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18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1000年前,曾有4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但是,当斯坦因来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他们有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
莫高窟第16窟
“这是一个能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共同疯狂的神奇宝窟。”斯坦因一生都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夜里将一天的行为和想法都记录下来。
“从一开始我就感到他是个不好对付的人,用金钱来收买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会伤害他的宗教情感。”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斯坦因却始终无法进入藏经洞。
玄奘是斯坦因最崇拜的人。他发现,这个被叫做唐僧的和尚在中国家喻户晓,每当他向王道士描述自己沿着玄奘的足迹穿越沙漠时,平静的他就流露出兴奋入迷的表情来。
这一天,王道士将一束边页写有“玄奘”的经卷交给了斯坦因。王道士终于向斯坦因敞开了藏经洞的门。
“他鼓足勇气打开密室门洞,借着道士摇曳不定的灯光,我睁大了眼睛向阴暗的密室中看去,只见一束束经卷一层层堆在那里,密密麻麻。”
“厚大的卷子用的都是很坚韧的纸,全部保存甚佳,大概同初藏入室时无甚差异。”
“有一个大包裹。里面全是稀薄透光的绢画,绘有美丽的佛像,颜色调和,鲜艳如新。”这是斯坦因第一次看到这些经卷时发出的感叹。
在一夜的狂风之后,第二天清早,斯坦因发现满怀疑忌的王道士干了一个通宵,将挑出来的所有藏卷又运回密室中去了。斯坦因知道了,他无法得到全部的经文。但是王圆箓同意收下斯坦因200两银子,让他们把9000多卷文书和五百幅佛像绢画带走。事后,斯坦因很得意地写信给一个朋友说,在欧洲,只要买一个梵文贝叶写本就要这些钱了。
道士塔
10个月后,王道士迎来了第二批外国人——伯希和的法国探险队。
伯希和,这一年才29岁,精通13国语言,他的一口流利的汉语很快赢得了王道士的好感。他还带来一名专业摄影师,对莫高窟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拍摄。
在莫高窟,他对洞窟进行了第一次详细的编号。“自从人们从这一藏经洞中淘金的8年来,我曾认为该洞中的藏经已大大减少。”在西方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伯希和进入藏经洞。
“当我置身于这个宝库,三侧都布满了一人多高的卷子,您可以想象我的惊讶。”原本他非常担心斯坦因将宝贝搜罗一空,但很快他发现,因为不懂中文,斯坦因给他留下了许多。
他说:“今天是个节日!”
他决定要将全部经卷翻阅一遍,在烛光下,他用了整整3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前10天,他每天拆开近1000捆卷子,创下了每小时打开100捆的记录,他戏称这是“汽车的速度”。
1908年5月27号,伯希和离开敦煌,他用500两银子换得7000卷藏经洞文物。
1909年9月4日,北京的六国饭店,在京的学界名人几乎全都参加了招待伯希和的宴会。会上,他将随身携带的一箱敦煌写本精品公开展览出来。使得著名学者罗振玉等人大惊不已。当时中国的宋版书已很稀少,忽然有人带来了从未见过的六朝隋唐古写本,整个北京学术界震动了。
1909年冬天,清政府下令,押送剩余的经书进京。
经书并没有装箱,只用草席草草遮盖。从敦煌,到北京,一路都有经卷丢失。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敦煌,粘走壁画26方,取走唐代彩塑一尊,俄国人奥登堡,拿走敦煌文物300件,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队购得400件,今天,敦煌藏经洞的文物散落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时著名国学家陈寅恪曾这样感慨。
“我曾经给王道士赠送了75两银钱,可是被夸大到10万两,村民们要求和他分享这笔钱。他当然拿不出,只能装疯卖傻,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在华尔纳写给斯坦因的信中,有好名声的王道士却因藏经洞晚节不保,1931年,王道士死在莫高窟,从发现藏经洞以来,他从未离开过这里。对于这个瘦弱的,经常带着一脸笑容的道士,有人说他是他是藏经洞的发现者,莫高窟的维修人,也有人说他是目光短浅的宗教信仰者,是有小聪明的中国农民,是出卖藏经洞文书的罪人,中国文化史上的卖国贼。一百年来关于王圆箓的历史定位一直争论不休。
1930年,近70岁的斯坦因最后一次来到中国,但从这封南京来电中可以看出,他被中国政府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在新疆,他一直被处于严密的监视中,最终,被逐出中国。
在斯坦因去世的这一年,一个曾从法国学习绘画的,名叫常书鸿的中国人带领十多个志愿者从战火中来到敦煌,从此,西方人在敦煌的探险史结束了。
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藏经洞的发现在敦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王道士雇了一个人在这间甬道内写经。这个人休息时,经常将点旱烟的芨芨草插到墙上的缝隙中。这天,芨芨草居然一下子深入到墙体中,他小心地敲打了一下墙壁,里面传来了一阵空洞沉闷的声音,密室就这样被发现了。
当异域的探险者们逼近时,封闭的宝库敞开了大门。
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禄,关于他的记载只有他的一篇墓志铭,于是我们得知他来自湖北农村,八九岁时因为饥荒来到西北,他曾混在军营,却又“历经魔劫”,最终出家当了道士。应该说,藏经洞的发现改变了这个小人物的一生。这之前,敦煌当地人称他为“王阿菩”,意思是他有菩萨一样的心肠。人们还说他很节俭,很辛苦,一年到头都只见他在四处云游化缘。
当王道士打开这堵墙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因为这一次的发现,这个湮没在风沙中的边陲小县,即将面对当时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探险精神的一批西方人。它的打开将在此后的100年里充满着各种话题、争议和解读。许多人的生命轨迹将因它改变,与它结缘。
对于藏经洞,王道士的心情很是复杂:这些经卷虽然珍贵,但他能拿这些东西做什么呢?他挑出一些佛经写卷和绢画,送给附近的官绅和士大夫们。但是,没有人对这些经书感兴趣。当时担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隐隐感觉到了这批古物的价值,建议甘肃藩台把藏经洞中所有古物运送到省府兰州保存。藩台衙门的回答是,没有经费。
1907年春天,在千佛洞的洞窟前,57岁的王道士在等待斯坦因的到来。这是王道士见到的第一个外国人,他第一次见到大人物屈尊住在帐篷里。
[ 此帖被谭老师粉丝在2010-02-20 21: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