就的。子路的个性非常的刚健进取,非常的直爽,做事情,该做就做,毫不考虑后果。因为冉有就比较内向,很多事情都要想,有点畏缩不前。结果,有一次子路就问他,老师,听到该做的事是否立刻就做?孔子说:不行,有父兄在,有父亲,有哥哥在,听到该做的事不能立刻做,考虑家庭的情况,父亲跟哥哥是不是同意。后来冉有就问:老师,听到该做的事是不是立刻就做?孔子说,立刻就做。旁边有个学生公西华在旁边听,听到过后,该怎么写答案呢?就问孔子说,两位同学问老师,同样的问题,老师的答案正好相反,这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过于胜过别人,就要“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他说子路个性太强就要让他缓慢一下,至于那个冉有,就是求,他太懦弱了,故进之,就要推他走快一点。这就是因材施教具体的例子。学生当然是有他性格上的特质。(有的学生像子张,理想很高,叫做过,子夏比较保守,叫做不及。那学生就问他,那子张比较好了,因为他过,孔子说过犹不及。这也是一句很好的成语。过度和不够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如果说过度好的话,每个人都矫枉过正,那也不是办法。如果说不及好的话,每个人都退缩保守,所以过跟不及都不够理想。最好是中庸之道。所以他教学生的时候按照学生各自的条件去设法提出指导。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一下,孔子的“学”到底指的是什么,所有的人都知道《论语》里的第一句话《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一句,我们很喜欢谈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就是很多朋友聚在一起。第三句话也很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一开头的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我不断地学习,第二个有了心得我不断和朋友沟通,交换意见,大家互相请益,第三个是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我会生气吗?或者我所学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对自己产生好的效果,那么孔子所谓的学,虽然很尴尬,很多人都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孔子说学了之后时常去复习,不也是高兴的事吗?有时候教授很多学生,我就会说,谁可以把这句话说清楚,用白话来说,他们就这样说。说完之后,我就说从小学学到大学,有谁是学到之后时常复习而觉得高兴的,请举手。没有人举手,大家都觉得时常复习很辛苦啊。这就说明,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适当的时候,古人讲时这个字的时候,特别重视时机,比如你讲《易经》,就要注意到时跟位,时机跟位置。孟子推崇孔子,认为他是圣人里最讲究时机的。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有的是清高,有的是随和,有的是责任感,只有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最讲究时机,该清高就清高,该随和就随和,该有责任感就有责任感,这需要智慧。智慧正好就是我们学了之后希望能够孕发出来的。所以你学了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就有一种成长的快乐。

那么他的学习,我们来把它具体来说,有三个特色。第一个,学习五经六艺叫做传统,没有人可以离开传统,对于传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已经存在了,我们任何人讲一句话,你学中文,他学英文,文字里面就有传统。只有把这些都学会之后,你才能把传统转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的时代的挑战,所以第一个就是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个,就是要设法和思考配合,我自己在学习儒家的过程,有少数有趣的经验,提醒我要珍惜这个传统,其中之一就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耶鲁大学,同寝室有个Japan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平常,我们在美国念书,我们都是从亚洲去到美国的一个学校,放假的时候也没有人找我们,我们当然自己聊天哦。我很喜欢和Japan人聊天,因为我的英文是遇弱则强,遇强则弱,所以和Japan人讲英文的时候我的英文特别好,有一次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什么呢?聊到孔子。他听到孔子居然很兴奋,我觉得很奇怪,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听到孔子会很兴奋,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忽然变得那么开心,他说我知道孔子,我说你知道什么呢?他就讲一句日文,那时候我还没学日文,我听不懂,我说,我们用英文讲得好好的,你怎么突然讲日文呢?他说我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他就拿一张纸,就老老实实的写上我们的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这句话。所以我每次念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的Japan朋友,当时我心里很震撼,好像我们家的宝贝被人家偷走了,我说你怎么会这句话呢?他就很骄傲的跟我说,他说我们Japan人,在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我这一生第一次看到有人公开这样说,居然是以很自豪的神情说,我们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当时,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在台湾,他们把论语放在教科书,要考试,只要是要考试,没有人会喜欢。一面念,一面批评。我记得我女儿念高一的时候,开学一个星期给我抱怨说,说那个孟子怎么那么喜欢讲话呢,他一讲话我们就要背了。所以我当时看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儒家这么珍惜,对孔子这么样的推崇。我就想说,我们这一生,我们要特别珍惜自己的传统,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

所以孔子这几句话,学习跟思考,要同时注意,学习而不思考,学了半天就忘记了,也不能实践。光思考而不学习也不行,(孔子有过一句话,我曾经整天不说话,整夜不睡觉,专心思考,没用,不如打开书本学习。古人的智慧,你打开书本就可以看到,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你不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你必须学习,人生的事情全部靠自己经验的话,哪里来得及呢?你能跑几个地方?能做几件事?所以孔子说,他曾经整天思考,如果你整天思考每天发生的事,今天有什么八卦,每天有什么新闻,看这些,看这些想的事情,没有什么系统。我们学习一定要讲究知识的系统,所以学习和思考配合的话,就有一种主观的觉悟。了解了以后,你才愿意去实践,所以学跟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可以和我们今天重新结合。

还有第三个特色,除了学传统之外,把古代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学的时候要去思考,反省之后有一种自觉的觉悟,第三个就是学了之后,还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孔子教学的时候向我们提到,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鲁哀公是鲁国的国君,他问孔子,你学生那么多,谁最好学?

孔子说只有个颜渊,但是孔子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怎么叫好学呢?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一个是知,一个是行,一定要配合。(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我自己学儒家很久了,到现在只能做到半个颜渊,我可以不迁怒,但是我很难做到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说,我今天赶时间,坐个计程车去上课,在路上跟司机吵架,到了教室以后,先把学生骂一顿,这就叫做迁怒。学生很冤枉,你心情不好,怎么怪到我们身上来了。我去把学生骂一顿,学生回家,哥哥就骂妹妹,妹妹就踢小猫,弄得天下大乱。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停地迁怒造成很多复杂的情况。但是不贰过我做不到,因为人的过失来自于他的性格,这也是孔子的话,(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党不是政党,是性格类别,(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每一个人的过失都来自于他的性格类别,所以看到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他的这一生该往哪里走,观过斯知仁矣。所以不要怕看到孩子的过失,孩子如果没有过失,你反而要担心,因为这个不知道该从何教起,有的孩子看起来好好的,忽然之间就有一种可怕的举动。为什么呢,因为你平常没有注意到他有什么过失,他的过失正好显示出来,他的生命有什么特质,你才可以去帮他的忙,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希望他们把知跟德行配合。就是,颜渊作为好学的代表,他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完全是德行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孔子的学生就一定要记得这些观念,学习的三个重点,这三个掌握住了以后,就看孔子怎么做老师了。

他做老师也是让我崇拜的理由,学不厌,教不倦。能够学不厌,教不倦,他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常听的话,在孔子身上完全实践,并且他的学习很广泛的,比如,他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三个人以上,三代表多数,在一起走路,一定可以让我效法,怎么做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别人有优点,我就跟他学,别人有缺点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叫做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要避免跟他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所以我们平常说,两三个人在一起,他们都比我差怎么办呢?都比我差,我就要想将来不要和他们一样,这也是一种学习。所以孔子学不厌,教不倦是他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是绝对有资格带学生一辈子的。我们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孔子就是双方面都可以兼顾的。所以这是第一步,所以孔子本身对于怎么学,怎么当老师都有很好的心得。

所以我们谈到孔子教学,第一个,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例子,也很有趣,比如孔子有很多学生会常比来比去。老师,那个同学好不好。他有两个学生,都是在政治方面有成就的。子路的个性非常的刚健进取,非常的直爽,做事情,该做就做,毫不考虑后果。因为冉有就比较内向,很多事情都要想,有点畏缩不前。结果,有一次子路就问他,老师,听到该做的事是否立刻就做?孔子说:不行,有父兄在,有父亲,有哥哥在,听到该做的事不能立刻做,考虑家庭的情况,父亲跟哥哥是不是同意。后来冉有就问:老师,听到该做的事是不是立刻就做?孔子说,立刻就做。旁边有个学生公西华在旁边听,听到过后,该怎么写答案呢?就问孔子说,两位同学问老师,同样的问题,老师的答案正好相反,这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过于胜过别人,就要“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他说子路个性太强就要让他缓慢一下,至于那个冉有,就是求,他太懦弱了,故进之,就要推他走快一点。这就是因材施教具体的例子。学生当然是有他性格上的特质。(有的学生像子张,理想很高,叫做过,子夏比较保守,叫做不及。那学生就问他,那子张比较好了,因为他过,孔子说过犹不及。这也是一句很好的成语。过度和不够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如果说过度好的话,每个人都矫枉过正,那也不是办法。如果说不及好的话,每个人都退缩保守,所以过跟不及都不够理想。最好是中庸之道。所以他教学生的时候按照学生各自的条件去设法提出指导。

当然我们也知道,学生来自于各个地方,那么他们的生活背景,生活倾向,都有差异。我们看孔子有四个学生,特别被提出来作为介绍。

这四个学生,个性差别很大,第一位柴,孔子说柴也愚,(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愚笨,高柴为什么愚笨?因为他是很孝顺的学生。妈妈过世以后,他哭得眼睛流血。所以孔子说这样是愚笨的行为。孝顺归孝顺,身体还是要保重。你还要照顾下一代。所以孔子教学生,孝顺很好,但是你任何情感都要“发而皆中节”,你为了一个情感过度的话,那你不要忘了生命还有其他方面要照顾。这是第一个,高柴。

有些人开玩笑说,曾参也是鲁国人。不是这个意思,“参也鲁”的“鲁”代表他反应比较慢,人比较老实,称为鲁钝,所以曾参他年纪很轻就去上课。我们有时候教书,很希望碰到曾参这样的学生,越聪明的学生,越容易有自己的花样。把老师教的那一套都忘记了。越是老实的学生,就把他全部学会,后来传《大学》传《孝经》的,都是曾参,所以曾参这个学生开始的出发点是比较吃亏的,因为参也鲁。

还有第三个由也喭,由就是子路,是位勇士,喭就是粗野。任何事情都比较大而化之,比较粗糙,这个学生当然有他可爱的地方,孔子到处讲学,很多时候都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帮助百姓。他也很感叹,他曾经两度想移民,有一次他就说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为了理想不能实现,干脆做个木筏到海外算了。他接着说,跟我去的大概就是子路了吧,子路第一次听到,老师要出国,只选他一个,高兴得不得了。子路闻之喜,喜形于色,高兴得别人都看到了,同学们也都嫉妒了,孔子就提醒他,(子路,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我们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原文字幕背景板)这个地方就有意思了,很多人研究《论语》就把这句话翻译成什么呢?无所取材说明子路这个人莫名其妙,根本就不能判断我是在开玩笑。我是在感叹,说子路,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你根本不明事理,不能判断是非。这样的老师太凶了吧?前面木筏做比喻,后面就是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因为一般的木材你无法去度过大海,这样讲的话,就比喻推到比喻,这对子路这个学生来说也是非常的宽容。

孔子很有幽默感的,(第四个叫做子张,子张的特色是特别年轻,背景板人物像)在《论语》里面,至少就我知道,上场的这些学生里面,最年轻就是子张,曾参比孔子小46岁,子张比孔子小了48岁。但是他虽然年轻但是志气高,年纪小,志气高,就是子张作代表。动不动,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好好奋斗,他人又长得高大漂亮,所以同学们都对他不是很满意,他人缘比较差,像这些学生,孔子说,(子张,太高傲了。)

这四个学生,孔子用四个字描写他们的性格。你知道性格的缺点,正是一个教他们的开始。所以像孔子这样的老师,他教学生的态度,深刻了解学生的需求,跟他性格的倾向。第二个,给他一个明确的指导。人活在世界上,往往需要几个字做座右铭,你只要有好的老师,因材施教,一点就通。这一生就不会绕圈子,走冤枉路。孔子就是这样的老师。

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第一科德行,第二科言语,第三科政事,第四科文学。德行有四个人上榜,闵子骞的孝顺不用再介绍了吧,他父亲娶了一个后母,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叫他拉车,冬天到了,给他穿的棉袍里是稻草。拉不动,爸爸就打他,一打,棉袍破了,露出稻草,爸爸就要把他的后母给休掉。他说爸爸你不要休,为什么?“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所以闵子骞作为孝顺的代表,没有话说。

颜渊第一闵子骞第二,冉伯牛第三,仲弓第四。言语科就是两个,宰予、子贡。说子贡的言语特别的好。我们再举个例子,怎么把老师教的用在生活上。有一次,孔子有个学生想了解孔子到了卫国会不会做官。孔子是鲁国人,他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刚好发生内乱,非常复杂的情况,等于简单来说,就是爸爸逃出国外,儿子当了国君,爸爸再回来抢国君,这很难看吧。这卫国我们就不要管他,(因为他有个南子,就是子见南子。就造成了很多复杂的情况。历史画面背景板)在卫国的时候,学生说老师会不会做官呢,就问子贡。子贡说,好,我去请教老师,走进教室,他并没有直接说,老师你会不会做官,他居然问什么呢。(老师你认为古代的伯夷,叔齐这两个人怎么样?背景板人物像)因为这两个人,有原则,最后饿死了,很惨的。结果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他们两个不会抱怨,因为他们两个求仁而得仁。我要坚持原则,为这个而死,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就这样的问答,子贡走出去对同学说,老师不会帮卫君做事,不会帮卫国的国君做事。子贡这么聪明,他知道老师有原则。他就不直接问,讲一个古代的故事,看老师的态度如何。这就是子贡。

有一次子贡,这也是聪明的学生,他看到老师最欣赏颜渊,忍不住说,常常给他加以比较。有一次,孔子知道他的意思,他就问:子贡,你跟颜渊,谁比较杰出?听到这种话,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陷阱。老师问你跟颜渊比,任何人跟颜渊比都要小心,那子贡有自知之明,说老师,我怎么比得上颜渊呢?颜渊闻一知十,我闻一知二(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逾?”对曰:“赐也何敢望回也。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差了5倍。这当然是一个很谦虚的比喻。古人算术,十代表圆满,二代表一、二,才刚刚开始。所以子贡很聪明,各位如果对说话有兴趣的话,就专门学子贡。你把《论语》里面子贡说的话,全部放在一起,仔细去看,就知道这口才的表达,言语的微妙,在子贡身上表现得最好。

根据颜渊,我们举他最好的学生做例子吧。颜渊就认为老师做到四个字,孔子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慢慢来,一步步我带你,颜渊对孔子的描述真是像武侠小说,他说我跟了老师这么久,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这不是武林高手吗?忽然在前面就跑到后面去了。我当学生在当时,找不到路可以跟啦,所以颜渊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好到什么程度呢?老师上课的时候说,有问题的请举手,颜渊从来没有问题。孔子对于这种情况不是很满意。他说,颜渊对于我上课教的东西,“不违如愚《为政》”从来没有违背过我的意思,好像很笨一样。但是下课之后,发现把老师讲的东西全部消化了。消化了之后实践,并且每天都在进步。

他说颜渊一点都不笨。所以你碰到颜渊这样的学生的话,我们就好像特别注意他是怎么说的,正好在道家的《庄子》里面有一段话,说颜渊怎么描写孔子,也很生动。颜渊就说,老师,你慢走,我跟着慢走,你快跑,我跟着快跑,但是你奔逸绝尘,跑到最后,灰尘停下来看不见,因为有灰尘的话还可以跟着跑,但是,灰尘都停下来了,说明孔子跑得太快了,颜渊说我还是跟不上了。我们现在叫做亦步亦趋。老师慢走,我就慢走,老师快走,我就快快走。最后还是跟不上。所以颜渊这样一个人,他对孔子的推崇是值得我们信赖的。因为他是很老实的一个学生。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用一句话来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博代表广博,要我增广见识,用文化,用文学,用文艺,文这个字。约我以礼,就是要我做人处事要用礼来规范。两个字,一个是文,让你增广见闻,文化的文,一个是礼,让你的言行合乎礼的规范。

孔子发现颜渊这个学生很好,他就说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跟颜渊做得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有人用我们出来做官,没有人用我们,就藏起来,只有我跟颜渊做得到。孔子唯一跟学生何(和)自己列为平等的就是一个颜渊。只有我跟颜渊做得到。这时候,可惜,子路在旁边,子路听到这个当然心里很难过。立刻上前去说,老师,如果让你统率三军,你要带谁去?当然就是我,当时孔子说什么呢,(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暴虎”就是空手打老虎,后来有武松打虎就是从这里学来的。他空手打老虎,徒步就要过河,很凶悍,这样就要过河,不用坐船的,这样死了都不后悔,我才不跟你去呢。他就是说你子路太过于莽撞了。底下如果真的要找人跟我去的话,孔子说了八个字。

这八个字也是我长期的座右铭,必也,一定要找到人的话,一定要“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非常的谨慎,好好去谋划,把他做成。你不要事情没做好,你不要说早知道,我就要怎样去准备了。来不及,所以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我们一般的年轻的朋友,很值得拿来当座右铭的。遇到任何事都要谨慎,因为人生不能重来。你说我这次没做好,下次再来,下一次又是另外的机会,不一样的情况了。所以你好好把它谋划,好好把它一次搞定,不是很好吗。所以这是孔子对子路,当头棒喝。

孔子教学生的方法很多,孟子后来归纳出来说孔子的教学方法:以不教为教。就是我不教你就是教你。这话怎么说呢?

孔子有个学生叫孺悲,孺悲去找孔子,孔子不见,因为他犯了一些错,(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现在还有一些争论犯了什么错,孔子不见。为什么不见呢,因为很多人犯错之后,跑去找老师,然后出去对别人说,我见过某某老师啦,等于某某老师给他背书,他就是某某老师,那应该是某某老师原谅他,支持他,这样混淆视听。所以孺悲想见老师,老师不见,说我生病了。传话的人,刚刚走出房间,孔子立刻把瑟拿出来,立刻弹瑟,还唱歌,他还怕孺悲不知道他可以唱歌,他身体好得很。有时候,我们觉得这种老师太过分了吧。你跟我说生病不见,怎么立刻在房间里弹瑟唱歌,怕我不知道你在唱歌呢。他就是让你知道,我不教你就是教你。因为你犯的错,自己去改,你也知道错就改,你不要找借口,那你改了之后不就没事了?现在没有人帮得上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找老师,找上级,找朋友都没有用,重要的是应该怎么去改,怎么去改善,而不是找很多人支持我,把坏的变好的。错的变对的,这不可能的。

但是有一点是特别要提出来的,就是启发式教学。

很多人常常讲孔子很喜欢讲启发式教学,因为“启发”两个字确实来自于论语,但是我们全文把它看完比较公平。(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呢,不到学生想懂而懂不了,快生气了,愤就是生气了,我愤怒了,生气了。不到学生想懂而懂不了,快生气了,我不去开导他,因为很多学生,上课就坐在那边,老师你给点启发吧,事实上他根本就不用心。什么都没有准备。你启发也启发不了。第二句话呢,不悱,不发。不到你想说而说不通,脸都涨红了,悱就是脸红的意思。比如我现在想表达我的心得,急得要命,讲不出来,脸都涨红了。不到这种情况,我不来给你一些引发。所以启发是有条件的。学生想学,不太会,拼命学,老师来启,学生想把心得说出来,说不出,很痛苦很难过,老师来开导,这样一来,他的学习效果,立刻出现了,告诉你,屋子有四个角,告诉你一个角落是什么样子,另外三个你自己要去联想。

老师怎么可能全部教完呢?这叫举一反三。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的,孔子也有学生不教的。第一种就是这个,太不用功的。跟你说这个角落是这个样子,另外的呢?也是这个样子。每个都这样子,还要每个都讲一遍吗?另外还有一种学生孔子是真的不教的。就是乡愿,就是孟子说的,孟子说,孔子说过,经过门前,不进来跟我讨论,我不觉得遗憾的就是乡愿。为什么,这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因为孔子不教乡愿,说明乡愿的作为跟儒家思想是完全矛盾的。乡愿就是不真诚。一个人不真诚,孔子毫无办法。因为你可以虚伪作秀,孔子也可能上当。那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吗?所以儒家对于真诚不真诚是决不妥协的。你要是不真诚,我就不要这个学生了。那顺便再提一句,孟子也有一种学生不教,孟子是什么学生不教呢,自暴自弃者,就是我不行了,我不能行善,不能长进。自暴自弃的话,谁能帮忙呢? 这一段说明,儒家作为教育的重要学派,他决不是说我有什么本事来教你,而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就是我先学会了,我再来教你,因为我也是别人教我的,就是慢慢一代一代传下去,但是一定要你自己愿意学,这种学习的动力,要由内而发。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动机,孔子只能告诉你,学习之后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况。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我学了之后,改变我的生命,让我的生命产生意义。现在的学者是为别人,学了之后出来演讲作秀,我在讲我自己,不好意思。其实我们还是注意在修养上,所有的,我们努力在做,虽然不一定做得到,一直在努力!孔子讲古之,今之,今之就是春秋时代。那现在,隔了好久了。孔子被我们当作古代人,在孔子的时候还有古代人,代表世风日下,也值得我们警惕的。

所以孔子的教学方法,大概是我前面说的这几点。

接着我们就要谈一下,现代人很重视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这里有一句话就是德智体美劳,每一方面都要注意。事实上,真正要注意的还是在智育上,因为你升学,也要考试,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个人当学生的时候呢,他有考试,他要升学,很自然就把焦点放在智育,数理化怎么样,英文,国文怎么样,但是我们也知道,这只是一部分。现在很多人强调除了智商之外还有情商,情绪的调和更重要,接下来还有什么,逆境智商,你碰到困境,失败了该怎么办,这三种智商都可以受到强调。

所以在这里特别要说明,孔子在当时就已经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全人教育的理想,就是完全的人,完整的人,第一个人才教育,第二个人格教育,第三个人文教育。人才,人格,人文,三个和起来叫做全人。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首先要安顿,安顿生命,你需要成为人才,人才就是,用之于外。我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有用。找到一个正当的工作,得到工资,可以让我自己有尊严的生活,自力更生。所以,受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才,这样社会才能够永续发展,越来越繁荣。

但是光讲人才是不够的,因为有很多人他有知识有能力,但是他没有德行,后来对社会反而造成灾难,所以就要强调:第二个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特色,是求之于内,前面的“人才”是用之于外。人格是求之于内,所以人格一定不能忽略,自我要求。是我自己愿意做,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我们要从被动变成主动,人活在世界上,做任何事,只要是被动的,都只剩下工具价值,如果是主动的,他才有道德的尊严,否则的话,你是被动的话,你不会改变内在。被动的条件,外在的压力一旦取消,你就恢复原状了。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最需要的就是被动,主动,这样的转移。我有个朋友他半夜开车,到了一点多还在路上奔驰,远远看到前面红灯亮了,他心里想说半夜一点多怎么会还有人呢,他就开过去,开过去之后,后面警车,追过来。那个警察藏在树后面,他没有看到,警察过来就问他了,你刚刚没看到红灯吗?我看到了。你不知道红灯要停车吗?我知道。那你为什么没有停呢?我没有看到你。这样的例子很多,说明什么,我们守规矩都是被动的。有人看着我们就注意到,但是一旦约束的力量消失,就胡作非为,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很可惜。我们不要说他的好坏,太浪费了,所以人格教育就是希望你由内而发。能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遵守规范,到最后变成是,我自己愿意这样做。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如果想了解孔子的人文教育,就要从他对诗和乐的教导开始,孔子的思想里,讲到诗讲到乐,太多了。他直接说,各位同学,你怎么不学诗呢,二三子,何不学诗,学了诗之后,可以怎么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这四个字很重要,兴观群怨这四个字都和情感有关。

因为《诗经》本身是真诚情感的表达,孔子也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思无邪”三个字千万不要把它讲成思想纯正无邪。“思无邪”三个字本身出自于《诗经·鲁颂·駉》,它形容鲁君的马向前奔跑,不会转弯。因为马跑快了,一转弯就摔了。所以孔子的意思,我再说一遍,《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诗经》就是情感,真诚情感的表露。跟思想没有关系。要研究思想请看《易经》。所以,在孔子观念里面,《诗经》是人活在世界上久了之后,就会忘记真诚的情感。这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世故,你人情世故懂多了,真诚的情感就压抑下来了。所以这就念《诗经》。念了之后发现古人的情感这么真诚,我的情感也被他引发。

兴,就是真诚的情感引发出来了。什么叫“观”呢?观就是真的了解自己,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很有理想,有抱负,经过社会几年的磨练之后,就心狠手辣了,好像不太有什么丰富的情感,损失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所以“观”是观察自己的志节。群,跟别人情感可以沟通,讲“礼”,只能区分,讲“乐”的话,大家情感打成一片,叫做群。最后是怨,不要忽略“怨”这个字。“怨”这个字我们将来讲修养的时候会特别谈。《论语》里谈到情感的字眼,只有“怨”这个字出现了20次,最多。所以我们不要说,孔子教学生说不要抱怨,人谁不抱怨,每个人都怪,他怎么有贵人相助,我怎么就命犯小人。其实别人对你已经很好了,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那你往往只看到自己所没有的,只看到别人比你好的部分,所以抱怨是很正常的一种情况。读读诗以后才发现,谁不抱怨,你比起别人来已经幸运多了。别人当兵几年都回不来,最后不见了,你还活得那么好,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样的人才都做不了官,你算是人才吗?你想做就没什么好怨恨的。怨恨需要抒解,不能压抑,压抑久了之后就会有精神官能的问题。

所以我们谈到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诗”跟“乐”是不能忽略的,常常读《诗经》情感就会很真诚,“乐”,“乐”让你生命产生一种和谐,愉快。“乐”是音乐的“乐”。孔子本身很喜欢唱歌。他也很喜欢演奏。所以唱歌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演奏是把古人的乐曲演奏出来,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它的作用是不太一样的,在论语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生活,充满着审美的情操。他一个人在家没事就弹弹琴,唱唱歌。《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老师这天没有哭过,他可能就会唱歌。原文是说,老师这天哭过,他就不唱歌。他不哭就可能唱歌。所以我刚才的逻辑并没有错。就是,我今天没哭,那我就有可能去唱歌了。第二句话,老师跟别人唱歌唱得快乐,一定坚持别人再唱一遍。然后孔子和他唱和声。(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这种画面可以想象吗?孔子唱歌唱得非常开心的。那么,他平常的生活,(在《论语》里面就是说,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申申夭夭就是很自在很轻松,好像没什么事一样。春秋时代天下大乱,是一个危机时代,孔子每天照样安顿在自己的生活里面,不要做杞人忧天。

我们把这三个全人教育再简单的说一下,人才教育让你成为人才,在社会上有用,可以自食其力。人格教育,让你自我要求,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会主动去做该做的事,这样一来,本身也可以符合人性的要求。人性向善,行善就是符合人生最根本的愿望。第三个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要让你活得快乐,我们有时候觉得奇怪,孔子跟颜渊活得这么穷困,为什么会活得快乐呢?因为有人文教育来配合。

孔子教学生,他自己也一样,这个目标是成为君子。君子在这里是指人格完美的程度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彬彬,就是我们说的斑马线,一条黑一条白,这个是彬彬。就是要调节得适当,孔子说人的生命,有它原始的力量,叫做淳朴的本质。这个淳朴的本质,很直爽,但是也可能比较粗糙,而另一方面你要受文化的熏陶。跟别人来往,如果你要用礼用乐,来互动。看起来很文雅,人如果不能文雅,见面不能礼让,客气的话,那人跟其他动物有什么差别呢。所以,这个文质彬彬形成的君子,孔子跟他形成共同的理想。这种君子不是只为自己,他是希望为天下人服务的,这种替为天下人服务呢,除了说你本身有能力之外,有这个机会之外,你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我一直在儒家的研究里面,儒家主张的不是人性本善,是人性向善。“向”这个字,我再简单界说一下,“向”就是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你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就是“向”,善就是该做的事。

我们在最后,可以把孔子一贯之道做个说明。两千多年以来,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我为什么提这一段呢,因为孔子他作为一个老师,他有许多委屈。《论语》里有一句话是孔子自己说的,他说,没有人了解我,“莫我知也夫”(《宪问》),两千多年前很少有人注意这句话,孔子跟这么多学生,讲这么多话,难道没有人了解他吗?他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我,难道他还有什么秘密没有说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师可以这样子发出他的感慨,孔子跟这么多学生讲这么多话,难道没有人了解他吗。并且不是他一个人这么讲哦,孔子在卫国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子击磬于卫,磬是一种石头做的乐器,他在卫国一个人在旁边击磬。学生也不知道老师在弹的是什么,结果呢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宪问》)孔子真正的知音,居然是一位隐士,挑着竹篓子经过的人。这种人就是,你跑去找他交换名片,他不理你的。这孔子没办法跟他进一步沟通,但他智慧奇高,这种叫做世外高手,他听孔子击磬,说有心哉,击磬乎。然后又说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看见没有,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代表他听出孔子的磬声是抱怨没有人了解他。没有人了解我。这就是两个证据了,一个是孔子自己说没有人了解我,一个是荷蒉者听出来的,所以,当然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好在这边留一个伏笔,将来再说,什么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因为这实在是太精彩的想法。我先提醒朋友,不要简单的把他当作一个填充题。孔子一贯之道就引用曾参的话,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是曾子的想法,曾子比孔子小46岁,曾子又特别的反应稍微慢了一点。所以,如果说曾参说的是标准答案的话,对孔子来说,并不见得公平,这是我们谈到孔子的为师之道,把他的思想将来再做进一步的发挥吧,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