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行政和经济体制改革这样的宏大问题相比,发生在语文课本里的变革或许微不足道。然而,它却最与我们息息相关。从识字,写出第一篇文章,到价值观念形成,语文课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一篇高考语文作文的成败,会影响每个人一生的命运。 正因如此,人们才如此关注近年来语文课本内容所发生的变化:鲁迅作品减少了、梁实秋的文章入选了、《回延安》消失了、“泰坦尼克号”来了。更具标志意义的是,广东教材收录了茅于轼、王则柯等经济学家的文章,自信地告诉学生:私欲也推动了历史进步。我们只需回顾这六十年的语文课本,便能体味这种变革的震撼意义。 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建国初的语文课本,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在“教授读写听说”的工具性意义之外,更被赋予了巩固政权的特殊意义。总体来说,这些课文中的政治说教远没有文革期间极端。这时期关于毛泽东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之景象的,如《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与此同时,在“以苏为师”的国家战略影响下,课本中大量选用了苏联作家作品,几无其它国家的作品。一、建国初,“以苏为师”的革命教育一方面,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要为巩固新生政权“添砖加瓦”,坚定人们对于新制度的信心和认同;另一方面,它也必须承担起提高全民语文素质、统一书写规范等功能,比如推行简体字。而缺乏经验的中国,自然选择了苏联这个现成的老师。新政权取代了旧政权 语文课取代了国语课1949初,人民共和国即将从西柏坡走向北京,在一个崭新的国家,新的教材即将取代旧政权在课本上的痕迹。此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在苏联的强烈影响下,中国语文教学、语文教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体系。1949年4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由叶圣陶主持的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审改中小学课本。随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国家又在出版总署设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叶圣陶原开明书店的部分编辑人员,继续教材的审编工作。在新中国建国早期的语文教材编写中,叶圣陶是关键的人物之一。也正是他正式提出将此前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统一定名为“语文”。他解释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在一个崭新国家,语文教材要体现出新的国家意志和需要。在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共同纲领规定,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首任部长马叙伦召集的第一次部务会议,就是研究编制新的小学课程标准。1949年秋,共和国第一批小学生读到的是叶圣陶等以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华北、东北、山东等老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基础的修订本。而共和国第一批中学生,拿到手的则是以老解放区的以《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出来的一套临时课本。这套临时课本里的课文都是白话文,不分单元,只有简单的注解和问答式的习题。此后几年,新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这些教材进行了修订,但总的来说,仍以老解放区课本为蓝图。在后来很多研究这一时期教材的文献中,都认为这些课文比较重视政治思想性,有较强的政策观念,“注重与斗争实际、群众生活相结合”。1950年7月,新成立的教育部制定了《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初稿》,提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社交的交谈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地说,那时的小学语文有三个目标:一是使儿童能独立、顺利地欣赏民族的大众的文学,阅读通俗的报纸、杂志和科学书籍;二是使儿童通过说话、写作的研究练习,能正确地用普通话和白话文表达思想感情;三是使儿童通过写字的研究练习,能正确、迅速地书写正书和常用的行书。这一时期,教育部正式把“国语”改为“语文”,制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以苏为师”的新中国语文教学新政权刚刚建立,有关决策者就要求中小学教材必须统一供应。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就指出:“教科书要由国家办,因为必须如此,教科书的内容才能符合国家的政策。”1950年12月1日,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建了以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亲笔题写了社名。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兼任社长、总编辑,教育部视导司司长柳缇兼任副社长、副总编辑。新中国百废待兴,尽管有了临时的语文教材,但尚来不及制订教学大纲,只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名义发布了编辑大意,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1951年7月,人教社第一套初中语文教材出炉,其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这套新中国首套正式的语文教材尽管首次提出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问题,注意文字和口语的一致,但后来的研究者认为,限于当时条件,仍存在总体分量太轻,对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编排上各类文章混编,不分单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1951年7月由人教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及1953年经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都强调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清除旧社会所用的国文课本里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背景下,早期的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根据有关“教材编辑大意”文献,当时的课文内容“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规定课文要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最早的语文课本中涉及党史、革命史和革命领袖等方面的内容非常突出,如小学课本里的《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等等,以及中学课本里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学习白求恩》《(朱德)母亲的回忆》《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解放军和老百姓》《老山界》《截肢和输血》《冀中的地道斗争》《三渡天险》等。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唯有向苏联全面学习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经验,才能提升当时极为薄弱的国力,实现民族自强的理想。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建国之初即提出:“中国人民的革命,过去是以俄为师,今后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做到这一点,要求之一就是在教育体系上与苏联对接。从1949年开始,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就组织力量,对苏联10年制学校的教材进行研究和编译,此后新中国最初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教材,都以苏联教材为模本。这也体现在语文教材上。上世纪50年代初期,选入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中,首选苏联作品。那些作品大多数是反映苏联现代生活的,其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政治性浓厚、文学色彩相对比较弱的作品。课本之外,课堂教学方法也几乎是苏联模式的翻版。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在北京一所中学观摩了课文《红领巾》的教学,随后结合苏联做法进行了评议,把苏联语文课朗读、复述、分析课文的分步骤教课方法推荐给中国。随后,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成为中国语文课堂的中心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后来被称为“红领巾教学法”,风行数十年。“红领巾教学法”的来龙去脉和是是非非1953年5月,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通过对北京女六中的一堂观摩教学课《红领巾》的评议,尖锐地批评了我国长期流行的“先生讲,学生听”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具有全国影响的语文教学改革。这场改革推动了各地教师学习苏联的热潮,一时之间“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但是,后来的语文教学理论基本上都对“红领巾”教学法持否定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现在仔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了解其间的前因后果和是是非非,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评价“红领巾教学法”,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启发。“红领巾教学法”的由来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的一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法,也兼用了讲解法。这节课的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作业、进行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课后的评议会上,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一些优点,随后就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普希金不满7页的一篇课文,用了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要讲两小时。“这样不合理地使用时间,是把宝贵的光阴浪费了。而且,这样分段讲解,把课文逐字逐句地咀嚼得像粥一样烂,然后喂入学生嘴里,不可能让学生对整篇作品获得完整的印象。”其次,每课时45分钟,教师的讲述都在40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5分钟。另外,普希金提出,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朗读、复述、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也应该让学生做,让学生形象地描述人物的性格,教师予以启发、引导、补充和提高。”但是,我国语文教学中,这些工作都由教师来做了,“教师过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睡眠状态中。”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普希金提出,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妨碍了语文的发展,而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形式地要求每堂课都是一样的。必须记住:在某些课里进行的多在某些课里进行的少,有的甚至没有,这也是正常现象。”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依据普希金的意见对《红领巾》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5月27日在北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试教共用了四节课,第一节介绍课文来源,学生讲述故事,教师补充;第二节范读全文,分析课文,学生划出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句子,教师在课堂上列出人物性格表;第三节划分段落,写段落大意;第四节讲写作技巧,文体特点,学生朗读。四节课每节都是由学生先讲,再由教师引导、启发,最后概括总结,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同年7月,《人民教育》发表了叶苍岑教授的《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普希金的意见和中文系学生试教的经过和体会。该刊同时发表题为《稳步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短评,指出:“普希金给我们指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向,北师大中文系学生已经打响了‘第一炮’,希望全国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能从此把改进语文教学的工作,再推进一步,推向新的发展方向上去。” 在这以后,全国语文教育界开展了对“《红领巾》教学法”的学习,许多学校都组织了学习讨论和观摩教学,进行教改实验,全国都掀起了学习“《红领巾》教学法”的热潮。“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由《红领巾》观摩教学而引发的这场语文教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所形成的“红领巾 教学法”,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长时间的比较大的影响,在我国20世纪后半期的语文教育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红领巾教学法” 对我国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红领巾教学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红领巾教学法”注意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改革了不问学生实际一律逐句讲解的“串讲法”;注意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注意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由“红领巾教学法”引发的讨论、学习热潮比较彻底的改变了由文言文教学法沿袭而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使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有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第二,有关“红领巾教学法”的讨论还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在“五个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1)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2)范读,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3)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4)总结主题思想。(5)研究写作特点。这种方法不仅使语文回到了语文本身而不是落在空洞的政治解读上,而且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由“红领巾教学法”引发的学习浪潮,也对语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后来对“红领巾教学法”的指责主要集中在“谈话法”的滥用和“鉴赏法”、“分析法”的滥用以及五环节课堂结构的形式主义倾向等方面。“红领巾教学法”的是是非非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谈话法”和“鉴赏法”、“分析法”都在《红领巾》的试教中有所体现,但是,事实上,这些在关于“红领巾教学法”的讨论中倍受关注,在当时的教学改革中被大力推广的东西,并非在普希金提出的意见指导下试教的《红领巾》所真正倡导的教学方法。普希金在谈到克服教学中的缺点时,要求我们教师做到:精通本门业务;掌握本门学科的教学法;重视教学中的教育性;提高自己学科的马列主义教育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部分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其核心则是要求教师们发挥创造精神,寻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正确方法。这才是“红领巾教学法”所真正倡导的语文教学的内涵。但是,由于当时对“红领巾教学法”的宣传和对专家意见的介绍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这种真正要学习的东西没有很好传播开去,以至于人们对“红领巾教学法”的认识产生了一些误差。比如,《人民教育》继叶苍岑教授的文章后发表了《我们试教〈红领巾〉的经过和体会》,此文是针对《红领巾》一课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文章对第2课时做了重点介绍,并着重强调了两点:第一,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问的形式体现)。第二,分析人物时“为了引导学生有系统地有根据地把能够代表艾戈尔卡的高贵品质的行动、想法和说话的句子找出来”,准备了一个较详细的人物性格分析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缺点就是对的“谈话法”和人物形象的所谓“表解分析”倍加关注,以为找到了“《红领巾》教学法”的精髓。事实上,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将“红领巾教学法”等同于“谈话法”。对“鉴赏法”、“分析法”的认识,基本上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这种认识上的误差,使“红领巾教学法”的传播走上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对语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导致“红领巾教学法”倍受指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红领巾》教学过程的机械模仿。从开始学习苏联的教育教学经验起,舆论就注意引导批判地吸收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走向极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些教师把北京师范大学实习生教《红领巾》的过程、方法“认为是教任何年级、任何一课而皆准的公式,因而照样搬用。”“大多数教师都是搬用了这样的一套方法的,时间也分四节,每节重点也同样,第三节的分析也画一个表。北京的某些中学如此,广东的某中学也如此;东北的如此,西南的也如此。”这就完全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造成了阅读教学的公式化和形式主义。当然,并不是没有人注意到“红领巾教学法”推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章炼峰先生就针对当时的情况发表文章,批评了学习意见和改革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盲目照搬的做法,并较全面而详细地分析了学习意见和经验的情况,提醒教师应在教学中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一是通过系统的语文教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说话和写作的能力,首先要求说话清楚,写作通顺,并逐渐要求达到富于表达力和艺术性。三是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阅读各种科学书籍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叶苍岑教授也在后来的文章里这样总结了普希金的意见:“第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际程度;第二是给学生新鲜的、充分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第三是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印象;第四是启发学生多想、多说,积极活动起来;第五是正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语文课里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性。”应该说,这一总结是比较全面、切实的。可惜的是,它不是在介绍专家意见的开始出现,而是为了纠正大家认识上出现的偏差, “红领巾教学法”也未能因此而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经典课文:建国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课:“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这是建国后第一套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文很简单,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课本内容中关于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时代交接时期,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课文《八角楼上》《八角楼上》正文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课文《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任弼时同志生前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这三怕,就是他的崇高品质的具体表现。凡是和弼时同志一起工作或一起生活的人,对于他的伟大人格,都有深刻的印象。在一些小的平凡的问题上,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伟大人物优良的本质。弼时同志在毕生紧张的革命工作中,得了高血压症。但他继续坚持着繁重的工作。到了1949年4月,弼时同志的病势已经很重,实在支持不住了,才不得不休息。青年同志们都还记得,那年4月在北京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弼时同志抱病出席,向大会作政治报告。政治报告的前半段是他自己讲的,后半段是由旁的同志代读的,他连作完一个长篇报告的气力都没有了。今年6月,弼时同志的病况刚刚好了一些,立刻写信给毛主席,要求参加工作,每天工作四小时。参加工作后不久,弼时同志向医生要求,把工作时间增加到五小时。最近由于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扩大侵略战争,弼时同志非常关心时局的发展,他的工作时间实际已超过八小时以上。对于一个重病未愈的人,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过去,弼时同志散步的时候,有说有笑,借以恢复疲劳。他既会工作,又会休息。现在弼时同志散步的时候,一声不响,慢慢踱来踱去,低着头想事情。深夜,他一个人坐在房子里,聚精会神地批阅电报,研究文件,察看地图。有时候头痛得厉害了,被迫暂时停止一下,叫女儿轻轻地捶一捶,稍好一点了,立刻又恢复工作。弼时同志由于过度疲劳,神经经常呈现一种亢奋状态,需要吃些安眠药才能休息。有时刚刚吃了安眠药,电话响了,他马上爬起来,问是不是通知开会,如果是开会,他是非参加不可的。10月19日,在他病势转危前的五六天,他还在和武安县委书记,区委及支部书记谈话……为了搜集党的组织工作的材料,弼时同志细心地向这几位同志调查研究,征求他们的意见,自己还作了详细的笔记。想不到五六天之后,弼时同志竟停止了呼吸,和我们永别了。弼时同志事无巨细,凡是自己经手的,一定要负责到底。在胡宗南匪帮进攻延安的时候,弼时同志和毛主席一起,留在陕北坚持斗争。弼时同志兼任中央直属机关的司令员。当时昼夜行军,打仗,紧张而且艰苦。弼时同志的身体不好,但以惊人的精力,小心谨慎地照顾中央直属队。他抓住任何一点时间,召开检讨会,或者自己跑到兵舍里,马号里,检查行军备战情况。侦察员请来向导,弼时同志要亲自和他谈话,问他吃了饭没有,衣服穿得够不够,给向导解决一切困难,使他欢天喜地地自愿担任这个重要的工作。弼时同志特别注意调查研究,注意群众的疾苦、意见和要求。在陕北,他利用打猎的机会,跑到农民的山庄里,问农民收的粮食够吃不够吃,帮助他们研究生产门路。弼时同志利用行军打仗的机会,和驻地农民谈话,问他们土地改革做得怎么样,帮助他们纠正偏向,想出贯彻的办法。在北京,弼时同志利用警卫人员到街上买东西的机会,调查商人的生意好不好,对政府有什么意见,研究如何才能把市面繁荣起来。弼时同志到颐和园游览,看到该园管理处的负责同志,耐心地询问园内有多少工作人员,有多大开支,有什么困难。告诉他们养鱼、栽花、种果树,争取自力更生,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弼时同志了解的材料不是从一方面来的,而是从多方面来的,他不只注意正面的材料,同时也注意侧面、反面的材料,因此,他的材料常常是最全面的。他随时都在替群众想办法,群众都愿意把材料告诉他。他向群众请教,和干部商量,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要经过千思万虑,然后作出结论。弼时同志的原则性,渗透在他的整个生活中。有一次,他住在陕北一个乡村里,让警卫同志给他装置一个打靶的靶子。弼时同志是很喜欢打靶的。警卫同志在老乡家里找到一张芦席,作成一个靶子。弼时同志问清楚芦席的来历,马上叫警卫同志送回去。他说:我们不能随便用老乡一点东西。弼时同志曾经住在北岳区一个乡村里,村外是稻田,田中小径纵横,有近路也有远路。弼时同志有一次出门,警卫同志建议他走近路,弼时同志问道:走近路会不会踏坏庄稼,老乡允许不允许?同志,要注意,我们在任何问题上,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弼时同志在北京养病时,常到景山散步。他身体很坏,不能走远路,警卫同志建议从一个较近的小门进去。这个小门横着一条铁丝,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弼时同志拒绝了这个善意的建议,并且耐心地说:这是园里的制度,我们绝对不能破坏制度。如果需要这样做,也得先和人家商量,得到人家允许。1949年,弼时同志的妹妹从湖南到北京来看他,临走时,请弼时同志写封信给湖南省委,替她丈夫介绍一个工作。弼时同志想了一想,觉得这样做不合组织原则,断然拒绝了他妹妹的要求。弼时同志的生活十分朴素。他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问题,但是,对于同志们的事情,照顾得却是很周到的。他住的房子临着大街,车马喧闹,很不宜于休养。同志们替他选了一个比较适宜的房子,建议他搬进去。他说:那个房子驻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同志们又建议帮他买个合适一些的房子。他说:买房子要花钱,又要费手续,麻烦得很,还是住这个房子吧。一直到他逝世,房子始终没有调转来。公家发了东西,弼时同志总要问问照顾他的同志,是公家按制度发的,还是同志们特别要求的。如果是按制度发的,他就不说话了,如果是同志们特别要求的,他就要耐心地批评。他曾说:凡事不能超过制度,我们一丝一毫不能特殊。但是,在另一方面,对于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弼时同志照顾得是无微不至。他经常询问警卫同志吃得怎样,伙食要管理得好一些,给他们想些改善生活的办法。他经常询问同志们的学习情况,指导学习办法送给他们书,并在上面题了勉励学习的字句。许多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说:弼时同志相貌威武,好像是个非常严峻的人。但是,相处几天以后,这种印象就完全变了。他和蔼可亲,愿意帮助你解决一切问题,就和一个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注:文中所记材料,是伍全奎、郭仁两同志供给的。伍全奎同志是弼时同志的行政秘书,郭仁同志是弼时同志的卫士长。)课文《母亲的回忆》—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二、大跃进:改革夭折 作文放卫星 大跃进时期的语文课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反映和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语言和文学“分家” 大跃进中夭折的教改新尝试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位苏联教育专家评价当时的语文教学,认为不重视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政治说教”太多。针对这一现象,在叶圣陶的倡导下,1956年,“语文”课被一分为二,分为语言部分和文学部分分科教学。叶圣陶认为,“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性质不同,知识体系就不同,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这年出版的汉语和文学教材,即《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六册和《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六册,借鉴了当时苏联语文课本分为俄语和文学的做法,并收录了俄罗斯文学的不少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普希金的《寄西伯利亚》等。研究者认为,这两套教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汉语与文学教学体系,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是建国后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个亮点,但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了文学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一般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了配合语、文分科,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正式的语文教学大纲。这份大纲提出,汉语教学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养成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就能扩大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这份大纲里,文选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 义道德,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的遵守纪律的精神,爱护公共财物和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字的感情,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热烈的爱憎感情。一些研究者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1956年语、文分科的教材仍然存在政治化、简单化解读的倾向。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有关部门又停止了以前的课本,1956年版教材寿命只有短短两年。在1958年版教材中,则充斥着浓重的“左”倾思想内容,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文汇报》曾展开过两次有关语文教育中政治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关系的讨论。此后,1963年5月,国家再次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正本清源的修正。这一大纲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大纲还提出了“文质兼美”的课文选录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 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当然,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次大纲仍存在“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较大影响。根据这一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着手编写新的语文教材。由于爆发文化大革命,新教材尽管只出了一部 分,但课文选材广泛,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了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成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一套比较成熟的教材,其体系框架成为“构建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体系的基础”。1958年的“大跃进”狂潮,在当时的语文课本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中止了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分科,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被大量政治时文取代。这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限下放问题的规定》,允许各地自行修订甚至编写教材。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 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反映和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作文放卫星 经典被批判大跃进时期,很多之前出版的语文课本,受到了批判。1958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明显减少,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作品,除鲁迅之外基本上都被排除。而即使有漏网之鱼,也迅速被人们抓住,进行猛烈批判。譬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文,很多地方教材编写小组的人便认为:“不但对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毫无帮助,而且还会在部分学生中间产生向往剥削阶级享乐生活等严重偏差。”更有意思的是,今天很多人都熟知的“卖炭翁”、“石壕吏”、“捕蛇者说”等看似政治绝对正确的课文,也被批判。这些人批判的理由有,一、读这样的文章,还不如上几篇反映总路线精神、工农业大跃进的现代文学作品来得直接,教育作用更大。二、《捕蛇者说》所鼓吹的思想,无非就是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减少对农民阶级的剥削。这种思想的革命性是不彻底的,忘记了根本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其方法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农民的地位,是封建毒瘤。而为了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给学生头脑“插上红旗”,很多地方要求在学《给特立同志的一封信》、《母亲的回忆》等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暴露并批评自己的个人主义、蔑视纪律、追求享受等思想行为”。把政治课和语文基础课高度结合起来,使得语文基础教育无法进行,学生读写能力下降。更夸张的是,作文浮夸风也飘进了校园,某市教育部门便宣布:“有几个学校学生创作指标达到了几万篇,如市立师范,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生就完成了4000多篇创作。然而有教育者指出,当时进行的这种创作,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模仿、因袭乃至剽窃等情况非常普遍。新民歌中的“孙悟空”、“穆桂英”等形象,更是在诗歌里被用滥了。所谓一晚上创造几万首诗,不过是通篇豪言壮语的堆砌,毫无意义。背景:“大跃进”运动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认为1956年对经济工作中过急情况的纠正是“反冒进”。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会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召开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准备掀起工农业生产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在这之后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中央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缩空气”,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开的7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典课文:大跃进时期小学语文第一课“大跃进”期间,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除了歌颂人民公社之外,强调阶级斗争内容的课文也很多。“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政治路线的。”这是60年代中期编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一课的课文开头。在这些已经发黄的课本上,每一页都在讲阶级斗争。一道数学练习题的标题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题目先要上一段政治课,然后用一段很大的背景材料:“在万恶的旧社会,土地大多数被地主、富农霸占着,广大的贫苦农民没有土地……”足足一页的政治课内容过去了,才切入到正式的数学问题:家里有多少地,每年收多少粮食,要给地主交多少租,借了多少高利贷,过了多久就翻了多少倍……课文《卖炭翁》、《石壕吏》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课文《小公务员之死》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小说里经常出现这个“但突然间”。作家们是对的:生活中确实充满了种种意外事件。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你们瞧。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哎,请坐下吧!让人听嘛!”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也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见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倘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首,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将军做出一副哭丧脸,挥一下手。“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好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喊了一声。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三、文革中,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文革时期,语文课也成为了“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几乎每一篇语文课文的开篇,都写着最高指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这种极左做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国民语文素质大大下降。 文革时中学语文课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编辑们下放劳动,各地自行编写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门。当时,各地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各地的课本充斥着“语录加批判”式的文字。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断批判资产阶级、为在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而努力奋斗”。文革十年浩劫中的语文课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以来出版全国通用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横遭解散,编辑们下放劳动,各地自行编写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门,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在新中国语文课本上留下了荒诞的一页。当时,各地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这样,各地的语文课本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语录加批判”式的文字。课堂形同虚设,学生们学工学农学军,很多语文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语文”课基本变成了“政治课”。在“文革”开始初期教育部的一份文件中,明确要求“语文、政治合并”。据有关文献披露,在这一精神的导引下,有的地方甚至把语文、政治、历史合并在一起,取名“政文课”,还有的地方将政治、语文、音乐、美术合在一起,称“革命文艺课”。在广州,根据有关研究者整理的资料,1974年广州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印的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共分为六个部分,一是马、恩、列、斯、毛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论述,二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辅导,三是阶级教育,四是大批判,五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小评论,六是革命故事。在上海,有关文献显示,教育管理部门发布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毛主席革命路线,牢记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分清敌我友、从小懂得爱什么、恨什么,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断批判资产阶级、为在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而努力奋斗”。这份大纲还详细列出了“教材编写原则”和“选材范围”,强调“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要求选材范围是“从政治领袖著作和文化大革命的题材中选取文章”。根据有关研究者的统计,在上海市1972年《初中语文课本》一、三、五册中,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直到1976年,各地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大量具有时代痕迹的文章,比如《毛主席语录》《一张大字报》《从小爱唱东方红》等。毛主席诗词、语录首次进入课本《毛主席语录》选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不打无准备之战。 ——毛泽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毛泽东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 ——毛泽东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毛泽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毛泽东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毛泽东戴高乐上台也有好处,他喜欢跟英美闹别扭 ——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毛泽东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 ——毛泽东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毛泽东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最谦虚的一句话 ——毛泽东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毛泽东二十年后,法国人将有一番大大的头痛 ——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毛泽东妇女要顶半边天 ——毛泽东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完全可能 ——毛泽东高峡出平湖 ——毛泽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泽东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毛泽东国共和谈谈拢的希望一丝一毫也没有 ——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毛泽东核战争打不起来 ——毛泽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 ——毛泽东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毛泽东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毛泽东老人知事百事通 ——毛泽东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毛泽东罗斯福将会使美国参加二战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续,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毛泽东没有资产,就是最大的资产。 ——毛泽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毛泽东美帝国主义想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 ——毛泽东美国可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 ——毛泽东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我相信,一年之后,你们会回来的 ——毛泽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毛泽东你办事,我放心。 ————最充满希望的一句话 ——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毛泽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毛泽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毛泽东人活着总需要一点精神! ——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正气澶然的一句话 ——毛泽东人民万岁!!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毛泽东日本与德国将会危祸世界 ——毛泽东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毛泽东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毛泽东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 ——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三十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三十年后的今天,您仍然是我的老师 ——毛泽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毛泽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毛泽东首先,苏联、美国是第一世界;其次,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最后,亚洲(除了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毛泽东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最无奈又最具神秘性的一句话 ——毛泽东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毛泽东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 ——毛泽东我们会失去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 ——毛泽东我们不能去湘西钻口袋 ——毛泽东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好。 ——毛泽东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 ————令贪官们最为警醒的一句话 ——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毛泽东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毛泽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毛泽东形式主义害死人。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打败强国。 ——毛泽东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希特勒将在欧洲发动侵略 ——毛泽东香港问题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毛泽东消灭了敌人的同时,也就等于消灭了自己。 ——毛泽东用革命的两手,对待反革命的两手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有了第二战场,就能够在一年之内打败德国 ——毛泽东有些共产党人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毛泽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毛泽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毛泽东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故名学霸王 ——毛泽东原子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看他也是纸老虎...... ——毛泽东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毛泽东中国取得独立之后,可能大规模引进外资 ——毛泽东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震憾人心,最震憾世界的一句话 ——毛泽东中国的秘密在于农村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中国应当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毛泽东中国有六亿人口,不斗行吗. ——毛泽东中国永远不称霸 ——毛泽东中日之间20年内必有一战 ——毛泽东中国的抗战要打七八年 ——毛泽东中国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需要100多年时间 ——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最有志气的一句话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战略上要蔑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毛泽东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毛泽东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毛泽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毛泽东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我们自己。 ——毛泽东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 ——毛泽东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政治的首要任务是区分敌友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张伯伦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毛泽东一九七八年人教版语文课文 《你办事,我放心》等“全国人民热爱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水有源,树有根经典课文:文革时期课本开篇语“最高指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在重庆图书馆里查找到的每一本文革期间出版的课本,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每一课的开头都是“最高指示”,封面大多为红色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占了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完全像一本红宝书,也被称为“红色课本”。到了文革后期,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本内容越来越“革命性”,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如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文革期间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飞机停一停》飞机飞机停一停,带个喜讯去北京。什么事情这样急?什么喜讯这样高兴?报告领袖毛主席,我今天参加了红小兵。从小立下革命志,反帝反修当尖兵。一九六九年,重庆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单元摘选工农兵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的词汇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在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亿万工农兵群众写的一首首诗歌,一篇篇致敬电,用最美好的词汇,最完美的形式,表达最美好的愿望,抒发了工农兵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深情,一字字,一句句都凝结着无产阶级的激情,工农兵的词汇最丰富,最生动,最切实,最有力。过去,那些资产阶级语法“学者”,把语法、修辞吹得非常神秘,其实他们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根本不懂得语言,真正善于运用语言的,真正懂得修辞的是工农兵群众。下面介绍工农兵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例如:1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的红太阳。2 舵手来了!救星来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安源来了!工农兵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心中的红太阳 ,是大海航行的舵手,象这种写法叫比喻。3 敬爱的毛主席!您的革命路线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你的思想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深深扎根,人的精神面貌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焕发,无产阶级专政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巩固,工农业生产从来没有象今天这么热气腾腾。把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连在一起,尽情抒发无产阶级的豪情壮志,象这种写法叫排比。4 井冈扬臂举红旗,赣江奔流来报喜。工农兵运用革命的想象,给山水以无产阶级感情,象这种写法叫拟人。5 毛主席啊毛主席!您开辟的井冈山革命道路通天下,您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为全世界革命人民所掌握。6 从此“不周山下红旗乱”,国际壮歌冲九天,中国工人运动沿着您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在写作是选用毛主席的语录和诗歌,来说明问题,阐述观点,表示决心,就更有战斗力,更有说服力,象这种写法叫引用。以上所说的修辞方法,课文里用得很多,阅读时要深刻体会工农兵对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在工农兵的创作中,有许许多多生动的语言,多种多样生动的修辞方法,我们要遵照毛主席“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教导,下苦工学习工农兵语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宣传毛泽东思想,更有力的批判中产阶级。一九六九年,北京中学数学课本目录第四章 简单图形三角形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伟大的决定性的胜利的时刻,又一曲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凯歌响彻云霄。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建造的最大的长达6700多米的现代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全部建成。可以看到凌空飞架的巨大钢梁,笔直的横卧在矗立江心的桥墩上,排列整齐的三脚架有力的支撑着大桥钢梁。“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大桥的钢梁为什么要用三脚架结构呢?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三角形有如下特征……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按三角形的情形,三角形可以分为三类……简单轴对称图形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让我们怀着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深厚阶级感情,剪个“忠”字代表忠心。我们剪“忠”字时可以把纸对折起来剪。因为这个图形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过来,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一般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过来,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能够重合在一起的点叫做对称点……等腰三角形南京长江大桥钢架结构中的三脚架,可以发现这些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等腰三角形,它有些什么特殊的性质呢?……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性质……等边三角形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客观事物本身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四、改革初,工具性与政治性并重1978年由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政治标准第一”仍是原则。不过,在4年后的修订版大纲中,教育部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的要求。在1990年,国家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八九十年代的语文课本80年代开始,一些反映现代意识和具有时代感的课文也逐步增加。比如,《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到了80年代后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者的思想更为解放,袁枚《祭妹文》、杜牧《阿房宫赋》、陶潜《归去来兮辞》等过去认为“不讲政治”的篇目都得以入选。一些描写西方近代科学家、思想家或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画鸡蛋》《爱因斯坦小时候》《试航》《月光曲》《伟大的友谊》等,以及一些科普文章,比如《蟋蟀的住宅》《我和狮子》《鹌鹑》《冬眠》《麻雀》等也入选。文革结束后 语文教育的“拨乱反正”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但一个新时代的真正开始,则要等到两年以后。对时代变迁作出迅速反应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语文课本。1977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之后,立即指示恢复中小学教育秩序,重组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对新教材作了如下要求: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管“文革”中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小学教材编撰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但1977年当年的语文教科书仍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左”的痕迹。比如,在小学课本中,《华主席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华主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等有关华国锋的内容突增。1978年3月16日,吕淑湘曾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认为学生用“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978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纪元的开始,中小学生们拿到了和过去十多年完全不一样的新书。后来有学者评价说,这套课本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的许多谬误,改正了在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的一些不适当的处理方法,吸取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1978年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在三篇政治内涵课文之后,紧接着的五篇课文都是有关科技、自然、社会的内容,并通过简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这些课文依次是:“水电站电灯电话电视机电的用处大”、“水稻小麦棉花花生今年又是丰收年”、 “老师学生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新村里,人人爱学习,个个爱劳动”、“太阳地球月亮人造卫星我们住在地球上”、“年月日时分秒我们和时间赛跑,奔向二○○○年”。这一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有关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被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样于1978年由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也要求,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是“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仍然强调了“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不过,在随后的1980年,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这之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真正的范文逐渐增多,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数量急剧增加,而有关政治宣教的内容则大幅度减少。有专家举例说,1982年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古文占1/3,“这在横扫牛鬼蛇神的时代是不可想像的”。据有关研究者统计,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中仅党史、革命史等相关内容所占的比例就达到34%,而这一比例在10年后则减为8.5%。与此同时,一些反映现代意识和具有时代感的课文也逐步增加。比如,有环境学者指出,原来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到了80年代后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者的思想更为解放,袁枚《祭妹文》、杜牧《阿房宫赋》、陶潜《归去来兮辞》等过去认为“不讲政治”的篇目都得以入选。基础教育工具性与政治教育功能性并重的年代1986年,国家再次颁布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是新中国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大纲。该大纲第一次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在教学目的中还增加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四年后的1990年,国家再次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除了继续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外,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并第一次提出了语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国家有关方面于1991年颁布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提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1995年,国家再次颁布了针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份大纲仍把思想政治教育列入教学要求,但把能力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重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并对思路分析和表达方式作了强调。此后,语文作为重要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强调,能力、思维、个性越来越受到鼓励。1986版小学课本10册教材中,共有外国文化选文31篇,其中绝大部分仍是苏联作家或反映苏联生活的作品。同时,一些描写西方近代科学家、思想家或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画鸡蛋》《爱因斯坦小时候》《试航》《月光曲》《伟大的友谊》等,以及一些科普文章,比如《蟋蟀的住宅》《我和狮子》《鹌鹑》《冬眠》《麻雀》等也入选。上个世纪末,蕴含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先进观念的课文开始增多。比如,1998年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阅读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就通过课文传递了爱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对于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反思也日益升温。1995年,有学者对农村小学作文的调查表明,同一作文题目,65%的学生习作题材相同,21%的习作内容与已出版的优秀作文基本无异。1997年《北京文学》第十一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随后,《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语文教育误尽苍生》《我感到生命的窒息》《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文章进一步都对语文教材和教学进行了反思。这些意见,应该说对后来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藏在作家记忆深处的语文课文语文教材向来是根据教育部教学大纲来改革的。“文革”前,1963年时,中学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基”(即语文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文革” 后,1978年,中学语文除培养学生的“双基”外强调语文课的思想性;到80年代中期,又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在教育部重新修订了语文教学大纲,又颁布了义务教育的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顾振彪认为,目前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是从三个方面强调语文教学目标,一是价值观,二是方法,三是知识能力。语文教学目标首先是作为灵魂的个性、人格,其次才是作为核心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从教材内容上看,近年来文学在课本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大,目前初中课文中文学部分占到40-50%,高中占60%以上。无论语文教材怎样变化,它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概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语文教材中丰厚的精神滋养。多少年过去,我们可能对其中的某一段话、某一首诗还记忆犹新,甚至这段话、这首诗会对我们产生悠远的影响。作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读着语文教材长大,其中有一些人,他们的作品又被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哪些作品深藏在记忆中,又有哪些对自己产生过影响,听他们娓娓道来,我们或许能从中体会到课文以外的东西……80年代初,冯骥才的《挑山工》被选入语文教材,直到现在也仍是教材中的典范。据有关调查,很多青年人知道泰山正是由《挑山工》而来。正因为这篇课文,泰山市政府还授予冯骥才“荣誉市民”的称号,送给他一把“金钥匙”。作为回报,冯骥才画了一幅《挑山工》送给泰山市政府。另外,还有一些省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冯骥才的《珍珠鸟》。《捅马蜂窝》、《珍珠鸟》、《巨笼》则分别被马来西亚中学、新加坡中学的二、三年级选入语文教材,还有一些国家的大学将他的文章选作大学必读课文,比如英国、美国都选了《神鞭》。冯骥才的作品作为课文广为流传,那么他自己又喜欢什么样的课文呢?冯骥才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叶圣陶的文章也有印象,但是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古代的诗歌。这些阅读时就能产生画面感的古诗对冯骥才的影响特别大。“不是说某首诗对我立即发生作用,关键是引导。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能逐步把自己引入唐诗的境界,使我一下子爱上唐诗,爱上古典文学。”冯骥才一向比较关注教育。他曾收到过来自马来西亚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教材选用了他的文章,但稿费很低。冯骥才谢绝了稿费,他说:“作为作家,自己的作品能用于教育后代,应该是分文不取。”冯骥才认为现在的教材选得非常好,中国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大国,有众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语文教材的编写很有眼光。他认为对孩子教育的第一方式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课本又是教育的中心,应该给孩子挑选最好的精神食粮,使他们一下子能看到最好的东西,这对于孩子们一开始就进入文化的中心和深层非常重要。现在他们的视野非常开阔,信息交流的渠道也多,如果选择不好很容易进入误区。作为教育者来说,包括出版社、家长都应选择精品放在孩子周围,不论是课本还是其他方面的知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名曰“怪哉”的虫,“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张炜对这段文字至今记忆犹新:“‘怪哉’,多么强烈的个性,体现了儿童之间共同的、不可理解的神秘性。个性的魅力在鲁迅所有的文章中弥漫着。还有《纪念刘和珍君》给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当初读的时候吸引我,现在回忆起来也同样吸引我。这两篇文章都存在强烈的个性,有作为生命的、不可取代的非常强烈的人性在里面。”张炜认为现在的好多课文回避了这些,这样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下一代重要的一面就是激发创造力,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科普还是文学的文章,都要强调个性,而不是达成了共识的、温吞的、四平八稳的一切方面都正确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结构、观点、语言都挑不出毛病,但是丢掉了一点,就是文字的、作者的魅力,这是在字里行间都能感知到的,让人一辈子都能记住的东西。我们应该选择饱具个人情感的文字,真正的好文章是应该让任何一个有素养的人看了都觉得好读的文章。不能以为给孩子看的书都是浅薄的,给孩子的书也应该是非常迷人的东西。好的语文课文一定是好的读物,最有魅力的读物不仅能让人读文字和故事,它首先在文字上打动你,而不是强化给学生思想主题和文章的作法。真正的好文章没什么作法。刘震云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是课文的选择上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所选的内容依据的是成年人的思维,跟中小学生没什么关系,就得死记硬背。刘震云认为课文中选择跟孩子年龄段相关的更能产生共鸣。鲁迅的《社戏》并不能称为鲁迅的代表作,但是跟少年的情感比较贴近,所以印象很深刻。选《阿Q正传》、《狂人日记》孩子未必能理解得了。另外小学课本中有一篇高玉宝的《我要读书》,是写一个苦孩子读书非常不容易,终于有一天,老师说可以不收学费了,他当天晚上睡不着,一会儿爬起来问一次时间,这种心情跟孩子也很贴切。莫言最近应聘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谦虚地说,不是讲课,我也讲不出什么,就是跟学校里有文学爱好的学生做一些交流和切磋。猛然间一问他学过的课文哪篇记忆深刻,他首先想到的是《乌鸦与狐狸》,还有《小马过河》。“我记忆深刻的就这两篇,那时还带拼音,有插图……”童年时期受过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却是潜移默化的。郑渊洁的创作速度是比较快的,他以平均二、三个月的速度不断推出新作:《金拇指》、《鬼车》,再写完《愁象》,郑渊洁今年的写作计划就完成了。但是,他给儿子编写“家庭教材”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数理化到历史、哲学、工商经营、法律……编出的书像个大杂烩,同时又是一部童话,通过主人公皮皮鲁贯穿起所有的知识,非常好看。郑渊洁说:“我完全假设自己是个孩子,怎么有用就怎么编。当然也参考别的书,包括一战二战的历史,比我写作费劲可大了。”谈到语文教材改革时,郑渊洁联想到高考改革。听说参加高考的考生年龄放开,郑渊洁的兴致很高。他初步准备明年参加高考,检测一下自己的语文水平。因为恢复高考时他没报名,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作为一次人生体验,不参加高考是一种缺憾。所以郑渊洁想补上这一课。去年他曾经根据报纸上刊登的高考语文试题做过自我测试,由儿子打分,结果很“惨”。郑渊洁说那些题目跟写作还是有些距离。但他仍想参加高考,他开玩笑说:“考上考不上都没关系,考不上我也不会轻生,当然万一来个破格录取也说不定——我估计没准真能上成,他们会不会照顾我呀?……”如果真能上大学,郑渊洁希望去西部或比较偏远的大学,但是被褥一定要自己带。因为他听说有些学校的被褥是一些破旧的材料做成的,他特别希望学校能照顾他允许自己带——说着时,感觉像明天就要上大学的样子,郑渊洁特别兴奋, “这个机会如果真有,我一定抓住,一定要跟别的学生住一个屋子——住8个人一间的宿舍,想想和那里的人一起生活4年,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和莫言一样,郑渊洁在读书时也经历了“文革”。原以为“童话大王”印象最深刻的课文应该是童话,没想到郑渊洁提到了《刘胡兰》。他觉得15岁的女孩就能为了信念或者信仰献身,真是很了不起。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为了信仰献身呢?所以这种教育还是必要的,课文中有必要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方方刚参加完“中日女性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会议,正在写一部女性的小说。另外她又有两部作品出版,一是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到庐山看老别墅》,用她的话说是“很好玩的一本书”,还有一部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读者会在《收获》上看到,单行本也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谈到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时,方方说自己上学时正好经历“文革”,根本没有好好上课。她只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首诗《夏天过去了》,因为特别喜欢,印象一直非常深刻,诗很美,读起来很舒服,就始终印在脑海里。方方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写诗了,到现在也还喜欢读诗。另外还有《寒号鸟》,她边说边背诵起来:“寒风冻死我,明天要垒窝……”方方觉得课文还是纯文学、纯美一些好,给孩子灌输唯美的东西,他们长大后自然会爱憎分明。“我的女儿刚上初一,她们的课文已经很不错了,我能感觉到教材的改革。”迟子建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奖。关于这次获奖,她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个人赶路,不知怎么刮来一朵鲜花,拿在手里非常高兴,但是过两三天以后这鲜花也就枯萎了——获奖只是意外的喜悦,过两天也就平息了。非常巧合的是,迟子建最喜欢的作者就是鲁迅。她对中学课文中鲁迅的《故乡》、《孔乙己》印象最为深刻,她甚至还背诵过《野草》。其他的课文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也还有一定的印象,但远不如鲁迅的深刻。“鲁迅的作品读起来语言感觉非常奇妙,文字表现力非常强,有音乐感。为什么背诵《野草》,就是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当时只是高中生,读作品能读出某种意味来,适合我的口味,就是我的选择,这些作品直到现在我也仍然喜欢。”迟子建几乎没写过童话作品。这使她想到教材中也应该加入一些童话,像格林、安徒生等等,不应只是一个面孔。一些即使是很有名气的人读起童话来也是兴味盎然,这是锻炼想象力的好办法。现在的课文好是好,就是过于深刻,对中学生来说读起来未免有些吃力,真正的教育应该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兼收并蓄很多后,学生的很多情感自然能培养出来,而不必刻意强化。经典课文选读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课文《蜜蜂引路》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聊天。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很多小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导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课文《月光曲》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课文《黄继光》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鸣。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力气才能做好的事情。爱因斯坦五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指南针给他玩。他拿着摇来摇去,发现里边的小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难道是小针在作怪吗?他开始对科学发生了兴趣。爱因斯坦上了小学,因为他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大喜欢他。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孩子们都笑起来了,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又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小声说:“有的。”同学们惊奇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摆在桌子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老师很感动,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五、新时代:语文教育逐渐回归人性九十年代末,部分专家开始对语文教学进行新一轮的反思。1997年,《北京文学》刊登文章,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这些声音,为新一轮的语文课内容变革拉开了序幕。新的改革:关于人性、心灵的课文不断增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有关学者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西方国家阴暗面的文章一篇也没有。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篇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凡卡》《月光曲》等,在教学参考书中也给出了新的解读。有研究者指出,新教材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命运,注重呈现人的品格和美好的心灵。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研究者注意到,小学课本中外国选文中,数量最多的是成长励志或人格塑造类文章,比如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给予树》《她是我的朋友》《妈妈的账单》《一件运动衫》,北师大版《特蕾丝的冷饮店》《不愿长大的小姑娘》《马莎长大了》,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本中的《轮椅上的霍金》《诺贝尔》,等等。此外,选文中写外国科学家、艺术家的文章也有所增多,反映国外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和人文景观的文章也有不少,如苏教版有10篇,人教版有18篇。在最近几年的语文课改风潮中,各地的语文课本也都增加了反映地方个性特点的篇目,比如刘翔奥运夺冠被写入上海市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而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则被节选收入辽宁省2006年秋季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语文教材中。同时,一些广具影响的通俗作品也进入语文教科书,比较典型的是人教社2005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武侠小说《卧虎藏龙》和《天龙八部》的节选。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在人教版初三语文课本《泰坦尼克号》一文的对白中,就出现了“我爱你,杰克”这样的表白。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尽管各类试验本众多,但总的趋势是在逐步增加表现‘人性、心灵美’的内容。”中南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陈军对媒体表示。他举例说,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增选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段落节选),以前人们认为文中山歌等表达一些男女爱慕之情,不利于学生成长,而现在入选,则表明有关方面认可该文对民俗、情感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语文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陈军说。在新篇目不断被收入的同时,一些老的篇目也相继退出一些地方的语文课本,比如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等。“一进一出”之间,各地日渐纷杂的语文课本也不断传出争议之声。比如,在一些地方被挤出语文课本的朱自清的《背影》与夏衍的《包身工》,以及《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争论。新世纪新教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再“一统天下”新世纪之初,国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精神下,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强调,注重听说读写等工具化因素之外,语文课本选材注重人性化、科学化和国际化。2000年,新世纪第一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出炉,在重视语文能力之外,新大纲对语文课本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了这样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同年发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与此同时,新世纪之初的课改更加放开了教材的编纂,使语文教材迅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真正发展为各地版本教材“群雄并举”,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不同的版本。不过,在国家审定通过的各版教材中,尤其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量较大。在新教材中,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比如,在200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就有《桂林山水》《林海》《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鹿和狼的故事》等多篇涉及生态环境的内容。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新增加的诸如《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燕子专列》《路边的橡树》等多篇文章也都属于环境教育范文。北师大版的小学课本也突出了资源、环境、生态等内容,比如2004年6月第一版的五年级上册中,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中就有《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查报告》《绿色千岛湖》以及拓展阅读《楼兰之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范文。新的教材也更加贴近生活。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生命的药方》《中彩那天》,等等,范文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人,令孩子们读来感到亲切。争议不断:鲁迅作品减少金庸作品入选 新语文教材惹争议刚刚拿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录取通知书的小杨即将开始他的高一生活。与学长们不同的是,他拿到的不再是传统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而是更加新颖的北京版教材。两种教材最大的区别是,以前为人所熟知的一些名篇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没有出现在课本中,而金庸的《雪山飞狐》则被编列在教学参考书单里。与此同时,新教材的部分内容也广为社会各界所知。其中,"《雪山飞狐》替《阿Q正传》"、"金庸替鲁迅"的说法在网上迅速流传,激起网民热议。来自网上的调查显示,对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有23.6%的网民认为"绝对是好事",同时也有16.38%的人认为是"坏事,会教坏下一代的",而将近 49%的网民则表示"很难说,关键在于老师怎么讲"。《雪山飞狐》与《阿Q正传》"根据教育部推进课程改革的统一部署,今年北京市教委根据一定的地方特色,在多家出版社提供的教材中选择了最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的教材。"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李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今年秋季开学起,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等九个区县将要使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替换原有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新教材中有一半左右的课文与以前的人教版不同。据了解,北京版语文课本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增加了很多中外当代文学的新内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贾平凹的《秦腔》等文学作品被选入教材。不少脍炙人口的外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也进入了教材。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则相对减少。《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被撤下。新版教材中令人关注的是《雪山飞狐》进入教学参考书部分,容易使人联想到作为编委之一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就是一位知名的"金庸迷",他开设的选修课《金庸研究》在北大堂堂爆满。但是,此次《雪山飞狐》入选,其原因还不是孔庆东的力荐,而是主编的拍板。北京四中特级语文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编顾德希推荐了《雪山飞狐》作为学生拓展阅读的书目,最后被确定下来。不过,《雪山飞狐》入教参,其原因是否真的是编委中的"金迷"们个人喜好的结果?北京版语文编写组成员、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特级教师薛川东介绍说, 选择《雪山飞狐》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参考书目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课下积极阅读。"这也是为了贯彻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材内容的多样化,以供学生进行选择。"一些编委还认为,金庸作品贴近学生,在中学生中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因此,这样的改变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孔庆东坚决否认了"金庸取代鲁迅"之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薛川东老师介绍,《阿Q正传》落选的真正原因是其篇幅过长,进入课本只能节选,而删节则会破坏原文的整体性。另外一个原因是与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关。编写小组特地对鲁迅的几篇文章作了调研,进入中学课堂听课,看到底好教不好教。最后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虽然经典、但同时也"不好消化"的名篇,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了学生们的感受。在采访中,编委们一再强调,"鲁迅被取代"的说法并不真实,在北京版语文教材中,仍然保留了鲁迅的六篇作品。"因此,即使《雪山飞狐》取代《阿Q正传》的说法勉强成立,也不能说金庸取代了鲁迅。"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材变动的趋势或者说指导思想是使教材具有时代性,更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同时抓住前沿的东西。而且更加具有选择性,目的是培养多元化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李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时代性和选择性是这次课改的核心目标与指导方针。"北京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的语文教材样本,都比较好地契合了这一目标,因此最后建议市教委,9个区县采用北京版,9个区县继续采用人教版。"据北京出版社介绍,北京版高中语文课本全套分为五本必修和四本选修,还有自由选修。参加高考想读大学的学生必须要学完四本选修。在这套教材的推荐选修课部分,收入了一篇《新鲜的网络语言》。这篇文章的入选,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时代性"的集中体现。这篇文章的入选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一些编写人员看来,网络语言的确有自己的缺点,不严密,缺少高雅的色彩。"但是,这种新鲜事物谁也阻挡不了,它随时在产生和更新之中,我们选入这篇《新鲜的网络语言》,也是表一个态——时代在发展,新的语文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然要面对。"从这个意义上,《雪山飞狐》替下《阿Q正传》是一个更具有象征意义的命题。事实上,更多人看到的是这一事件传递出来的信息。"选金庸还是选鲁迅,很大程度上是个表面的问题",一位教育专家在采访中指出,"甚至选北京版还是选人教版作教材,也是一个相对不重要的问题。因为所有版本的课本都是同一个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大厦,这个基础就是教育部审定的新课程标准。因此,这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不是课文的变化,也不是出版社的变化, 而是课程标准的变化,是整个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时代性的课文,时代性的课后作业,其背后体现的都是新课程标准中渗透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理念。"新课标之"新",最突出体现在课堂要求上。原教学大纲中,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硬性要求。根据对某一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将所有知识点分为"了解"、"掌握"、"应用"三个级别。新课程标准废除了原有大纲中硬性要求的方式,代之以"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层次。以新入选的《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如果按旧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将是"了解余华作品"、"掌握小说中的叙事文体"、"应用某具体写作方法"。但在北京版教材中,按照新课程标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小说内容"、"领悟作者对生命循环的有意味的表达方式"和"体验文章流露出来的人情美"。行文当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路跃然纸上。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大纲对比非常明显。原有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方面的教育与灌输,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内容多年不变,难以与时代接轨;容易鼓励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难以令学生喜欢。相比之下,新课程标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重视与时代接轨;重视提供多样性的教学,满足不同禀赋的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新课程标准内在地要求教师灵活掌握,实施生动的、多样的教学,改善教学关系,使课堂变得更加吸引学生。 教育部启动课程改革"北京市的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多方协调参与的一次重大改革。"李奕介绍说,北京的课改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受访的专家称,陈旧的课文内容、过于硬性的课程要求和死板的教学方法,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大因素,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对象。"我国基础教育本来在发展中国家是很强的,但是教材和课程安排过于死板,成为基础教育的瓶颈。比如教学中更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死读书,在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并没有提升综合素质。这些弊病越来越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相吻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一位资深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教育部提供给本刊的这份《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出台了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由各家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教育部采取"一纲多本"的政策,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统一以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为基础,自行选择课本。2007年1月,北京市启动课程改革。经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审议,认为北京版课本富有时代性、创造性、灵活性,基本上体现了教育部《纲要》和新课标的内涵。北京版课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今年新学期的高中课堂。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教材选用的权力完全下放?"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教育部采取了若干措施,规范各地高中课本的审定。比如,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这些措施保证了国家对教材编写、审查和流通的监管力度。语文课本被删除原文里的“秘密”1990年代中学语文课本封面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1980年代,那过亿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年代,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如果没有网络……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45名跟帖者以及近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起的帖子,迅猛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度被剪除。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做《最后的演讲》时,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的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这些被隐藏的秘密,来源于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年代接受教育的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这才是真正的第一代‘绿坝-花季护航’啊!”第一部分与意识形态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这些文章早在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告诉本报记者,“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叶老即叶圣陶,初中课文《苏州园林》的作者,当年考试时,大家只要写出他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就算答对。但他的体制内身份其实更为耀眼,1949年解放后,叶圣陶被毛泽东钦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按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意识形态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因为标准的严苛,当时大动干戈的删改非常普遍,被改文章的作者还都是当年中国文艺界的大腕——更确切的说——基本都是左翼文化圈内的大腕。改完后,叶圣陶逐一寄给作者,茅盾、巴金、丁玲等作者迅即一一回复,对修改表达感谢和敬意,“要知道,多少腕儿的处女作都是经叶老之手发表的。”庄文中说。大改动,零稿费,零纠纷,这一如今出版业想都不敢想的罕见景观真切地在那一心奉献,不图回报的年代里发生着,“作家们更多地将入选教材视为至高荣耀。”庄文中说。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入选初中课文时曾引起过争议,编辑们认为标题有歧义,到底是谁的回忆?叶圣陶无权拍板,最后在请示中央有关部门后,获准改为《回忆我的母亲》。并不是每次请示都能通过。编辑部曾删节过胡耀邦一篇关于思想解放的文章,因为原文实在太长。上交审查时,有关部门不同意,最终没有进入课本。鲁迅的文章最让编辑们头疼,这位被供上神坛的大师写文章时其实没那么神,老写异体字,还总爱用方言,“他的作品要能改的话,一篇文章要改上百处,这不就改坏了吗?所以,一字不改,就在文章下面做注释。”庄文中说,比如《记念刘和珍君》的“记”虽然用错了,也没改成“纪”。这一度让现在的80后们很困惑,1986年出生的刘倩记得,当年老师勾出鲁迅文章中N个“通假字”让同学辨别,其中就包括“记”字。内容难懂,连字也难懂,鲁迅在80后心中高山仰止的大师形象多少和这有关。尽管慎之又慎,人教社还是犯过觉悟错误。50年代初入选的朱自清另一作品《背影》,文中父子间的眷恋与愁绪遭到知识界批判,认为是“渲染小资产阶级颓废情调”,遂被拿下,直到60年代初才恢复。无论是大刀阔斧,还是寸发不动,总之,80后们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就像一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妇女,爱党爱国、坚贞不移、人品高贵、思想主流,就是缺了点人的趣味与女性的审美愉悦感。长大后“觉醒”了的80后对当年语文课本缺的这点东西开始耿耿于怀,他们发觉当年作文的品质与思想升华的方向竟然如此雷人。在开心网、校内网等80后大本营中,数万同龄人参与了当年作文模板的投票,高居票房榜首的习惯用语充满了当年语文课本的影子——“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们比起来,我的心里惭愧极了……”“每当遇到困难想退缩时,脑海中忽然闪过张海迪大姐姐的身影,比起她我的这点困难算什么?”“今天是教师节,老师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不知道的是,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前辈们,面对的又是怎样的语文课本——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至1965年文革前夕,坐落于沙滩地区,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人教社紧随中央精神,将中学语文课本全盘政治化,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与教育部副部长还坐镇人教社躬身指导工作。尽管叶圣陶主持修订的经典文学作品还在,但当年的中学生们的语文课基本没文学和审美什么事了。高中三年制教材中光毛泽东文章就20多篇,和毛泽东文选差不多,此外还有《人民日报》社论、某省省委书记谈话,如《天不下雨不靠天,有水丰收万万年》《伟大的理想实现了》《大搞群众运动才能多快好省》……1950年代中学语文课本封面第二部分谁当主席,谁就会在语文课本上露面,有时,课本的滞后效应赶不及政治的风云变幻,最短暂的一篇时文作者是华国锋这些写满政治和大字报般铿锵言论的课文在文革结束后就看不到了。1978年,邓小平主持教科工作,当时,人教社已经空了十年,中学课本也停了十年,只得从全国各地紧急调入240名教育部及直属单位下放的“臭老九”。人教社前编审张厚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出校门后的人生轨迹和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本一样,被迫随时代起起伏伏,先是分配进教育部,而后下调广西教育厅,再又返京,不但不再是“臭老九”,还可拖家带口,解决北京户口。1978年重新组建的人教社,头一年被统一拉到香山饭店闭关编写教材。对知识已然生疏了的编选者面对的是精神家园同样荒废十年,年龄大小不等的中学生们。张厚感对当年邓小平焕然一新的指示印象尤深,“合格的学生,合格的老师,中等偏上水平,把先进科学知识吸收进来。”文革前的最后一套教材被直接淘汰,叶圣陶当年主持编改的经典文章恢复了三分之二,新鲜的文章占三分之一。张厚感回忆,这三分之一基本全是时事文章,“那时,上哪去找新鲜的文学作品?”时文必选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文章,这也算是当时编写中学语文课本的“潜规则”。谁当主席,谁就会在语文课本上露面,当然,课本的滞后效应和政治的风云莫测有时也会相撞,最短暂的一篇时文作者是华国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课本再版,文章已然下架,在语文课本上露面的时间不过三年。此时,经典文章也并非原封不动地直接请回课本,一些当年被删的句子被悄然恢复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60年代语文课本时也被拿下了一句话——“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当年又是吃苹果又是和爱人散步的,太小资产阶级情调了,不够革命,叶老也赞同拿下,”张厚感说,“等到我们编课文时,吃苹果和散步已经不敏感了。”此时的新编辑们对大家作品已经秉持能不动就不动的原则了,“一是谁都没有当年叶老的威望和地位,二是时代在慢慢宽松了,起码中宣部和教育部已经不再直接干预课文选编了。”张厚感回忆,当时有位同事改冰心的《小橘灯》,改得太多,违反了“可改可不改,不改”原则。主任很不满意,接连说,“需要改那么多吗?需要改那么多吗?”他一一把原文恢复了。但一些必要的删节仍不可避免,“思想内容好”仍然是教材编写的首要标准。即便叶圣陶的权威已然不可复制,入选作品的作者甚至表达不满。张厚感在编辑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把“抽红锡包烟漂白了屋子”和“三个月不下楼不梳头”给删了,因为“这和1981年开始提倡的五讲四美太不搭调了”。改稿送上门,臧老不太高兴,张厚感呵呵赔笑,赶紧指着文中一词“众物腾跃”说,“这个形容很漂亮,虽然讲的是桌子东西太乱了,但我坚持保留。”臧老笑了,“哟,你看出味道了。”遂达成妥协。八十年后中后期开始,随着中国文学界逐步恢复生机,中学语文课本备选新文章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1987年,编辑们为了配合鲁迅《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教学,入选了王蒙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文章强调新时代下倡导公平竞争的必要性。其时,鲁迅依然是神,但已不再是不可质疑的年代了。“我们一直在考虑增加课本的时代感,时代毕竟变化太大了。”但令时任编辑们没想到的是,时代可以前进,也可以兜兜转转,1991年语文课本修订,王蒙这篇提倡资本主义公平、自由竞争的文章被拿下,“费厄泼赖”在中学生们的心中,旋又和“司徒雷登”一样,打上了标签式的权威结论。这是现在的80后们上中学前的最后一次语文课本修订。1993年,多样化的九义教材在全国使用,直到2004年高中教材试用,这套教材终于没再出现大变化,它最终成就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与N年后才被共同发现的“秘密”。张之路至今还珍藏着《羚羊木雕》的原型作品,虽然他的原作在入选中学课本时已被删改 图/张涛第三部分“五六十年代叶老的改法不会再有了,80年代末对张之路文章的改法也不会再出现了。”大改动,零纠纷的罕见景观,还在延续着,一直到90年代一位叫张之路的作者出现。“818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跟帖中,终于有网友搜刮出迄今唯一一篇公开的课文作者与人教社的“笔墨官司”。张之路,作品《羚羊木雕》入选九义初中教材第一册。1984年在《东方少年》上发表这篇原名为《反悔》的短篇小说时,张之路39岁,在儿童文学界只是名崭露头角的新人。五六年后,张突然接到一个当初中老师的朋友电话,“你的文章上语文课本了。”张之路半信半疑地骑上单车,到人教社“要本书,做纪念”,对方说没有多余的,他又骑着单车,上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压根就没想到版权和稿费问题,当时就心里有点堵,(人教社)怎么这样对待课本作者?”张回忆。回家一看,张之路才发现,文章标题改了,几大段删了,结尾加了几句话,“妈妈”和“奶奶”的口气也变了;接受羚羊木雕礼物的“万方”也改成了“万芳”,大概是为了强调这是两个女生之间的纯洁友谊……“如果真像张先生说的那样,我表示歉意,”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现任主任王本华无意间看到张之路2007年发表于《语文学习》讲述这段经历的文章,“当时张之路还没写《霹雳贝贝》,还不算个腕儿,编辑可能就比较放手去改,但按照常规我们不会这样接待作者的……”其时,人教社已从中南海对门搬到了中关村,周围高校林立,虽然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仍然是编辑课本的核心标准,但编辑们开始更多地考虑课本内容的文质兼美,更新与删减内容的逐步恢复。王本华和他手下的编辑们大面积撒网,报纸、杂志、年度获奖作品选集……发现好文章复印出来传阅;此外,人教社还会邀请高校学者和中学老师推荐备选作品,“学者的视角比我们更丰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更多了解是否适合教学。”半个多世纪前叶圣陶主导的一半以上的经典文章仍然保留,只是继续悄然恢复一些“敏感细节”。《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美人”几经坎坷,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现在已经在北京某家新闻杂志工作的刘倩回忆,当年同学们朗诵抿嘴偷笑时,还专门对这句话做过“深入剖析”,她的想法很得人心,“白花哪会有裸体美女的线条呢?还不如比喻成玛丽莲·梦露那张经典照。”“时代在变,越来越多当年的禁忌已经成为常识,有些内容可以恢复了,”王本华告诉记者,恢复《荷塘月色》是个典型,其他的删节还要做调查,才决定要不要恢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暴力场面,如‘七窍迸出血来,……头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暂时还不考虑恢复,因为现在还有很多老师来信,嫌三拳揍死人的场面都太血腥了。”一些片段的恢复还需要讨论、权衡。如《口技》中的房事,还要调查一下中学生的生理卫生课的情况;《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被删的“酷爱男风,不好女色”,虽然同性恋已经一步步突破了法律惩罚、社会偏见和立法阻碍,但中国大部分中学生是在农村地区……更多的屏蔽话题正在以课本新秀的身份登场,比较一下80后和90后的语文课本,已然大不相同。90后们不再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和不食人间烟火的先进典型的裹挟陪伴下成长,他们依然繁重的读书时光毕竟能看到了金庸的《雪山飞狐》(2007年北京版教材推荐阅读作品),知道普利策获奖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004年人教版高一课本),还了解到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2004年人教版高一课本)……他们的课本里依旧有删改,但基本已集中于语法上的精加工。王本华告诉记者,1991年《著作权法》出台后,人教社不但开始给课文作者付稿酬,还要慎重考虑修改的法律底线,“5、60年代叶老的改法不会再有了,80年代末对张之路文章的改法也不会再出现了。”N年后,90后如果再发起一场类似的“揭秘”运动,他们的成就感肯定不如现在那么强烈,他们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1993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人教版的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各地陆续开始编撰更符合当地教学水平和特色的教材,目前已在使用的有苏教版、粤教版等。这也意味着,对于多元化成长的90后而言,“集体记忆”已是一个过气的名词了。而即将奔三的80后们也逐步从各自的人生阅历与生活感悟中一点一点解开藏在语文课本背后的禁忌。今年,新闻杂志编辑刘倩连续编了两篇关于司徒雷登的文章,这个夹在毛泽东与杜鲁门的排斥中凄凉辞世的时代老人的真实一面,剧烈颠覆了她始于少年时代的价值观。这是80后一代人成长的缩影,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代人就像《天堂电影院》的“我”,在老放映师敌不过自然规律辞世时,总算有机会目睹那一长串被时代屏蔽掉的片段——“酷爱男风,不喜女色”“刚出浴的美人”“荡着小船,唱着艳歌”“摇其夫语猥亵事,……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世上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的,……她们的美,她们的丰韵和她们的诱惑力就是供她们做出身和家世用的”(莫泊桑 《项链》)“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当你向孩子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仍存问题:语文课为何成了“鸡肋”?语文课现在成了鸡肋——这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无奈和不甘的感慨。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语文课甚至连鸡肋都不如,只是为应付高考而不得不握在手里的讨人厌的敲门砖。(文汇报)语文地位的弱化并非一日,而让语文从“国语”变为学生眼中的“鸡肋”的无疑是英语地位的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考英语,而且过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虽然大学里语文也算必修课,但学生还是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英语上,哪怕是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例外。毕竟语文很少有不及格的,但英语考不好不仅影响到毕业和学位,还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升学。又有谁敢不拿英语当回事呢?而语文考不好只影响总分,并不会对学生的前途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虽然语文被列为主课,但这门课在学校里的地位明显不能与其他主课相比。毕竟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小学、初中十多年学下来,高中再学也不见得会有多大长进。而且真正要学好语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不象数理化或英语那样只要短时间“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语文学习见效慢、效率不高是急于求成的学生和家长将语文视为“鸡肋”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现在的考试很少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而是和英语考试一样设定了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学中一味要求死记硬背,甚至把押作文题和背诵几十篇范文作为应付高考的经验来传授。难怪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英语不错,语文却是一塌糊涂,连封信都写不好。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但现在的高考考得更多的却是“分析”(“阅读理解”)。难怪有人说语文早已被异化,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讲解而非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考试成绩也许是提高了,但真实的语文水平却未见长进。语文课要免成“鸡肋”,除了要提高其地位外,语文考试也应该尽量避免英语化,否则不利于全民族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无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科书改革被媒体过度诠释“金庸代替鲁迅”是个假命题“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新的当代作品大量入选,而不少传统经典篇目则淡出了视野。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换下鲁迅的《阿Q正传》最为引人注目。”今年8月,多家媒体的报道,让人们将注意力从新版教科书本身,转向了“金庸是否要替代鲁迅”的争论。人们不再理会书上是否真的存在《雪山飞狐》,网络上《“金庸取代鲁迅”有点可怕》、《可怕的是“粉丝”编委会》之类的文章,引发激辩。9月12日,新版教科书的主编顾德希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展示了这套语文教材。经记者查证,鲁迅的《祝福》、《范爱农》、《自嘲》都是作为精读课文选入教材的必修课本的,而《雪山飞狐》则出现在教师参考书中的推荐篇目中,具体文字仅“金庸《雪山飞狐》(节选第四节、第五节)”一行。而此篇文章,则出现在与这套书配备的光盘资源库中。“我认为金庸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强,在中国作家中,都算得上一流。”顾德希解释说:“但读武侠与提高写作并无直接联系,而且我不提倡学生读武侠小说,主要是太耽误时间,一旦拿起来,就很难放下。”媒体炒作教科书话题记者发现,当代作家也有不少进入了这套教科书。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铁凝的《哦,香雪》、贾平凹的《秦腔》、阿城的《棋王》都榜上有名。编委之一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强调,这次教科书的编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至于《六国论》、《过秦论》等古文,则放入了课后的文学积累模块。古文学习一直侧重于语法学习,顾德希则认为,“不要把文言文当成古汉语来学,把文言文也当成现代文来学。”但是,当教科书话题炒热“金庸与鲁迅之争”后,编委之一的薛川东特意嘱咐同事,他不再接受任何采访。而在记者初次联系顾德希主编时,他在电话中一再表示:“这只是一套语文教材,还是低调处理吧。现在教材刚使用,还是等试验结束后,看效果吧。”“有记者问我,你为什么删掉《阿Q正传》,你是不是增加了《雪山飞狐》?”顾德希无奈地说,“编写新教材不是在哪套教材的基础上删减或增加的,是全新的,正确地说法是我选了哪些文章,我只是没有选《阿Q正传》。”文化批评家王晓渔在其《中国为何频发“教科书事件”》一文中说,“此次语文教材调整并非单单拿下一篇《阿Q正传》、换上《雪山飞狐》选段,而是作了大量更换。不妨假设一下,新闻以‘《史记》替掉《阿Q正传》’或者‘《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 为题,产生的效果将与‘《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完全不同。”不是焦点的焦点其实顾德希主编的这套新版语文教科书,真正的焦点在于“信息化与语文的整合”上。顾德希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就是‘精读包打天下’。这套教材则是把泛读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一定要把精读和泛读并重,把阅读当成是一件平常的事,把阅读回归到自然。”为了配合泛读的需要,本套语文教科书,除了纸质的教材外,还配备了“资源库”和“个性化班级教育平台”,三者一起构成了这套新教科书的多维度体系。在编写时,编委会成员每人负责不同的部分,每个单元首先选出二十篇文章,再从这些文章中选出四篇作为课文,其余的文章则被选入“资源库”,供学生拓展阅读。“个性化班级教育平台”,则是在传统教室外开辟的虚拟教室。“同学们也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作品,同学之间也会有一个竞争的意识,带动学习的气氛。这就叫资源共享。这样的互动,让老师从一个权威者变成组织者。”顾德希解释道。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坐在这个茶楼里,谈他的“信息化与语文的整合”理念。他把这个理念灌输到了他的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但这个,却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的焦点大都被媒体放到了“金庸与鲁迅之争”上面。教科书改革被过度诠释其实,回顾建国以来语文教科书的改革之路,不可不谓曲折。55年前,中国专门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叶圣陶先生特邀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做兼职副总编辑,主管汉语教材的编写。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迫解散,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暂时告一段落。这时候各省、市开始自编教材,全国的语文教科书都陷入一片混乱。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政府决定编一套全国通用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开始“一统天下”。此后,中国的中学生们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一统天下”的语文教育。尽管2003年开始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鼓励各出版机构都可以参与到中小学教材建设里来,各个省也都先后开始编写语文教材了,但30年时间打造成的教科书的特殊地位,让我们已经习惯了它的编写,是一种从上而下的行为。教材的任何一次调整,都会被媒体过度诠释为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更高机构的意图,以至多方揣测。这,正是本不存在的“金庸与鲁迅之争”,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源头所在。它山之石:阅读与生存:看美国语文教育追求的阅读境界我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8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其语文教育有着怎样的追求?美国语文课堂在做些什么?他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笔者在完成新世纪首批初高中语文课改实践工作之后,有幸赴美参观考察了美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并把考察所得写成《美国语文教育》一书,希望通过美国语文的课程标准、阅读和写作教学等诸多方面,与读者一同探讨美国语文教育的追求。重视标准 反对平庸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始终没有停止探索改革的脚步。当我们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聆听美国校长与教师的汇报时,“标准”一词成为我们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快发现,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早在1983年,伴随着《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的发表,美国政府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行动。报告指出:我们社会教育的基础目前正被一股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所蚕食,这股“平庸潮流”正在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实上,我们已经陷入一种不加思考的、单方面从教育上解除武装的行动。很显然,美国对这场改革结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原因在于没有重视严格的学术标准。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教师对学生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和“能够知道什么”缺乏全面、明确的了解。于是,以“标准运动”为标志,美国教育开始追求卓越、反对平庸,具体行动表现为各个州开始研究与制订课程标准。到目前为止,美国50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这场运动为美国语文教育制订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解决了学生“需要知道哪些语言知识”和“能够用语言做什么”的难题。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有国家标准与各州标准之分。国家标准全称为《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由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共同制订,并于1996 年出版。国家标准对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或教育实体没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强制遵守执行,各州自愿采用。但国家标准在观念与理论方面影响着各州的标准。国家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相比之下,各州标准规定的目标要具体得多,例如加州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是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纽约州则规定语文教育目标是“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文学反映和表达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和“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各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已经写进美国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行为中,标准内容也是各州标准考试的评价目标。“标准”已经成为约束自由美国的学校教育准绳。“阅读第一”行动项目美国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早期阅读能力评价,把好阅读入门关;二是重视阅读实践,强调通过阅读学会阅读;三是遇到阅读难题,采取措施,及时补救。美国学校的早期阅读训练开始于幼儿园阶段。在小学,阅读几乎成为数学和艺术之外的主要课程。他们如此强调阅读,是因为孩子的阅读出了问题。据美国相关机构统计,从1992年至2000年,全国四年级学生只有30%左右的人达到阅读熟练程度,近70%的学生挣扎在阅读贫困线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里这样写道: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这样把阅读能力与“心怀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见美国教育对阅读能力重视程度之高。如何解决阅读难题?美国政府承诺,要保证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能够学会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实施“阅读第一”的行动项目,为各州提供消除阅读障碍所需要的经费与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国家读写能力研究会阅读小组制订的《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手册。这本手册规定早期阅读教学的5个领域:音位意识、读音法、流利、词汇和课文理解,从对最基本的术语定义开始,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等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项《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研究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并且成为美国各州对小学二三年级以前的儿童早期阅读评价的统一标准及其理论依据。克服阅读失败的最好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入门技巧,从教会孩子熟练地识字、拼写开始。在小学,美国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来加强识字训练,对那些落后的孩子给予个别指导。在加州的一所小学一年级课堂里,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室的一个角落里,一位老师带着五六个孩子围坐在圆桌边摆弄各种颜色的小木块,每个木块上写着不同的字母,老师念一个词“rag”,让学生按照读音寻找相应的字母:橙色的r,红色的a和蓝色的g,然后把字母连起来拼读。老师反复读这个词,学生也跟着念“rag”。学会该词后,再学下一个词语。这位老师就是按照《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音位意识训练。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也摆着一张大圆桌,一位家长志愿者带着4个孩子在练习拼 写。这些孩子比教室里的那几个孩子的识字水平要稍微高一些,他们所用的教具不再是小木块那样的一个个字母,而是印在卡纸上的一个个词语,这些词语缺少一个或两个字母,老师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字母填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比如,指导教师念“look”,学生手里的卡纸上印着“_ook”,这个词缺少第一 个字母“l”,学生听着读音便去小纸片上找到正确的字母,把它放到词语的正确位置,使之成为完整的“look”。在这里,学生因识字水平不同而得到不同程 度的个别指导。尽管这些孩子学习陌生字母与词语还存在不少困难,但他们却学得很快乐。在美国小学里,像这样家长与老师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阅读难关并不是偶然现象。这个班的教室里贴着一张家长志愿者来校服务计划表,每天都有家长来学校帮 助孩子。他们把这种家长与学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成长的机构称为PTA(家长—教师联合会)。当然,家长给予学生的帮助毕竟有限,要真正彻底解决孩子的阅读难题,这项任务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一个由政府提供资金、委托Scholastic公司建立“阅读180”(Reading 180)项目已经启动,并在全美实施。“阅读180”的意思是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180度的大转变。这个项目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甚至 特殊教育和第二语言学习者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资助。度过识字难关之后,就该关注语段与篇章阅读了。他们相信,“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在加州的一所小学里,我们看到该校校长办公室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张告示:★让你的学生看见你阅读,阅读,阅读;★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让阅读成为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在你的办公室里翻看书;★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将书本讲解到最低程度;★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类书;★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这张校长的告示里,“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被重复了5次,意味着老师和校长要带头阅读。校长读给学生听,老师读给学生听,把阅读时间还给孩子,要求 教师把讲解书本降到最低限度,即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实践来学会阅读,并且要求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种书籍。这些要求都落实得很具体,并且用数量要求来控制和衡量阅读标准。我们看到,在校长室通往图书馆的过道的墙壁上,贴着一张“保持阅读”的黄色图标,画面上的立柱旁边标着阅读的数 量:25000,50000,100000,300000……1500000。阅读150万字是他们要达到的阅读目标。该校校长告诉我们,加州尔湾学区将 对达到阅读数量的学校给予奖励。在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宣传栏里,张贴着各个班级学生最喜欢的书名及作者,以及老师喜欢并向学生推荐的好书。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图书馆的书架上摆着各种毛绒动物玩具,孩子们坐在这里可以大声地对着这些小动物读书,给它们讲故事。在图书馆里,我们还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像这样重视阅读的情况不仅仅是在加州,其他州都有类似的要求,例如纽约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每年将至少阅读25本书或相当于这些分量的作品。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阅读数目。美国小学如此强调阅读,是为了把好“阅读入门”这道难关,而中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怎么办?我们参观了一所初中学校,该校学生在2004年的加州阅读标 准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六至八年级学生的阅读考试达标率只有24%、23%和21%。不过,这所学校情况比较特殊,他们有73%的学生为西班牙裔,而真正 的本地美国人只占1%,白人占11%。为此,学校必须对这些阅读不过关的学生进行“阅读180”训练,课内教师指导阅读,课外加强阅读监控。负责八年级阅读补习班的老师真是煞费苦心,他为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图书馆通行证”,学生出发去图书馆读书前,从老师手里领取“通行证”,老师签名并 注明时间,从图书馆出来时则由管理员签名并注明时间,以此保证学生在图书馆的阅读时间。老师还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必须读20分钟的书。怎么控制与把握学生是 否阅读了呢?老师做了一份“阅读日志”,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份,用表格的形式要求他们填写自己阅读过的书本的标题和类型、阅读日期及阅读页数等,最后要求 家长签字。老师在“阅读日志”的开头处赫然印着:为生存而阅读,在阅读中生存!作文是可以教会的除了重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之外,美国十分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相信作文是可以教会的,通过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在加州中小学语文教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我们能够看到“构思—打草稿—修改—编辑—发表(递交)—反馈”的字样。美国几家大出版社的语文教材里,几乎 所有的写作指导都是按照这样的思维程序进行的。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把这种写作过程训练当作可操作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严格程式化训练,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填鸭式的训练。例如八年级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有决定意义的旅游”这篇文章时,要求他们按照以下6个步骤进行:构思 在构思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4项任务:1.探究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旅游2.把作者自己喜欢的旅游串连起来,进行简单的归纳3.计划自己的旅游见闻4.问自己一些问题打草稿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还需要注意两点:写作之前,从构思阶段和“作者的蓝图”中概括写作步骤,然后开始写作;记住在作文中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它会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活泼;提前阅读“修改策略”中关于使用主动语态的要点。写作之时,把自己的思想倾注到文章里去。修改 要求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之前,请同伴对他的作文进行评论。编辑 编辑之前,要求同伴评论自己修改的稿子。编辑的时候,注意检查语法、惯用法、拼写和语言技巧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正确地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的比较级。递交 作文完成之后,用什么样的文本格式上交也是有要求的。反馈 这是写作的最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再比如劝说类文章的写作,几乎都要求学生按照“开头提出观点—中间用论据证明观点—结尾重申观点”的三段论模式进行。在美国,从小学开始的作文练习 都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训练被称作“写作研讨”,把作文当作项目来完成。在他们看来,通过写作训练,每个学生都必须而且能够学会写作。教给学生各种类型文章的特征及其写作方法策略让学生辨别各类文章的结构特征,教给他们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比如,在加州,四和七年级学生每年要该州标准考试的写作项目测试,八年级必须接受“加州评价项目”的写作评价。这些写作评价都有规定的文章类型,教师按照文章类别进行写作教学。重视思维训练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养成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美国作文不强调字数多少,对文章长短没有特别要求,但要求熟练运用写作技巧,“有效而富 有洞察力地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突出的批判性思考,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最新SAT写作要求)。“批判性思维”一词在美国教育中有特定的内涵,它不是专指挑毛病、批评别人,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客观公正。这是美国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要求。美国老师不怕学生文章格式的千篇一律,只怕文章没有独特的思想,不能表达作者的批判性思考。美国教育促进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尔认为,“清楚的写作 导致清晰的思维,清晰的思维又是清楚的写作的基础。也许,与任何其他交际形式相比,写作使我们为自己的语言负责任,最终使我们成为更加积极思考的人。”香港的语文教科书自由化尝试香港是从2002年开始语文教科书自由化尝试的。其选材自由度颇高,其中最具官方规范意味的,只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一份教学“指引”。根据课程发展议会建议,从2002至2003学年开始,《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由中一起按 年逐级实施。新修订课程不设指定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需要,设计学习重点,编选各色各样的学习材料,包括古今经典、实用文字、科普读 物、报章杂志以至音像材料。此前,为配合课程改革,当时的教育署(后并入教育统筹局,现更名为教育局)于1998年9月开始汇集可作学习材料的文章,除了邀请第一线教师、知名学者以个人身份推荐之外,还汇集了香港历届教材的文章,以及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教材,最终再统一进行筛选。最终,参考文章名单出炉,包括初中阶段600篇,高中阶段321篇。此外,根据“指引”,一批参考阅读书籍也因此被筛选出来供师生参考选择,截至2002年2月,为初中阶段选定825本书;截至2005年7月,为高中阶段选定306本书。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政府花大力气整理出来的两份参考名单,只具参考性,并无约束力。不再一味“照本宣科”卓一卿表示,教材的编纂目前已经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某一个学术机构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加入商业行为的 元素,通过自由竞争来达到优化。出版商为了教材对学校的吸引力会聘请专家来编写,之后再送交教育局评审,看能否满足相应标准。如果通过评审,就被列入网上 公布的教科书名单。据她介绍,香港目前主要由学校自主决定教材,不一定用教育局推荐的文章或书目,也不一定要选择某个出版商的教材,完全可以自己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不过,大多数学校目前采取的做法是,选择一本出版的教材,然后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增删,并辅助以本校设计的教材。其实,香港语文教学现状中对自由的强调,来自对其之前多年课程设置的一种反思。从1990年到2000年,香港语文教学基本用的是同一课程标准。结果坊间会流传一种辅导教材,将教材上的规定课文从中心思想、修辞方式到人物性格等一一给出“标准答案式”的总结,学生只要努力背下来就可以应对考试。而根据新“指引”的界定,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应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而在教学目标中,突出以学生的“乐趣”为主,强调“乐于阅读、乐于聆听、乐于写作、乐于表达”。经典课文:课文《我有一个梦想》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 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 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 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 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 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 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 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 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 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 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亚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佐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克自拔。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我今天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我今天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岗。"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白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 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 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课文《普罗米修斯》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了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一天,当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驰过的时候,他跑道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众神的领袖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以后,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吩咐火神立即执行。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有一天,著名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他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崖上,心中愤愤不平,便挽弓搭箭,射死了那只鹫鹰,接着又用石头砸碎了锁链。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 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 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 印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 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 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 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 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课文房龙《宽容》序言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这条小溪并不象江河那样彼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三十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他拒绝了他们命令他闭嘴。但他偏要说话。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嶙嶙白骨。“‘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 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 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象欺骗了你们一样。“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佯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采夺目。“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它地方。”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没过多久,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粮食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饥声遍野。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冬天降临了。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稀烟少。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但是律法却说,“不行!”律法必须遵守。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下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人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大家相视无言。“归根结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己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 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 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 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尽。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 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 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王则柯《钱》节选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如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在货币信号化电子化的时代,我们要格外小心。“钱”升腾为泡沫,可以说古而有之。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古老形态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 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的价位。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一时间,炒得仅 东京地区的地产价值,一旦变换为“钱”,就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迄今十年不振。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 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值得作历史的审视。在十九世纪,讲科学,英国走在美国前面;讲人均资源和人均资 本,澳大利亚比美国高得多,但是20世纪以来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却一直赶不上美国。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烧到美国本土,但是澳大利亚同样占了这样 的便宜。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迄今为止,没有哪个 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 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从小扒手到大海盗、从以权谋私到豆腐渣工程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从兽皮到纸币,从纸币到电子符号,“钱”走完了几千年的历程。在新千年里,“钱”还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 下去,直至“钱”真正看不见,人类社会最终进化到不需要“钱”,货币最终消失为止。在此之前,人类在尽享“钱”的好处的同时,能否有效地避免“钱灾”洪水来袭,将是新千年一开始就面临的挑战。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瞭望周刊、凤凰网、东北新闻网、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