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65阅读
  • 0回复

传承中华诗词文化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1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一)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真正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朗朗上口,充满着韵律美,是非常适宜于小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诗词是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诗词文化,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诗词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梁弄镇于2005年被评为省级“中华诗词之乡”,2006年又晋级为国家级“中华诗词之乡”,成为全国乡镇中首个获此殊荣的单位。有着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的梁弄镇还是“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孟郊,皮日休,贺知章,陆龟蒙,刘长卿,滑寿等在梁弄游踪所至,多有呤咏,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如自诩为“四明狂客”的贺知章在余姚梁弄的后陈村为慕名而来的邻近读书人讲授五经。他的那首题为《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的诗,就是写于梁弄。今天的梁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桥,名为贺水桥,有一条溪名为贺溪,就是为了纪念贺知章这位先贤的。梁弄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又是经典的红色旅游区,红色的文化在浙江闻名遐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梁弄学人黄廷范(守斋)先生率先投入废除科举、兴办新学的热潮,倾其所有,并通过经褚氏等热心助学多方捐资兴办新型学堂,取名“正蒙学堂”。 这是当时余姚第三所新学堂,百年耕耘,百年辉煌。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近八千名合格毕业生,引导了一批批优秀学子走上振兴中华之路。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校逐步走上了规模办学、优质办学、特色办学的发展之路,学校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百年名校丰富的文化积淀,要求教育者更应该将百年名校的文化进一步传承下去,并形成稳定的特色发扬光大,2005年10月22日,学校也被授予“浙江省诗教基地”的称号。这为学校诗教活动的深入展开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诗歌的吟诵之风、为诗词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开创学校的办学特色,创造良好的校园良好文化氛围,我们提出了开展“省级诗教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诗教是什么?古人的说法是:以诗词教学为体,成人文教化之功。毛泽东说:“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则是“抱负”“胸意”。就是说,诗是一种工具,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寄托无限情怀的一种手段。今人的说法呢?****主席的一句话极有有代表性:“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课题“省级诗教基地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就是围绕“省级诗教基地”的称号,以学校为阵地,以实践为依托,不断加强研究,在实践中提升学校软文化,使学校诗教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真正成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良好基地。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以诗词为载体,加强诗教活动,传承中华文明,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学校实际和地域特点来建设基地的策略展开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丰富有效的诗教活动,通过扎实有效的诵读,让每位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内完成200首诗词的基本背诵任务,简称“2015”工程。(即小学低年级每个学期背诵诗词20首,小学中高年级每个学期背诵诗词15首)

  2. 通过诗词文化教育教学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地诗词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形成了一套开展诗教工作的有效教学模式;

  4. 营造浓厚的学校诗词文化的氛围,通过开展对古诗文的吟诵、欣赏、运用及诗词创作活动,传承中华文明,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情感。编辑诗册诗目,使诗词成为较为稳固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开展诗教活动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创建诗化环境,品味诗词魅力
  诗教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有效的工程,要确保其持续稳步地推进,扎实实践,就必须优化诗教活动的整体环境,使教师乐于接受,使学生乐于诵读,使社会乐于参与。为了营造学生发展的最佳环境,学校提出了营造书香氛围的文化育人目标,并致力于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

  1. 校园的的诗墙:一首首古诗配以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形象生动。20来幅诗画,组成了一幅诗的长卷,与集镇上诗碑、诗壁、诗词一条街遥相呼应;

  2.  先贤铜像 和百年史石:一代先贤黄廷范的铜像端立大道左侧,“百年正蒙”的巨大史石昭示了正蒙走过百年的文化史实。建校百年的碑石见证了学校的非凡历史;

  3. 荣誉长廊和诗牌长廊:荣誉长廊,记录了正蒙人近20年来的辉煌业绩,一块快出自师生自创的崭新诗牌、诗碑向人们诉说着正蒙的文化业绩。

  4. 宣传阵地:学校黑板报、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每期板报都有诗词的内容。学校校报《童心报》开辟了诗词专栏,登载学校师生的优秀诗作;

  5. 诗画走廊:教学楼走廊上悬挂着一幅幅以诗词为主题的学生布贴画作品,让人一次次的感受到诗化校园的气息。
良好的校园文化,也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课堂基础,开展诗歌诵读
  2004年,为迎接浙江省诗词楹联协会对我镇诗词工作和我校诗词诵读工作的检验,学校制定实施了第一轮诗词诵读计划,从而拉开了学校全面开展诗教活动的序幕。学校被授予“浙江省诗教基地”的称号后,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全面开展了诗教活动,自此,学校的诗词教育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明确教学目标: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实际提出了学生诗歌诵读的基本目标,并制定背诵的诗篇目录:一二年级学生,一个学期至少能背诵古今诗歌20首,三至六年级每个学期新增15首,(简称2015工程)(含课文中的古诗)这样,到完成小学六年学业时,每位学生至少能够背诵诗词200首以上,这是学生诵读的一个基本要求,比新课标背诵的要求(160首,其中必背80首)略有提高。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为旺盛的时候, “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的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有的甚至能影响到人的一生。于永正老师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诵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每个星期,让学生多背诵1首古诗,不仅能加强巩固课堂诗歌的教学质量,而且能进一步补充课外阅读数量,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营养,学生完全能够达到这个基本目标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既符合新课标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要求,又适当高于课外必背篇目的要求,同时也能很好的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

  2.落实教学任务:学校、诗社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将此目标纳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范畴中去,有计划的展开教学,使之能持续渐进地完成;二~六年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巩固积累,然后在切实掌握熟背的基础上再作提高,实现循序渐进的目标;每堂语文课课前两分钟,每位语文教师都要很好的组织开展两分钟的诵读活动,把原本看似数量较多的诵读任务,分散到日常的教学中,以取得很好的诵记成效;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对课文中的古诗作科学精密的教学设计,制作符合个人实际的教学课件,以更好地提高课堂古诗的教学效益,学校在学年末收集各年级的古诗教学课件,进行资源共享,以更好地提高学校古诗的教学水平;以教研组为中心,加强对古诗课堂教学的探究,广泛开展教研活动,让学生懂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赏析古诗的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歌情感和语言风格;以班级为组织班级诵读,推广五步诵读法(即读、解、诵 、抄、秀),提高诵读效果。

  3.加强检查督促:每个学年,我们都要组织对各年级进行诗词诵读过关验收,以使每位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诵读目标的基本要求;还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各班的古诗背诵大王,激励学生勤奋背诵。
 
  开展经典古诗诵读,就是要趁孩子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最有道德文化价值的古诗文来开启其智慧,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品德达到以诗促雅,以文育人的目的。现在,学校已处处可闻朗朗的诵诗声,百年名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得到有力的继承和发展,良好的书香氛围已再一次在正蒙园内扎根、开花。

(三)丰富两社活动,营造诗教氛围
  活动是活力的源泉。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是确保学生学诗热情的前提。

  学校组织成立了师生诗社,参加人员是全体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由学校教导主任任社长,开展诗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日常诗歌的创作,引领学校诗教的主方向;其次,成立四个与诗歌相关的社团兴趣小组,作为学校诗教活动的主阵地:两个阅读小组、两个写作小组,由兴趣浓厚,经验丰富的老师来组织辅导学生的诗歌赏读与创作;再次,将诗词内容融入其他兴趣小组之中,开拓教学的空间。

  我们在抓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诗社和语文教研组为依托,开展“诗词进校园” 系列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师生诗词素养的途径。

  (四)创设三条途径,深化诗教活动
  在长期的实践探究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诵读、创作、竞赛三条诗教活动的基本途径:

  1.诵读诗词品诗味
  学校根据诵读目标2015工程的要求,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诗词的诵读活动,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活动来抓实抓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孰读背诵之余,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帮助学生细细品味古诗词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

  2.创作诗歌贴诗韵
  学校经常组织师生进行古诗词的书法练习。书法兴趣小组、诗词兴趣小组每周活动时,进行诗词书法练习。另外,还经常开展以古诗词为内容的书法比赛、书法展览活动,让师生在畅意抒写中体会诗的意境。另外,让学生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用儿童画、水彩画、国画、电脑绘画等形式表达,并进行古诗想象画创作比赛,孩子们或尽情抒写快乐童年、或呼唤绿色环保,皆作为创作主题,尽情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世界。另外,我们另辟捷径,将诗歌与布贴画制作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开拓意义的诗歌布贴,用布贴画展现诗歌意境,用诗歌开拓布贴画的作品空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的诗教活动,不仅仅只停留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活动上,而要把诗教活动提升到诗歌的创作运用,提升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层面上。为此,我们以课外诗词兴趣小组和各语文阅读、写作兴趣小组为基础,积极组织开展了诗词的写作实践:一二年级开展了以儿歌为主体的新诗歌创作,三-六年级逐步向简单的现代诗、格律体诗歌过渡。要求每个兴趣小组都能创作出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组织教师与学生一块,共同参与诗歌创作,在诗社的帮助下,在教师们的指点下,学生或模仿、或改写,也在不知不觉中写出了许多诗作,虽然稚嫩,但也初步走出了从读到写,从模仿到创作的一大步,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了一些简单的诗歌创作方法,我们给予了充分的保护和科学的引导,扶持着一棵棵稚嫩的诗歌幼苗破土而出。

  3.组织竞赛演诗情
  我们以语文组为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诗词竞赛活动,组织了学生诗歌诵读知识竞赛,颂古诗说诗人,评选班级 “诵诗之星”, 举办“诗词连句接龙”比赛,诗词文学常识比赛,在六一节时举行了以诗词配乐朗诵为内容的正蒙杯诗词诵读比赛,还把背诵诗歌列入校园“吉尼斯”活动。另外,去年10月,余姚市组织了“乡镇文化进城市活动”,我校诗歌队和其他表演队伍一道,亮相姚城,朗诵的诗歌朗诵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受到镇领导的极力称赞;今年六一节庆祝中,朗诵的诗歌《梁弄,我的故乡》推上了舞台,再次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对家乡的热爱。更值得一提的是,献给汶川大地震诗篇《写给灾区孩子的诗》,通过孩子们的的激情朗诵,台上台下的孩子纷纷落泪,热泪盈眶,深受感染和鼓舞,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校所有六一文艺表演的节目中,荣获第一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实行了丰富的诗词联姻活动,(包括诗画结合、诗乐同行、诗文欣赏、诗化布贴、诗歌画报等)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学诗的乐趣,增强诵诗的积极性。

(五)开展亲子共读,拓展诗教阵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来自于家庭的书香浸润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更为显著。学校多次利用家长会、家校通、网络等媒介向家长宣传诵读诗词的意义,取得了家长们大力支持。每个假期,学校均开展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如“书山览胜生趣,学海拾英怡情”“漫步诗轩吟佳句,闲游书海赏美文” “研读经典怡情养性,吟诵诗文悟道修心”“唱山歌品壮乡清韵,读经典传华夏文明”等。活动中除了提出读书倡议,还引导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制定适用于自身的个性读书计划,并将自我读经评价机制融入其中,使孩子读经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家长们也主动参与,监督、检查孩子的诵读效果,有效促进了学校诗教活动的开展。许多家长,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家长,纷纷行动,与孩子一道,诵背古诗,共同阅读,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诵记优秀的古诗,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诵读活动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 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编造了诗词诵读的校本教材
  2006年下半年,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诗社编辑了《迎百年校庆师生诗歌集》,这是我校自始以来的第一本诗集,它开创了我们自己创作诗歌,开创特色的具有特别意义的第一步。

  去年下半年,我们开展了迎新年庆元旦,迎奥运展风姿的诗歌创作,共收到师生各类作品近300首,我们择优编辑了诗集《正蒙诗苑》,将诗教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另外,我们编辑的校本教材《正蒙经典诗篇诵读》也已收集完成,使我们的诵读活动有了明确的内容,把我们的诗教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也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 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诗教教学模式
  通过两年多的诗教活动和实践探索,我们初步总结,找出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诗教模式:那就是“一体、二翼、三途径”。

  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诗社和诗歌社团小组为基本阵地,以诵读、创作、竞赛为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3.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经典古诗都是美的承载,其句美悦目,音美悦耳,意美悦心,因此,古诗文诵读无疑是育人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们以校园诗教为抓手,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篇,在诵诗活动中增长知识,明白道理,陶冶情操,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品位。

(1)诗教与语文学习、新课改相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作为语言文字学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本身的使命和功能。每学年末,学校教导处都要组织专班对全校学生进行古诗诵读达标测评活动。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一二年级学生,基本能背诵古诗上百首,六年级学生,能背诵古诗300首以上的比比皆是。学生在古诗文诵读中,不仅学习了许多经典名句,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引经据典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动笔试写的激情,我们给予充分的保护和科学引导。许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了许多声情并茂的优秀诗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水平。诗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许多有益的帮助。

(2)诗教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学校诗教的特色
  我们确定,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作为我校文化建设策略之一。我们坚持以古诗词的诵读为着入口,以活动为载体,将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校新的办学特色。2005浙江省四明山诗联大会成员150多人来梁弄镇校参观考察采风,参观了学校诗词创作成果展览和校园诗墙、诗栏和诗刊,所到之处,翟翕武、陈文韶等领导兴致勃勃、感慨不已。学生背诵古诗来一连几十首不卡壳,赢得领导来宾的阵阵掌声。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还欣然命笔题写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题词。舟山诗词学会会长魏建新来到梁弄,与梁弄诗友一起学习交流后,随即吟诗一首:“四明湖上绿茫茫,一派山光接水光。惹得诗人诗兴发,不由开口咏沧浪。”在学校六一“正蒙杯”诗词表演活动中,各班同学表演了《正蒙赞》、《走入正蒙》、《正蒙教师的情怀》、《永生的和平鸽》、《我爱你中国》等以百年校庆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内容,节目形式丰富多采,有诗歌朗诵、表演唱、快板、姚剧等。表演活动等到了梁弄诗社领导的高度评价,整个活动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为配合诗教活动的宣传和氛围营造,我校的小喇叭、校报、班级校园黑板报等都开辟了古诗词专栏,让人处处能感受到浓郁的诗词文化特色。在古诗文的熏陶下,“厚德载物”的雅量、“无欲则刚”的意念、“自强不息”的品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

(3)诗教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呵护学生成长。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诵读古诗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我们把诗教活动作为让学生明理导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让学生背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受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感,诵读陆游的千古绝唱《示儿》,来感念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理解人间的至纯亲情,诵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味依依惜别的深情;赏析《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渊明的《惜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在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一体的古诗文诵读中,让学生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抵制颓废思潮的侵袭,为学生精神补钙,“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4. 初步形成了诗教工作的特色,提升了办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正在进一步倡导发掘百年来学校的优秀文化内涵,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正蒙文化。百年名校、五桂飘香、荣誉长廊、团结奋进、布贴才艺、诗词围墙、诗歌艺苑等文化阵地正在逐步开辟和形成。课题的校本研究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我们的诗教活动也在全市各类学校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许多网络、报刊等相继报道了我们诗教活动的情况。学校里文化育人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诗教已成为我校教育的特色,诗词围墙、诗歌艺苑、诗化布贴等也成为学校正蒙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渠哪有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古诗文的诵读,诗教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注入了中华文化源头活水。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件好事。但到目前为止,与我们的要求和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人文素养教育、民族精神培养的目标还有距离。我们将义无反顾地把“诗词进校园”这一活动做得更好、更深入,让古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