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67阅读
  • 0回复

(吟诵教学)南木:[转载]参加中日吟诵交流会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2-26
2014112日,我带着我的二十几位四年级学生在西湖边的望湖楼跟日本的一个文化旅行团作吟诵交流。本来,这只是一次很普通的交流活动,可是,带给我内心的冲击却不小。
10月初,我接到主办此次活动的负责人的电话,问能不能出席这次活动。他们似乎很着急,因为这个日本吟诵团的成员以前是经常来的,但每次都好像没有多少中国人跟他们唱和,所以,自从世博会来过之后,五年都没有再来过了。这次来,还是要找中国会吟诵的人一起交流。主办方遍求杭州地区会吟诵的人来接应这次活动,有人推荐他们找我。我起初没什么兴趣,主要是因为自己狭隘的民族情怀。可是,经主办方一再解释,才明白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
那天,我第一次这么真切地面对日本吟诵界的朋友,真是感慨万千。他们的领队说:“以前这一批到中国来的吟诵爱好者,都是漂亮的小姐和英俊的先生,今天,都成了爷爷奶奶了……但是,多年来,吟诵一直没有间断过。”日本朋友吟诵的第一首诗就是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通过他们给我们的吟诵小册子,知道他们内心对中国古诗词的敬重:一行汉字,对译着一行日文,一点也不含糊。这些老太太老爷爷们一开口吟诵就把我们深深地震住了,声音清雅,深色庄严,尽管不懂,但是顺着声腔的变化基本能猜出所吟诵的字音。时空在瞬间被置换了,我似乎回到了盛唐大宋之时,游人如织的西湖边,许多日本游客——当然,还有波斯人,还有高丽人,还有很多很多奇装异服的异国他邦民众,在捧读着李白的诗,在吟唱着苏轼的词,在听白居易以乐音诠释汉诗文特有的平仄韵律……这个画面,本该如山水相连延至今日,却不知什么时候被卷珠帘般卷束起来就永远搁置了。而今的日本老人,依然保持着对唐宋诗词的温情,到中国来寻找唱和诗友,举目四顾,却几近无人能应答。
看着我们的小朋友为他们吟诵了《橘颂》《蒹葭》《鹿鸣》《木兰辞》《将进酒》《国殇》……他们十分惊奇。在交流过程中,他们老在打听有多少孩子会吟诵?当我通过翻译告诉他们,我们学校有两千五百多位学生,几乎都学过吟诵时,他们很是吃惊,都发出“哇”“哦”的称奇声;当我把我们孩子们带去的《楚辞》《诗经》《古文观止》……展示给他们看,并告诉他们:这些书孩子们都能熟读成诵,里面的诗词文赋基本上都能吟诵,他们更是敬佩不已。他们的领队说:昨天在苏州的寒山寺,他们只吟诵了一首《枫桥夜泊》就兴趣索然了,今天实在高兴,他们就把准备好的吟诵曲目都吟诵一遍。
看得出,他们对中国的古诗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听我们的孩子吟唱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位日本老奶奶主动用中文唱《大海啊,故乡》,并说,这首歌在日本很流行,很多人都会用中文歌唱。
分别时才知道,他们为了这次交流活动做了不少工作,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小礼物。这个赠送礼物的环节我确实没想到,灵机一动,就把我做过注解的《楚辞》读本送给这个吟诵会的会长,他十分激动,一再表示喜欢,鞠躬感谢。
文化是能消除隔阂的,文化是不分国界的。可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传递我们的文化能量呢?连自己的文化薪火都不能相续,遑论习人之长制人之短了。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曾经以文化为轴心引万国朝圣的盛世中华,今天连接纳一个民间吟诗诵文的小组活动都窘迫不已,这不是斯文扫地的表证吗?
就在我敲这段文字时,接到一位校长的电话,说今天在杭州开会,参会的人员中有教育部的,有各个省教育厅的,有各个市教育局的,大家都在议论一个话题:教材重编,经典回归课堂,可是,谁来教啊?甚至有人在会上追问:真有人能教敢教吗?
悲哀啊!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