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74阅读
  • 0回复

正解“仁”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24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个“仁”,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及儒家后世学者们没有一个全面的说法,这也是儒家思想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造成的。以至于今天有个叫张三的学者说是这个,明天有又个叫李四的学者说是那个。儒家思想就是个大染缸,谁都可以从里面取点材料来胡说八道一通,古今犹然也。

  我们知道仁不是仁慈的意思,礼不是礼貌的意思,义不是义气的意思。我们把“仁”字的意思搞明白了,儒家思想的关键、命脉、要害就抓住了。

  对于“仁”字,《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同情、友爱”的意思。这种解释显然是不行的,把它放到古籍里面去是不能通顺的,至于怎么不能通顺,看管朋友您随便找一则里面有“仁”字的论语试试就知道了。于丹教授的解释是“关爱别人”。她的依据是《论语*颜渊》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解释也是断章取义的,因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出现“仁”,从一则来解释“仁”字都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

  一,仁的第一层意思。

  我们看几则论语

  1,《论语*学而》中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论语*颜渊》中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 《论语*颜渊》中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 《论语*颜渊》中有“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5,《论语*颜渊》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不多举了,以上就够了,总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会说这个是仁,一会说那个是仁,但是没有说过仁是什么。那么从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仁是一个名词,是一个范畴,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箩筐,什么箩筐呢?里面装了很多美德的箩筐。翻译古文时在这一层意义上可以把它翻译为仁德。这个箩筐有中心(中心就是所谓的“仁之本”云云,在《孔子家语》里面有“温良者,仁之本也”之说,可见仁之本儒生也是可以乱扯的,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但是没有明确的边缘,随着时代的发展儒生们还可以往里面加料。可以比如我们现在响应胡总书记的号召可以说,热爱劳动,仁之一也;好逸恶劳,非仁也。由此可见,古人的语法不严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的话其实是一个病句。正确的说法是,爱人者,仁之一也。《论语》凡是谈到什么是仁的都是病句,应当修改为,…...仁之一也。我以为这就是“仁”字的第一层意思。有的朋友说了,奥,圣人是说的话是病句,只有你姓烈的高明。我要说了这不是我姓烈的胡说,圣人怎么了,他也是人,是人就有错误,也是会胡说八道的,不信你看《论语*子罕》第一则:子罕言利命与仁,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利、命与仁。那整部《论语》里面那么多关于仁的话是从哪里来的,而且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怎么可能谈的少。

  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当然了这句话也是病句。但是体现出来“义”字的意思就是,以仁为指导的行为。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行为就是革命行为一样。温总理也引用过“仁者,爱人也”之说。既然仁是一个大的道德范畴,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范畴呢?很复杂,我姓烈的只表达一个看法。孔子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抱怨。”那么可见这个仁,绝对不是一味的仁慈,不包括对敌人的仁慈。要是不分是非的一味仁慈,就成了佛家思想了。顺便在纠正一个传统错误,就是对“妇人之仁”这个词语的理解,一般我们都理解为,像妇人那样仁慈,其实是不对的,这个成语的正确解释是,妇人的道德,因为儒家思想对男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女人的道德要求是不一样的。

  二,仁的第二层意思。

  我们看二则论语

  1,《论语*述而》中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2,《孔子家语》里面孔子又说: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动作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用上一种仁字的解释用到这二处就解释不通了。第一则论语表明孔子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达到“仁”的境界,而况他人乎。第二条《孔子家语》里面的内容中,孔子先说了,温良是仁,慎敬是仁,等等。然后又说了,一个人就算把那些全都做到了,也不敢说就达到仁的境界了。由此可见这里的“仁”是个名词,说的是一种境界,一种道德修养上很高的境界,一种像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人的一生都要在修养仁德上不断的加强。

  三,“仁”的第三层意思

  以上两种解释还没有尽,我们在看看几则论语。

  《论语*里仁》第三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雍也》第二十三则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看了这两则,有的朋友就问了,你上面不是说仁是一个不可达到的高度,你看人家这里说了,仁者如何如何。我以为在这里仁是一个形容词,仁者应当理解为,在仁德修养方面达到较高程度的人,那么多高的程度呢,我想至少要高出普通人很多吧。

  好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烈子将“仁”字三论应用于翻译理解论语之中,且看它通也不通。

  《论语*述而》第三十则,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传统的流行的解释是,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们想达到仁,仁就会到来。这样解释您懂了吗?可能懂了也可能没懂。反正“仁就会到来”这句话很扯淡,不知道怎么理解。我烈子将它翻译为,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潜台词:不远,我们身边就有符合仁德的事情),只要我们想要追求仁仁这个境界(而且从身边事做其),仁德修养就会附加在我们身上。简单的说就是,引用中学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只要你想学好,你就能学好。

  《论语*八佾》第三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传统的流行的解释是,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处呢?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处呢?在这一则论语之中,将仁翻译为仁爱之心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烈子将这一则翻译为,人不追求仁,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处呢?人不追求仁,正规场合中的奏乐及其制度对他有什么用处呢?顺便交待一下,孔子所说的 “乐”不能当今天的音乐来理解,孔子所说的乐不是关起门来在自家弹琴,而是正规场合中的奏乐,那个时候正规场合中的奏乐都有规定,人数、乐器种类、数量、曲子,按照人的等级和何种场合都有规定,属于礼的范畴,为孔子特别重视。

  按照我烈子的“仁字”三论,现在流行的关于有“仁”字论语的解释大部分都得修改。看官朋友可以自个琢磨一下。

  有的朋友说了,几千年了,人家那么多大儒、学者都没有总结出来,偏你小子聪明,不知天高地厚。我要说了,我们中国的东西缺乏就缺乏广泛的交流,制定统一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文字早就出现了,但是字典确是到了东汉时期才出现。语言更早就有了,可是陕西人说陕西话山东人说山东话,广东人说广东话,语法还有些不相同。再加上,地域辽阔,古代交通不便,所以陕西人在陕西做研究,写得文章里面有陕西的方言,山东人在山东做研究,写得文章里面有山东的方言。缺乏交流,所以很多东西没辨的很明白。以至于很多的文章不好读懂,成了不解之谜。不像今天有天涯论坛可以供我们天南海北的人交流。再加上历来的学者只会把学问越做越深,太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不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比如说,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了本来就抽象但还不是不可理解的概念,而制造了更加复杂的概念来解释,不解释还好,解释了别人更加不懂了。子思的话要是能成立,将这三句合为一句就是,修“率天命”之谓教,您一看就笑了。大蛋都教子思扯了,就算我今天说的不对也只是扯了个小蛋,怕甚来者。本来简单的一个“仁”字被越搞越抽象,越搞越不可琢磨,现在由我烈酒冷茶总结归纳出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